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与黑
释义

Le Rouge et le Noir (The Red and the Black) ,1830 by Stendhal (Marie-Henri Beyle, 1783 – 1842) .《红与黑》,司汤达1830年著 (司汤达原名玛利亚-亨利-贝尔, 1783-1842)《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之一。

图书

基本信息

一:

书 名: 红与黑

作 者:(法国)司汤达,董红钧 译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6-1

ISBN: 9787216048088

开本:16开

定价: 24.00元

二:

作 者:(法) 司汤达著,张冠尧 译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1

字 数:434000

页 数:471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020071029

包 装:精装

定价:25.00

三:

《红与黑》作者:(法)斯汤达 著,王伟强 译

出 版 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6-1

开 本:32开

I S B N :9787104015598

定价:¥36.00

目录

卷上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地方官

第三章 穷人的福利

第四章 木匠和他的儿子

第五章 商谈

第六章 注定的姻缘

第七章 选择的亲和力

第八章 风波

第九章 乡村的夜晚

第十章 前程与家境相违

第十一章 一个夜晚

第十二章 旅行

第十三章 长丝袜

第十四章 剪刀

第十五章 鸡叫

第十六章 第二日

第十七章 第一副市长

第十八章 国王亲临韦里埃

第十九章 思考让人痛苦

第二十章 一封没有署名的信

第二十一章 对话

第二十二章 当时的风尚

第二十三章 一个官吏的烦恼

第二十四章 省城

第二十五章 修道院

第二十六章 人间或富人缺少的

第二十七章 第一次经验

第二十八章 仪式行列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高升

第三十章 野心勃勃卷下

第三十一章 乡村的快乐

第三十二章 走进上层社会

第三十三章 开头的几步

第三十四章 拉莫尔府邸

第三十五章 谨慎和一位虔诚的妇人

第三十六章 说话策略

第三十七章 犯病

第三十八章 什么装饰与众不同

第三十九章 舞会

第四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

……

内容简介

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作者简介

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先驱,在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倡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主张文学应“艺术的反映当代生活”,反对因循守旧。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司汤达的本名叫马里·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和外祖父。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过的。

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那是法国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司汤达在那里面系统地学习了新思想,新知识,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799年,他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1800年,他随拿破仑率领的大军到了意大利的米兰。米兰人民长期遭受奥地利的统治,视拿破仑的军队为救星。他们对法国革命的热情,他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司汤达的影响很深。以后他长期在米兰居住,写作,并以米兰人自居。

从1806年到1814年,司汤达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的共和派的观点更加坚定,更加憎恶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与教会的黑暗统治。因此,以后他脱下戎装,投身于文学创作时,他的批判的笔锋总是指向贵族和教会,便不奇怪了。

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在这里,他对意大利的爱国主义人士抱以极大的同情,与争取民族解放的烧炭党人来往密切。他的行动,引起了统治意大利的奥地利军警的注意。当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身陷囹圄时,他也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党人的同情者而驱逐出境。直到1834年,他被派任为法国驻教皇管辖下的奇维塔韦基亚城的领事,才再度回到意大利。

司汤达从1817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名为《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从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后来收在文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中的文章。此后,他转入小说创作。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9年发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红与黑》于1829年动笔,1830年脱稿。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在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逝世时,他手头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汤达是以长篇小说名世的。他的长篇代表作《红与黑》,传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减。然而,他的短篇小说也写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译为《卡斯特罗修道院长》)等,写得生动传神,脍炙人口,堪称世界短篇小说花园里的奇葩。它们与梅里美的《马特奥·法尔戈纳》、《塔芒戈》、巴尔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标志着法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

书评

《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来实现其宏愿。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的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是令人拍案叫绝。

情节概述

小说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

在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叶尔城,坐落在山坡上,美丽的杜伯河绕城而过,河岸上矗立着许多锯木厂。市长德瑞那是个出身贵族,在扣上挂满勋章的人。

