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姓 |
释义 | 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七。 寻根溯源第一个渊源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商纣庶兄微子启以奉汤祀的。商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商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无论是姒姓的一支,还是子姓的一支,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本书考证,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作“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为“华阴”,其境内之山始称“华山”。因此,清朝陈廷炜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说法“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肯定是“为名以撰”,实不可取! 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 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 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捷的二儿子太子华,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小白、宋桓公御、卫文公毁、许男爵、曹昭公班、陈世子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郑世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 周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 很快,公子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 之后,公子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 秦惠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 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 魏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王拜为相邦(丞相)。 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出自少数民族 出自蒙古族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蒙古族、满族谟锡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严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是元朝著名太师木华黎之后裔,以部为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察哈尔(今黑龙江、俄罗斯勃力)。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为达斡尔族著姓之一。所冠汉姓为赵氏、严氏、季氏等。 ⑶.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出自回族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⑴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回》等记载:回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今浙江临海_,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合、镇江等地的回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⑵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出自满族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阿赉氏:AlaiHala,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上京故城),后多冠汉姓为华氏、阿氏等。 ⑵.满族瑚锡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依兰(今黑龙江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严氏、关氏、胡氏、扈氏等。 出自锡伯族源于锡伯族,出自清朝时期锡伯族华西哈里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中记载,锡伯族华西哈里氏,亦称瑚锡哈里氏,后有黑龙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龙江宁安)。 锡伯族、满族华西哈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 华姓家谱文献天津华氏南支宗谱,(清)华长卿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南开本世累表,记事至清光绪年间。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华氏宗谱,(清)华承彦续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华氏通四堠阳晴云公支宗谱十三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华步照、华钟灵等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华氏通四公悌公支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鸿模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注:该族在镇江、无锡等地。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丹徒华氏重修宗谱六卷,(民国)华乃庆,华坤全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注:书签题《朱方华氏族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家谱八卷,(清)华毓琮纂修,清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版心作《华氏传芳集》。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闵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清)华希闳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有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自序。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山桂公支谱十二卷,首三卷,(清)华文柏,华学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清乾隆十四年始修支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八奇二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华镜宇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卖囿公始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华允中等续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传芳集附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允中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一名《无锡鹅湖华氏宗谱》。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传芳集附宗谱十卷,首一卷,附二十九卷,(清)华允中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锡山华氏通九支六修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民国)华宗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注:清乾隆二十四年华德昌始修。