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果山古塔
释义

花果山古塔是苏北地区建塔最早、塔高第一的海清寺阿育王塔,谷称“唐王塔”,雄浑凝重令人赞叹,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千年不倒的奇迹。花果山下的阿育王塔、是历史上由千人资建的宝塔, 远看比山矮,近看比山高,有穿云之势。

简介

花果山古塔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塔高40余米,九级八面,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宝塔。据建塔时嵌在塔内壁上的碑文记载,此地原先曾建过一座塔,在唐代时号称全国第二,可见此塔在我国的建塔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花果山古塔相传为唐明尉迟恭所建。但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砌的碑文记载,此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竣于天圣九年(1032),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是江苏北部现存历史最早塔体最高的一座浮屠,与河北定县料敌塔仅时代相当,而且结构相似,专家誉之为“南北二巨构。”海清寺塔原建在千年古刹——海清寺正殿前。明《隆庆海州志》描述它:“峻宇修廊、万山环拱、浮屠九级、矗兀层霄”。可以想见当年的建筑规模和气势。旧日的海清寺早就无影无踪了,而海清寺塔却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耸立在孙悟空“老家”——花果山 ,有人形容它:“上观似从天而降,回彻清霄;下看似从地涌成,宝堂连海。”

千年不倒

花果山古塔列入《江苏文物古迹通览》名录的有70余座但不少是早期毁坏后代重修的。 能够从始建到现在仍然旧貌未改的,存世数量极少,海清寺塔便是其中一个,它经受过历史上大小18次地震的考验,因而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古建筑抗震能力研究名录。连云港古属海州,在我国郯庐断裂带东侧,是历史上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据文献记载,海清寺塔前后共经历过大小地震18次,连同附近地区明显有感的地震约25次,发生山崩、城圮6次,其中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

城8.5级大地震波及海州最为强烈。州志有载,大震不仅使海州“城倾十之二三”、“屋宇多圮”,而且使“海退卅里”。从海清寺塔始建至1668年郯城大地震,644年间,未见塔倒塌、损毁的记载,以后的历次大水、地震,它都安然无恙。直至今天,塔体中心仍未发现倾斜、砌砖坍落等现象,塔体完整。海清寺塔为什么历经千年风雨而能岿然不动?利用现代遥感技术,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

立足花岗岩层

海清寺塔位于云台山西麓,在两条小冲河的小分水岭之上。虽在坡上,但基址平缓。面上覆盖为第四纪地层,粘土加砾石, 土质好,压缩性较小,下面是坚硬的弱风化花岗片麻岩。这就 使塔基下的土层基础牢固,稳定性强。其表面土壤利于排除地表与地下水,不受地下水位升降的影响,因此地震时对地基的冲击力相应减小,破坏性弱化。地基下花岗岩的岩石倾向正好和坡向形成逆向,即使地震发生,此长彼消,也不会发生岩层移位和滑坡现象,保证了塔基的稳定。塔基更是独具匠心。据探测,塔基深挖约两米,在片麻岩地基上再平铺50至60厘米厚的砾石层,并灌有黄泥浆。上铺五层长方形的整块大条石,纵横交错,层层叠扣,逐渐上收为台阶状。经化验,是用石灰糯米浆作为灰浆,使塔基形成一个整体。据建筑专家介绍,这座阶梯式的台基分散了上部九层塔身的附加压力,从而保证了塔体的刚度,又增加了上部塔体的抗震能力。

设计结构

海清寺阿育王塔,是江苏北部历史悠久、塔体最高的一座九级浮屠,明《隆庆海州志》描述为“峻宇修廊,万山环拱,浮屠九级,矗兀层霄”。其塔形为仿阁楼式,九级八面,高度为40.58米,上观似从天降下,回彻清霄,下看似从地涌成,宝堂连海。整个塔身为纯砖结构,从塔身、心柱直至内廊梯级,腰檐、券刹均系砖砌而成。塔的底层为上下重叠式腰檐,二至九层为迭涩平座式腰檐。 塔的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券门。其它四面各隐出一扇直棂窗,外壁内绕以周旋走廊,中间塔心为八角形砖柱,每层砖柱内筑有梯级踏步,可沿踏步逐级而上,第九层为八角形藻井,顶棚券成笼盖状。南北为通门,东西为暗门,凡门内之两旁各有两个暗洞,共16个;四角有四个凹槽。1974年大修时在藻

井内修一圆柱,周长1.10米,高3 .7米,起支撑塔体的作用。 海清寺阿育王塔继承了宋代“营造法式”的优良传统,其塔基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处理,结体严密合理,线条明快秀逸,风格雄浑古朴,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河北定县宋咸平四年(1001年)建的开元寺料敌塔,同被称为我国古建筑中的南北两巨构。 海清寺塔建成以来,其坚固程度令人吃惊。据文字载,连云港市一带曾经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尤其是在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元1668年7月25日)受郯城8 .5级大地震的波及,我市和赣榆一带海岸线迅速向黄海推进了十五公里。《嘉庆海州志》说:海州“城倾十之二三”,“屋宇多圮”。

而海清寺阿育王塔却能够巍然挺立,安然无恙。史料记载的其它地震十八次,山崩、城圮六次,均没有对阿育王塔造成致命的摧残,底层南门“根深固蒂”的门楣刻石可谓当之无愧。对现代建筑的防震抗震方面,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由于年代久远,塔表墙面风化剥蚀不堪。已知海清寺阿育王塔在金、明、清、民国时都曾作过不同程度的修缮,但多是敷衍一番,草草了事。1958年10月1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海清寺阿育王塔”为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连云港市人民委员会拨款四万元进行了彻底修复,使千年古塔重放异彩。海清寺塔修复过程中,拆补第一层踏步时,发现一方形

