词条 | 乔小刀 |
释义 | 乔小刀本名叫乔守民,那是他当农民时的名字;当设计师的时候,他叫乔小刀;当上歌手后,他叫乔西。 概述乔小刀本名叫乔守民,那是他当农民时的名字;当设计师的时候,他叫乔小刀;当上歌手后,他叫乔西。一个刚过而立之年、只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流浪汉,在不断的折腾中找到了自己。如今的他拥有乐队主唱、设计师、展览策划人、创意师、手工狂、诗人、丝网印刷专家、杂志主编等多重身份,在北京买了车,买了300平方米的大房子…… 介绍九年前,乔木楠还是东北矿区里一个懵懂的婴儿,他刚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九年前,乔小刀在北京流浪,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睡在公司里,晚上搭着盖486电脑的大红布。 九年后,乔小刀是设计师,乔木楠是学习委员。唱歌不过是业余的事情,这两个人却DIY,开始搞起了“音乐”。 2007年7月12日晚,北京星光现场,1000人拥挤在不大的会场中。这是乐队“大乔小乔”的专辑首发式。32岁的乔小刀,带着一个9岁的小女孩子在北京唱歌,有拐卖幼女的嫌疑。小女孩穿着粉嘟嘟的花裙子,梳着细细小辫子,鼓鼓的脸,奶声奶气的,还有些跑调了。有时候,乔小刀也有些跑调了。正是这跑调的叔侄俩,也没怎么正经学过物理学,最近却出了张专辑《消失的光年》。居然还有些火了。消失的光年,多么伤感的、怀旧的词儿!简单的旋律,编配,制作,一个大男人无心的吟唱和一个小女孩天真的童声。看起来,这是多么幸福的好事儿,这是多么甜蜜的叔侄俩啊!事实也是如此。只是那些艰涩的时光,就这样飕飕地一溜小跑,就跑过去了。 破烂艺术家乔小刀出生于山东,一两岁时,父母就带着他去了东北,家贫,住在小小的、昏暗的土坯房里。乔小刀自幼跟着父亲捡砖头,这是绝好的手艺,安得广厦千万间,乔家十三间土坯房,几乎由父亲一手建构。如果说后来乔小刀有什么家学传承,那大概来自他的父亲:他继承了捡破烂的“光荣传统”,学会了通过“捡破烂”,来翻新搞设计,比如他时常和朋友在村子里骑自行车,骑着骑着就忽然不见了,原来他扔了自行车在一边,蹲在地上琢磨着“这个东西”要不要捡回家去。因此,他被朋友们戏称为“破烂艺术家”。他日后得以丰衣足食,光耀门楣,多少也得益于这样的一门“手艺”。这是后话。 话说这乔小刀,少年时代并不十分愉快。个子又黑又小,书只念到初二就辍学了。“没什么朋友,也没有学历,在家吃白饭。”那时候,乔小刀最害怕吃饭,父母黑着脸,“嘭”一声把碗按在他面前。乔小刀就绝望地想,自己真是没用,还不如死了算了。他只能对自己的小屋子做他的“设计”,让石头变成蓝色,用泥巴做兵马俑,在门外搭建一个秋千,诸如此类,“墙角旮旯都充满了我的设计”。并命名为“一草堂”,对外开放,供村民参观,藉此获得虚荣心的满足。而他如果要学习缝纫机,要趁父母外出才能偷偷用上一个小时。17岁,他和许多来自小地方的青年人一样,打台球,打电子游戏,往往对父母有着不可思议的惧怕心理,自卑,内向,寡言。 1998年,乔小刀来到北京,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北京充满了这样的北漂们。他是一名电焊工,焊5厘米粗的钢筋,不认得电脑,手刻不干胶字,做招牌,一个铁字2米高。他是工作狂,一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有时长达20个小时。至今中关村的“海龙大厦”上面的大字,就是电焊工乔小刀焊上的。 一心想多赚些钱的乔小刀,有一次电焊时间过长,眼睛差点失明。他没法闭上眼睛,只是睁着,一味流着泪,痛得钻心。而工钱却也不发下来。他的一个朋友,做乐队、画画的麦子见状,又伤心又愤怒,提着刀要去找老板算账,被小刀拉住了。 那年冬天,乔小刀透过玻璃窗羡慕地看着在屋子里工作的人,心里想,要是有一天,我也可以进屋工作就好了。 他做到了。