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歌 |
释义 | 和歌(わか waka)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分类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为此现在人们虽仍称和歌,但主要指短歌。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它始于六七世纪,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和歌是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俳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个字。 现代诗除短歌、俳句外,日本也有一种非定型自由体诗歌,被称为现代诗。定型诗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心理。所以出现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诗而从事现代诗的创作。由于定型诗的这一缺陷,世界各国都出现定型诗趋于消亡的倾向。与世界性倾向相比,日本算是不易打破陈规旧俗的国家。如俳句,现今有一千多万人从事俳句创作,俳句有字数少,来的快的特点,灵机一动,霎时间就能写出来。 日本人很喜欢做诗,仅和歌爱好者就有一百多万。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除军人外,工农商学、家庭妇女等各界人士都有。专业歌人只不过二十几人。和歌是一种富贵型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逐日增多,人们需要丰富的脑体操。估计从事和歌创作的人还会增加。 特色和歌作为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历史上留下了异常清丽的风景。它以和音为基础,多用枕词、序词[1],声调庄重、流丽。有短歌(5·7·5·7·7)、长歌(5·7·5·7,……7·7)、片歌(5·7·7 或 5·7·5)旋头歌(5·7·7·5·7·7)等多种形式,体现了日本复杂的精神文化。 长久以来,包括笔者在内很多人对和歌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它只是公卿贵族们自命清高、逃避现实的产物,是只知嘲风弄月的靡靡之音。但事实上,文学体裁本身并无过错,区别只在如何应用。而且随着对它的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其中不乏至情至性之作,有些更是天籁之音,几可与唐诗宋词媲美。 一 和歌的起源--记纪神话和歌的起源非常久远,一般认为是伴随着"记纪神话"--即《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传诵而产生,具有口口相传的民谣特色,如语句反复、惯用俗语等。内容也多为传说和颂祝,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几乎可说是一种咒术或者"言灵信仰"[2]。直到629年舒明天皇即位后,即所谓"万叶世纪",和歌才逐渐与传说、歌谣、咒颂分离,确立了抒情诗的风格。歌体也由句数音数不定的"记纪歌谣体"发展为富于韵律美的定型句式。但咒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其后很久。比如下面这首: 天皇圣躬不豫之时,太后奉御歌一首,放眼仰高天,宽旷无边;君寿久长,长如天下原。 这是天智天皇患病时太后所作的一首祈求生命力的咒歌,仰望长空,祈祝圣寿长久。其虔诚之心不仅见于简洁寓情的言辞,也表现在庄重优美的声调上。完全继承了传统的神话思想,即天孙自高天原下界为天皇,其后代大君依然圣寿丰足长久如天。此期作品传世不多,且年代记载多不可信,不列代表歌人。 二 迅速发展--柿本人麿与万叶前期“万叶"即《万叶集》,与《古今集》、《新古今集》并称三大歌集。现存最早的和歌总集,收录了629年至759年间的作品4500余首。这一百三十年是和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学史上又称"万叶世纪"。 如前所述,和歌在此期间与民谣分离,向抒情诗发展,而最终促成这一发展的,就是被后世尊为歌圣的柿本人麿。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将和歌用文字表述。使原本心口相传的作品得以固定,可以在书斋中创作、推敲、赏鉴。和歌从此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学体裁,脱去了口头歌谣的粗鄙,逐渐具有了深刻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由于柿本在和歌发展中的划时代作用,在他之前的万叶世纪被称为万叶前期,其后则称万叶后期。 柿本也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歌人,他"才气横溢、构思宏伟、歌风雄浑、格调凝重,擅于将叙事与抒情并容"。由于这一时期的的国家体制逐渐成型,如大化改新、藤原京建成、编制大宝律令、整理记纪神话等,歌人的国家意识君主意识开始觉醒,他的作品多是赞美国家的颂歌和悼念皇族的挽歌,往往以神话为背景,气势恢弘。如下面两首: 反歌[3] 倭国志贵岛,语言之神灵:神灵之所佑,愿君长安宁。日并皇子尊殡宫时, 柿本朝臣[4]人麿作歌 天地开辟的当初,永固无边的天河原上, 八百八十万诸神 …… 这苇原瑞穗之国,乃天地相依的极壤, 付予神皇执掌。