他五十岁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园,他的妻子是最有钱而又最漂亮的妻子,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办到严格地收讨他人的欠债,当他自己欠人家的债时,他愈迟还愈好”。在这座城市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贫民寄养所所长——瓦列诺先生。他花了一万到一万两千法郎才弄到这个职位,他体格强壮棕红色的脸,黑而精粗的小胡子,在别人眼中他是个美男子,连市长都惧他三分。但市长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决心请一个家庭教师。

木匠索莱尔的儿子于连,由于精通拉丁文,被选作市长家的家庭教师。他约十八九岁,长得文弱清秀,两只又大又黑的眼睛。在宁静时,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象是熟思和探寻的样子,但一瞬间,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由于他整天抱着书本不放,不愿做力气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弃与怨恨,经常被父亲和两个哥哥毒打。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后来他又想当神甫,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著名大将的收入。”于是,他投拜在神甫西朗的门下,钻研起神学来。他仗着惊人的好记性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背下来,这事轰动了全城。

市长年轻漂亮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对像她丈夫那样庸俗粗鲁的男人,打心底里感到厌恶。由于没有爱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养3个孩子身上。她认为男人“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以外,对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于连想象为一个满面污垢的乡下佬,谁知见面时却大出她的意料:面前这个年轻人竟是这样白皙,眼睛又这样温柔动人。以为他“实际上是一个少女”故意假扮男装。她对于连产生好感,甚至觉得“只有在这个少年教士的心里,才有慷慨、高尚、仁爱”。瑞那夫人的女仆爱丽沙也爱上了于连,爱丽沙得到了一笔遗产,要西郎神父转达她对于连的爱慕,于连拒绝了女仆爱丽沙的爱情。瑞那夫人得知此事心里异常高兴,一股幸福的流泉泻落在她的心海里,她发觉自己对他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一种感情。

夏天市长一家搬到凡尼镇乡下花园别墅居住,晚上乘凉的时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树下,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于连偷偷地紧握着,满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爱情与道德责任折腾得一夜未合眼。她决定用冷淡的态度去对待于连。可是当于连不在家时,她又忍不住对他的思念。而于连也变得更大胆,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深夜2 点闯进了她的房里。开始,她对于连的无礼行为很生气,但当她看到“他两眼充满眼泪”时,便同情起他来。她暗想,如果在10年前能爱上于连该多好。不过,在于连的心里则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他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他那样贫穷,能够得到这么高贵、这么美丽的妇人,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

不久,皇帝驾临维立叶尔,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连被聘当上了仪仗队队员,使他有在公众面前大出风头的机会。迎驾期间,于连作为陪祭教士参加瞻拜圣骸典礼。之后,他对木尔侯爵的侄子、年轻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敬。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轻就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睐,暗下决心“宁愿受宗教的制裁,也要达到令美人羡慕的境界”。

瑞那夫人心爱的儿子病危,她认为这是上帝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一种惩罚,她陷入了可怕的忏悔里。这时,爱丽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诉了瓦列诺先生,他早先曾贪恋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机给市长写了一封告密信。但市长担心如果把妻子赶出家门,自己将失去一大笔遗产,而且也有损于自己的名誉,采取“只怀疑而不证实”的办法。但在这座城市里,街谈巷议对瑞那夫人和于连却越来越不利。一次爱丽沙向西朗神父忏悔时,又谈出于连与瑞那夫人的秘密关系。关心于连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贝尚松神学院进修。告别后的第三天夜里,于连又冒险赶回维立叶尔,与瑞那夫人见面,此时的瑞那夫人由于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样了。

贝尚松是法国一座古城,城墙高大。初到神学院,那门上的铁十字架,修士的黑色道袍,和他们麻木不仁的面孔都使于连感到恐怖。院长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识,因此对于连特别关照。他对于连说:“嘻笑就是虚伪的舞台”。

在321个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于连自信会迅速获得成功。他悄悄对自己说:“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院长竟让他当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