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怡隐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鸿模序,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华锡华氏奇一支宗谱八卷,(清)华国贤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注:清光绪七年华鸿模始修支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鹅湖华氏通四兴二支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华季先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德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澹然公支宗谱九卷,首一卷,(清)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注:版心作《华氏宗谱传芳集》。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怡隐公支谱十五卷,(清)华开骥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勾吴华氏本书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渚纂述,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民国)华瑛匡、华廷献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华樽木刻活字印本。注:原题《华氏宗谱卷之七~补奇五支子升派》。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十支十四修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华锦球纂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培元堂铅印本二十二册。注:元至正间华木春始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 馆。 江苏无锡华氏谱略,附吴锡华氏谱跋,(民国)许同华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华氏宗谱华氏先贤像记,(民国)华保真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清)华大铭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序(公元1845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八卷,(清)华汝忠等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民国)华鹤荣修,华岳荣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华氏宗谱十四卷,(清)华元燮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寿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注:又名《萧山渔浦华氏宗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姚江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残存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清)王怀忠,华安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华安兴,王怀忠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石鸿泰,华节法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大贵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享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栎阳华氏宗谱,(民国)华康顺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思训堂辑,新邑庆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四卷,(民国)石鸿泰、华节义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常山才里华氏宗谱,(民国)华舍文重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氏宗谱,(清)华重民纂辑,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礼耕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氏西房支谱,(清)华赞孝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氏潭子头门楼下支谱,(清)华钧谋等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章氏宗谱三十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钟湖俞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寅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东陵邵氏宗谱四卷, (清)邵小饭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墙潘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平江华氏四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华懋衡等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重庆合川华氏续修族谱一卷,(现代)华隆思主编,20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林胡氏宗谱,(清)胡照南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闵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清)华希闳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山桂公支谱十二卷,首三卷,(清)华文柏、华学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科 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有两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 江苏无锡华氏通八奇二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华镜宇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华允中等续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勾吴华氏本书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渚纂述,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民国)华瑛匡、华廷献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华樽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十支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华锦球纂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培元堂铅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谱略,(民国)许同华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华氏宗谱华氏先贤像记,(民国)华保真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清)华大铭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序(公元1845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八卷,(清)华汝忠等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民国)华鹤荣修,华岳荣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华氏宗谱十四卷,(清)华元燮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寿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余姚姚江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浙江慈溪县文物管理局(残存九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清)王怀忠、华安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华安兴、王怀忠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石鸿泰、华节法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四卷,(民国)石鸿泰、华节义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兰溪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常山才里华氏宗谱卷,(民国)华舍文重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东鲁乡才里村。