老板请他做设计。他说,我晚上不回家了可以吗,我在公司学电脑,就睡公司好了。“每天只睡2-3个小时”。到了周末,乔小刀到背靠清华北大的海淀图书城,他从单位弄了些空白A4纸,做临摹,吸收书本里的“营养”。他不能停,为了得到更多“知识更新”,他大量跳槽,一年换了四五份工作。到了年底,他发现自己依旧没有存款,行囊空空。 彼时,他在树村,认识了不少搞音乐的人。乔小刀心想,我不能说我是一个 装修工啊,他就说自己是画画的。画画的,就是艺术家啊。自卑的乔小刀得到了许多满足。有天一个酒吧的老板说,我酒吧装修,能否挂几幅你的画,乔小刀傻了,自己从没有学过画画啊,除了在书店里临摹的那些东西。好面子的他慨然答应了下来。 他还是一个穷小子。画画没有材料,就绕着三环骑自行车,捡了许多建筑胶,三合板,油漆,颜料,还有公司废弃的泡沫板——这样涂涂抹抹拼拼凑凑,居然搞成了“假油画”。“我知道,形式一定得好,就自己做画框,涂上黑油漆,一看,还挺好。”一个月的时间他作了70幅画,加上吃住,共花了不到700块钱。1999年2月,乔小刀在一个酒吧举办画展,叫“锈”。当时最令人关注的乐队舌头也前来捧场。朋友把酒吧的洋酒全喝光了,又纷纷把画取下,拿回家收藏,乔小刀四处吹嘘自己的成果,有些飘飘然。是年春节,踌躇满志地回了趟老家,他的心情“急流逆转”。 ——家已经没有了。举家搬迁到了另一个矿区。小女孩乔木楠出生四个月,父母离异,父亲无力抚养,她跟着爷爷奶奶过活,一家人靠野菜为生。 不当艺术家回到北京,他立志当一名“商人”,“每个月往家里寄50块钱,让他们有粮食吃。”2000年,互联网公司遍地开花,他如愿以偿地进入网站,工资3000元。这个网络大潮过去,许多网站纷纷倒闭,一筹莫展之时,乔小刀想,与其一个人在北京吃苦,不如一家人在一起,再怎么着,也能吃上父母亲手做的饭菜啊。这是乔小刀朴素的家庭观念。开始大家是“不敢来”的,乔小刀虽然没有读过励志书,却热烈地鼓动着两老和三岁的乔木楠。2002年开始,一家人终于住在了一起。他去公司上班,两老有人去做家政服务,有人去拣些垃圾。渐渐地,乔木楠也上了幼儿园。 “我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乔说。“我和我们CEO关系很好。”自己“一个人就是一个设计部,谈下客户,公司就挣钱”。 结果公司还是倒闭了,“分家产”,两台苹果电脑,一些物什,加起来十几万,CEO说,9999元,卖给乔小刀,而且,有钱就给,没钱就赊着。乔小刀自此有了自己的公司。他租了 写字楼,派人往公司里送方便面,开始接活儿,做“商业设计”。伊终于当上了“商人”。 商人位轻。不少朋友说,乔小刀变了,自此疏远,是他内心隐痛。 音乐家2004年底,乔小刀离开公司,成立工作室,搞“丝网印刷”,一边也接了不少设计的活。帮“二手玫瑰”乐队、万晓利等设计唱片。此外参加“大声展”,策划位于“鸟巢”馆内的“奥运建设历程展”。偶尔作策划,“不就是对缝吗?”,好人缘让他对此游刃有余。他什么都想试试,反正基本都是手工制作,没成本之忧。2002年起,他每月做一本“书”:帆布制造,丝网印刷。开始是诗集,后来变成图文兼具外加音频视频;“书”的名字最后变成《月经》,“记录每个月的经历”。 此外,他还写小诗,玩LOMO。“知道怎么保持年轻吗?永远跟年轻人在一起!” 2006年,乔小刀花260块钱买了把吉他,他还不懂得记谱,不懂音阶。而他的录音师、“潜水艇”乐队的鼓手小声说,“他唱歌调不准,这没关系,可是他居然没拍!”就是这样的一个“没调没拍”的人,非要趟不挣钱的“音乐”的浑水。 “想到了,马上就去做,总不能等到老了,玩不动了再去玩音乐。”他买了10把吉他。还有效果器,音箱。他收集了无数乐器,发出各种古怪声音。他不够摇滚,不够另类。北京已经有诸多民谣歌手:小河,万晓利……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龙委婉地说:呃——你是搞设计的嘛—— 乔小刀恨恨地想:原来说我唱得不着调,那我找一个比我更不着调,更不靠谱的——那就是时年8岁的乔木楠。 “我搞的东西,不能给做音乐的人听,我要让不懂音乐的人听。” “先做人气,再做音乐。”他先从上海,杭州开始做演出,周边包围城市,“造成虚假繁荣。” 结果在北京的某个酒吧里开的一场音乐会,万晓利等三个演出嘉宾,活活被堵在门外,进不去。“为什么乔小刀唱歌这么难听,却这么受欢迎?”大家纳闷儿了。 目前,乔木楠的演出费已经累计达到1500元人民币。“演出只是实验,类似市场调研,水到渠成的是做唱片。”“乔木楠快到变声期了。”他奉行“说做就做”:专辑6天录完,包装自行设计:麻布内页麻布封套。全家上阵:乔小刀和母亲连夜踩缝纫机做封套,乔木楠装唱片。整个唱片完成用时三十天,成本不到一万。 身为设计师、策展人、音乐人的乔小刀坐在北三环内的一家小咖啡屋里,眉飞色舞地讲完了他的前世今生。他慷慨地与记者分享了微薄的人生智慧。他的所为,“环保,上进,乐观”。他笑容灿烂,言语轻快,这不只是因为他买了车,又在回龙观贷款买了300平米的房子,也不只是因为他这个月要和患难与共的女友订婚,更不只是因为他为9岁的单亲儿童乔木楠留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童年记忆。他22岁的时候,连跟女孩子说话都不敢抬眼望。一直活到了32岁,才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轻快的青春。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故事,一个外省青年的自我成长之路。我们只想通过这么一个例子,初二没有读完的乔小刀,他可以在北京生存可以买大房子,可以参加“大声展”,甚至可以做音乐,开发布会,这完全符合一个小型的励志故事,而且比“超女”,“快男”更温暖一些,更感人一些。在这一个不靠谱的年代,每个人都试图做出一点点成就,来达到自我认同。 投身艺术可能正是由于曾经的内向与孤独,身在北京的乔小刀渴望认识更多的朋友。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出于单纯的自尊 心”,乔小刀说自己是画家。有个酒吧老板就当了真,他对乔小刀说:“我的酒吧重新装修,能不能挂你几幅画,让酒吧有点档次?”乔小刀不禁汗下,他可从来没学过画画,但既然自称画家,他就得把这差事应承下来,不能丢了面子。 被面子逼到了悬崖边上,乔小刀表现出他灵活、敢想敢做的一面。他发挥了自己会捡破烂的优势,穿着T恤、骑着辆破自行车,在北京三环路的垃圾堆里捡三合板、建筑胶、废布、油漆、颜料……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敲敲打打、拼拼凑凑、涂涂抹抹,他还果真搞出了一批形式独特的“假油画”。其成本,算上吃住在内,总计不超过700元。就这样,乔小刀除了完成酒吧老板交代的任务外,还顺势搞了个画展。他折腾来了一大帮朋友,画画的、搞音乐的、做设计的,他们把乔小刀的画带回家去,说要“珍藏”。自卑惯了、民工出身的乔小刀哪经历过这种荣耀,禁不住神采飞扬…… 可荣耀不能当饭吃,乔小刀还是得面对现实。那年春节,他回了趟老家,家里的状况让他揪心,而最让他揪心的是侄女乔木楠。乔木楠出生后仅几个月,父母就离异了,父亲无力抚养她。她跟着爷爷奶奶过,两老一小竟靠挖野菜为生。揪心的乔小刀想,他得当“老板”。 回到北京后,乔小刀暂时放下了他的“艺术梦”,一心一意地在公司里拼命赚钱。不久,乔小刀真就如愿以偿当上了老板。 2002年左右,互联网遭遇寒冬,乔小刀所在的网站在苦撑两年后终于倒闭了。公司“分家”的时候,乔小刀得到了两台苹果电脑和一批办公用具。这些家当成了他当老板的资本,他租了个小写字间,有了自己的公司,做“商业设计”、丝网印刷。 公司初创,万事皆难。乔小刀工作更玩命了,常常是上顿接下顿地啃着方便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客户渐渐多起来,其中包括一些艺术界的人。乔小刀为他们设计唱片,印刷唱片封面和宣传品。