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侯西庚 |
释义 | 侯西庚,字瑞卿,嘉义六脚庄溪墘厝人,咸丰八年(1859)生。性慷慨,为乡人所重。经营糖廍,薄有资产。光绪乙未(1895)日军犯台,曾自购器械,训练庄民,游击日军。嗣义军战败,知无可为,乃散部曲,弃家产,潜渡厦门。越数年,台湾局势稍定,乃复返故里,而日人忌之,以宪警时加搜扰,其糖廍亦为日人「明治制糖」所并,遂于1904年郁郁以终。 抗日英雄侯西庚侯西庚(1858—1904)字瑞卿,嘉义县六脚乡溪墘厝人。 详细资料1895年,清廷割让台湾,各地抗日义军风起云涌,当时年方三十八岁的侯西庚以经营糖为业,不愿为异族统治,乃散尽家财购买武器,号召壮丁加以训练,镇守东石、布袋两港口,以备驱逐日军。 十月十日上午六时,日舰驶进布袋嘴,因水位低浅,大船不能进岸,日军便在距离陆地三海里处下碇。当时的总兵谭少宗坐镇盐水港街,昏庸无能,不仅不置重兵防守沿岸,且无炮台拱卫海口,于是日军无所顾忌,强行登陆。侯西庚闻讯,急督所部义民据守布袋内田庄西端,以刀枪鸟铳阻击日军前进,但因装备悬殊,义民支持不住而节节败退。十一日,日军全部登陆成功,直驱南下,集中火力攻击盐水港街,守军败退,盐水港遂被日军所陷,侯西庚退据东石。 十二日下午四时,驻扎布袋嘴的日军泷本联队长,命令里松大尉率领一中队向东石进击。十三日上午九时,日军耀武扬威地进入东石庄内。侯西庚早已得报,实时分散埋伏,并令一部分的庄民于胸前悬挂一片“大日本顺民”的木板诈降,以减低日军的戒心。里松大尉果然以为庄民尽皆慑服,遂命部属卸下武装,暂事休息。 那知休息时,忽闻四面锣鼓齐鸣,义民如潮,由西、东、南三方向东石奔杀而来,把日军围困在中央,一齐开枪射击。西方海面另有三只木船载运义民陆续登岸,日军一时惊惶失措,里松大尉急令一分队向前阻止义民登陆,自率残部退至东石北端,以堆积如山的蚵壳作掩蔽,开炮迎击义民。 因日军武器新颖,义民即血肉横飞,死伤遍野。义民的武器只是老旧的鸟铳或镰刀、锄头,唯有近身搏斗才能致胜,所以义民奋勇向前,一波倒下,随即一波涌上,越战越多。日军不敌,陷于苦战,自上午十时战至下午五时,未有稍歇,战况惨烈。此役即是抗日史上著名的“蚵壳城之战”。 下午时分,日军的枪弹及粮食殆尽,里松大尉急令一军曹带领四位兵卒逃往西方海岸,抢夺一小舟急驶出海向日舰济远号求援。驻扎于布袋嘴的日军联队本部听见枪声频响,也令人前往侦察,得知里松大尉所率全军被围,乃急派军队救援。 十四日上午八时,义民见日军援兵已至,仍是奋勇迎战,但枪弹已渐感不继,侯西庚恐日军继续涌至,义民会反受其困,急下令解围。为免殃及人口密集的朴仔脚,侯西庚乃退往人烟稀少的云林县宜梧庄,绕远路辗转回故乡溪墘厝,朴仔脚才能免于战祸波及。 直至刘永福离台,侯氏知道大局已无法挽回,始解散义军,离别妻子,潜至大陆,在厦门隐居数年。嗣后台湾战火停息,日人故意怀柔,侯西庚才返回故乡,重理旧业。但当年的抗战,日人记忆犹新,日宪时时加以压迫,或搜其宅,或诬他为匪徒,所经营的糖蔀,也因日人设立明治制糖会社而被并吞。因此,他愤恨成疾,于1904年四月溘然而逝,葬于朴子市崁后。出葬时,朴子街民深感其恩德,沿路设香案吊祭。 值得一提的是,猿树村村民吴炎,年轻时也曾参加蚵壳城战役,右腹曾挨了一枪,幸而急救后痊愈,仅留下一个伤疤。他生前常掀起衣服让村中儿童观看这个伤疤,趁此传播爱乡保土的意识。 现今溪厝村中侯西庚的故居,残垣危墙,虽略显荒凉,但瞻仰侯义士的遗像,仍能遥想当年抗日时的英雄气概。侯西庚逝世后,日本政府仍要逮捕他的儿子侯江,侯江只好佯装颠狂,才能幸免于被捕。 1931年,前清进士杨树惇为侯西庚遗像题像赞一篇,殊堪一读,兹录于下,文曰(标点符号为笔者加注): 夫丈夫生于天地之间,立功勋以垂不朽,怀忠义者永流芳,有智识者可免难。先生秉质英能,像貌丰伟,芳名昭著台岛,德爱广被乡闾。 当本岛改隶之时,未奉朝廷明诏,发忠义之壮勇,援举勤王之师,帅乡里子弟以赴敌,身轻勇往直前,敌人丧胆。父老感泣其忠,刘帅永福奖其绩,保举叙赏四品,非素忠义之志愿者,何有此建树也。 迨至全台失败,独力难持,俯察世情,徒负素志。不得已效范少伯远避,作明哲之保身,先将妻子远隐后,自解组全身而去也,非其智识者,何能全其终耶。 发配蔡氏,克称内助之贤;梓木三田,可绍箕裘之业,长子廷、次子江、三子九,螽斯庆衍,后嗣发展无疆矣。 余江南末宦,避难来台,与令郎江先生相好,邀游至家,敬瞻公像,景仰芳范,叹与余有同情之感也,故爰笔而志其迹,俾世代之纪念云。 辛未秋七月,南京前清明经进士分湖北 道尹,民国广东军政府参军授任旅长杨树惇顿首拜书。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