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北界乡岱根村。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望闵等纂,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世系原本,(清)华魁等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宗谱八卷,末一卷,(清)华鸣玉等纂,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学炯等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附华氏通九支文献考一卷,(清)华允中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锡山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附一卷,华宗敬等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第十一~二十四卷、第二十六 ~二十七卷上册、第二十八卷、卷首、附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鹅湖华氏通四兴二支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华继先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听彝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四乐农公支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支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培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先贤象记一卷,(清)华鸿山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玉铿堂华介福摹录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先贤图像一卷,(民国)华保贞等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重刊华氏祠墓始末记二卷,(民国)华学瀚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文苑阁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六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春祥风华氏宗谱一卷,(清)孙承祚等纂,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华姓字辈排行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汝炳承连延允中继世长”。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永秀振魁风守孝德”。 山东东阿华氏字辈:“廷德泽士西书培凯昌乐”。 山东青岛华氏字辈:“振启方泽裕正承先修仁丕志崇本克延”。 山东青岛、吉林华氏字辈:“永云景树显振启芳泽玉”。 重庆合川华氏一支字辈:“祥长光懋建元子继承先学盛文名显廉平治道贤”。 重庆合州华氏一支字辈:“朝云斌中国(正)世代永兴隆祥长光懋建学道文名显元子继承先”。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益德必肇庆盛传宗家道荣昌永远福堂”。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日德友召庆盛(正)传忠家道荣昌永世福堂”。 河北固河华氏字辈:“和风振兰如闻征燕”。 河北高唐华氏字辈:“一振(洪)同林兴立”。 河南南阳、浙江丽水华氏字辈:“清绍祚德远道承宪泽长传嗣启元会佩中兆文光”。 浙江东阳岘北蟠溪华氏字辈:“仁庸隆一良时修懋克本孟仲伯叔季永兆大廷文国应思奇正忠嘉秉元德承启显光志立人品士昌占亦乃可式顺展高岳才”。 湖北丹江口华氏字辈:“先兆克勤”。 辽宁大连华氏字辈:“于传吉玉政承仙”。 江苏无锡华氏字辈:“德先开人文启尔道”。 江西崇仁华氏字辈:“春和云祥运新道昌”。 四川简阳华氏字辈:“祖庭万兴旺承天元尚明德启文光正中发永从祥”。 天津华氏一支字辈:“永起长文国宝乃昌”。 华氏一支字辈:“安邦定国正大光明天立万代荣华富贵”。 重庆北碚华氏支脉字辈:"天上必有大德永成 兴贤启秀美含章 家闻帮达绍书香 粹品光辉联映兆 芳型炳蔚长发祥。" 资料有待补充。 得姓始祖华父督,一作宋督,字华父,名督。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历史上华姓的迁徙与分布先秦时期,华姓活动于河南一带。宋朝时期,华姓大约有1万8千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2%,排在第二百六十位以后。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明朝时期,华姓大约有12万7干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九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为华姓第一大省,约占华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浙江、湖北等。全国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华姓聚集区。 当代华姓分布与图谱当代华姓的人口大约有67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3%,排在全国第一百八十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华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吉林、陕西、河南、浙江,这五省华姓大约占华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安徽、福建、上海,这五省市的华姓又集中了24%。目前全国形成以东方江浙、东北吉林、西北陕西、中原河南、南方广东为中心的五块华姓分布区。华姓人群在浙沪、苏皖赣闽粤大部、湖南南部和西北、鄂渝川大部、云南北部、广西北部、贵州南部、陕甘南部、黑吉大部,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1%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6%,居住了大约69%的华姓人群。在福建东南、赣湘黔桂大部、湖北东部、广东南部、海南、云南南部、重庆西南、四川东南、青海东部、陕甘中部、宁夏大部、豫鲁南部、辽宁大部、吉林西北、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部,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5%—0.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24%的华姓人群。 郡望堂号华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平原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2、武陵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3、沛国,西汉为沛郡,东汉为沛国,治所在相县(故城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 堂号:“武陵”、“华岳”、“平原”、“敦厚”等。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纣王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省商丘以东至江苏省铜山以西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姓。华、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 此外,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训堂”、“庆馀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青紫堂”等。 宗族特征1.华姓名人众多,群星闪烁,自得姓以来,世代显达,两晋以前北方名人众多,南北朝以后南方华姓显贵,《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录有华姓名人八十七位,数量之多比起排名一百位以前的姓氏来讲,丝毫不见逊色。2、华姓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从一个偏面反映了华姓在宋代时的显达。