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棠花
释义

海棠花(学名:Malus spectabilis)是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生长于海拔50米至2,0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平原和山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为落叶小乔木。树皮灰褐色,光滑。叶互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先端略为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平钝齿,表面深绿色而有光泽,背面灰绿色并有短柔毛,叶柄细长,基部有两个披针形托叶。花5-7朵簇生,伞形总状花序,未开时红色,开后渐变为粉红色,多为半重瓣,少有单瓣花。梨果球形,黄绿色。素有“国艳”之誉。

中文名称:海棠花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

属:苹果属

分布区域:中国西南、中南、华东

拉丁学名:Malus spectabilis

命名者:Borkh.

植物

常见品种:在观赏花卉中,许多花卉都有"海棠花"之名,主要有秋海棠,海棠花。而海棠花又分为西府海棠和垂丝海棠等。

秋海棠

秋海棠科的 秋海棠(Begonia evansiana)、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丽格海棠(Rieger begonias)等等许多品种。

海棠花

海棠花最初是指蔷薇科苹果属乔木,我国海棠资源比较丰富,苹果属中常见作为观赏栽培者有:垂丝海棠(M.halliana)、西府海棠(M.mlcromalus)、湖北海棠(M.hapehensis)、海棠果(M.pranifolla)、山荆子(M.baccata)等。限于篇幅本词条主要介绍传统诗词、文化、园林中提到和种植的西府海棠和垂丝海棠。

西府海棠

名称科属

【物种名称】 西府海棠【中文别名】 海棠、海棠花、海红、解语花

【拉丁学名】Malus micromalus Makino.

【科属分类】 科: 蔷薇科 Rosaceae,属: 苹果属 Malus

简单介绍

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

据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这里所说的四品指的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

海棠花开娇艳动人,但木瓜属的海棠花无香味。苹果属的海棠花一般在花朵初开时或多或少有清香。西府海棠为苹果属海棠,花朵初开时通常有一些清香。其花未开时,花蕾红艳,似胭脂点点,开后则渐变粉红,有如晓天明霞。西府海棠花形较大,四至七朵成簇朵朵向上。张爱玲在(1968年春到1977年)近十年创作完成的《红楼梦魇》中曾提到“海棠无香”。张爱玲: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足见海棠的观赏的价值之大,堪比鱼中鲥鱼,书中红楼。

北京故宫御花园和颐和园中就植有西府海棠,每到春夏之交,迎风峭立,花姿明媚动人,楚楚有致,使名园胜景增色不少,并与玉兰、牡丹、桂花相伴,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

性状描述

落叶乔木,高达8米;小枝圆柱形,直立,幼时红褐色,被短柔毛,老时暗褐色,无毛;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紧贴的细锯齿,有时部分全缘,幼时两面被柔毛,不久脱落无毛;叶柄长1.5-3厘米,被短柔毛;托叶膜质,披针形,全缘。花序近伞形,具花5-8朵;花梗细,长2-3厘米,被稀疏柔毛;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或有密柔毛;萼裂片三角状卵形,长3-毫米,比萼筒短或近等长,先端急尖,全缘,外面无毛或近于无毛,内面被白色绒毛;花瓣卵形,基部具短爪,长2-2.3厘米,白色,初开放时粉红色至红色;雄蕊20-25(30)枚,长为花瓣之半;花柱5个,稀4个,比雄蕊稍长,基部具白色绒毛。果实近球形,直径1.5-2厘米,黄色,基部不下陷,萼裂片宿存;果梗细,长3-4厘米,先端稍肥厚。花期4-5月,果期9月。

产地

产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云南等地。

用途

由于花色艳丽,一般多栽培于庭园供绿化用。木瓜海棠果实称为木瓜,果实成熟后带浓香,可入药,亦可加工后实用。苹果属海棠果实称为海棠果,味形皆似山楂,酸甜可口,可鲜食或制作蜜饯。

栽培技术

西府海棠喜向阳、肥沃、湿润的环境,耐寒,怕旱怕涝;不择土壤,但肥水过多,植株易徒长,花枝减少,影响观赏价值。为使西府海棠花多色艳,株形优美,需采取:

①适时修剪。每年早春萌芽前对过密和过细的枝条以及枯枝、病虫枝进行修剪,有利通风透光,促进生长和开花,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对于老龄植株要进行老枝更新,在草春将小枝不多的大枝用利锯截去上端,萌发新枝后选留几个健壮枝,剪去细弱枝,再培养1年便可开花。

