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混合型脑瘫
释义

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脑瘫又称为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混合型脑瘫指的几种类型的脑瘫症状混合在一起,几种类型体现在一个患儿身上,也就是说,在一个患儿身上要有2 种或2种以上的脑瘫症状出现就可以称之为混合型脑瘫。

基本介绍

脑瘫多发生在初生的儿童,在混合型脑瘫病人中,可分为手足徐动十痉挛型,手足徐动十失调型,手足徐动十痉挛十失调型,还有失调型十痉挛型。无论是哪一种混合型的病人,它表现出的症状总是多方面的。

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其中混合型脑瘫是最多见的。

而实际中,有时候区分病人的症状很难。比如失调型十手足徐动型的患儿,就很难分别出失调型的症状和手足徐动的症状。而在手足徐动型的患儿和失调型患儿中,实际上单纯性的病型比较少,多数均为混合型脑瘫,只是它们表现出的症状以手足徐动或失调症状为主。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确定常常很难,主要因为高危因素很多,脑损害的时期不同,即使是同一原因而致脑损伤,范围不同,症状表现亦不一样。而且自婴儿到成人,随年龄增长,功能也随之改变。因此,只能根据身体和肢体瘫痪情况、肌张力的紧张强弱、神经症候来分类和归纳出几个病型便于诊断、评价和功能训练,供医生、治疗康复人员使用。社区工作者和保健人员、家长们也有熟知的必要。

脑瘫预防

1、首先是孩子出生前:

(1)孕妇要积极进行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

(2)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能滥用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

(3)预防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触猫、狗等;

(4)避免与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及频繁的B超检查。

2、胎儿出生时,即分娩过程中。因分娩引起的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是造成小儿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预防早产、难产。医护人员应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分娩的各个环节,做好难产胎儿的各项处理。

3、胎儿出生后一个月内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

4、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

(1)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

(2)近亲结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史;

(4)孕妇智力低下或双方近亲有癫痫、脑瘫及其它遗传病史。如果怀孕早期发现胎儿异常,应尽早终止妊娠。

脑瘫原因

1、遗传因素:有认为脑瘫可以追溯出家族性遗传病史。

2、产前因素:妊娠六个月内的病因:先天性畸形,遗传性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致脑缺氧,风疹感染,毒物接触,放射性物质辐射或药

3、妊娠后期阶段的病因:妊娠毒血症,胎盘或脐带异常,产前出血,血型不合,母亲受创伤,感染或多胎妊娠。

4、产后因素:核黄疸,新生儿休克,颅脑损伤及癫痫发作,未成熟儿的呼吸道梗阻,肺通气功能障碍造成的脑缺氧,这也是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之一。

5、产中因素:分娩时胎儿缺氧,难产,新生儿窒息,巨大儿,生后呼吸衰竭,早产儿及未成熟儿,产伤,低出生体重儿。

脑瘫诊断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 (脑瘫婴儿前半期(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 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 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

脑瘫护理

1、在心理方面脑瘫的护理措施有:脑性瘫痪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有想放弃治疗的心理。积极有效地心理疏导可使其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耐心讲解脑瘫是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适当的措施而达到康复目的。

2、常见的脑瘫的护理措施是健康教育:指导家属防止患儿的异常姿势,并教患儿练习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动作。指导用药:婴幼儿服药多选用冲剂。片剂可捣碎后加糖水吞服,喂药时将小儿抱起或头略抬高,防止呛咳。

3、加强基础脑瘫的护理: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地面消毒,晨间脑瘫的护理彻底细心,定时巡视病房,尤其夜间后加强巡视,防止小儿坠床、烫伤、自伤、他伤等其它意外事故发生。

4、卫生宣教:指导家属注意对患儿的保暖,衣服应柔软舒适。餐具、奶具定期煮沸消毒。

5、营养合理: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

脑瘫的危害

混合型脑瘫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

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如 3个月仍不能头部竖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等。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等。

3、智力障碍

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 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 1/4。

