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铃麦蛾
释义

昆虫名,为鳞翅目,麦蛾科。寄主于害棉花、羊角、绿豆、秋葵、红麻、蜀葵、木桂等。以幼虫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种子,引起蕾铃脱落,导致僵瓣、黄花,造成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严重损失。在中国长江流域棉区为害最重,常年损失率在15%~30%之间。黄河流域次之,损失率10%~20%之间。

中文学名:红铃麦蛾

拉丁学名: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

别称:棉红铃虫,红铃虫

二名法:棉红铃虫,红铃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secta

目:鳞翅目

科:麦蛾科

分布区域:辽宁、河南、山东、甘肃、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浙江等省

原产地:印度、大洋州、非洲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5mm,翅展12mm,体灰白色。触角棕色,基节有5~6根栉毛。前翅尖叶形,暗褐色,从翅基到外缘有4条不规则的黑褐色带,靠基角者为1黑点。后翅菜刀形;银灰色。雄蛾翅缰1根,雌蛾3根。

长椭圆形,长0.4~0.6mm,宽0.2~0.3mm,平坦,卵壳珠白色,表面有细皱纹,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红色。

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11~13mm,头部淡红褐色,上颚黑色,具4个短齿,下面3个尖锐,上面1个较钝。前胸背板小,从中间分为两块。体肉白色,毛片淡黑色,毛片周围为红色斑块。腹足趾钩单序,外侧缺环;趾钩数目:第1对腹足为14.6+2.1;第2对腹足为14.3+2.1;第3对腹足为14.1+1.6;第4对腹足为13.5+1.4;臀足为10.5+1.3。幼虫共4龄,1龄体长1mm,淡黄色,胸腹部略带淡红色;2龄2~3mm,淡黄色;3龄6~8mm,乳白色,逐渐出现红斑;4龄幼虫雄的腹部7~8节,背面可透视2个黑色睾丸。

长6~9mm,宽2.5mm。淡红褐色,尾端尖,末端有短而向上弯曲的钩状臀棘。肛门开口大,每边有钩状硬刚毛5~6根,臀钩区也有类似坚硬的钩状刚毛6~8根。

发生规律

红铃虫每年发生代数,中国大致分为4个类型:(1) 北纬40°以北,包括辽宁与河北北部棉区,年平均温度7℃~10℃,一年发生2代;(2) 北纬34°~40℃°,包括河南、山东及甘肃、河北、山西、陕西的大部分棉区,年平均温度10~15℃,发生早的可以发生3代;(3) 北纬26°~34°之间,主要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年平均温度14~19℃,每年发生3~4代;(4) 北纬18°~26°之间,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年平均温度18~24℃。

红铃虫繁殖有效温区为20—35℃,相对湿度60%以上。卵在15℃时仅能维持生命,18℃是能形成胚胎,但不能孵化出壳,温度超过20℃时才能完成孵化。在相对湿度80%时,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9℃,有效积温64.3℃。25—32℃是化蛹的适宜温度。越冬蛹的发育适宜温度是25—32℃。温度20℃以下,成虫不能顺利产卵,在21.4—31.4℃范围内,产卵数与温度成正相关。成虫寿命与温度成负相关。滞育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为-15.4℃,冻结点为-8.7℃;在北方棉区凡极端低温为-16℃,且有1个月平均温度在-5℃以上。

防治方法

越冬防治

在棉仓内,用药剂毒杀羽化的成虫;在棉仓内释放红铃虫金小蜂;帘架晒花除虫;集中处理僵瓣、枯铃;棉子熏蒸;工具处理;利用红外线辐射处理、低温杀虫、辐射不育处理、灯光诱杀处理、高分子膜的物理阻隔作用等物理方法控制红铃虫。

农业防治

适时早播、合理施肥、培育壮苗,促使早发、早熟,争取带桃入伏,多结伏桃,早秋桃,减轻后期红铃虫为害;栽种夏后棉,采用高密度、早打顶的栽培技术,促使棉花早熟,避开第三代红铃虫的为害。

诱蛾灭卵

栽种苘麻,蜀葵等,诱集成虫产卵,及时处理;提早育苗,栽种早棉,促使早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