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磺溪书院
释义

磺溪书院位于台湾的台中县大肚乡磺溪村文昌路六十号,俗称为文昌祠。书院的前身称为“西雍社”亦称为“文昌会”,是当代文人士子的结集之所。西雍社创建于嘉庆4年(1799年),后来在光绪13年(1887年)再度扩建成为“磺溪书院”。1986年经台湾内政部列为第三级古迹。

磺溪书院简介

地理位置

磺溪书院,位于台湾台中。清乾隆初年(1736)(一说嘉庆四年)大肚士绅赵顺芳为提倡文风,招募龙井、福头仑、涂葛掘、大肚之漳籍士人,成立西雝社,筹建文昌阁,而将捐款余款购置田产,作祭祀费用。社员则每年年祭于此游艺论学,文风昌盛。后赵璧、蔡翰云、张锦上等人,于光绪十六年(1890)筹建书院,招募今乌日、大肚、龙井3乡子弟,实施启蒙教育。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一度成为日警驻留所。三十四年改为大肚公学校,后因学生人数增加,大肚公学校迁离书院。后又遭炮火轰击,加以管理不善,田业变卖殆尽,至今仅存大殿。

西雍社是清朝居住在台中县乌日乡的举人杨占鳌(清道光19年举人)以及下寮尾座(现今名为磺溪村)士绅赵顺芳所创建,原本是一些文人士子以文会友的集会场所,同时也有许多士绅募集善款当作学租招收孤寒学子,所以也有义塾的用途。后来有感于该区的文教风气尚嫌不足有待发扬,所以经赵顺芳还有赵顺芳之子赵壁兴伙同蔡灿云、蔡瀚云、张锦上等人再度发动社员募集,筹建“文昌庙”,并在文昌庙中开辟“磺溪书院”,于光绪16年(1890年)竣工,广招大肚下堡地区(现今大肚乡、龙井乡、乌日乡等三乡镇)的学子,作育英才。

日治时代虽然磺溪书院被迫停止了教育,不过日本的近卫师团曾经在此进驻,所以都还维持着不错的状态,但是战后,磺溪书院数度遭窃与变卖其庙产。在1959年时更遭逢八七水灾,屋宇与门墙都遭到严重的破坏。直到1984年大肚乡公所聘请著名建筑学者研究调查,1985年经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出资进行修复工程,并且名列台闽地区第三级古迹。

1999年9月21日的集集大地震之后,台中县共有14古迹遭到损坏,磺溪书院也曾经被外观判定为“有立即性危险”的建物,不过所幸受损情况并不严重,并在2002年底修复完成。

结构

磺溪书院内祭拜有五尊神明文昌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星君与魁斗星君,合称为“五文昌”,是古时科举时代掌管所有考试的神明。内设有大殿与拜殿,所以俗称文昌祠或文昌庙,建筑的样式属于传统的闽南式合院型态,是一间结合学堂与庙宇的四合院。建筑材料的使用除了红砖瓦片之外,还有泉州白(花岗岩)、青石等石材搭配福杉等建造而成。门厅比地面高出三阶,讲堂则高出五阶。在讲堂之前有个高约60厘米的小“月台”,月台之上筑有拜亭,这是磺溪书院的特色造型。磺溪书院整个建筑相当考究,细部装饰到特殊的屋顶型态都是很华丽的结构。平面的设计呈现出一般民宅与孔庙之间的结合,立面上的构造也是在闽南式建筑之中相当罕见。

格局

磺溪书院格局不大,是中轴对称两进双护龙平面的布局的传统闽南式合院建筑配置。磺溪书院是四合院式,有门厅及讲堂两进,讲堂前有拜亭,两侧护龙左右厢房各七间,为介於民宅与孔庙之间的平面结构。

第一落门厅之两冀山墙向外斜出,使得正门较为宽阔壮观。讲堂两侧山墙正中辟有精巧美观的花瓶门,在门厅两翼,左右各有一扇剑环门通往侧室,为一般闽南建筑所少见。 门厅、讲堂均为五开间式格局。

门厅高出地面三阶,讲堂高出地面五阶,讲堂之前有拜亭,而拜亭筑於台上,台高六十分分,是由孔庙建筑中「月台」的形式转换过来,只是规模略小、正殿前的拜亭空间,是磺溪书院建筑特色之一。 磺溪书院造型上最为特殊的,是其跨张、华丽的屋顶型态,屋顶建筑自中殿向两翼侧室逐渐降低,形成三个段落,每一段落龙脊燕尾,线条优雅。第一落门厅(山门)共有七开间,中央三间凹入开三门;左右两端亦开有八口台。第一落屋顶的屋檐线,自中间向两翼逐次降低,屋顶分为五个段落,在中央的三个段落作法个别独立,形成六个燕尾,加上左右两端的歇山式屋顶。飞扬的三川燕尾脊与层层叠降的屋面,铺陈广达七开间的立面,其气势之磅礴、技术之高超、形状之繁复、外观之富丽……如此丰富而壮丽的屋顶组合,可说是台湾建筑史中少见的佳作。