②肥水管理。早春芽萌动前进行栽植,栽前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每年秋季落叶后在其根际挖沟施入腐熟有机肥,覆土后浇透水。成株浇水不宜多,水多易产生黄叶。一般春季浇2~3次水,夏秋季节浇1~2次水,入冬时再浇1次水。

③及时摘果。花谢后应及时摘去幼果,节约养分,有利增加来年的开花数目。

④病虫防治。西府海棠易受蚜虫、红蜘蛛、介壳虫、天牛等害虫的危害,需及时喷药防治。

垂丝海棠

物种名称

物种名称:垂丝海棠

中文别名

中文别名:海棠、海棠花、垂枝海棠

拉丁学名

拉丁学名:Malus halliana Koehne.

科属分类

科:蔷薇科Rosaceae,属:苹果属Malus

简介

垂丝海棠花色艳丽,花姿优美,花朵初开时有淡香。叶卵形或椭圆形。花朵簇生于顶端,花瓣呈玫瑰红色,朵朵弯曲下垂,如遇微风飘飘荡荡,娇柔红艳。远望犹如彤云密布,美不胜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庭院木本花卉。

垂丝海棠柔蔓迎风,垂英凫凫,如秀发遮面的淑女,脉脉深情,风姿怜人。宋代杨万里诗中:“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风搅玉皇红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懒无气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晓妆。举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李敢承当。”形容妖艳的垂丝海棠鲜红的花瓣把蓝天、天界都搅红了,闪烁着紫色的花萼如紫袍,柔软下垂的红色花朵如喝了酒的少妇,玉肌泛红,娇弱乏力。其姿色、妖态更胜桃、李。

形态特征

小乔木。树冠开展,幼枝紫色。叶卵形或椭圆形,先端渐尖,边缘锯齿细小而钝。伞形总状花序,着花4朵-7朵,花梗细长,下垂。花期4月。梨果倒卵形,稍带紫色。果熟期9月-10月。

它树冠疏散,树姿婆娑,花期 3--4月,花梗细长,花蕾嫣红,向上生长,开放时则下垂,花粉红色,好似抹上一层粉脂。

产地

原产我国西南、中南、华东等地,尤以四川最多。

用途

垂丝海棠宜植于小径两旁,或孤植、丛植于草坪上,最宜植于水边。犹如佳人照碧池。

另外垂丝海棠还可制桩景。果实玲珑可爱,主要供观赏,其味酸甜,也可食用。

栽培技术

大多地栽,高3—5米,盆植高1—1.5米。它不甚择土,用腐叶土与菜园土混合成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到中性沙质壤土栽种生长最佳,轻粘土亦可,忌用重粘土、盐碱土。盆植用盆宜大,盆低需垫一层泡沫塑料碎块,增强透气排水性。 生长期宜常浇水,土宜稍湿润,但不能积水,否则轻者叶黄,重者烂根。

垂丝海棠喜肥亦耐贫瘠,无论地栽盆植,都应在种植时放些骨粉或腐熟有机肥作基肥,花前、花后、落叶时,各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以利开花、结果、越冬。 垂丝海棠喜阳,不耐阴,无论地栽盆植都宜置于阳光充足处,过阴会使枝叶徒长,花少甚至无花可赏。它稍耐寒,在冬季最低-5℃左右的条件下,可安全越冬。

1.适当修剪。早春萌发前及时修剪病虫枝条、枯枝及过密的枝条;对老龄植株进行老枝更新,具体做法是:将小枝不多的大枝锯去上端,萌发新枝后,再将细弱枝剪去。

2.及时摘果。花谢后应及时摘去幼果,节约养分有利来年增加开花数目。

3.浇水施肥。北方地区常有春旱,因此早春需浇水2-3次;每年秋季挖沟施入腐熟的有机肥。

4.病虫害防治。时刻注意观察,及时防治病虫害。

园林应用

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

花尊贵”之称,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海棠花棠植人行道两侧、亭台周围、丛林边缘、水滨池畔等。海棠花是制作盆景的材料,切枝可供瓶插及其他装饰之用。海棠花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抗性,适用于城市街道绿地和矿区绿化。

