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天纳 |
释义 | 软银总裁温天纳在投资银行业中有超过15年的从业经验。他牵头及参与了数十项国内H股及B股海内外上市的融资项目——在“壳资源”及“企业债务拯救”项目上表现尤其突出,他也因此被业界誉为“重组王”及“公司医生”。 经历温天纳,软库(软银)金汇执行董事暨投资银行负责人,著名金融专家及国际投资银行家、软库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总裁、中国人民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国有大型有色金属集团独立董事暨战略发展委员及香港证券专业学院专业委员,在市场被誉为“重组王”及“公司医生”,也是首批为国家国企改革出力的金融专家,其言论在业界极具影响力。处理过众多不同性质的大型国际和中国企业上市、重组和改制等工作,亦曾主导三十多家国内外企业在香港及国内B股市场上市,融资和承销超过100亿美元和超过百亿港元的债务重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于著名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 Political Science)毕业并取得国际会计金融学硕士学位,曾在多家著名跨国和亚洲区投资银行担任董事等高层职位。他领导之团队曾活跃于收购和并购、债务重组及企业拯救的工作。在“壳资源”及“企业债务拯救”项目上成绩斐然,重组金额逾百亿港元,在2004年及2005年更荣获权威国际机构亚洲货币(AsiaMoney)多项最佳本土投资银行的奖项。 发展1993年,主修国际金融学的温天纳怀揣国际会计金融学硕士学位,从著名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加盟当时大中华区最活跃的渣打亚洲投资银行。在这家有“投资银行少林寺”之称的企业之中,温天纳成为第一批替国企改革出力的金融专家。 温天纳曾在多家著名跨国和亚洲区投资银行担任董事等高层职位。他和团队曾活跃于并购、债务重组及企业拯救的工作。在 “壳资源”及“企业债务拯救”这种专门项目上成绩斐然,重组金额逾百亿港元,在2004年及2005年更荣获权威国际杂志亚洲货币多项最佳本土投资银行的奖项。 从业说起他从业生涯亮点和难点的时候,温天纳竟然有点腼腆。于是,我们回忆起2003年的案例。当时的温天纳已经在投资银行业之中历练了10年,金融风暴及科技热潮爆破后,企业界面临危机,他正忙于香港主板上市的福海集团重组。 作为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旗下企业的财务顾问,温天纳及其团队说得上是与时间竞赛。“在任何重组交易上,香港监管机构并不会因投资人的背景而放松监管要求,对每项重组交易提出的监管要求皆极为严格,不断有新要求,用以保障小股东的利益。” 福海集团是一家福建的公司,又已停牌多时,当时很多人对这家公司的复活已经没有信心。虽然经验丰富,但温天纳也承认福海重组绝不容易,“我们必须尽量以自己积累的市场经验做出平衡,克服种种问题及难关。” 那一年夏天,温天纳和其团队,成功地为这家问题公司进行了脱胎换骨的修整,并且成功为他们找来了新的投资者,公司顺利复牌,众多股东们手中的公司股份恢复了价值,公司也能够重新正常做生意,可谓皆大欢喜。 温天纳笑言,各路朋友的支持和信任,也是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我和所有客户都是从朋友开始,从信任开始。在公在私,大家也是朋友!有互相信任的信心,合作关系才会长久!”这种看上去公式化的表达,由诚恳的温天纳娓娓道来,却不让人觉得突兀。 性格一对俊朗温文的孪生兄弟,凭自己的努力及坚持,都成功毕业于国际著名大学及研究院,分别成为某专业领域里面国际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而且还有着健康爱好和趣味。这听起来像是某本浪漫爱情小说中的主人公描述,但却是温天纳、温天络两兄弟的真实写照。 俩人奋斗我们两个都是仍在奋斗的年轻人,“温天络节奏快,是个行动派。他的目标一旦明确,便会用尽所有努力去做。”温天纳对自己的评价很温和,“我做事要慢一点,细心一些,凡事会想清楚再做。”当然,两位投资银行界的年轻老将,也有着共同点。“第一,我们都是为理想坚持及冒险的人。”天纳自评,“天络的冒险精神更为强烈。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勇闯内地市场便可见一斑。”