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荒原狼 |
释义 | 荒原狼(也译作荒野之狼)(Der Steppenwolf)这是一本德国、瑞士诺贝尔奖小说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著作的自传体小说。 荒原狼是个年近50的人,名叫哈立·哈勒。几年前,他租下了我姑妈家的阁楼,在这里住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沉默寡言,不爱交际,确实像他自称的那样,是一只狼,一个陌生的、野性而又胆怯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动物。他的脸充满智慧,表情温柔,但内心世界动荡不安。他想的比别人多,智力上具有那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这种人没有虚荣心,他们从不希望闪光,从不固执己见。 书本简介书名:荒原狼 从书名:译文名著文库 作者:(德)黑塞(Hermann,H.)著;赵登荣,倪诚恩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价:13.00 出版日期:2008-7-1 ISBN:9787532744800 字数:136000 页数:193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20254866 2011版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4日)丛书名: 黑塞文集 精装: 23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32754274, 7532754278 条形码: 9787532754274 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早在1931年就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提名。但是当时瑞典学院的常任秘书对黑塞的作品颇有微词。他认为黑塞小说中的人物与诺贝尔本人所提倡的理想主义精神相违背,结果当然是黑塞最后落选。不过这件事也引起了其他一些人的不满。例如黑塞的德国同胞、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他曾经公开呼吁瑞典学院授奖给黑塞,改变对黑塞的不公正待遇。 黑塞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40年。这一年上任的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和他的前任截然相反,对黑塞的作品非常推崇。他甚至认为黑塞的作品是现代德语文学中“惟一十全十美的东西”。黑塞最终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他的推崇不无关系。 黑塞于1877年出生在德国温顿伯格的卡尔夫。少年时代的黑塞就梦想成为一个诗人:“要么是个诗人,要么什么都不是”。但是15岁的时候,黑塞却被送入神学院。不到一年的时间,黑塞就逃了出来,去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从此一举成名。 黑塞的作品有《在轮下》《玻璃球游戏》《荒原狼》等。其中《荒原狼》最为著名,托马斯·曼将其称为德国的《尤里西斯》。在欧洲、美国和日本都出现过抢购《荒原狼》的现象。人们把黑塞誉为继歌德、席勒之后,和托马斯·曼齐名的德国最伟大的作家。 1919年黑塞迁居至瑞士,后来加入了该国国籍。 内容概要我一开始就注意到他与众不同,我觉得这个人有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有一天,他在付清一切欠款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的城市,从此以后就杳无音信了。他把他的一份手稿留给了我。通过阅读他的手记我才认识到,他的精神病并不是什么个人的奇思怪想,而是这个时代的通病。下面是他的手记: 这一天又像往常那样过去了:一种既无特殊痛苦又无特殊忧虑,既无真正苦恼也无绝望的日子。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件美事。遗憾的是我受不了这种平静的生活,我总是燃起对强烈感情的渴望。夜幕降临,我来到十分安静的老城区,突然从一条漆黑的胡同里窜出一个人,扛着广告牌,上面写着“无政府主义的晚会!魔术剧——限制入……”。我想买票进入,但是他丢给我一本书之后,转眼之间就不见了。 回家后,我从大衣中掏出那本书,书名是《论荒原狼——仅供狂人阅读》。