乔小刀“丝网印刷专家”的名头,从那时起渐渐流传开来。 赚了些钱,生活逐渐安定后,乔小刀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他先是做了本杂志,名字很另类,叫《月经》,意为“记录每个月的经历”;形式也另类,以帆布为原材料,丝网印刷。后来这本杂志,竟被邀请去欧洲参加了先锋展。 在三四年的时间里,乔小刀尝试了许多新鲜的东西,“大声展”、“奥运建设历程展”……他又成了展览策划人。 接下来他就玩起了音乐,他买了吉他,学弹古筝,并收集各种古怪的乐器,弄出更为古怪的音色组合。2006年,他干脆卖掉了公司,专心做起了音乐人。 问题在于,他根本没受过音乐教育,“连什么是音节也不知道”;更要命的是,他也没有音乐天赋。“他唱歌调不准,这没关系,可是他居然没拍子!”乐队的鼓手小声评价乔小刀说。 可乔小刀说:“想到了,就要去做,不能等老了再去玩音乐。”他尝试着自己写歌词,自己谱曲;并在酒吧里搞了一次个人音乐会。音乐会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场面火暴,乔小刀竟拥有了众多的Fans。 接下来,乔小刀又做了件让人跌破眼镜的事:他请年仅8岁的侄女乔木楠“出山”,与他搞演唱组合。“别人说我唱歌不靠谱,那我就再找个更不靠谱的,让她做主唱,别人就不会骂我了。” 乔小刀给组合起了个很有诱惑力的名字“大乔小乔”。随后,他决定为“大乔小乔”先出张唱片专辑,名为《消失的光年》。 说做就做,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消失的光年》录制完成了。为了节约成本,也是为了出奇制胜,乔小刀决定唱片的包装完全由自己和家里人手工完成。唱片的内包装和外包装全由麻布做成。全家上阵,父母连夜踩缝纫机缝制封套,乔木楠则往封套里装唱片。《消失的光年》,不仅仅是音乐艺术品,还是纯粹的手工艺品,限量发行2000张。2007年7月12日晚,1000多人涌进了《消失的光年》专辑首发式会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买40元门票进场的,这是最让乔小刀自豪的地方。 32岁的乔小刀和9岁的乔木楠,站到了首发式的演唱台上。简单的旋律,简陋的配乐,大乔的随意吟唱和小乔的质朴童声,竟然组合成了梦幻般的天籁之音。“大乔小乔”出乎意料地成功,而小乔比大乔的人气更旺! “出唱片对我们来说是不务正业的事,记录下我们的成长却是正经事。”乔小刀一本正经地说。唱歌并没有影响小乔的学业,因为她从不把唱歌当回事,她的理想是长大后当翻译。 专辑曲目《消失的光年》 表演 01.星座 02.小乌龟 03.消失的光年 04.小草 05.黑光 06.采花 07.凤求凰 08.电传 09.黑光曲 10.凤求凰古琴曲 新天地就在“大乔小乔”极盛的时候,却不再演出了。乔小刀给出的理由十分简单:小乔马上就要变声了,不再适合演 出。 2008年,乔小刀又和自己的女朋友胡小路组成了“道具保修”乐队。为什么总与自己的家人组建乐队?胡小路的回答是:“省钱呗!这样就没人跟他分钱了呀!”而乔小刀还有更充足的理由:“和家人合作是因为了解彼此的特点,省时间,想排练随时排练。还有个客观原因,我的技术实在太差,专业的音乐人无法忍受我!” 这一年,乔小刀还与水晶石公司合作,参与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视效节目创意监制工作。在奋战无数个日夜,方案最后由张艺谋导演拍板定稿的时候,乔小刀极度兴奋。他这个昔日的农民工、草根在一番折腾之后,终于折腾到了“庙堂之上”。 2008年下半年,乔小刀开始操作他以前成立的“微薄之盐”团队。这是一个非营利的公益组织,无偿帮助有梦想的人。在乔小刀的操作下,又通过商业合作创办了“微薄之盐”酒吧,既能赢利,也能为有梦想的音乐人无偿提供平台和锻炼机会。 2009年1月,乔小刀忙于做他的新专辑,一张是古筝专辑,一张是组合的音乐作品。 