4、语言障碍

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状。

5、视听觉障碍

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牙齿发育障碍

牙齿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等。

混合型脑瘫的症状

1、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这也是新生儿脑瘫的症状表现之一。

3、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这是新生儿脑瘫的症状表现。

4、头围异常也是常见的新生儿脑瘫的症状表现。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哺乳困难,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无力,经常出现呛咳、吐奶现象,嘴不能很好闭合,体重增加不良。

6、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脑瘫儿都表现有程度不等的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独坐、爬、站立、行走等粗大运动较正常儿童迟缓;抓握东西,手指的精细动作也落后于正常小儿。

7、主动运动减少:新生儿期表现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3个月时下肢踢蹬动作明显减少或双腿同时踢蹬。偏瘫型脑瘫常表现为一侧活动减少。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软,过分安静。

脑瘫康复训练

1、头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训练抬头的能力,方法:让孩子趴着,拿一个玩具停在与他的眼睛一般高处,为了让孩子抬头看它,把它一点一点抬高。

2、翻身及爬方法

让患儿趴在地板上,从背后拉他的衣服帮他转动肩膀翻身;让他趴着,将一条浴巾置于胸前,反浴巾两头提起来,保持只让他手和膝部着地,你一边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进,一边鼓励他;一人帮他移动手臂,另一人帮助交替活动他的脚,帮他用力爬向某一个目标。

3、支撑后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撑下坐起,把它喜欢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坐姿,渐渐减少支撑,最后独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脑瘫儿一只手,诱使他从座位过度到双腿为脆姿,然后再让他站起来。孩子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掖下支撑站立,逐渐减少帮助,让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脑瘫儿学走路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移动身体重心,开始拉双手向前走,渐渐过度拉一只手,最后达到自己独走;也可用学步吊带。

6、上下楼梯

开始让患儿一手扶栏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维持平衡,逐渐让他脱离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两步一个台阶,上下楼梯。大一点的孩子需鼓励他一步一个台阶两脚交替上下楼梯,可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7、跳跃

跳跃是锻炼下股肌肉的一个重要项目,练习蹲起动作,为跳跃作准备。经常拉患儿双手从台阶上跳下,作为自行跳跃的爆发力的准备,在室内挂上一些鲜艳的纱布和小玩具(在上述两个训练基础上)让几个儿童一起跳跃着去触摸、拍打。

8、平衡协调训练

选择无障碍物的场地或房间,在大人的保护下让患儿闭目直行、走脚印、走直线、坐摇马、荡秋千、骑小三轮车、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滚都是练习平衡协调动作的好方法。

9、精细动作训练

主要是训练手与大脑的协调能力,提高患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训练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选择适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长方形逐步过渡到圆形。五六岁时,教患者学习旋拧瓶盖、给玩具上弦、搭积木、握笔写字画图等,为日后上学读书、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础。

治疗误区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饮食护理要点

饮食护理要点:

护理中应详细了解患儿的饮食习惯,要细嚼慢饮,避免粗糙的食物,选择易肖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糖、低脂肪的食物,并在色、香、味上加以调整,以保证患儿的营养供应。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多食滋肾养肝,健脾胃养心血之品,常饮骨头汤;多食桂圆、大枣、莲子、黄芪、党参、胡桃、山药等以达强筋健骨,补益脾胃的功能。对于心脾两亏的患儿,应根据其脾胃吸收功能,逐步加强饮食营养。可用茨实、薏米、山药、北芪煲瘦肉汤,或茨实、薏米、肉汁煮粥服用等,耐心喂服,保证能量供给。施以调整情志的饮食以使患儿心情愉悦,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应避免引起脾气的食物。

专家指出,在对家长宣教在喂食时多亲近患儿,亲切称呼孩子,播放轻松型音乐能使手足徐动症患儿放松,刺激型音乐有助于痉挛的缓解。让患儿在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的进食状态。婴儿应以母乳喂养为主,人工喂养应注意乳食的质量、适时增添辅食,保证充足的营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