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灰头鹀东方亚种
释义

灰头鹀东方亚种(学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是灰头鹀的亚种之一,属小型鸣禽。嘴基周围、眼先及颊等均近黑色、头的余部及胸部橄榄绿色。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广泛活动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中高山地区,生活于山区的河谷溪流,平原灌丛和较稀疏的林地、耕地等环境中,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以杂草子、植物果实和各种谷物为食。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半岛,缅甸,尼泊尔和不丹。

中文学名:灰头鹀东方亚种

拉丁学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鹀科

属:鹀属

种:灰头鹀

亚种:灰头鹀东方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Blyth,1845

英文名称:Black-faced Bunting

外形特征

灰头鹀东方亚种长约14厘米,雄鸟嘴基周围、眼先及颊等均近黑色、头的余部、颈、颏、喉及胸部橄榄绿色;肩、背棕褐,具黑色条纹,腰及尾上覆羽淡橄榄褐;两翼黑褐,覆羽具棕白色羽端,飞羽外缘棕褐;尾羽黑褐,外侧两对尾羽有白色楔状斑;腹及尾下覆羽辉黄,两胁具黑褐色纵纹。雌鸟头顶转褐,与背均具黑褐色纵纹,眉纹及颧纹土黄色;胸、腹淡绿黄,胸和体侧均杂以黑褐色纵纹。幼鸟似雌鸟,但纵纹更多,下体黄色较淡。虹膜褐色;嘴棕褐,下嘴除先端外,色浅;脚白色。

栖息环境

灰头鹀栖息在平原以至高山,可见于海拔3000米左右。生活于山区河谷溪流两岸,平原沼泽地的疏林和灌丛中,也在山边杂林、草甸灌丛、山间耕地以及公园、苗圃和蓠芭上。

生活习性

常成小群活动,除繁殖期成对外,也有单独活动者,性不怯疑,容易使人接近往往在非常接近时才飞离。当受惊时发出短促的“chip”声。繁殖期雄鸟当叫声近似三道眉草鹀,但音节较少,多为4—5个音节,而不大响亮。杂食性,以杂草子、植物果实和各种谷物为食,夏季繁殖期大量啄食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及其他昆虫。此鸟数量很多,能啄食大量杂草种子有防莠作用;也啄食昆虫,有益于农林。

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阿穆尔河地区),朝鲜半岛,缅甸,尼泊尔,不丹,中国宁夏(泾源、中卫、银川)、甘肃(西北部)、四川(灌县、瓦山)、 湖北、云南(西北部、南部)、贵州、江苏、广西、广东、台湾、青海(湟水河谷)。

繁殖方式

繁殖期成对活动,通常在树上不大移动位置,不像一般鸟类那样活跃地跳来跳去,只是常颤动尾羽,不断显示出白色部分。5月下旬和6月上旬在华北营巢,巢建于矮灌木丛中的地面或离地不高的树枝上,而很少在离地较高的枝间,巢呈杯形,由干草茎、叶、细根筑成,结构紧密,内垫薄层马毛、细根、草茎等。卵椭圆形,乳白、淡绿色或浅蓝色,带红褐色表斑、褐紫色点斑或黑色条纹,尖端斑较稀,钝端较密集。仅由雌鸟营巢,历经4—5天;每年产两窝,每窝产卵4-6枚。两性共同育雏。每天喂雏15小时,甚至在小雨中也不间歇。雏鸟留巢期12—13天。

亚种分化

无内容

种群现状

无内容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