乔小刀说2009年最大的计划是将“微薄之盐”做成新模式的商业慈善机构。他坚信,“微薄之盐”上将开出奇异的花朵…… 专访乔小刀,早年靠废物利用开始了其艺术旅程。1998年,他从东北老家来到北京,更名为“乔西”。因为跟着一群艺术 家混,看人家今天一个作品明天一个展览,心里痒痒,也准备自己动手,没材料,靠捡,天天翻垃圾堆,什么都往家搬,他被朋友称为“破烂艺术家”。这样涂涂抹抹,拼拼凑凑,搞成了假油画。他给木头边框抹上黑色油漆,有模有样。一家酒吧开了个画展,叫“锈”。 十年后,他又以“乔小刀”的名字面对众人侃侃而谈他的幸福生活。 《渤海早报》:为什么改名为“乔西”和“乔小刀”呢? 小刀: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觉得人很容易被自己所学的知识定格行业。我善变身份,但又变不了太多,当学习新的行业的时候,就要从零开始,那么就要有新名字了,换换气,换换环境,换换自嘲的名字,就能换来一群新朋友。 《渤海早报》:刚来北京时都做些什么呢? 小刀:我刚来北京时做过电焊,电脑刻字,木工,瓦工,这些工作现在也一直在做,只是没有像以前那么多了,当时我就想冬天能到屋里干活,外面太冷了。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进屋——为了能长久的呆在屋里,他白天干活,晚上到书店看书,偷着学用公司电脑,困了就蜷着腿睡在塑料泡沫上。我当时就为学习不为挣钱,学完就走,一年换了四五次工作。 每个人刚到北京都会有一段让人难忘的受苦经历,这条路必须要走,为理想奋斗所吃的苦是理所当然的,就让那些苦已成为我前进路上的过程,劳动是快乐的,是光荣的,在这个越来越智能的时代,人,更应该适当的时候,干点活儿。 《渤海早报》:有人称你是“捡破烂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艺术这条路? 小刀:假如有人要得到一座大房子,有钱的人可以买,没钱的人也想要,我就是那种没钱但也想要房子的人,买不起的东西,就只有去捡了,捡砖头,挖土,捡木头,时间长了,我就自己盖了一座廉价破烂房子。 贫穷是遗憾的事情,如果既贫穷又爱上艺术,那就更需要智慧来选择艺术道路,用小聪明来做路灯。 2004年底,乔西离开公司,“做回自己”,他更名为“乔小刀”,成立工作室,搞丝网印刷,一边也接了不少设计的活,包括位于“鸟巢”内的“奥运建设历程展”。他什么都想试试,反正基本都是手工。 《渤海早报》:为什么会想到做手绘T恤呢?这些设计的灵感来自哪里? 小刀:手绘是唯一性,没有复制品,自然价格和收藏价值就高,并且能记录特定年代和人。灵感来自打破常规的生活思路,比如写书法,书法写在斑马线上,书法写在白云上。 《渤海早报》: 现在有很多人去你那儿手绘T恤,他们做得怎么样? 小刀:每个人都是老师,每个人也都是学生,每个都有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的作品都代表自己,最好表达的就是表达自己,每个人做的都非常好,因为他们在表达自己。 《渤海早报》: 你觉得好的设计产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小刀:了解市场信息、找到制作素材原料、 算出成本、懂心理学。 《渤海早报》:参与了奥运会闭幕式视效节目创意监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小刀:这个是和水晶石公司一起合作的几段节目视频,我只负责创意,实施是水晶石公司强大的三维团队来制作,张艺谋定稿,我做的工作是微薄的,水晶石公司近千人投入了整个的开幕闭幕的执行和制作,他们才是真正的实力团队。我的感受就是,当我们一起奋战无数个日夜,方案最后由张导定稿的时候,10分钟之内,还是很兴奋的,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 2007年7月12日晚,北京星光现场,1000人拥挤在不大的会场中观看一个年轻男人和一个小女孩的演出。