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振元 |
释义 | 胡振元,有机分析化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在有机分析(天然有机产物和环境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基础技术。其中,环境中有机有害物质的系统痕量分析曾多次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的奖励。 有机分析化学家个人简历1928年8月15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熟支塘。 1948年9月至1952年7月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2年8月至1989年12月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期间1952-1960年任研究实习员,1960-1978年任助理研究员,1978-1986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5月任研究员。自1964年起先后担任该所分析室副主任、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 1990年至今 当选为中国色谱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1994年至今 任《中国化学》和《化学学报》副主编。 1994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届和第二十四届理事会理事。 科学成就胡振元,1928年8月15日生于江苏常熟支塘。1943年秋进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52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汪猷教授,从事链霉素提炼和链霉素化学研究,1959年秋转入有机分析岗位,1978年聘任为副研究员,1986年聘任为研究员。共发表论文70余篇。 胡振元在进入有机分析领域的早期,曾对有机元素微量快速分析和氧瓶燃烧法开展了研究,改进了经典的常规分析方法。在60年代初,结合国家任务,开展了有机化合物中硫、硒、氮的超微量分析,并建立了痕量水分和活泼氢官能团的微库仑和转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文化大革命”期间,虽身历逆境,处境坎坷,在1970年即组织了志同道合者(沈琦、朱叔韬、王约伯等)策划了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的仪器化和自动化,其中碳氢元素等的微库仑分析方法于1977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组织鉴定,另外一些方法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应用为上海有机所分析室的常规方法。这些工作为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的现代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人物生平早在60年代初期,胡振元就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逐步转移到色谱(前期主要是气相色谱),重点为色谱在有机天然产物分析上的应用及相关的基础技术研究,先后开展了脂肪酸、萜类、甾体激素、糖、氨基酸和肽等的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分析,并研究了肽在反相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选择规律、糖的衍生化、键合相材料(含氟键合相和辐照交联键合相),单柱离子色谱等应用基础技术。这些工作的主要合作者有陈明灿、李文华、施梅儿、夏之钧、向丽娟等。1973~1976年在参加马王堆汉墓古尸的研究中,他运用多种色谱手段为棺液和皮肤脂质保存提供了论证,并负责撰写了古尸成果的有关篇章(湖南医学院主编.马王堆汉墓古尸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成就荣誉1979年以后,胡振元把色谱分析的应用渗透到环境痕量有机物监测的研究,先后发展了地面水和自来水中卤仿(包括部分卤烃)的静态和动态顶端空间气相色谱法,并提出了顶端空间法的适用范围(1980年上海市环保局组织鉴定,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在其后的国家“六五”攻关任务“黄浦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研究”(饮水与健康)和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有机污染物现状调查”中,建立了地面水和自来水中氯苯、氯酚、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酞酸酯等一系列优先监测有机污染物的痕量分析方法,并在大量的实测中得到成功应用。在这些工作中,发展了疏水富集、柱切换,选择性检测等基础技术,提出了复杂系统中痕量系统色谱分析的方案。这些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胡振元曾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全国性的环境污染物统一分析方法和标准化研究(1980 ~1985年),参加了《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一书的编辑(科学出版社,1980),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期间,还开展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在洗涤剂的质控和排污,石棉湿纺,石油三次开采等方面获得了应用(1984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参加这方面工作的主要还有施梅儿、夏立钧和钱锡兴等。胡振元于1990年1月退休,但仍继续在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学报》和《中国化学(英文版)》任副主编,于1994~1998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和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于1990年至今,当选为中国色谱学会理事,并担任《分析化学》(1980~1995年)、《色谱》、《分析仪器》、《上海环境科学》等杂志编委。 胡振元也是一位热心于科学社会活动的科学家,在上海,他的学识、人品和对培养年轻一代的奉献精神,深受同行们的尊敬和爱戴。多年来,胡振元致力于有机分析化学科学事业,为中国有机分析化学领域,其中特别对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和痕量分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主要论著1、施梅儿,胡振元:水环境中痕量有机致害物的系统色谱分析。分析科学学报,1995,11(2):1 2、施梅儿,胡振元:水中非挥发性有机有害物质分析的痕量富集研究。分析测试学报,1994,13:35 3、夏立钧,胡振元等:饮水中多环芳烃的高效液体色谱分析。分析化学,1986,16:147 4、胡振元:有机微量元素分析的仪器化和自动化。有机化学,1986,(5):395 5、胡振元,钱锡兴等:液膜型阴离子洗涤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制。分析化学,1983,11:746 6、胡振元,夏立钧,徐杰诚等:HPLC Studies on Peptides THE Effect of Mobile Phase System in Reversed Phase 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85,15:1 7、胡振元:环境中有机有害物质的分析研究任务。在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告,1982;环境化学,1983,2:1 8、胡振元,施梅儿:Trace Analysi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ia, Proceedings of Sino-West Germang Symposium of Chromatography, Lu Peichung, E. Bayer eds. Science Press, 1983,189 9、胡振元,钱锡兴:苦味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及其性能研究.化学学报,1981,39:719 民间艺人68岁的胡振元老人是永康市象珠镇大后村人,退休后他又操起了老行当——制作二胡(见左图)。他除了为乡里乡亲做上几把,有时还拿到集市上去卖。30多元一把的小京胡很有人买,碰上知音他还与对方切磋一下技艺,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胡振元年轻时就对二胡特别感兴趣,常跟着别人学拉二胡、制二胡,后来他制作了第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以后村里一些人让他做,他也不推辞。就这样,他先是自己做着玩,后来做二胡的生意越来越好。他做的二胡手工细致,音质也好,因此很受顾客喜爱。后来他还到一些剧团坐后台,技艺也大有进步。 1974年,胡振元受武义工艺厂聘请到该厂工作,一干就是20年。 该厂生产的产品大多出口。胡振元能做的竹篾活可多了,有竹制水果篮、竹葫芦、竹背包、小竹箱等。 退休回家后,老胡重新操起了老手艺,用黄檀、乌紫竹、毛竹筒、樟树、红木、尼龙丝、蛇皮等材料制作二胡。制作一把小京胡大约需要1天半时间,但做二胡1天半时间就不够了。 社会评价除了制作二胡,老胡还帮助一些道具店做过不少细活。 两个月前,在东阳横店影视城拍戏的《武当》剧组同志专程找到老胡,要求他按照草图做30多顶剧中人物的竹制帽子。剧组管道具的几位师傅说,他们找了很多县市,都没有找着合适的制作者,后来听人说永康的胡振元兴许能帮忙,便找上门来。 老胡果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按照草图对帽子进行了仔细设计,用了1个多月时间就将帽子做好了。剧组管道具的人对老胡佩服得不得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