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湘诗派 |
释义 | “湖湘诗派”是晚清诗歌派别之一,也成为“汉魏六朝诗派”。 道光、咸丰之际,湘人王闿运独树一帜,其论诗首尊“八代”,明言复古,其诗作亦刻意模仿。邓辅纶、高心夔为该派的两位主要作者,史称这一诗派为汉魏六朝诗派。因其首倡者王闿运是湖南湘潭人,故此派亦称湖湘诗派。当时此派诗名甚盛,但后之论者一致指认其“墨守古法”,甚至讥其为“假古董”,故在邓、高二位谢世之后,此派即告衰微。 作品名称:湖湘诗派 创作年代:晚清 作品出处:湖南湘潭 文学体裁:诗歌词 概述“湖湘诗派”是晚清诗歌派别之一,也成为“汉魏六朝诗派”。 道光、咸丰之际,湘人王闿运独树一帜,其论诗首尊“八代”,明言复古,其诗作亦刻意模仿。邓辅纶、高心夔为该派的两位主要作者,史称这一诗派为汉魏六朝诗派。因其首倡者王闿运是湖南湘潭人,故此派亦称湖湘诗派。当时此派诗名甚盛,但后之论者一致指认其“墨守古法”,甚至讥其为“假古董”,故在邓、高二位谢世之后,此派即告衰微。 历史背景在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明确主张。 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和谭嗣同、夏曾佑曾试作“新诗”,反映了改良派对新思想、新知识即“新学”的要求。戊戌变法失败后(1898),梁启超便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饮冰室诗话》)主张,推尊黄遵宪从理论到诗作实践已为“诗界革命”作了榜样,是推陈出新的“新派诗”。 梁启超虽不以诗人自命,他自己的诗实际也是“新派诗”。他的“文界革命”主张,是适应资产阶级“开通民智”、改革语文的维新思潮而提出来的。 当时已有人认为文言是“祸亡中国”之一端,“白话为维新之本”,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报章宜改用浅说”。同时长江下游各省白话小报纷纷出现。他的散文写作也实践自己的主张,打破一切传统古文的格局,开创了“新文体”。同样的出于改良的目的,他更提倡“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强调小说对改良社会的作用,而特别重视“政治小说”,宣传政治主张、政治理想,直接为改良运动服务。 他更试作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虽未完篇,但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梁启超和其他改良派作家也曾利用“杂剧”、“传奇”的传统戏曲形式,反映现实政治内容,虽不成功,但也表现着他们对戏曲改良的尝试和努力。 翻译文学的兴起,也是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严复、林纾是这个时期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分别以各自熟练的古文翻译西方社会科学和文学作品,对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 改良运动对封建文化的冲击力量是不足的。传统诗文继续发展。“宋诗运动”的发展,出现了颇有影响的“同光体”;同时出现了拟古的汉魏六朝诗派和晚唐诗派等。常州词派则朝词学的整理和研究方面发展。“桐城派”古文也出现了黎庶昌等新的作家,并对严复、林纾等翻译文有明显影响。 代表人物代以汉魏六朝诗为标榜的拟古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为王闿运、邓辅纶。 王闿运王闿运论诗注重“家数”,提倡“摹拟”(《湘绮楼论文》),而平生专精致力之处,则在追摹汉魏六朝。 title=王闿运 画像 style=right src=622762d0f703918ff71fdf71513d269758eec4bb data-layout=right 近代陈衍说:“湘绮五言古沉酣于汉魏六朝者至深,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辨”,“盖其墨守古法,不随时代风气为转移,虽明之前后七子无以过之也”(《近代诗钞》)。 邓辅纶邓辅纶(1828~1893),字弥之。湖南武冈人。咸丰元年(1851)副贡生,官浙江候补道。 著有《白香亭诗》。他早年即与王闿运结识,相互唱和。陈衍说:“弥之诗全学选体,多拟古之作。湘潭王壬秋以为一时罕有其匹,盖与之笙磬同音也,但微觉千篇一律耳。”他的和陶诗,颇能得陶诗韵调。 其他这一派诗人还有陈锐、程颂万、高心夔等。陈锐字伯弢。湖南武陵人。王闿运弟子,初学汉魏选体,中岁以后,则不为所囿,颇能自立。程颂万,字子大。湖南宁乡人。诗学古乐府六朝,但下及中晚唐李贺、温庭筠、李商隐。高心夔,字伯足,又字陶堂。江西湖口人。诗的功力甚深,不下于王闿运、邓辅纶,五古追踪陶(渊明)、谢(灵运),七古以学杜(甫)为主,但都不拘执于形貌,而取其神理,故遣词造语颇多生新创辟之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