这本小册子毫无掩饰地勾画出我郁郁寡欢的人生,而且书的主人公竟然也叫哈立。 有一天我在城郊遇到一个殡葬队,发现有个人很面熟,好像就是那个扛广告牌的人。他告诉我,如果需要消遣就到黑鹰酒店去。到了那儿之后,我遇到了一个很漂亮的姑娘,我们友好地谈了起来。这个姑娘很了解我,劝我不要轻生,还教我跳舞。我们约好下次见面。 这位姑娘名叫赫尔米拉,她使我对生活产生了新的兴趣。我们在一家酒店见面,赫尔米拉给我介绍了一位叫玛利亚的姑娘。她说要让我学会恋爱。一种新的、可怕的、瓦解一切的东西正从四面八方涌来。几天后,我和她们一起参加一个化装舞会。舞会之后,有人告诉我赫尔米拉在“地狱”里等我。我进入地下室,看到很多房间,每个房间都代表着人类灵魂各个神秘的侧面。在最后一个房间内,我看到赫尔米拉和一个男人赤身裸体的躺在一起。狂怒之下,我刺死了赫尔米拉。 在一个光秃秃的院子里,法官判我永生,还罚我被耻笑一次。因为我用镜子里的刀杀死了镜子里的姑娘,企图把魔术剧当做自杀的工具。那个和赫尔米拉在一起的男人,把缩成一个棋子大小的赫尔米拉装进了口袋。 我猜到了这件事的意义,我会把游戏玩得更好。 欣赏导航《荒原狼》是一部充满了狂暴幻想、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小说。小说先是虚拟了一个出版者对哈勒的手记的第一人称叙述,描述了哈勒这个人物的形象和行为特征。然后又根据哈勒留下的手记,通过另一个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后面的情节。黑塞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梦幻形式,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中年欧洲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使其成为20世纪西方小说的经典之作。 作品主人公哈勒是才智之士,有着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他很孤独,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他好像是来自另外一个星球,对人世间的虚荣、做作、追名逐利和自私浅薄极其厌恶。但与此同时他又发现,自己的这种厌恶感更多的是指向自己。正因为如此,哈勒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巨大的分裂和痛苦之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他身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在斗争着:狼性和人性。人性和狼性互不协调,当人性沉睡而狼性苏醒的时候,哈勒就走向堕落;当人性苏醒而狼性沉睡的时候,哈勒就会对自己的堕落和罪恶充满厌恶。正是人性和狼性的严重敌对,使哈勒产生了孤独感和自杀倾向。 那么拯救之路在哪里?一开始,哈勒企图用身上的人性去压制狼性,但结果却是不断陷入更大的苦闷之中。然后他用狼性来取代人性,则更行不通。这其实说明,哈勒将人的本性简单地看成狼性和人性的二元对立是错误的,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儿戏”,“是对现实的强奸”。认识舞女赫尔米拉之后,哈勒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错误。经赫尔米拉介绍,哈勒先后认识了舞女玛利亚和赫尔米拉的男友、音乐师巴伯罗。在他们的熏陶之下,哈勒逐渐接受了许多自己原先根本不能接受的东西。他认识到,人的本性极其复杂,不是由两种而是由上百种、上千种本质构成,不是在两极之间摇摆,而是在无数对极性之间摇摆。 在小说最后的“魔术剧”中,哈勒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解救之道。正因为世界和自我都是多元的而不是二元的,所以无论是回归人性还是回归狼性都是枉然。“回头根本没有路,既回不到狼那里,也回不到儿童时代”。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背谬和荒诞,只有用笑和幽默来对付。小说的最后,哈勒终于将生活戏剧的所有“十万”个棋子装进口袋,而且决定反复去体会生存的痛苦,将游戏玩得更好些,“总有一天会学会笑”。 精彩片段这段选文写的是“我”去参加化装舞会,会后在“地狱”中参观了各种各样的魔术剧表演。其实“地狱”中的沿着走廊的小门,象征着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妨将“我”的参观过程看做是“我”的自我拯救过程。 我舒了一口气,又回想起在魔术剧开始时我看到那位漂亮的小伙子紧追不舍的那块招牌: 所有的姑娘都属于你! 