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林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
释义 | 吉林大学大学生通讯社一直是吉大舆论的尖兵、莘莘学子的知音。《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是吉林大学校报编辑部直接管理的校内学生新闻记者团体。它在成长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拥有强大的记者队伍,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 通讯社简介吉林大学大学生通讯社是《吉林大学报》(《吉林大学报》是吉林大学的党政机关报,素有吉林大学的“人民日报”之称)的一支通联队伍。 大学生通讯社是一个由来自不同学院的,具有很强写作与组织能力的,勇于探索与创新的校园精英们所组成。其记者站分布在我校各个校区,涵盖了各学院,新闻网络,覆盖了校园每一个角落,可以说,“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通讯社记者的影子”。 一直以来,大学生通讯社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思想、组织和纪律建设,建立和健全了自身的规章制度。学生记者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一直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搜寻各类新闻信息,捕捉视野中的亮点、生活中的趣事。既报道校园的先进典型,也针砭存在的不良现象;既关注校园内的大型活动,也贴近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既及时报道学校的方针政策,也积极反映广大同学的心声。 “将心‘笔’心”, 他们用心记下所见、所闻、所感,用心去感悟生活、体会人生、珍藏点滴,并将其付诸笔端,与全校师生一同分享。他们目睹并记录着学校的一次次腾飞,见证着莘莘学子走向成熟每一个脚步,并时刻关注动态、倾听心声,“让您知道您所不知道和想知道的”是他们不变的追求。 “心多大,舞台就多大”,大学生通讯社正是这样一个炫动青春的舞台。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挥洒妙笔,释放你魅力四射的青春;你可以忘我的引吭高歌,谱写你色彩斑斓的人生。在这里,你可以捕捉到直面困难的智慧和勇气;体验到拥有生活的热忱与信心;感受到追求执著的真诚与豁达。 “笼天地于形内,搓万物于笔端”、 “一切尽收眼底、万事皆在笔下”。大学生通讯社是你放飞心中梦想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象牙塔的超然闲适,也可以体验深思熟虑地成熟稳健;可以用独特的视角展现自我的独立和青春的动感,也可以零距离把握吉大脉搏。大学生通讯社以“海纳百川”之宽容诚挚地欢迎有识之士的加入。“播种梦想、收获人生”,舍我其谁? 通讯社历史2000年 11月15日校报编辑部在原5校学生记者队伍的基础上成立《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并在5个校区设立记者站,文学院沈锐任社长。 2001年 11月1日《吉林大学报》发行队伍进一步健全,54名勤工助学的学生记者担任校报专职发行员,发行范围为5个校区7万余名师生,期发行量为23000多份。 11月26日校报编辑部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第一次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选出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成员,36人成为新一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成员,文学院张云任社长。 12月15日副总编辑陈彦强带领大学生通讯社部分记者,参加了长春市四高校大学生记者团联谊晚会。 2002年 7月8日《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组团参加长春市报业协会组织的"走长春、访企业、看社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10多天的时间内,校报学生记者先后走访了九台市卡伦镇、长春市重庆路商业区等地,在《长春日报》、《长春商报》发稿20余篇。 10月7日《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换届,35人成为新一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成员,哲学社会学院吕鹏任社长。 12月24日校报编辑部在南区理科大食堂三楼隆重举行2001-2002学年度"优秀学生记者"及"学生新闻工作奖"表彰大会。校党委副书记韩晓峰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研究生管理处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校报编辑部的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72名学生记者获2001-2002学年度“优秀学生记者"荣誉称号,13名学生记者获“学生新闻工作奖"荣誉称号。 12月26日《吉林大学报——学生工作》专刊创刊,每逢月末出版,由校报编辑部与学生工作处合办。 2003年 4月24日至6月12日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学生记者参与采访工作,在校报上共刊发200余篇作品,进行抗击非典的宣传。 10月23日,《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换届,31名同学成为第十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成员。哲学社会学院何文桢任大学生通讯社社长,下设5个记者站。 2004年 7月4日至9日,受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委托,由吉林省高等院校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我校共同承办的全国高校校报新闻培训班在我校举办。