但神学院是个伪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堕入了忧郁之中。彼拉院长受到排挤辞职不干了,并介绍于连为木尔侯爵的秘书。彼拉神父专门给他介绍侯爵一家他说“你要十分注意,一个象我们这种行业的人,只有靠这些大人先生们才有前途……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

侯爵瘦削而矮小,有一对十分灵活的眼睛,头上带有金色假发。他是个极端保皇党人,法国大革命时,他逃亡国外,王朝复辟后,他在朝中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于连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他抄写稿件和公文,侯爵对于连十分满意,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田庄,还负责自己与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间的诉讼通讯,后又派他到伦敦去搞外交,赠给他一枚十字勋章,这使于连感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于连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艺术,成了一个花花公子,甚至在木尔小姐的眼里,他也已脱了外省青年的土气。木尔小姐名叫玛特儿,是一个有金栗色头发,体态匀称,非常秀丽的姑娘,但“这双眼睛透露出一种内心可怕的冷酷”。她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并被3 世纪前一段家史所激动:她的祖先木尔是皇后玛嘉瑞特的情夫,被国王处死后,皇后向刽子手买下了他的头,在深夜里亲自把它埋葬在蒙马特山脚下。她十分崇拜皇后的这种为爱情而敢冒大不韪的精神,她的名字玛特儿就是皇后的爱称。

起初,于连并不爱玛特儿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却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玛特儿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因此,她在花园里主动挽着于连的胳膊,还主动给他写信宣布爱情。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了,过后玛特儿很快就后悔了。

一次,他们在图书室相遇,她边哭边对于连说:“我恨我委身于第一个来到的人”于连感到痛苦,他摘下挂在墙上的一把古剑要杀死她,玛特儿一点都不害怕反而骄傲地走到于连面前,她认为于连爱她已经爱到要杀了她的程度,便又与他好起来。夜里于连再次爬进她的房间,她请求于连做她的“主人”,自己将永远做他的奴隶,表示要永远服从他。可是,只要于连稍许表露出爱慕的意思,她又转为愤怒,毫不掩饰的侮辱他,并公开宣布不再爱他。

因为于连的记忆力很好,木尔侯爵让他列席一次保王党人的秘密会议,会上有政府首相、红衣主教、将军。会后,木尔侯爵让于连把记在心里的会议记录冒着生命危险带到国外去。在驿站换马时,差点被敌方杀害,幸好他机警地逃脱了,与外国使节接上了头,然后留在那等回信。在那儿他遇到俄国柯哈莎夫王子,他是个情场老手,于连便把自己的爱情苦恼讲给他听,他建议于连假装去追求另一个女性,以达到降伏玛特儿的目的,并把自己的五十三封情书交给她,“把这些信转抄一份寄给你所选定的女性,这个女性必须是瞧你不起的对方的熟人。”

于连回到巴黎后,将这些情书一封封寄给元帅夫人,元帅夫人受了感动,给于连回信,玛特儿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于连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不久,玛特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在爱女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田庄去住。随后,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

于连在骠骑兵驻地穿上军官制服,陶醉在个人野心满足的快乐中,“由于恩宠,刚刚才作了二天的中尉,他已经在盘算好至迟有象过去的大将军一样,在三十岁上,就能做到司令,那么到二十三岁,就应该在中尉以上。他只想到他的荣誉和他的儿子。”这时,他突然收到了玛特儿寄来的急信。信中说:一切都完了。于连急忙回去,原来瑞那夫人给木尔侯爵写信揭露了他们原先的关系。这时恼羞成怒的于连立即跳上去维拉叶尔的马车,买了一支手枪,随即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瑞那夫人连发两枪,夫人当场中枪倒地。于连因开枪杀人被捕了。

入狱后,他头脑冷静下来,对自己行为感到悔恨和耻辱。他意识到野心已经破灭,但死对他并不可怕。瑞那夫人受了枪伤并没有死。稍愈后,她买通狱吏,免得于连受虐待。于连知道后痛哭流涕。玛特儿也从巴黎赶来探监,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于连对此并不感动,只觉得愤怒。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宣称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他说:“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结果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判处死刑。瑞那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