总而言之我确实感到没有任何东西像这个房间那样令人神往。我带着又能逃脱这该死的狼的世界的高兴心情走进了这一房间。奇妙无比——如此难以置信又如此熟悉,我不禁浑身发颤——我青春的芬芳,我青少年时代的气息向我迎面拂来,青春热血在心房中流动,我刚才所做的所想的,刚才的我都已成为过去,已在我身后沉没,我又变得年轻了。…… 我站在故乡小城的岩石小丘上,春风送暖,紫罗兰初放,从河里流来的河水粼波闪耀,我老家房屋上的窗户也在闪闪发光,所以这一切都在眺望,在鸣响,在发出芬芳,是那样的充满各种声息,是那样的新鲜和富有创造精神,五光十色,春风迷人,日光辉映,与我青少年时第一次走向世界看到的诗情画意一模一样。我站在小丘上,微风吹拂着我的头发,我沉浸在爱情的思念中,信手从刚刚发绿的灌木上摘下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放在面前,闻着它的香气[这香气又使我想起以往的一切,然后我用从未吻过少女的双唇亲吻那嫩绿的小花苞,把它放在嘴里咀嚼。那酸涩的、又香又苦的味道使我突然明白我正在经历什么,一切又都回来了。我正在重新经历少年生活即将结束时的一个时刻,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独自在野外散步,遇见了罗莎·克莱斯勒,我含羞地跟她打了招呼并且对她一见钟情了。 授奖评价他是一位肯探讨问题和自我解答的诗人,具有德国南方人的心灵,表现出既虔诚又自由的混合性格。假如我们忽略了他的热烈的反叛倾向——有关信仰的那股永恒的烈火能使梦想家变为斗士的话,我们也许会说黑塞是一名浪漫派诗人。 心理学分析这本小说反映黑塞在1920年代心灵所面临的危机。黑塞在1926年曾接受心理治疗。他的医师是容格(Carl Gustav Jung)的学生。这篇小说明显受到容格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的强烈影响。全书主题是容格式的心灵成长,称为个性化(Individuation) 或自我实现 (Self realization)。 这本小说的中心人物哈瑞·黑勒(Harry Haller)是黑塞本人第二次婚姻触礁后的写照。习惯于布尔乔亚(Bourgeois)生活的哈瑞,其深入又独立的思想使他看出德国受到军事与工业势力的影响与控制,正一步步的迈向战争。他和平主义的意见与周遭平庸的布尔乔亚格格不入。缺乏家庭温暖又无社交活动的哈瑞在强烈理性又孤立的生活中,已经不知道感觉与感情为何物。他只觉得心中有一只原始有野性的荒原狼(Steppenwolf),时时会不由自主的爆发出来。一方面他是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他是冲动直率又孤僻的荒原狼。深陷入矛盾接近自杀边缘的哈瑞依靠他本身无意识(Unconscious)中的阿尼玛与自性引导调和心灵中的理性与感性。 根据容格的分析心理学,本书是黑塞本人的独白。几乎所有情节都是他心中的挣扎。书中的人物是他本身心灵中的原型: ·哈瑞是有意识的自我(ego)。他是受良好教育的温和知识分子。 ·荒原狼是无意识中的负面的阴影(Shadow)。它是冲动直率又孤僻的荒原狼。 ·赫尔米娜(Hermina)是阿尼玛(Anima)。她是哈瑞心中的女性性格,是创造力与智慧之源,在这里是他调和矛盾之旅的向导。 ·莫扎特(Mozart)是心,或自性(Self )。本书中的不朽者相当于容格分析心理学中的老智者。给哈瑞条约与引哈瑞入舞厅的皆可视为哈瑞的自性。 ·巴布罗(Pablo)是一个很会体验生活的爵士乐萨克斯风手。他具有哈瑞想要成为的性格。在魔术剧场中他是主人,是另一自性。 ·玛丽亚(Maria)是一个理想的女友,提供包括性爱的爱情,却不要求哈瑞负任何责任。 魔术剧场中种种矛盾的组合,让哈瑞认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多面性。读者可看出容格式的心灵成长。有意识的自我靠无意识中阿尼玛与自性引导与启发而认识自己的矛盾,进而化解矛盾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内容梗概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 “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 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文摘哈里·哈勒尔自传 为狂人而作 日子如流水,一天又过去了。我浑浑噩噩度过了一天,以我那种特有的简朴和胆怯的生活艺术,安详地度过了一天。我工作了几个小时,翻阅了几本旧书,像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那样疼痛了两个小时,我吃了药,把疼痛给蒙骗了,我很高兴;我洗了个热水澡,躺在热水中非常舒服;我收到三个邮件,浏览了一遍这些多余的信件和印刷品,然后做了运气练习,但今天贪图舒服,就免了思维操练,随后我散步一小时,发现薄纱似的云彩绚丽多彩,像珍贵的绘画柔和地画在天幕上。