近20名学生记者参与培训班的接待工作。 10月25日至27日,在“中国高校校报协会2004年学术年会”上,校报推荐的4件作品在会上全部获奖。学生记者王军撰写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荣获2003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言论类)一等奖。 11月12日,《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换届,38名同学成为第11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成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博、文学院于泳任大学生通讯社社长,下设5个记者站。 12月,在2003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评选中,本报有15件作品获奖。学生记者张会勇参与采写的《西藏,圆我当兵的梦》荣获2003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何文桢撰写的《事关面子》、王军撰写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荣获2003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 2005年 7月14日,在2004年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评选中,本报有16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1件,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居全省高校校报榜首。学生记者于泳撰写的《诚信 离大学生有多远》、唐露薇撰写的《关好你身后的门》获得2004年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言论类)一等奖。 10月14日,《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换届,25名同学成为第12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成员。文学院禹跃昆任大学生通讯社社长,下设4个记者站。 12月,为纪念《吉林大学报》扩版200期,本报编辑部编辑、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报苑华章——纪念〈吉林大学报〉扩版200期优秀作品集》。本书收录了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5年间发表于《吉林大学报》的100多件作品,它包括消息、通讯、言论、图片和版面,其中包含学生记者11篇作品。这些作品是《吉林大学报》扩版200期编辑出版的精品佳作,是获得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吉林新闻奖、吉林报纸好新闻、吉林省教育好新闻、长春新闻奖、长春报业协会好新闻的作品。 2006年 5月19日第213期(复第771期),学生记者参与采写了通讯《人才强校交响曲》发表在一版头题。 5月26日第214期(复第772期),学生记者采写了《赏“五月的鲜花”品艺术的盛宴》主题的报道,3版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文艺演出的盛况和亮点。 6月9日第216期(复第774期),为庆祝吉林大学合校6周年暨建校60周年,岳桦副刊开辟了《岁月底片》栏目,学生记者参与了采写工作,发表了10余篇作品,回首吉大往事。 6月23日,在2005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评选中,本报推荐的11件作品全部获奖。学生记者冯俣参与采写的《2006届毕业生市场开市 2万学子入市找“婆家”》荣获2005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消息类)二等奖,田园采写的《校友王刚义母校“充电” 明年北极冰海科研探险》荣获2005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程山撰写的《请给他人以微笑》荣获2005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言论类)一等奖。 9月8日第223期(复第781期),学生记者参与采写的《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圆满结束》消息发表在1版头条。 9月22日第225期(复第783期),校报出版了吉林大学合校6周年暨建校60周年校庆专刊。学生记者采写了15篇作品发表在6大板块上,即报道篇、寄语篇、纪实篇、祝贺篇、活动篇(异彩纷呈)、展望篇(精彩时分)。 10月,《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顺利换届,40名同学成为第13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成员。文学院田苗华任大学生通讯社社长,下设5个部、4个记者站,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10月,完成了学生记者的纳新和培训工作,200多名优秀新生成为校报的见习学生记者并接受了不同形式的培训。 10月至11月,学生记者于泳、王薇、杜迈南、宁佳、毛润杰分别采写了通讯发表在2版的教学名师奖、师德标兵、白求恩名医奖、十佳辅导员等栏目上。 11月,本报编辑部开展了对学生记者的评奖评优工作,共有48名优秀学生记者受表彰,17名在大学生通讯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学获“学生新闻工作奖”。 