第二落为正殿与拜亭,正殿兼具有祭祀和讲堂的功能,高耸的栋宇和简朴的装饰,塑造出正殿庄严肃穆的空间。拜亭的比例稳重,燕尾脊曲线极为优美,栏杆望柱和陛石,月台的形制,丹墀的拜亭空间,歇山惑的屋面造型与雕鏧细致的木构架,不但使拜亭成为全区建筑视觉焦点,也衬托出正殿主体建筑的庄风貌,是磺溪书院建筑中最富装饰意味的一处空间。

装饰

磺溪书院是最富於建筑装饰的书院,细部装饰及砖作工夫特别优秀:

·高出地面五十公分,嵌有绿釉花砖的基地。·以青绿为主的彩绘纹样。

·凿刻精致的木、砖、石雕。

·两翼侧室墙面,图案别致,变化繁多之砖雕。

·每面窗户四周,都有趣味盎然的砖刻。

·讲堂两侧的砖柱上,都刻上图案,精工细琢,匠心独运。

·在壁门的处理上,以砖磨成曲面,令人赞叹!

·用青砖及红砖交砌出复杂的线脚,十分费工。·讲堂两侧的过水基脚,有罕见的浮雕砖刻。

·花瓶门和剑环门,以砖砌成,颇见功夫。

·前厅门口的一对青石狮子,雕工极佳。

对联

磺溪书院,位于台湾台中。清乾隆初年(1736)(一说嘉庆四年)大肚士绅赵顺芳为提倡文风,招募龙井、福头仑、涂葛掘、大肚之漳籍士人,成立西雝社,筹建文昌阁,而将捐款余款购置田产,作祭祀费用。

社员则每年年祭于此游艺论学,文风昌盛。后赵璧、蔡翰云、张锦上等人,于光绪十六年(1890)

筹建书院,招募今乌日、大肚、龙井3乡子弟,实施启蒙教育。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一度成为日警驻留所。三十四年改为大肚公学校,后因学生人数增加,大肚公学校迁离书院。后又遭炮火轰击,加以管理不善,田业变卖殆尽,至今仅存大殿。

磺气蔚蒸钟士气;溪光潋滟映文光。

佚名题磺溪书院

磺炁郁瘿光,鳌山并峙;

溪光横一带,鹿渚遥连。佚名题磺溪书院

磺气接丹霄,灵通帝座;溪浪联碧汉,彩耀台垣。

佚名题磺溪书院

磺石舒丹,半壁嵯峨开笔阵;

溪流映壁,千层浩翰起文澜。 佚名题磺溪书院

历史沿革

日统治时期

台湾日治时期虽然日本大力的在台湾推行日本教育,但是刚开始书院的传统教育并未被中止,但是当时满清弃台割让,即使在书院中学到传统的教育,也无法与当时一般的社会接轨。所以后来基过当地人向日本政府申请,于1899年(明治32年,即日本统治台湾后5年)3月16日获准成立“大肚公学校”,这就是现今的台中县大肚国民小学的前身,首任校长是日本人木村左市郎,学校成立之初即以磺溪书院充当校舍。之后在1901年经过当时文昌祠的炉主赵壁等三十多人,将庙后的的十多甲土地捐赠给学校,1909年大肚公学校就在磺溪书院后方建立了新校舍。

迁址

1938年之后大肚公学校迁址到台中县大肚乡华山路现址,书院捐赠的土地被他人非法侵占、变卖,导致磺溪书院只剩数千坪土地。书院甚至在1945年之前,美国盟机曾经空袭过台湾,书院的三川殿跟厢房都曾被炸弹波及。在战后,许多书院的资产不是被外移就是被侵占,收入来源也完全中断,戒严时期政府与民间也无人愿意妥善管理。另外在1959年发生八七水灾,大肚溪的溪水氾滥,夹杂大量泥沙重创磺溪书院。而当时负责管理的赵维孝等人也远走他乡,任由书院的建材与文物资产被偷,加速了书院的荒废。

修复书院

1984年大肚乡前乡长林振祥、陈荣怀以及当时大肚国小的校长雒继光等人,感到磺溪书院传承着重要文化的资产,于是与聘请著名的建筑学者汉宝德教授勘察研究,于1985年8月19日经台湾政府正式指定磺溪书院文昌祠为台闽地区第三级古迹,并动工执行修复工程。

在修复工程之前,已经有大量的产物都遭窃,甚至在修复中,书院之中原本有两个古匾“雅歌孝友”与“经天纬地”,是在光绪年间由御前侍卫廖锦华所立,其中“雅歌孝友”也让窃贼借由修复工程所搭起的鹰架之便偷走了。不过虽然饱经各种事件的阻扰,也在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台湾内政部民政司、省政府民政厅以及台中县政府等单位的协助,以及汉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监造,胜记营造公司负责施工后,于1989年3月2日正式竣工,总修复费用约新台币一千四百九十多万。

自从西雍社成立以来,经由文昌祠的改建一直到民国政府修复为止,磺溪书院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天灾与人祸摧残,但是因为书院的成立,带给了台中县、彰化县一带的文化教育有很深的影响。磺溪书院启蒙了许多当代学子,对于文化传承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