…… 竟自打开天上的岩门,神升上天去了! …… 限于篇幅,后一首长歌只能截选,平心而论,柿本的和歌气势很大,但并非十全十美,后世之所以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什么史上最杰出优秀的歌人、集和歌大乘、达大圆满境界等等,恐怕一是因为他爱国,二是把天皇神化,恰巧被后来的军国主义者看中借题发挥而已。万叶前期至710年奈良迁都结束,同期歌人高市黑人、大津皇子、持统天皇等风格与柿本相似,真正具有艺术性的歌人要到万叶后期才会出现。 三 山柿之门--真正的黄金时代 万叶后期,和歌明显的受到汉诗汉文的影响,精神性艺术性发生了质的飞跃!山柿之门一词即源自《万叶集》的编纂者大伴家持自作和歌的汉文序词--"幼年未至山柿之门,裁歌之趣,词失乎聚林矣。"(译文:幼年没有进入山、柿之门得到教诲,所以现在作歌选词难免杂芜、粗俗。 在家持看来,山、柿是和歌写作的最高典范。柿就是前面提到的柿本人麿,不说也罢;而山可就厉害了,指的是万叶后期登峰造极的两位大歌人:"自然歌人"山部赤人和"世情歌人"山上忆良,我习惯上将他们称为歌人中的李白与杜甫。 山部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笔韵清雅有唐风。如: 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歌并短歌 粤自天地辟溟蒙,矗立巍巍此神峰。 富士雄踞骏河国,崇岳仰止蔽苍穹。 白云凝伫失通道,日月为之色朦胧。 四时大雪纷纷舞,不辨春夏与秋冬。 伟哉富士垂万世,代代传说无尽穷。 反歌行出田儿浦,银光泻碧空。 富士高岭山,瑞雪正蒙蒙。 以上为作者仰望富士山(即"不尽山")时所作,二作虽均以简洁洗练的语言描绘了富士山的英姿,但表现手法却迥然不同。前者从开天辟地的太古时代说起,通过对日月云雪等自然现象的描述,讴歌了富士山的崇高、雄伟和庄严。后者以纯客观的白描手法绘出了白雪皑皑、高岭蒙蒙的富士山容,清澄秀丽,富于动感。这两首歌是山部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是历代赞颂富士山的文学作品中的不朽名篇!但,最充分展现山部歌作风格的,还是以下两篇: 反歌二首 吉野象山间,巨木高千寻。 群鸟啼枝头,喧闹声入云。 河滩清且澈,上植楸木林。 夜深万籁寂,惊闻千鸟鸣。 前一首赞美吉野清晨,先从吉野、象山的地名说起,逐渐聚焦到巨木、群鸟、枝头,最后集中到山涧喧闹入云的啼声上,具体准确的把握了清晨的印象,展现出鲜明而富有生气的意境。后一首描写了吉野川的夜景,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河滩、岩石、水流、楸木,无不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间闻溪水潺潺,忽然千鸟惊起,阵阵鸣叫划过夜空,更觉四周寂静。作者巧妙的诉之于听觉视觉,使人如闻其声,似见其景,可谓佳句天成。 如果说山部赤人的叙景诗是自然的天籁,那么山上良忆的世情诗就是人生的绝唱。山上歌作多以贫苦,子女,哀怜为主题,他曾任遣唐使到过中国,吸收了儒家和佛教,又曾任地方官,了解社会底层的疾苦。歌作异常深刻敏锐,正面反映人生疾苦,批判贵族社会。笔者吐血奉献,全文抄录其代表作《贫穷问答歌》! 贫穷问答歌并短歌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 瑟瑟冬日晚,怎奈此夕寒。 粗盐权佐酒,糟醅聊取暖。 鼻寒频作响,俯首嗽连连。 捻髭空目许,难御此夜寒。 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 虽尽我所有,难耐此夕寒。 比我更贫者,听我问数言。 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 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 天地虽云广,独容我身难。 日月虽云明,岂照我身边。 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 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闲。 身着无絮衣,条条垂在肩。 褴褛如海藻,何以御此寒。 矮屋四倾斜,稻铺湿地眠。 妻儿伏脚下,父母偎身边。 举家无大小,呜咽复长叹。 灶头无烟火,锅上蛛网悬。 忍饥已多日,不复忆三餐。 声微细如丝,力竭软如绵。 灾祸不单行,沸油浇列焰。 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 手执笞杖来,催讨田税钱。 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 忆患兮人世,羞辱兮人世。 恨非凌空鸟,欲飞缺双翅。 释义风雨夹雪的夜晚,贫者寒冷难耐,无以抵御。推己及人,"比我更贫者"如何度日?之后更贫者作答,先责问天地日月,为何独不容我,不照此身?!虽辛勤耕作,但依然衣衫褴褛,无以御寒,举家断炊数日,力竭如绵。此时里长又气势汹汹逼讨田税,此情此景,不由人发出"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的哀叹。而反歌既是作答也是概括,虽世道不公,但又无能为力,惟有忍泣,认命了……"恨非凌空鸟,欲飞缺双翅",只留下无限的凄切与无奈。这首歌可说是日文版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歌》,兼具记叙性、论理性、散文性,山上忆良不愧为歌人中的老杜!真该让不知锅是铁打的光源氏和历代公卿们好好读一下,这才是真正的杰出和歌,千古绝唱! 真的是绝唱,因为山上在作此歌后三年去世,此间再无重要作品问世。此后几十年内"万叶歌人"作品兴盛,但多是跟在柿本、山部的后面亦步亦趋,再无山上的锐气与才情。同期歌人除二山外,还有大伴旅人、高桥虫麿、大伴家持等。最后在奈良末期,随着《万叶集》的编纂,空前绝后的"万叶世纪"终于结束。历史与和歌都进入了新的时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