12月5日至9日,在“中国高校校报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2005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校报选送的4件作品全部获奖,学生记者彭茜参与采写的通讯《春风拂暖意 雪中送炭情》获中国高校校报2005年度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 2007年 5月,岳桦副刊开辟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栏目,学生记者参与了采写工作,共发表作品20余篇,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 6月,在2006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评选中,本报选送的15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1件,二等奖4件。学生记者王薇采写的通讯《是什么成就了名师》,毛润杰采写的通讯《成功源自内心的幸福感》获得2006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宁佳、赵博撰写的言论《勿在网中迷惘》,获得2006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言论类)一等奖; 6月,学生记者参与采写的吉林大学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长篇通讯,分别被收入到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组编的《名师颂》一书的第一卷和第二卷。 7月,在第16届(2006年度)吉林新闻奖评选中,本报有2件作品获奖。其中学生记者毛润杰采写的专访《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搞科研》获第16届吉林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 9月,大学生通讯社开展迎新、纳新活动,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近百名学生为新一届见习记者。 11月2日第269期(复第827期),4版开设人物副刊——《吉大人物》,学生记者宋菲参与采写《用生命感染生命》,以整版篇幅介绍了国家级教学名师滕利荣教授的事迹。 11月16日第271期(复第829期),在4版《吉大人物》副刊,学生记者赵博参与采写了《张福贵:名师风范》,以整版篇幅介绍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张福贵教授的事迹。 同日,学生记者参与吉林大学第六届教代会暨第十七次工代会专刊的采写工作。 11月,《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完成换届工作,25名同学成为第14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成员。文学院张鹏任社长、程山任副社长,下设5个部、4个记者站。 12月14日第275期(复第833期),在4版《吉大人物》副刊,学生记者程山、丁红枫参与采写了《李玉林: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以正版篇幅介绍了国家级教学名师李玉林教授的事迹。 2008年 1月9日,在中国高校校报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2006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 评选中,学生记者杜迈南、宁佳、毛润杰、刘星彤采写的通讯《又是一年离别时》获中国高校校报2006年度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 1月18日第280期(复第838期),在4版《吉大人物》副刊上,学生记者毛润杰参与采写了《任露泉:工程仿生研究的执著攀登者》,以正版篇幅介绍了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教授的学术成就。 1月,本报学生记者参与采写了吉林大学首届14名师德标兵的通讯,被收入到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烛丹心》一书中。 4月11日,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岳桦副刊开辟了《放歌祖国》栏目,学生记者发表了40余篇作品,以文学样式歌颂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5月16日第292期(复第850期)至6月27日第298期(复第856期),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学生记者参与采写工作,共发表了80余篇作品,进行抗震救灾的宣传,特别是对吉林大学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 6月6日第295期(复第853期),4版《吉大人物》副刊,学生记者程山参与采写了《陈秉公:执著学海久弥坚 犹向王冠问明珠》,以正版篇幅介绍了当选为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陈秉公教授的学术成就。 6月12日,在“2007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评选中,学生记者毛润杰参与采写的通讯《母爱无边》获得2007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通讯类)特别奖,刘斯聪参与采写的通讯《师能、师爱、师廉》获得2007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程山采写的通讯《一舞剑器动四方》,王义刚撰写的言论《要赢首先要学会输》获得2007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许梦婕、尹颖、肖君子拍摄的新闻图片《百人锈党旗 喜迎十七大》获得2007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新闻摄影图片类)一等奖,张寅、魏代梅拍摄的新闻图片《暑假生活》获得2007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新闻摄影图片类)二等奖。 6月13日第296期(复第854期)始,岳桦副刊相继开辟《吉大人的奥运年》《奥运风云》《彩翎心语》等栏目,学生记者撰写了30余篇作品,采访了吉林大学乒乓球队的总教练、世界冠军王皓的启蒙教练等参与奥运会的裁判员、运动员、礼仪,迎接、庆祝2008北京奥运,为北京喝彩! 