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写的。于连和瑞那夫人彼此饶恕了,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

在一个晴和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买下了他的头颅,按照她敬仰的玛格丽特皇后的方式,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抱吻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

书摘

十年以来,他的大事就是解除彼拉的神学院院长职务。彼拉神甫真诚,虚诚,不搞阴谋,忠于职守,他为于连规定的行为准则自己也遵循不悖。但是上天在愤怒中给了他一副暴躁易怒的脾气,对侮辱和仇恨特别敏感。对于这颗火热的灵魂,任何侮辱都不会徒劳无功。天主把他放在这个岗位上,他就认为自己对这个岗位是有用的,否则他早就辞职一百次了。“我遏止了耶稣会教义和偶像崇拜。”他对自己说。

考试那段时间,他大概两个月未曾同于连说过话,当他接到宣布考试成绩的公报,看到这个学生的名字旁边写着198这个数目,他病例了一个礼拜,他是把这个学生看作本神学院的光荣的呀。对于这个性情严厉的人来说,唯一的安慰是把他所有的监视手段集中用在于连身上。他感到欣喜的是,他在于连身上没有发现愤怒、报复计划和气馁。

几个礼拜之后,于连接到一封信,不免打了个哆嗦;信上盖有巴黎的邮戮。“终于,”他想,“德·莱纳夫人想起了她的诺言。”一个署名保尔·索莱尔的先生,自称是他的亲属,给他寄来一张五百法郎的汇票。信上还说,如果于连继读研究那些优秀的拉丁作家,并且卓有成绩,将每年寄给他一笔同样数目的钱。

“这是她,这是她的仁慈:“于连的心充满了柔情,自言自语道,“她想安慰我,可是为什么没有一句有情意的话?”

这封信他弄错了,德·莱纳夫人在她的朋友德尔维夫人的指导下,已完全沉浸在深深的悔恨中了。她还时常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个不寻常的人,与他相遇搅乱了她的生活,但她很注意不给他写信。

如果使用神学院的语言,我们可以承认这笔五百法郎的汇款是个奇迹,而且可以说上天是利用德·福利莱先生本人送了这份礼物给于连。

十二年前,德·福利莱神甫来到贝藏松,带的那只旅行箱小得不能再小,根据传闻,那里面装着他的全部家当。如今他是本省最富有的地主之一。在他致富的过程中,他买过一块地产的一半,另一半通过继承落入德·拉莫尔侯财手中。两个人于是大打官司。

尽管德·拉莫尔侯爵先生在巴黎地位显赫,并在宫中担任要职,还是觉得在贝藏松与一位据称可以左右省长任免的代理主教斗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本来可以请求批准一笔赏赐,以预算允许的随便什么名义为掩盖把这场区区五万法郎的小官司让给德·福利莱神甫,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大光其火。他认为自己有理,而且理由充足!

不过,请允许我斗胆问一句:哪一个法官没有一个儿子或一个什么亲戚需要安插在某个地方呢?

为了让最盲目的人也看得清楚,德·福利莱神甫在赢得第一次裁决一个礼拜之后,乘上主教大人的四轮马车,亲自把一枚荣誉团骑士勋章送给他的律师。德·拉莫尔先生对对方的行动感到有些震惊,并且感到他的律师软下来了,就向谢朗神甫求教,谢朗神甫建议他与彼拉先生联系。

在我们的故事发生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已持续了好几年。彼拉神甫带着他那炽烈的性格投入到这件事情中去。他不断地会见侯爵的律师,研究案情,确认侯爵的案于有理之后,就公开地成为德·拉莫尔侯爵的诉讼代理人,与权力很大的代理主教打宫司。这种傲慢无礼,而且还是出自一位小小的詹森派教徒,使代理主教感到了奇耻大辱!