名人精粹。 华氏名人1.华元:华督曾孙,春秋时宋国大夫。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执政四十年。虽曾战败遭讽,但致力弥兵,志意可嘉,也不失为一份创造。华毋害:西汉将领。以越将从高祖起于留,定三秦,击臧荼,有功,封为终陵侯,谥齐。 2.华佗: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 3.华歆: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三国时魏国大臣。曾依孙策,后附曹操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为军师,转御史大夫。文帝即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为司徒。明帝时,任太尉,进封博平侯。 4.华峤:华歆孙,华表子,西晋史学家。官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记东汉一代史事,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如今已散佚。 5.华恒: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颍川令。西晋亡,南渡。领国子祭酒,封苑陵县侯,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身后无余财。 6.华温琪:宋州下邑(今安徽砀山)人,五代梁唐间将领。少从黄巢起义,巢败后,仕后梁,官至齐、晋二州节度使。入后唐后,官至镇国军节度使,后以太子太保致仕,以固守称胜。 7.华镇: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官吏。神宗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等。 8.华云龙:安徽定远人,明初将领。从朱元璋起兵,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洪武三年,论功封淮安侯。 9.华蘅芳:江苏无锡人,清末数学家。致力于翻译工作,译出算学、地质学等书十七种,包括《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轩算稿》。 华喦:福建上杭人,清代画家。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为扬州画派代表之一。诗亦古质、兼 工书,时称三绝。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10.华罗庚:著名数学家。 11.华国锋:山西交城人,生于1921年,政治家。原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原名苏铸,华国锋为化名,取“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之意) 华姓通用联四言通用联源自商汤;望出武陵:全联典指华氏源流和郡望。 西岳世泽;谯国家声:上联典指西岳华山。下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 江表纳士;中州恤仁: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华轶,泛爱博纳,流亡之士,赴之如归,深得江表人士欢心。下联典指晋华谭,永宁初为郏令,时逢饥荒,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 神医世泽:帝母家风:上联典指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精通内、外、妇、儿、针炙诸科,尤其擅长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首创用麻沸散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编创“五禽戏”,强调以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后因不从曹操征召被杀。下联典指传说中伏羲氏的母亲华胥,相传她在雷泽踩了大人的脚印而生了伏羲。 术精方药;政尚廉平: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为名医,精方药针炙。下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华康为官直廉而平。 五言通用联神医名万古;妙算功千秋: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公元?~208),精内、外、妇、儿、针炙各科。尤擅长外科。号称“神医”。下联典指当代数学家华罗庚(公元1910~1991年),江苏金坛人。1946年任美国普林士顿大学客籍教授。195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他喜欢写诗词,在《治学》中提出了“妙算还算拙中来”,“一分辛苦一分才”的观点。 首创五禽戏;高扬二胡曲: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下联典指现代同间音乐家华彦钧(公元1893~1950年),小名阿炳,后因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江苏吴锡人。做过道士和吹鼓手,后沦落为流浪艺人。传谱有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作。 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弦:此联采用华罗庚自对联。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华罗庚、何祚庥以及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多人。途中无事,华罗庚以“三强韩赵魏”为上联,一时无人以对,华罗庚便对下联“九章勾股弦”。这里“三强”是双关语,一是指团长钱三强,二是指战国时期三强国韩、赵、魏。“九章”也是双关语,一是指考察团团员赵九章,二是指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被誉为妙联。 六言通用联天漫人华风趣;地大物博妙心:此联为现代书画家石鲁赠画家华君武联。 七言通用联烈妇哭夫而变俗;帝母履迹之钟灵: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华周战死于莒,其妻哭夫而变国俗。下联典指伏羲之母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 江表得欢心之颂;中州勤抚恤之仁:上联典指西晋时期的高唐人华轶,字彦夏,汉末名臣华歆的曾孙,少年时就才华出众。永嘉年间官江州刺史,广施博爱,接纳贤才,流亡之士多投奔他那里,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指西晋时期的广陵人华谭,字令思,博学而有口才。太康年间举秀才,官侍中。永宁初年任郏县令,正值境内饥荒,他倾心抚恤,很有政绩。后历官镇东军谘祭酒、秘书监。著有《辩道》三十卷。 活人功盖三分国;寿世方传十卷书:此联为江苏省扬州市华佗庙联。 立志宜与青云齐;身居不使白玉玷:此联为清朝名人华世奎书赠佚名联。 岐黄以外无仁术;汉晋之间有异书:全联典指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别名旉,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行医足迹遍及今皖、鲁、豫、苏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创“五禽之戏”,提倡防病为主。后因不为曹操治病被杀。死前,曾将他的行医经验《青囊经》交与狱卒,狱卒怕事不敢纳,他愤而焚之。现存《中囊经》,为后人伪托。 八言以上通用联术妙长生,得岐黄秘绝;书成汉妃,擅文学芳心:上联典指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别名旉,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行医足迹遍及今皖、鲁、豫、苏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创“五禽之戏”,提倡防病为主。后因不为曹操治病被杀。死前,曾将他的行医经验《青囊经》交与狱卒,狱卒怕事不敢纳,他愤而焚之。现存《中囊经》,为后人伪托。下联典指西晋时期的史学家华峤(公元?~293年),平原高唐人(今山东高唐)。历任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祭酒,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永嘉之乱后,其书散失。 秘籍搜奇,擅博学能文之誉;髫龄别父,受终身行孝之旌:上联典指西晋时期的高唐人华峤,字叔骏,汉末名臣华歆的孙子,博学多闻。初为尚书郎,武帝时,典中书著作,升侍中,惠帝时历官尚书监。因《东观汉记》过于繁琐,他撰写了《后汉书》九十七卷,张华等人称他有良史之才。元康年间封乐乡侯。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无锡人化宝。东晋义熙末年,父亲华豪去戍守长安,临别时,对八岁的华宝说:“我回来给你行冠礼(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为成年,进行加冠礼)。”后来长安陷落,父亲战死,华宝记着父亲的话,七十岁了也不结婚。有人问及,他会痛哭一整天,不忍心回答。南朝齐建元年间,高帝下诏旌表他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