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赫兹普龙 |
释义 | 生平赫兹普龙(Hertzsprung,Ejnar,1873-1967)。丹麦天文学家。1873年10月8日生于弗雷德里克斯堡;1967年10月21日卒于罗斯基勒。赫兹普龙在学校被培养为一名化学工程师,1899年到1901年在圣彼得堡工作。1902年他回到哥本哈根当一名业余天文学家,1909年任格廷根大学的天体物理学讲师。赫兹普龙第一个提出“绝对星等”(“光度”)概念,设想把恒星放在十秒差距为标准距离,来比较恒星的亮度;这里,一秒差距是视差为一角秒时的距离,等于3.25光年。 成就赫兹普龙是最先建立星等概念的天文学家,并在1905年的论文中提出恒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在该文和1907年的论文中,他注意到恒星的颜色和绝对星等之间的统计关系,他是专门研究照相术的(从照片上估计星等和准确拍摄双星,他做了出色的作),所以他把他的想法以半通俗的形式发表在一本照相杂志上。 这篇文章差不多有十年功夫无人问津。上述关系罗素也独立地发现了,而且更加正式地宣布。赫兹普龙的发现才受到广泛的注意。因此,赫兹普龙和罗素分享了这项荣誉。 1911年赫兹普龙注意到,北极星亮度有微小变化,并且是一颗造父变星。1913年,他根据此前一年勒维特关于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与亮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几颗银河造父变星的绝对星等,定出了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他根据小麦哲伦星云中的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与视星等之间的周光关系,求得这个星云的距离,同时也就第一个估计了一些造父变星的真距离。这项结果,加上勒维特的工作,使沙普特利能够通过测量星团中造父变星的距离推测出银河系的本来形状。由此,人们也得到一个有力的手段来推求任何含有造父变星的天体系统的距离。 1935年赫兹普龙成为莱顿大学的正式教授。1945年退休,回到丹麦,直至终其天年;他是科学界的寿星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