地宫,从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计有 “砚石函、银匣、银椁、银精舍、银方匣、鎏金银棺、青瓷瓶、玻璃瓶等(瓶内盛“舍利子”若干)”。另有“佛牙”、“鎏金小铜佛”三尊、“鎏金小铜狮”1只,各种铜钱11市斤,在石、铁、银质的各种文物上,大多雕刻或模压了相当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塔身的结构也是一个抗震的范例。塔为九级八面,高40.58米。正面向南,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塔为纯砖结构,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檐等均为砖砌而成。塔二层以上各层的四面,均隐出直棂窗形。塔的底层是近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均是平座迭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外壁内绕以走廊,中砌八边形塔心柱,内设砖砌梯级。第一层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南首,第三层在西北首,第四层在东北首。 再往上,各级塔梯形成十字交叉,至九层无砖柱,无走廊,内部易为八边形砖室,上置八角形藻顶,再上层就是塔刹。在维修过程中,人们发现自第七层至第九层及塔顶塔刹部,穿过一根直径约40—50厘米的木制刹杆,同时还发现自第二层至第九层在外壁中部、塔门廊下两至三层砖处,都有平行八角边的卧木,直径约为30—40厘米,在门廊处又有一卧木,通向塔心柱与之拉结。卧木就是木筋,相当于今天的钢筋,增强了外壁之间及外壁与塔心柱连接,使塔成为一个整体,极大提高了砖塔在平面内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

在该塔的复修勘探中,还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砌筑工艺:塔的外壁外墙有一层石灰砂浆砌筑、糯米汁石灰胶泥勾缝的外壳,与外壁内部砖砌体不相结合,就好像给塔穿了一件外套,这与其它地区砖塔构筑的方法不同,这种方法使塔体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力削弱共振,起到缓冲和抵消震力的作用

。根据国家地震局1979年提供的研究资料,海州湾处于 庐断裂带中段,其应力(爆发期)的“集中—释放”周期为3000年一次,最晚的一次释放也就是康熙七年的郯城大震。其实,影响连云港及其周边地区地质变化的地震应力不是纵向的郯庐地震带,而是横向的地震应力(剪力),主要的有两条,一条是从该市猴嘴到沐阳韩山的猴吴, 一条是从盱眙到响水的海韩和盱响地裂带。但由于几条断裂带之间存在着大小不同的间隙—空间带,地震发生时的剪力由于间隙作用而逐渐减弱。1668年郯城大地震级8.5级,烈度12度以上,在海韩断裂带以西的赣榆县震感尤强,以致“全城倾毁”、“海退三十里”。而在海韩断裂带以东的海州只“城倾十之二三”。海清寺塔的选址正处于猴吴断裂带的间隙中,等地震穿过猴吴地震带时已成弱势,再加上塔体的工艺水平对塔的底部剪力、每层质点惯性力与沿高度的危害—再减弱,使之躲过了大小18余次地震而岿然不动。根据塔内的镇灾记载,海清寺塔的设计者与监督施工者均是“泗水成守元”,这是一位历史失载的伟大建筑学家,他对海清寺塔从选址到地基、塔身的设计施工,都采用了许多至今仍可借鉴的科学方法。

景区特点

花果山古塔位于花果山进山处的大村水库旁,自古就是云台山的一个主要景点.明代叫“古塔穿云”,清代叫“塔影团圆”。

花果山古塔特点有五:一是历史古老;有近千年的历史,巍然壮观,国内罕见;二是根深蒂固,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和新塔一般;三是塔形壮丽,水色山光,白云塔影,使游人赞叹不已;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衬,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海清寺阿育王塔是花果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明代顾乾《三十六景图》中称之为“古塔穿云”;清代黄申瑾《二十四景图》中称之为“塔影团圆”。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顶,能看到四周群山都变矮了,连山顶的白云也荡漾于脚下。再登山一看,宝塔如同一根春笋。这种景象当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压塔、塔不压山”。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无愧于“九级云梯攀到顶,一天星斗喜垂肩,关心海岛千山雨,放眼齐州几点烟”的诗赞。

建塔历史

据佛教史籍记载,公元前268~公元前232年的古代印度阿育王统治时,前半生征战杀戮,惨无人道,后半生悔悟,皈依佛教,在国内广建庙宇,修造佛塔,以示忏悔,也为供奉佛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座塔,凡阿育王所建的俱称为阿育王塔。后来,有些印度僧人东游我国,讲起了阿育王役鬼神起塔的故事, 我国也就开始建造阿育王塔了。 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建造年代,据李普元《东海志》载述“命工拓得天圣间柳峦等碣”。《唐志》也据柳峦记碣,谓为宋天圣元年造。此后,所见资料均袭用建塔年代为宋天圣元年,今经多次考证,查无一碣一字之痕迹。

倒发现天圣年间“葛真镌石记”等五块记碣。另据许绍蘧编著的《连云一瞥》中“壁碑记”里说是塔建于“宋建隆元年”,那就更早于天圣元年了。因此塔的建造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另据资料记载,就地原有一座塔在唐代号称“唐代第二之尊”,表明花果山建塔历史还要早得多,这在我国建塔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2: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