这是乐队“大乔小乔”的专辑首发式。 《渤海早报》:当时为什么想到和你的侄女组建“大乔小乔”乐队呢? 小刀:我不懂音乐,但我懂广告,商业运作和市场心理学。所以,从起名字开始,我就植入了很多商业想法,只是通过表面上看似很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组合的那天起,一直到解散,都是预谋好了的,它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提前就预知的路线。 《渤海早报》:我知道现在“大乔小乔”已成过往,你又与自己的女朋友胡小路组成了“道具保修”乐队,为什么总是和家人合作建乐队呢? 小刀:和家人合作是因为了解彼此的特点,并且能够节约成本,省时间,想排练随时排练,将来挣了钱也是自己人的,哈哈,这些是客观的原因。其实主观的是,我的技术实在是太差,太专业的音乐人无法忍受我的乱节奏。 《渤海早报》:乔木楠已经长大,她还会和你一起唱歌吗? 小刀:如果她到了20岁的时候还喜欢唱歌,那我会和她再次合作适合她的风格和时代背景的音乐作品。 《渤海早报》:2007年7月,《消失的光年》专辑首发现场非常火爆,最近有没有再出唱片的想法? 小刀:现在正在做新专辑,一张是古筝专辑,一张是道具保修组合的音乐作品,一共两张,作品都已经完成了,只是要腾出点时间精细的做一下。 《渤海早报》:为什么想到组建“微薄之盐”团队?你们还有一个“微薄之盐”酒吧,也是自己动手做的吗? 小刀:“微薄之盐”是一个非营利的公益组织,无偿的帮助有梦想的人,组建团队是为了执行各种商业项目,通过各种商业合作盈利后的部分资金,无偿的投入到每年要帮助的计划列表中,商业上越成功,我们无偿帮助的力量就会越大。“微薄之盐”酒吧也是通过商业合作产生的,他既能盈利,也能为那些有梦想的音乐人提供无偿的平台和锻炼机会,鼓励别人,等于鼓励自己,这种精神语言上的支持是很有力的。 《渤海早报》:能谈谈你东村的工作室吗?我听说是你和 “微薄之盐”团队自己动手做出来的? 小刀:东村工作室是真正的DIY版,我们记录了全部的制作过程,虽然艰辛,但这一点都不是问题,只要能做有意义的 事,再苦也只是过眼浮云。当我们快乐地向朋友们炫耀的时候,内心还是有一点自豪的,“微薄之盐”团队全部投入了建设,一直到后来的很多展览,没有纸上谈兵,所有的活都是我们自己动手。既省钱,也让团队学到了劳动的知识,而这一切对他们未来人生,也是个财富知识。 《渤海早报》:未来有什么打算?2009年会做个展吗? 小刀:我的打算都是经常变,最长的打算是目前的“微薄之盐”计划把它做成新模式的商业慈善机构。这个如何做我还在和各种老总一直在讨论和求教,但我坚信,微薄之盐,是一个奇异花朵。 目前没有打算做个展,觉得自己还需要多凌厉生活,多虚心学习和悟道。 800人帮1人公益计划即便你是亿万富翁,你也只能捐100块。100块并做不了什么,但是800个100块汇集在一起情况就不同了。近日,由微薄之盐主脑乔小刀发起的“800人帮助1人”计划正是启动。这是一个针对目前漂泊在京城追寻音乐梦想的年轻人展开的一个帮助计划。项目启动之初帮助的第一位音乐人是即乔小刀第一张专辑《消失的光年》的录音室,前液氧罐头乐队成员小王磊。 小王磊今年春节被检查出患上了重型股骨头坏死,治疗需要8万块的手术费,对于小王磊或其他北漂音乐人而言,8万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基于此,微薄之盐发起了“800人帮1人”的计划,希望团结大家,借助大家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音乐人。 该计划目前已经启动,目前在位于soho尚都的“微薄之盐”俱乐部内设有捐助箱。乔小刀介绍,这个捐助项目只接受100元,所得款项的总数,每次的使用都将记录在案,也请大家协同监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