“你们看看这个自以为那么有权势的宫廷贵族是什么东西吧,”德·福利莱神父对他的亲信们说,“德·拉莫尔先生连一枚可怜的勋章都没有给他在贝藏松的代理人送来,而且还要让他灰溜溜地被撤职。但是,有人写信给我说,这位贵族议员每个礼拜都要佩带蓝绶带到掌玺大臣的沙龙去炫耀,不管这掌玺大臣是何等样人!”

尽管彼拉神甫全力以赴,德·拉莫尔先生也和司法大臣,尤其是和他的下属关系好得不能再好,六年的苦心经营也只落得个没有完全输掉这场官司。

为了两个人都热情关注的事情,侯爵不断与彼拉神甫通信,终于品出神甫的那种才智的味道了。渐渐地,尽管社会地位悬殊,他们的通信有了一种亲切的口气。彼拉神甫告诉侯爵,有人采取凌辱他的办法迫使他辞职。那种卑鄙的伎俩使他很生气,他认为是针对于连的,也就向侯爵讲了于连的事情。

这位大贵人虽然很有钱,却一点儿也不吝啬,他始终未能让彼拉神甫接受他的钱,包括支付因办案而花去的邮费。他灵机一动,就给神甫心爱的学生汇去五百法郎。

德·拉莫尔先生还亲自写了那封通知汇款的信。这件事使他想到了神甫。

一天,神甫接到一纸短简,说有急事请他务必到贝藏松郊外一家客店去一趟。他在那里见到了德·拉莫尔先生的管家。

“侯爵先生派我给您送来他的马车,”那人对他说,“他希望您在读了此信后能在四、五天后前往巴黎。请您告诉我时间,这期间我将到侯爵先生在弗朗什—孔泰的地产上跑跑。然后,在您觉得合适的时候我们就启程去巴黎。”

信很短:

“我亲爱的先生,摆脱掉外省的种种烦恼,到巴黎来呼吸一点儿宁静的空气吧。我给您送去我的车,我已命人在四天内等候您的决定。我本人在巴黎等您直到礼拜二。我需要您的同意,先生,以您的名义接受巴黎附近最好的本堂区之一。您未来的本堂区教民中最富有的一位从未见过您,但对您比您能想象的还要忠诚,他就是德·拉莫尔侯爵。”

严厉的彼拉神甫没有料到,他居然很爱这座遍布敌人的神学院,十五年来,他为它用尽了心思。德·拉莫尔先生的信仿佛一个要做一次残酷而必要的手术的外科医生出现在他面前。他的解职势在必行。他约管家三日后会面。

四十八小时内,他一直犹豫不决,心烦意乱。最后,他给德·拉莫尔先生写了一封信,又给主教大人写了一封堪称教会体杰作的一封信,只是略嫌长了些。要想找出更无懈可击、流露出更真诚的敬意的句子,也许是件困难的事。这封信注定要让德·福利莱先在主子面前难受一个钟头,信中逐条陈述那些使人严重不满的原因,甚至提到了些卑劣的小麻烦,彼拉神甫不得不忍受了六年,终于逼得他离开教区。

有人从他的柴堆上偷木柴,毒死他的狗,等等,等等。

他写完信,派人叫醒于连,于连和其他学生一样,晚上八点即上床睡觉。

“您知道主教住在哪里吗?”他用漂亮的拉丁文风格对他说,“把这封信送交主教大人。我井不瞒您,我是把您往狼群里送。注意看,注意听。您的回答中不许有半点谎言,但是您要想到,盘问您的人也许会体会到一种终于能加害于您的真正的快乐。我的孩子,在离开您之前告诉您这种经验,我感到十分坦然,因为我不想瞒着您,您送的这封信就是我的辞呈。”

于连呆立不动,他爱彼拉神甫。谨慎徒然地对他说:“这个正直的人离去之后,圣心派会贬损我,也许会赶走我。”

他不能只想自己。他感到难办的是,如何想出一句得体的话,这时他真地感到才思枯竭了。

“怎么!我的朋友,您不去?”