这真是太美了,如同阅读古书,如同躺在热水中洗澡一样。但是总的来说,这一天并不迷人,并不灿烂,不是什么欢乐幸福的日子,对我来说.这是平平常常、早已过惯了的日子:一位上了年纪而对生活又不满意的人过的不好不坏、不冷不热、尚能忍受和凑合的日子,没有特别的病痛,没有特殊的忧虑,没有实在的苦恼,没有绝望,在这些日子里我既不激动.也不惧怕,只是心境平静地考虑下述问题:是否时辰已到,该学习阿达贝尔特?斯蒂夫脱的榜样,用刮脸刀结束自己的生命? 谁尝过另外一种充满险恶的日子的滋味,尝过痛风病的苦痛,尝过激烈的头疼,这种疼痛的部位在眼球后面,它把眼睛和耳朵的每一个活动都从快乐变成痛苦;谁经历过灵魂死亡的日子,内心空虚和绝望的凶险日子——在这些日子里,在被破坏、被股份公司吸干的地球上,人类世界以及所谓的文化在那虚伪、卑鄙、喧闹、变幻交错的光彩中,像一个小丑似的向你狞笑,寸步不离地跟着你,盯着你。 …… 黑赛尔自身评价关于《荒原狼》 理解和误解文学作品的方式各式各样。读者的理解么何处为止,他的误解在何处开始,多数情况下作者本人无从判定。有作家发现有些读者比他自己更加清楚他的作品。何况,某些情况下误解还可能引出更多的理解。 我的作品中,《荒原狼》最常受到误解,所受的误解也最严重,而产生误解的常是那些对它有好感、喜欢它的读者,不是那些持排斥态度的人。部分原因,只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本小说的作者当时50岁,写的是这一年龄段的问题,而这本书常落在年轻人手里。 然而,与我年龄相仿佛的读者之中,也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对这本小说印象深刻,却只读出其中一半的内容。这些读者在荒原狼身上见到自己的影子,认同了他,与他一同受苦、一同做梦,因而忽略了其他内容,完全见不到小说讲述的除了哈瑞哈勒的困境还有其他东西,在荒原狼和他的成问题的生活之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不灭世界,“小册子”和书中谈到精神、艺术和“不朽者”的地方,描绘了荒原狼痛苦世界的对立面,那是一个正面的、欢畅的、超越个人的时间和有信仰的世界。这本书叙述的虽然是痛苦和困境,但它绝不是关于一个绝望者,而是关于一个有信心的人的书。 我自然不能也不愿规定读者该如何理解我的书,愿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性情去读,读出对他有益的部分!但是,如果可能,我愿有更多人能看出,荒原狼的故事描写的虽然是病痛和危机,但它并不导致沉沦而是引向救赎和痊愈。(《荒原狼》瑞士版跋,1941年) 可以从《荒原狼》里看得到的,不仅仅是时代的问题和对时代的批评,其中还有对意义的信仰:信念不朽。《东方之旅》中那些爱人者和服务于人者正是这样的不朽者。我对我们这时代的信心越少,对人类的腐化越看得真,我就越加觉得不要以革命去对付这种堕落,而要更加相信爱的魔力。对一件大家谈论不休的事保持沉默,就已经是做到点事了。对人和事物不怀敌意的笑笑、在小事上和私人的事上多付出一点爱,以此补救世界上爱的缺乏;对工作多一点忠诚,有多一些耐心、放弃对某些嘲讽和批评的无谓的报复,这些都是我们能做到的小事。我很高兴《荒原狼》中已谈到:世界从来也不是天堂,并不是以前很完美,如今才成为地狱,它一向是,并且任何时候都是不完善、都是肮脏的,为了使人能忍受,使它有价值,它需要爱、需要信仰。(信,1933年) 很抱歉,我无法对您讲解《荒原狼》。我的意思在几年前的图书公会的那篇跋里已经大略讲过了。不过哈勒所要解决的问题过于复杂,太年轻的读者无法整个把握它,也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您自己已经有过这样的体会,一本这样的书,即使我们不能准确分析它,我们还是可以喜欢它,让它为我所有、为我所用。这样,您就已经发现了进入《荒原狼》以及我的其他作品的入口了,理解力会逐渐形成的。 我不想为人师,不过,请让我给您一个忠告:如果别人对您喜欢的书或艺术品予以拒绝,那么反抗和保卫都是徒劳。当然,我们应该维护我们的所爱,承认它,但是我们不该因所爱而与人争辩。那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真正的诗人的书既无需解释也无需保卫,它们十分有耐心,能够等待,如果它们有点价值,那么它们的生命力一定会超过那些为它们争论的人。 阳光在黑暗中照耀1961年,福柯的《疯癫与文明》问世,他在不断地探索和追捕现代社会的恶毒。《疯癫与文明》像一把尖刀插向时代的心脏,使得现代社会的文化认同危机四伏。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试图表明,精神病院以及精神病学知识来自现代社会秩序,精神病人急剧增多,反映出现代社会自身的危机,揭露了工业化的社会制度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性的毁灭性摧残。 