文献记载

据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这里所说的四品指的是: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这就是“海棠四品”的由来了。《广群艳谱》把海棠喻为“花中神仙”,更有人以为海棠花应居花中第一。《花镜》载:“海棠之有垂丝,非异类也。盖由樱桃树接之而成者。故花梗细长似樱桃。”垂丝海棠性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 西府海棠,又名海红、子母海棠,落叶乔木,小枝梢上开花,初开如胭脂,渐渐变淡红色。花比垂丝海棠美,姿色比垂丝海棠更动人。花期四月。木瓜海棠,春季先叶后花,色有深红、淡红、白或红白相杂,其果深黄色,水质、芳香。木瓜海棠,要注意催花方法:春节前五十天移花于室内,保持10至15℃温度,每早喷30℃温水,形成花蕾,二十五天即可开花。贴梗海棠,花柄甚短,贴近花枝故得此名,贴梗海棠喜欢肥沃土壤。

历史典故

海棠花有名,是众多诗人墨客笔下的佼佼者,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大诗人苏轼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更让人遐想联篇。

1: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 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另外海棠花又称断肠花,思乡草。有象征游子思乡,表达离愁别绪的意思。又因为其妩媚动人,雨后清香犹存,花艳难以描绘,又来比喻美人。

2:南宋陆游诗云:“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形容海棠艳美高雅。陆游另一首诗中:“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鲜艳的红花绿叶及花朵繁茂与朝日争辉的形象。

3: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曲故流传后.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叫《海棠》 的诗,具体如下:

《海棠》

作者: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这是一首咏海棠的诗。诗的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人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作者: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赏析:苏东坡爱花,实际上尤其钟情于海棠花,可能是受他母亲的影响。他母亲一生最喜欢海棠花,并且以海棠作为自己的小名。苏东坡1083年被贬到宜兴,好友邵民瞻特地用赏花的方式接待他,苏非常高兴,忧郁的情绪减少了许多。看到邵民瞻家的花园缺少海棠花,次年特地从老家带来了一盆植于朋友园中。18年后,苏东坡还时常提起那西府海棠,关心着。

4:到了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根据"海棠春睡"典故,丰富了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有诗云∶

《题海棠美人》

作者:唐寅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5:宋代

《春暮游小园》

作者:王淇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

6:清代与当代

文学大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下了咏白海棠的诗。他把中国汉字的诗词文化升华到了一个高度,圆了他的传诗梦。诗人李陆高举曹公的旗帜,和两首曹公的咏白海棠,一首用格律,一首不拘一格,展现了中国诗词之美 !

咏白海棠 限门盆魂痕昏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其一 湘云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湘云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格律 李陆

天天惜护进出门,日日怀思恩义盆。

碧叶摇风醉相胆,白花弄影迷香魂。

衣衫素素娇娇嫩,珠泪斑斑点点痕。

幽梦觉来喜对月,不屈拂晓又黄昏。

不拘一格 李陆

心洁质雅伴守门,气节高馨莹满盆。

千年雪影阶前舞,今朝婀娜月里魂。

西子浣纱浸香汗,昭君出塞泣泪痕。

若言不遇爱花士,无边寂寞祭晨昏。

传说故事

说是在玉帝的御花园里有个花神叫玉女。因为嫦娥温柔又漂亮,玉女与嫦娥就成了好朋友,并经常到广寒宫去玩。有一次,玉女看见广寒宫里新种了十盆奇花。那是一种从未见过的仙花,小花数朵簇生成伞形,甚是奇巧可爱。花蕾是红色的,花朵儿却是娇羞的淡红色。花枝上还结着果实,长长的椭圆形、黄黄的颜色。花儿和果儿都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实在逗人喜爱。玉女想到玉帝的御花园中什么花儿都有,唯独没有这种花。因此请求嫦娥姐姐送她一盆,好拿回去栽种在御花园里。但是嫦娥却摇摇头说,这是王母娘娘的花,是如来佛特意为庆贺王母娘娘的寿辰,派人从天竺国送到广寒宫来的。因为这花耐寒,所以才种在广寒宫中。玉女连连请求,只说广寒宫中花儿这么多,少一盆也没什么关系,王母娘娘也发现不了的。嫦娥经不住玉女这么“姐姐长”“姐姐短”的直央求,就答应了。

玉女好不容易说服了嫦娥,得到了这盆馨香迷人的奇花,高兴地捧起花盆就往外走,边走边说:“谢谢!谢谢!”不想刚刚走到广寒宫门口,迎头就碰上了王母娘娘。她一见玉女手捧着天竺国送来的仙花,一边嘴里直道谢,便明白嫦娥一定私下将她的花儿拿去送人,因而怒气冲天地训斥嫦娥胆大妄为。而且,她边说边夺过玉兔的石杵,将玉女和她手中的那盆花儿一起打下了凡间。