“我听人说,先生,”于连怯生生地说,“您主持神学院这么长时间,却没有任何积蓄,我这里有六百法郎。”

泪水使他说不下去了。

“这也得登记上,”神学院前院长冷冷地说。“去主教府吧,时间不早了。”

正巧这天晚上德·福利莱神甫在主教府的客厅里值班;主教大人去省府吃饭了。所以,于连把信交给了德·福利莱神甫本人,不过他并不认识他。

于连大吃一惊,他看见这位神甫公然拆开了给主教的信。代理主教那张漂亮的面孔立刻显出一种惊奇的表情,其中混杂着强烈的快乐,紧接着又变得加倍的严肃。这张脸气色很好,于连印象极深,趁他读信的工夫,细细地端详起来。如果不是某些线条显露出一种极端的精明,这张脸会更庄重些;如果这张漂亮面孔的主人万一有一刻走神的话,这种极端的精明会显露出一种虚伪。鼻子太突出,形成一条笔直的线,不幸使一个很高贵的侧影无可救药地酷似一只狐狸。此外,这位看起来如此关心彼拉先生辞职的神甫穿戴高雅,于连很喜欢,他从未见过别的教士如此穿戴。(第1部第29章)

历史评价

《红与黑》

灵魂的哲学诗

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_

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

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

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美国教授 费迪曼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

--法国杰出小说家 纪德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高尔基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外国文学史》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法国有专门研究司汤达和《红与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还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司汤达俱乐部”。

--《法国文学史》

译本一览

《红与黑》中文译本:

1979年,《红与黑:一八三零年纪事》,罗玉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红与黑》,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年,《红与黑:一八三零年纪事》,闻家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红与黑》,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

1994年,《红与黑》,罗新璋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红与黑》,赵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红与黑》,邹心胜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年,《红与黑》,边芹译,花城出版社

1996年,《红与黑》,刘志威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红与黑》,胡小跃译,漓江出版社

1999年,《红与黑》,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红与黑》,林甫译,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9年,《红与黑》,杨华、杜君译,海天出版社

2003年,《红与黑》,陈文豹译,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年,《红与黑》,肖红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4年,《红与黑》,孙文颖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年,《红与黑》,魏裕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红与黑》,南健翀译,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6年,《红与黑》,董红钧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红与黑》,胡荣译,广州出版社

2007年,《红与黑》,王殿忠译,华夏出版社

2007年,《红与黑》,许渊冲译,重庆出版社

2008年,《红与黑》,王瑾泽译,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9年,《红与黑》,水木译,万卷出版公司

2010年,《红与黑》,王丽萍译,哈尔滨出版社

2011年,《红与黑》,刘志威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同名电影一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红与黑

外文片名

Le rouge et le noir

更多外文片名

Rosso e il nero,Il .....(Italy)

The Red and the Black .....(USA)

影片类型

冒险

片长

France:100 min (2 episodes) / Italy:90 min (2 episodes)

国家/地区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色彩

彩色

版权所有

Alya Productions

Mediaset

TF1

Telfrance

Tellux-Film GmbHralf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让-丹尼尔·维哈吉 Jean-Daniel Verhaeghe

编剧 Writer

斯汤达 Stendhal .....novel

达妮埃尔·汤普森 Danièle Thompson .....dialogue

让-丹尼尔·维哈吉 Jean-Daniel Verhaeghe

演员 Actor

吉姆·罗斯·斯图尔特Kim Rossi Stuart .....Julien Sorel

卡洛尔·布盖Carole Bouquet .....Louise de Rénal

朱迪丝·哥德雷科 Judith Godrèche .....Mathilde de la Môle

克劳德·里奇 Claude Rich .....Marquis de la Môle

Bernard Verley .....Monsieur de Rénal

Constanze Engelbrecht .....Madame Derville

Francesco Acquaroli .....Count Altamira

Maurice Garrel .....Abbé Chelan

Rüdiger Vogler .....Abbé Pirard

克劳迪娜·奥格尔 Claudine Auger .....Madame de Fervaques

Pierre Vernier .....Abbé Frilair

Camille Verhaeghe .....Elisa

Arthur Gouye .....Stanislas

Patrice Cossoneau .....(as Patrice Cossonneau)