如果说精神病学说是通过福柯而得以发展,那么在此之前,对于精神病人的分析和同情就已经生动地出现在小说作品里了。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就是其中之一。 《荒原狼》通过对个人精神疾病的讲述,展示出现代社会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恶果。无家可归的哈勒尔,像一只狼一样被无情追猎,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尔在与赫尔米娜、帕布洛、玛丽亚等几个重要人物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两难,陷入了生命的绝境;最终他又从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启发,摆脱绝望,重新回到现实生活。 从哈勒尔的个人命运来审视现代社会,我们深感震惊: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在同一时间占据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所生存的世界就不可逃避地分割成两个地域——世俗和永恒。因此,人在世界中生存,就像大海里的鱼遇到巨浪的冲击,同时经历着痛苦和幸福。 现代生活有时就像赫尔曼·黑塞的小说,生活越是把你唤醒,越是回复自己的本性,让你和低俗、平庸的事物分道扬镳,你的苦恼就越大,你就越来越陷入不安和郁闷之中,直到它像一个硕大的面团塞进了你的喉咙,让你难以咽下。 在这种难受得让人要命的时刻,你会走向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或许你看到的是哈勒尔与赫尔米娜在暴跳如雷的音乐中跳着张扬的劲舞,或许你也会看到哈勒尔和他的小情人玛丽亚在寻欢作乐,或许你又看到了人生的虚伪,总之你看到他们在那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演绎着一段段闹剧,从而你会相信他们必定会在这份朦胧的情调中悄然入睡,然后从人性中逐渐隐退。但是,你应该知道,当你踏入这个迷幻的世界,从那时起,不管是你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是呼吸到的,不管它是肮脏的、血腥的还是丑陋的,它都已经作为你的影子,在你的身边飞翔。 也许,你难以置信,你会向天发誓,这不是你的追求。我也相信,那些并不是更多人所向往的。但是,事实就是这样,你无法逃避人的本性在现代社会的堕落,因为这种堕落已经让你在某一段时间里得到刺激,但是这种堕落不会让世界遭受任何伤害。而我只想告诉你,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正在以一副全新的面孔注视着这个生活的世界。 哈勒尔是孤苦的、无奈的。他向往着崇高,追逐着永恒,但是那些鄙陋低俗的恶魔不时地向他伸手,连拉带扯地把他扔向恶魔的掌心。他需要升华,他期盼歌德、莫扎特这些永恒精灵的拯救。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天上闪耀着群星,荒原狼发现远处泛着火光,火的影子迅速地向荒原狼的身体移动。狼是惧怕火光的,但此时的荒原狼却并非身怀恐惧,而是感到一股股阴冷袭来。突然,他在阴冷的气息中听到了刺骨的笑声,荒原狼万分惊奇:这是歌德的笑、莫扎特的笑,这是不朽者的笑。这些不朽者已经超脱了时间,他们在人类世界的上空盘旋,在那里发出无边无际的光亮,他们在光亮中飘荡着永恒的、神圣的欢笑。 优秀的小说原本应该唤起读者对待自身和所处世界的内在审视,使小说作者与读者在心灵深处有着或多或少的默契和沟通。我认为,对于小说的真切理解,只有那么一条路,就是通过小说本身去触摸小说的灵魂。那些过多的说明和言论往往有悖于小说自己的心声,那些看似华美的附会,只能算作在和小说不断地调情。 现实中的一些小说评论已经成为迫害小说的罪魁祸首,它在以一种无聊、变态的方式调戏着小说。正是在小说评论最繁荣的时代,我听到的是某一个甚或是某一群小孩面朝墙壁嚎啕大哭,因为人们扼杀了他们的存在和天真。 我无法确定《荒原狼》是否属于每一位读者,我想说的是:不论你是不是一只无家可归的荒原狼,不论你是不是经历了人类的苦难、罪孽、差错和热情,只要你在世界上存在,你就需要去正视并且超越复杂的人生。静谧的夜空,群星在闪耀,它们的背后,有阳光,是阳光在黑暗中照耀。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著 赵登荣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