这盆花正巧落在一个靠种花为生计的老汉的花园中,老汉有个女儿叫海棠,姑娘的面貌也像花儿一样美丽。老汉见一盆花从天而降,种花人自然是爱花惜花,便连忙伸手去接,怕有闪失,又忙叫女儿过来帮一把,口中连叫:“海棠、海棠!”海棠姑娘听见了,急急地跑过来,看见爹爹手里捧着一盆花儿,连叫“海棠”。便高兴地问:“爹爹,这美丽的花儿也叫海棠吗?”老汉接住了这盆花,只见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叫不上名儿来的花,听见女儿这么一说,觉得这花儿的确和女儿一样美,就干脆将错就错叫它“海棠花”了。

只是海棠花儿虽被爱花的老汉接住了,并且从此培植在人间,但它的香魂却随风飘去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传说海棠花原有天香,如今却没有了香味的缘由。

相关花语:

海棠花语

代表意义:游子思乡、离愁别绪、温和、美丽、快乐

秋海棠象征苦恋。当人们爱情遇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

古人称它为断肠花,借花抒发男女离别的悲伤情感。

花语就便有“苦恋”了

四季海棠的花语

四季海棠宜赠送儿童,花语为:快乐聪慧;亦可赠充满童心的成年人。

四季海棠又名海棠、瓜子海棠等,原产巴西,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它属秋海棠科须根类多年生草本花卉。盆栽观赏,小巧玲珑,姿态优美,叶色娇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开放,别具引人喜爱的雅韵。

海棠溯源

我们通常所说的海棠是指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有时也包括蔷薇科木瓜属的木瓜海棠、贴梗海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秋海棠科的秋海棠也被泛称为海棠。准确地说,海棠是指以栽培观赏为目的,果实直径小于等于5??cm的苹果属植物,英文为crabapple。海棠在我国古代被统称为柰,唐朝时出现“海棠”这一称谓,在明代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中“海棠”一名被冠用于今天的4种植物: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和木瓜海棠(?Chaenomeles cathayensis?)。王象晋的这种观点影响深远,至今这4种植物虽不同属,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属于苹果属,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属于木瓜属,但名字中都带有“海棠”二字。

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诗经·卫风·木瓜》记载:“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木桃为木瓜海棠或贴梗海棠[3],这是迄今为止能找到的关于海棠最早的书面记载。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公元前125—前128年)有“椁、柰、厚朴”等的记载,据考“柰”是指中国绵苹果及小果类苹果属植物。[4]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贾耽为相,著《百花谱》,书中誉海棠为“花中神仙”,此书为较早使用海棠这一称谓的著作,此前海棠多用“柰”概括。此后海棠作为观赏植物的地位与声望日益突出,宋代达到顶峰,出现研究海棠的专著《海棠记》和《海棠谱》。北宋沈立的《海棠记》中记载:“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 [5]元明清三代海棠成为文人常用的意象,歌咏海棠的诗词多有流传。近现代喜爱海棠的名人也大有人在,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写到:“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更是直接命名为《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海棠果

苹果属的广义上的各种海棠花落后结的果就是广义上的海棠果,海棠果是蔷薇科苹果属植物的果实,品种较多,主要有:

1、海棠果,花白色,果皮色泽鲜红夺目,果肉黄白色,果香馥郁,鲜食酸甜香脆。河北怀来盛产,其它北方地区多有种植,云南也有。

2、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 Makino. ),又叫小海棠果,花色粉白相间,是著名的观赏花卉。果实黄中带红,酸甜可口,我国北方地区种植较多。

3、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 ),又名垂枝海棠,花色粉红,花梗下垂,非常美丽,也是著名的观赏花木。垂丝海棠的果实比其它海棠小,色红黄,玲珑可爱,主要供观赏,味酸甜,也可食用。全国都有种植,但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

以上品种只有1、2种经常栽培食用。其中2、3主要用来观赏。海棠花色娇艳,花姿潇洒,与“堂”字谐音,如与桂花、玉兰搭配种植,则有“玉堂富贵”之意 ,兼其果实颜色诱人,又可食用,是广受欢迎的花、果兼赏花木。