8月15日第299期(复第857期),学生记者参与采写的综合消息《我校师生高度关注北京奥运会》、言论《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发表在头版头题,学生记者在3、4版奥运专刊《祝福北京奥运》上发表了20余篇作品。 8月29日,大学生通讯社开始纳新工作。10月17日,纳新工作圆满结束。 9月24日,《吉林大学报》复刊30年、扩版300期座谈会在东荣大厦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吉林大学报》第二届编委会全体成员,学生新闻工作奖获得者、优秀学生记者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吉林大学报》编委会主任蔡莉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由党委宣传部部长、《吉林大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刘景辉主持;会议表彰了《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记者,7名同学获得“学生新闻工作奖”, 49名同学获得“优秀学生记者”。党委副书记蔡莉为学生新闻工作奖获得者和优秀学生记者颁奖。 10月31日,大学生通讯社换届工作结束。本次换届根据《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工作条例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组成了第十五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由文学院刘文慧、史鹏飞担任社长,经济学院刘斯聪、文学院顾颉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义刚担任副社长。王义刚、戚娜、刘永龙、王立宪、仰申阳分别担任各校区记者站站长。 11月7日,在4版《吉大人物》副刊上,学生记者张玉超参与采写了《周光辉:心系政治学 朱笔写师魂》,以整版篇幅介绍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周光辉教授的事迹。 11月8日,由文学院《城市晚报》新闻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文学院新闻学系、新闻协会以及《学声》报联合主办的《城市晚报》新闻奖学金颁奖典礼暨庆祝第九个中国记者节电影晚会在中心校区第三教学楼第一阶梯教室举行。36名同学获得2008年度《城市晚报》新闻奖学金,其中部分获奖者为校报学生记者。 11月15日,《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师生见面会暨学生记者培训会,在中心校区逸夫教学楼3阶举行。会上,《吉林大学报》总编王淑芹为学生记者介绍了校报的历史、概况和各个版面的设置。特别是讲了办报育人的情况,列举了许多优秀学生记者成才的事例,给学生记者们很大的鼓舞,也使学生记者对《吉林大学报》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大学生通讯社社长刘文慧、史鹏飞及副社长兼南岭校区记者站站长王义刚,朝阳校区记者站站长刘永龙,南湖校区记者站站长王立宪,新民校区记者站站长戚娜分别交流了新闻采访的心得。社长刘文慧为大家介绍有关新闻稿件写作方面的细节,令学生记者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12月12日,学生记者王义刚、牛凯、马浚铭采写的整版通讯《师魂永驻 经期长存》发表在1版上,记录了我校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秦荣荣教授的先进事迹。 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学生记者在1版“国家级教学团队”、2版“交叉学科巡礼”、3版“热点透视”、4版“吉大人的奥运年”、“放歌祖国”等栏目发表了近百篇作品;采写的“十佳大学生”、“十佳班级”通讯被收录到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感动》1-3部中;采写的“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的通讯被收录到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烛丹心》一书中;学生记者采写的新闻多次被评选为吉林大学十大新闻。 2009年 2月25日,大学生通讯社在校报编辑部召开了社长、各部长、站长会议,研究讨论了《<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工作条例》、《大学生通讯社制度汇编》、《评优办法》等制度,加强并完善了大学生通讯社的制度建设,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研究了2009年工作计划,调整充实了《吉大校报》电子版版眉。 6月,《吉林大学报》第16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确立。6月4日,根据《吉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换届制度的规定,大学生通讯社进行了第16届换届工作的述职考评会;6月8日,《吉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办公会依据学生记者述职考评结果和工作表现,决定24名学生记者担任《吉林大学报》第16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成员。6月12日《吉林大学报》第3版多彩校园公布了第16届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成员名。 7月23—27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吉大文学院学生徐铮、李斯萌、曲畅竹创作的媒体设计类作品《中国印象之节日篇》获动画设计类(非专业组)一等奖。曲畅竹系吉林大学校报学生记者。大赛分学习平台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与制作、电子音乐设计和国产软件应用四大类别,全国共有600余件作品参赛。 