Emmanuel Curtil

André De Chateaufort

Jean de Coninck .....Monsieur Valenod

Roland De Pauw

Sophie Dolce

Pascal Galazka

Pierre Gerranio

Jacques Granger

Donat Guibert

Fabrice Herbaut

Mireille Herbstmeyer .....Madame Valenod

Patrick Kaplan

Jean Lechoux

Paul Michineau

Laurentine Milebo

Patrick Ney .....Norbert de la Môle

Christian Pageault

Olivier Poujol .....Philippe de Croisenois

Eric Poulain

Bernard Sens

Olivier Sitruk .....Fouqué

制作人 Produced by

Philippe Allaire .....executive producer

Laurence Bachman .....producer

Marc Silvera .....executive producer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Alya Productions [法国]

Mediaset [意大利]

TF1 [法国]

Telfrance [法国]

Tellux Film GmbH [德国]

发行公司

TF1 Vidéo [法国] ..... (2002) (France) (VHS)

其它公司

Abbey Road Studios [英国] ..... music recorded

上映日期

法国

France

1997年12月22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98年1月6日

意大利

Italy

1998年1月21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5年5月4日

剧情介绍

于连,是维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儿子于连,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态,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暖味关系。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既而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 拉莫尔侯爵的秘书,由于自己的聪明和个性,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结婚,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后,激愤之下行刺从中作梗的市长夫人,终被送上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

幕后制作

影片根据“现代小说之父”、法国文豪司汤达的同名原著改编而成,原著被称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影片围绕着“少年野心家”于连与命运艰苦奋斗的短暂一生,鲜明地勾画出了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深刻地提示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最后阶段法国社会各阶层错综的矛盾关系。

同名电影二

基本资料

中文片名

红与黑

外文片名

Le Rouge et le noir

更多外文片名

Rouge et le noir,Le

Scarlet and Black

The Red and the Black

Rouge et noir .....(USA)

Uomo e il diavolo,L' .....(Italy)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113 min / Canada:171 min

国家/地区

意大利 法国

对白语言

法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Finland:K-16 Sweden:11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克劳特·乌当-拉哈 Claude Autant-Lara

编剧 Writer

Jean Aurenche

克劳特·乌当-拉哈 Claude Autant-Lara

Pierre Bost

斯汤达 Stendhal .....novel

演员 Actor

杰拉·菲利浦 Gérard Philipe .....Julien Sorel

达尼尔·达黎欧 Danielle Darrieux .....Mme de Rénal

Antonella Lualdi .....Mathilde de La Mole

Jean Mercure .....Marquis de La Mole

Jean Martinelli .....M. de Rénal

Antoine Balpêtré .....L'abbé Pirard

Anna-Maria Sandri .....Elisa

André Brunot .....L'abbé Chélan

Mirko Ellis .....Norbert de La Mole

Suzanne Nivette .....Marquise de la Mole

Pierre Jourdan .....Comte Altamira

Jacques Varennes .....Le président du tribunal

Jean-Marie Amato .....Le bottier

Jacques Beauvais

Robert Berri .....Palefrenier de Croisenoix

Thomy Bourdelle

Jacques Clancy

Georges Descrières .....M. de Croisenois

Paul Faivre

Georgina

Jean-Pierre Grenier

Lucien Guervil

Henri-Roland Hercé

Marcel Loche

Albert Michel .....Le sonneur

Hubert Noël

Raphaël Patorni .....Monsieur dans la foule

Alexandre Rignault .....Le père Sorel

Jean-Michel Rouzière

Gérard Séty .....Le lieutenant Liéven

Claude Sylvain .....Amanda Binet

Sylvain .....Un valet

Georges Wilson .....M. Binet

Elsa Martinelli .....(uncredited)

35 mm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Documento [意大利]

Franco London Films [法国]

