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萱 |
释义 | 何萱(1773—1841),清末音韵学家,字石闾,清泰兴县(今泰兴市)黄桥镇人。父亲何松龄,贡生出身,乡试屡屡落第,遂于家赋诗作文,著有《云山阁遗稿》。 个人简介泰兴何氏历史上出了一批又一批高官显宦、文人雅士,业绩辉煌,著述累累。他们非进士即举人。但有一位,虽只是秀才出身,其学术成就之高,在何氏族人中却无出其右者,他就是清道光年间的音韵学家何萱。 何萱自幼勤勉,善于钻研,10多岁便取中秀才,数年后遴选为岁贡,升国子监肄业。其父母40岁左右便双双亡故,家境日渐衰落。何萱为生活计,去邻县如皋石庄赁屋居住,以坐馆授徒维持生计。因其学识渊博,教学有方,生徒甚众,收入颇丰。他像其父亲一样十分俭朴,过着清贫的生活,将教书所得酬金购买了很多书籍,积至数千册。当他带着妻儿回到黄桥时,家中房屋已破败不堪,院子里的蒿草长得比人还高,鼠窜蛇游,满目萧条。此时,他虽然才30多岁,但已彻底摒弃读书致仕之路。他请人将住处稍加清理和装饰后,即杜门谢客,一心一意做起学问来,跟邻居间几乎断了往来。 他有一位好友叫陈潮,泰兴霞幕圩(今曲霞镇)人,举人出身,著名的书法家,经学家、音韵学家,长期客居京师。当时京师有十二才子,陈潮是其中之一,与其交往者大多为硕学大儒。何萱通过他与武进李兆洛(文学家,通音韵、史地、历算之学)、仁和龚自珍(思想家、文学家,于经学、哲学上造诣极深,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邵阳魏源(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等友善,常有书信往来,探究学术问题。 音韵著作何萱所著内容很广,尤精于训诂之学。《韵史》78卷是何萱集毕生心血之作。这部书与历来的旧韵书不同,极有创见,绝非人云亦云之作。它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本,以梁陈间顾野王(宋顾孝子昕之先祖)的《玉篇》、宋陈彭年的《广韵》以及历代其他音韵学著作佐之,先定其字,后考证各字形、音、义的历代变化。著名音韵学家吴伯盉对此书评价极高,认为何萱之作“使学者真识字而无难也”。 何萱另著有《红露山人文集》10卷,《诗集》1卷,《尺牍》1卷,《红露馆古文》1卷,《琴法指掌》2卷。道光元年(1812),何萱还私修《泰兴县志略》4卷。全志编为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表徵8类。该志“质实而典雅,具有史法”。地方志一般均为官修,何萱自己出钱修志,是修志史上罕见的义举。 何萱上述著作大多已散佚,惟《韵史》一书犹存中国国家图书馆。这应当归功于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元老郑肇经先生。1924年,郑肇经先生由德国萨克逊大学留学归国后,为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于公余时间致力于搜集本邑晚清先贤遗稿。何萱的遗稿有缺,四处查找无着,最后他去南京中央研究院和图书馆查询才搜集齐全。郑肇经先后花了几年时间,将何萱所著《韵史》《泰兴县志略》《红露馆古文》和朱铭盘的著作搜集并校订完整,还将《韵史》稿亲自携至中央研究院请语言学家向培良先生鉴定,罗常培作跋,并会同丁文江与王云五商榷,王云五同意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刊行。全书14册8276页,出版后因其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多半为日本人购去馆存。何萱的其他文稿未闻再有付印。《韵史》印行后,手稿由郑肇经之子郑玉龙先生保管收藏。抗日战争期间,为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郑玉龙先生几经转移于乡间,方得以保存。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手稿被红卫兵抄去,不知所终。 子孙成就何萱的治学精神及其成就,对其后辈多有影响。其子何度,后来也成为岁贡,很有学行。侄何龙文,字云伯,少时就有大志,工于诗文,后以贡生身份任桃源县教谕。龙文对河务十分留心,著有《河防策要》1卷。何龙文著有《滇游草》2卷,另将《月颿诗草》与父亲廷蕙的《大树山庄诗存》、祖父松龄的《云山阁遗稿》汇编成集,分为8卷。何龙文与吴存义、陈启文(泰兴人,举人出身,曾任户部员外、郎中,著有《退斋剩稿》)、潘人麟、陈潮及叔父萱时有唱和。他的七言诗写得很好,荔裳以小令擅长,陈潮的篆字名噪一时,故而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话:荔裳小令东之篆,云伯先生七字诗。荔裳是吴存义的号,东之是陈潮的字,云伯则是龙文的字,从这两句话足见他的诗的品位。何萱的重孙云泰,字春舫,著有《春舫诗存》8卷。临终,令人镌刻墓碑,题曰:布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