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竹 |
释义 | 黄竹,禾本科牡竹属,别名埋桑,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耿马、景洪等低山与河谷地区,是云南省南方比较习见的野生竹种。用作造纸原料,建筑用材,扁担和筷子等竹木制品,用途广泛,有一定经济价值。 基本信息黄竹(D.membranceus Munro) 种中文名:黄竹 种拉丁名:Dendrocalamus membramaceus Munro 种别名 :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牡竹属 属拉丁名:Dendrocalamus 别名:埋桑(西双版纳)。 形态特征竿高8—15米(原记载为20—23米),直径7-10厘米,梢端略弯曲,基部第一至第三节环列气根;节间长34—42厘米,幼时被白粉;竿环平;箨环强隆起;节内长8毫米;主枝3枝,其余枝条较细,在竿上部者可下垂。箨鞘早落性,厚纸质至革质,通常较其所在的节间为长(变型花竿黄竹和流苏黄竹的可较短于节间),背面有白粉及易落的黑褐色小刺毛;箨耳长5毫米,宽1毫米其上生有长为0.5—1厘米的继毛数条;箨舌高0.8-1厘米,腹面多毛茸,边缘具粗锯齿;箨片外翻,窄长形,长30-40厘米,宽约2.5厘米,占鞘口之1/2-1/3两面均被棕色小硬毛,尤以腹面的基部处为多。末级小枝具3—6叶;叶鞘具纵肋;叶耳镰形,其上具紫色缝毛数条;叶舌不明显,高仅1毫米,腹面具毛,先端波状浅裂;叶片披针形,质薄,长12.5—25厘米,宽1.2—2厘米,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先端渐窄,最后扭转并具粗糙的长尖头,两面均具柔毛,叶缘具向下的小锯齿而粗糙,次脉4—7对,再次脉7—9条。花枝有大型呈圆锥花序状的分枝,节间长2.5—5厘米,无毛,或上部常具白粉,节上密集丛生多枚假小穗,形成球形的簇团,其直径为2.—5厘米(原记载则是1.7—2.5厘米);小穗微扁,近于无毛而有光泽,长1-1.3厘米,宽2.5—3毫米,初为黄绿色,干燥后为枯草色,质地较软,含成熟小花2—5朵;颖2片,卵形,先端钝圆或尖锐;外稃与颖相类似而较大,长8—9毫米,宽5—8毫米,质地薄;近于膜质,无毛,惟常在边缘生纤毛,先端具l短芒刺状小尖头,其长约1毫米;内稃亦为膜质,长7—8毫米,宽1.4毫米,下部小花者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脊间3脉,先端钝或为凹头,最上部的小花内稃圆卷而无2脊,或亦具2脊,则脊上无毛;雄蕊成熟后伸出花外,花丝细而长;花药黄色至紫色,长4毫米,先端具短的小尖头;子房卵形,较细长,上部生毛而下:部无毛;花柱长5—6毫米,全体被微毛,柱头1,紫色,羽毛状。果实广卵形,基部圆,长5—7.5毫米,一侧具沟槽或微扁,先端具长喙,胚明显。(我国标本尚未见有果实,此处所记述系译自原记载)。 地理分布产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分布于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原产缅甸。 云南耿马、景洪,生于海拔1000m以下低山与河谷地区,常与高山榕、暗罗、八宝树等组成竹阔混交林,也可成大面积单优群落。 用途竿可用作造纸原料,建筑用材,扁担和劈细做筷子。笋漂洗加工可制作笋丝,据说每年都有大量生产。 本种提示本种是云南省南方比较习见的野生竹种,长期以来被误订名为牡竹D.strictusNeesetArn.在J.S.Gamblel896年的专著中早已指出:“本种容易误认为是牡竹的无毛类型,但其小穗近无毛,叶片薄,基部不很圆,箨鞘有皱折具毛的箨耳,箨片外翻,果实有较长的沟槽等,可以与之相区别。”《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1959)一书也将我国云南所产的本种误订名为牡竹。细察其文字描述的主要内容,例如小枝具叶数目和叶片大小均有变化,以及外稃有微毛等都是牡竹的特征。又如文字中未提及叶耳,而在附图上则绘有叶耳及其上的缝毛。所以现在本种的文献引证之末注明,只限于该书附图53是本种的错误鉴定,而不应该泛指该书文字部分亦是错误了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