发行公司

Distributors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nc. (DCA) [美国] ..... (1958) (USA) (subtitled)

上映日期

法国

France

1954年10月29日

意大利

Italy

1954年12月29日

芬兰

Finland

1955年2月18日

美国

USA

1958年4月8日

瑞典

Sweden

1961年2月13日

剧情介绍

版本一

于连,是韦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于连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态,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暧昧关系。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既而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 拉莫尔侯爵的秘书。由于自己的聪明和个性,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结婚,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牲品。

版本二

贫穷的青年于连凭借其才貌拼命钻营求进,为求晋升社会地位而见风使舵,耍弄手段,不惜依附权贵、投靠军队、甚至重披教袍。他还私通贵妇,人财两得后又始乱终弃,就在其婚姻事业两得意时,旧情人的揭露使他恼怒间杀人灭口,自己也只得命丧断头台。

幕后制作

此片改编自法国作家斯汤达最为著名的文学名著,曾在中国上映,上影厂的配音版曾为其增色不少。故事与美国导演乔治·史蒂文斯的名作《郎心如铁》相仿,甚至与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陈世美”亦有相通之处。应该说,电影中的表现技巧流于俗套,基本上严格按照原著描述,原著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剧情高潮使本片依然能够打动观众。当红明星菲利浦扮演的于连,是整部电影最具神采的地方。1961年和1998年两度重拍成电视版。

同名鸡尾酒

材料:速溶咖啡粉1茶匙,糖浆30毫升,二锅头酒20毫升,红味美思酒10毫升

器皿:红酒杯

调制方法:

在杯中制做。首先将1茶匙速溶咖啡粉溶于20毫升糖浆中(或先用少许水将咖啡粉溶化之后,再和糖浆混合),倒入一个细高的酒杯中,再将10毫升糖浆和10毫升二锅头酒混合,沿调酒棒慢慢倒入杯中第一种酒料之上,最后将10毫升二锅头酒和10 毫升红味美思酒混合,沿调酒棒轻轻倒入杯中,使之浮在两种酒料之上即可

同名越剧

取材于法国作家斯汤达的同名文学名著。

剧情简介

市长雇一家庭教师(陈中,即于连),然其本人又趾高气昂对陈中百般侮辱,陈中怒极,决定报复。于是耍手段挑逗了市长年轻夫人从而成就好事。

演出历史

上海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领衔(陆锦娟饰演陈中,李蓉芳饰市长夫人)分别在1956年与1958年3至4月间演出该剧

同名回忆录

书籍简介

书名:红与黑

作者:含笑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 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字 数:138千字

页 数:186

版 次: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定 价:48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白色的雾 3

第二章 红色的梦 36

第三章 黑色的风 89

原文摘录

……

看得出来,爷爷不高兴了,隔了好一阵子,爷爷才说:“学写字要先打基础,不能好高骛远,还没有学会爬,就去学走,是不行的,是学不好字的。你爸爸也是从临摹颜真卿的字开始的,要一步一步的来,先要有笔画、笔顺的基础,再要有框架结构的认识和塑造字形体美的能力,然后才会到谋篇布局,唉!说多了,你也不懂,你现在是打基础,要从临摹开始,所以要先学颜体,什么时候临摹象了,再学下一步,懂吗?回去叫你妈妈告诉你。”

“去,练字去。”爷爷见我站着没有动,下命令了。

“是,爷爷先生。”我似懂非懂,但又无可奈何,摇着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学吧,练吧!妈妈说要听爷爷的,只能听爷爷的了”,我怕打屁股,也怕妈妈不高兴。

放假了,妈妈告诉我:“冰冰,爸爸明天就要回来了,冰冰好好准备一下,明天,把这学期的功课给爸爸看,爸爸一定很高兴的。”

早晨,妈妈叫醒了我,笑着对我说:“你爸爸昨晚回来了,现正在书房看你的功课哩。”我一听,翻身下床,赶紧穿好衣服,向书房跑去。由于跑得急,在书房门口和爸爸撞了个满怀。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 6: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