2009年8月14日,在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吉林新闻奖评选委员会主办的第18届(2008年度)吉林新闻奖评选活动中,大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有6件作品获奖。学生记者顾颉琛参与采写的消息《世界首例“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 在我校诞生》获得一等奖,学生记者毛润杰采写的通讯《一直在路上》获得三等奖,学生记者刘斯聪参与撰写的论文《女性编辑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中应发挥独特作用》获得三等奖,学生记者毛润杰参与采写的报告文学《任露泉:工程仿生研究的执著攀登者》获得一等奖;学生记者刘斯聪撰写的散文《历史的长河蜿蜒向前》、学生记者李笑月撰写的散文《修竹晚节香》获得二等奖。吉林新闻奖是全省新闻界的最高作品奖项,首次评选吉林新闻奖副刊作品奖。2008年度吉林省教育好新闻评选中,学生记者王郁涵、张玉超参与采写的通讯《托起生命的希望》获特别奖,学生记者杨国会采写的通讯《成就梦想 乘风远航》获一等奖,学生记者丛晓霜、张宏强、任贝采写的通讯《困境中收获 平淡中执著》获二等奖,学生记者刘文慧采写的《聚焦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获三等奖;学生记者孙月撰写的言论《书卷铺就人生路》、学生记者李超卉撰写的言论《会仰望才会被仰望》获一等奖,学生记者殷宇撰写的言论《艰苦成就事业》获二等奖;学生记者凌雪、文慧拍摄的图片《走进吉大》获一等奖。 11月4日下午校报编辑部在东荣第一会议室举行2009年《吉林大学报》优秀记者表彰会暨《成功从校报起步》首发式。7名学生记者获得新闻工作奖,35名学生记者获得优秀学生记者称号。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巩英春、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沈季,校报编辑部的全体编辑与近百名特约研究生记者、本科生学生记者代表参加会议。校报总编辑王淑芹主持会议。宣传部副部长沈季宣读2009年《吉林大学报》学生新闻工作奖、优秀学生记者、优秀记者站表彰决定和获奖名单。巩英春、沈季、王淑芹向优秀记者站站长、新闻工作奖、优秀学生记者的代表颁发荣誉证书。会上,副总编辑段为对校报大学生通讯社2009年工作进行总结;副总编辑祖述恺向与会者介绍了《成功从校报起步》的出版过程;特约研究生记者团团长程山,大学生通讯社社长、副社长的优秀学生记者代表刘文慧、王义刚、顾颉琛发表感言。巩英春进行了总结讲话。会后,领导、老师与学生记者们共同合影留念。 人员组成新一届大学生通讯社现有学生记者140名,见习记者240余名,分布于我校五个校区、八个校园,涵盖了我校各学院中心。 大学生通讯社设社长一名,副社长若干名;下设秘书处、新闻部、文学部、联络部、人力资源部五个部门。各部门设部长一名,副部长若干名。社长、副社长、部长、副部长实行竞聘制度,由各个院系推荐,从表现优异的学生记者中选出。 新一届吉林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组织机构名单社长:张云(文学院) 副社长:陈爱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徐建清(材料学院) 张云(化学科学学院) 焦典旭(公共卫生学院) 周传玉(通信工程学院) 秘书处秘书长:贾建锋(管理学院) 秘书处副秘书长:李敏慎(法学院) 王鹏(法学院) 王溯(文学院) 李华(计算机科学学院) 周莉(通信工程学院) 新闻部部长:买琳艳(文学院) 新闻部副部长:吕鹏(哲学社会学院) 王彩云(汽车工程学院) 冷媚(管理学院) 李红瑜(第一临床医学院) 于子江(通信工程学院) 文学部部长:黎萍(第二临床医学院) 文学部副部长:杨帆(文学院) 吴瑾(文学院) 刘欢(行政学院) 张英健(艺术学院) 朱丽翠(外国语学院) 联络部部长:李岩(工程学院) 联络部副部长:季英伟(行政学院) 郝利琼(哲学社会学院) 吴亚男(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尹智华(经济学院) 夏涛(通信工程学院) 人力资源部部长:廖丹(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莫雷(哲学社会学院) 王丰良(哲学社会学院) 谭炳科(化学科学学院) 陈琦(经济学院) 周琳凯(通信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报》学生记者名单文学院 张 云 买琳艳 刘丽娟 宋晓沛 张晓凌 朱文君 鄢正博 陈素寒 杨 帆 吴 瑾 王 溯 曾祥龙 李旭洁 刘松燕 朱 萃 乔英久 艺术学院 张英健 哲学社会学院 杨淑静 吕 鹏 莫 雷 郝利琼 王丰良 法学院 王 鹏 李敏慎 刘 彻 蒲绍鹏 都颖丽 赵 薇 李 雪 外语学院 吴瑶函 刘 静 郭 敏 朱丽翠 王 兰 白塔娜 赵 瑞 行政学院 牛纪红 刘 欢 季英伟 张明石 管理学院 贾建锋 宋 璐 张 焯 冷 媚 曾 蓉 刘 勇 经济学院 姚毓春 刘振霞 孙民芳 尹智华 王 丹 礼 品 刘政永 陈 琦 王晓斌 数学科学学院 孙 欢 王英平 魏 然 金玉凤 奚阿丹 林 序 王靖宇 化学科学学院 马 强 李子传 常 嵩 张 云 物理科学学院 冯晓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 宇 宫冠南 孙东志 张 励 商 慧 李 华 原 宁 通信工程学院 周传玉 周琳凯 周 莉 夏 涛 于子江 周 伟 廉伟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徐建清 张 莉 陈爱民 闫 勇 张志文 生命科学学院 左学然 汽车工程学院 庄修振 曹学谦 于维馨 丁 辰 王彩云 刘业鹏 吴 平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吴亚男 张 华 许 亮 交通学院 刘照恒 常远祥 朱 勋 王 吉 王晓鹤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廖 丹 刘爱国 李晓韬 孙栋栋 刘 建 乔翠芳 勘察技术学院 李冰心 张 超 隗合磊 郑立波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郭 冰 刘俊鹏 地球科学学院 赵 翔 建设工程学院 李 岩 第三临床医学院 韩 健 朱朝刚 药学院 凡炼炼 王晓飞 周金影 护理学院 刘晓妍 陈学博 于本帅 经济信息学院 魏艳玲 应用技术学院 胡 娜 卞 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