哥哥最欣赏弟弟的一点是,只要给温天络一个演讲的话题,他就可以凭着过往的实战经验及履历,不需准备就有条有理地讲上两三个小时。比如温天络以前在高交会上的演讲。天络连续五年皆为主题演讲嘉宾,“对我来讲,这是有压力的,我需要准备,反复练习,才能准确掌握。”温天纳说。 “第二,不言放弃。”两个都是“实干的人”,比如在这个行业,十多年来,眼见诸多前辈纷纷转行,但两兄弟始终持乐观态度,看得到的东西就去做,身上带着传统华人所特有的“坚持”。温氏兄弟在投行界十余载,看惯人情冷暖,各路江湖人马,抢项目恩怨是非无数。对比之下,同样有原则,温天纳还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如果遇到一件事情真的要反对的话,我同时会提一个建议。比如一盘菜太辣,我的态度不是换掉它,而是再加些配料,把味道调淡,因为那样就抛掉它的话太浪费了。” 第三,喜欢音乐。从幼年时,两人在母亲要求下就开始练习钢琴,陶冶性情。两人小时候已是钢琴八级。兄弟二人处于共同趣味的培养环境中,似乎从一开始他们就该有共同的目标。因此很多时候,他们同一时间里对某种事物的共同兴趣,只是共同的成长背景的另一种延续。 留学岁月,一个在美国,一个在英国,他们彼此分开生活了6年。一到暑假,两兄弟常常相约而聚,不料同时惊讶地发现,对方竟也买了一辆同样的自行车!长大后,兄弟俩聚少离多,同时因为职业需要及兄弟俩坚守的专业操守及精神。在一起时,他们绝不会讨论业务,反而多谈及家庭琐事。兄弟两个常常被问到有没有心灵感应。温天纳说,应该是意外吧。 在难得的闲暇时候,温家兄弟的共同兴趣是抬着一台五六十斤重的天文望远镜和一具专业单镜反光照相机到郊外遥望苍穹星际,从小他们就对星空有着很深的迷恋,这和白天的招股上市及融资金额距离很远。 成功认识温天纳一段时间,都感觉他的谈吐和学识,不像普通香港人。温天纳很认真及细心地为我们解开疑问,“我父亲是广东人,母亲是上海人,所以一直有香港就是我家,内地就是我家的概念。” 温天纳回忆说,可能是由于自小就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创新及逻辑思维,另外一方面学习待人接物诚恳、肯吃苦的风格,这才奠定了日后的事业基础。 “我在上世纪末90年代初便在内地市场打拼,与中国资本市场一起成长,成绩是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得来的。”这是身为公司的投资银行总裁的温天纳强调的一句话。他表示,这一行极少人一下子就能空降成主管人员的,能够在这个行业坚持走到今天,是依靠十多年的苦干努力。 “由于父亲是工程师出身,不希望我们生吞活剥知识,十分看重我们逻辑思维的训练。香港作为国际城市,中英语水平更是身为国际人最基本的条件。” 在父亲的影响下,温家兄弟从少年时就开始订阅一些国内国外的科学及新闻杂志,自小接触国内及国外新事物新知识,了解到世界的广阔。温天纳认为,自小的成长环境对日后的思维定向有很大的影响。 1986年的某天,在一家纺织公司上班的亲戚在一个聚会中跟我们说:“我任职的公司就要上市了。”兄弟俩一听,问:“上市是怎样做的?” 虽然当时他们就知道香港是一个金融中心,金融业是香港的经济命脉之一,但对于上市,他们懵懂知道:上市才有股票发行。在还没接触到股市这个摸不着的东西之前,兄弟俩亲眼看着一些亲戚朋友将一箱箱的股票带往证券公司点算,那种量化累积而起的质感与看见那些人心底里的喜悦,亦是财富由零开始的神奇积增。 回忆父亲曾将一本印有中英文对照的“招股文件”给兄弟俩一人一份,是指望他们能学好里面的英文,谁知机灵的兄弟俩的兴趣已经穿过英文而寻觅到内容本身了。“同龄的小朋友在看漫画书的时候,我们已开始看招股文件学英文了。”国外的通才教育原则极注重分析能力,天纳和弟弟天络凭自己个人的实力分别考进两所世界著名的学府——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达成年少时定下的目标。 谈母校谈起母校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温天纳自豪地说,“曾有统计表明:有史以来有1/4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包括欧元之父蒙代尔等代表人物)皆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有深厚的关系,很多国际政治及投资界领袖也是校友,这也是大学的传统。”所以虽然每天与经济和金融打交道,但是他颇为冷静地说:“我没有特别喜欢哪一个经济学家,各家各派各有所长,他们全部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