2.季羡林的《海棠花》

基础信息

《海棠花》,是季羡林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德国期间撰写的著名散文代表作。

据詹洪阁介绍,这本进步期刊《文艺工作》的创刊号,很有珍藏价值,出版于1948年5月。里面不仅收录了季羡林在留学德国哥廷根期间所创作的散文《海棠花》,还收录了著名作家巴金翻译的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裁判所》,以及季羡林好友臧克家的作品《征服》,姚雪垠作品《杜甫与李白的友谊》等。詹洪阁说,季羡林先生于1945年10月,在抗日战争结束不久后回国,而这本《文艺工作》也是首次刊载季羡林的《海棠花》。

绝美散文

《海棠花》的浪漫与通俗

季羡林在《海棠花》中以浪漫的笔调回忆了春天的北平,以及夏天故乡的美丽与怡然,体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深处抗战时期的祖国及亲人的深深挂念,以及对留学生活的厌倦与自嘲。

从文中“在这里稀里糊涂地过了6年”一句可以看出,这篇作品创作于1941年,因为季老是1935年到德国留学的。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晚上回家的路上,又到那家园子外面去站住看海棠花,她依旧同早晨一样,纷纷斓斓地开成一团,一切都那样安适,静穆。我这杂乱的思绪她似乎一点都不知道,而且压根儿也没有一点想知道的意思,她只是怡然自得地向黄昏散布自己的美。”

由此,可看出,季老这篇著名的散文代表作,情感充沛而自然,给人以闲适、冲淡之感的同时,又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在今天读起来也十分上口。然而这篇散文出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作者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季羡林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梵文、巴利文专家。对印度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著名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罗摩衍那<初探》等。

季羡林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他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

他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长达四十年。

7月11日上午9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

7月11日下午,记者冒着大雨来到近现代史料收藏家詹洪阁家中,见到了季羡林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德国期间撰写的著名散文代表作《海棠花》,在国内首次刊发的期刊《文艺工作》创刊号的原版本。进步期刊《文艺工作》,成为《海棠花》首发。

正文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记住那盛开的海棠花

1941年5月的一天,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在去研究所的路上发现一家院落里盛开的海棠花。他突然想起济南佛山街的海棠,满树红英燃起故园情。

以前有段时间,我对季羡林先生的印象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因为他是我们学校的名誉校长,多次来学校指导工作,也做过几次学术报告。说陌生呢,除了他辉煌的学术经历和一连串耀眼的头衔,我对他的学术成果的分量和意义知之甚少。

对于大师学术人生的轨迹,过去我也有神龙不见首尾的感觉。出生于山东临清的季羡林,为什么总称济南为“家”,走遍天涯念念不忘“济南故乡”“济南老家”?作为一个济南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没感觉到这是一个问题。

感谢张柯的新著《济南走出个季羡林》。

诚然,本书的一些材料并非由作者第一次挖掘,但“一得之见存乎取舍之间”(王力先生语)。而该书的成功又不仅仅在材料的取舍之间。作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对史料的匠心独运的提炼,鲜活了历史记忆,引导我们从一条新的路线走近大师,让我们激动在全新的感受之中。

“如果我到不了济南,也不会有今天的我”,季老的此番话不仅是感激叔父,也道出他对这方热土的情缘。沿循着张柯的思路和安排,我们理出了编织起这段情缘的经纬,那是温暖的人之缘、厚重的文之缘、和美丽的水木之缘。

先说“人之缘”。季羡林把叔父带他到济南收养看做人生转变的重大机遇,他曾深情表白:我毕生感谢九叔。没有叔父的培育,自己“大概会终生成了一个介乎贫雇农之间的文盲,也许早已不在人世,墓木久拱了”。

在叔叔的安排下,季羡林在济南完成了娶妻生子的人生大事。这是一场遵命婚姻,是无法用爱情的经典定义去比量的结合。季羡林的初恋也在济南,那是另一位济南姑娘,惜人虽有意,天不成全。“情之所钟正在吾辈”,负笈欧游的十年又起一曲爱的罗曼史。

张柯专辟章节,以优美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那段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

再说“文之缘”。青少年时期在济南受到的良好教育,滋养灌溉了季羡林的学术人生。还在小学,季羡林就读了几十部“闲书”。日后他文章的节奏感和想象力,首先是受惠于“闲书”。

张柯认为,“如果找一条重要原因的话(指开始找到写作文的感觉)还得归功于他在小学偷偷阅读了几十部闲书和学习背诵了古代散文名篇”。叔父自然反对他看“闲书”,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而是生活在家徒四壁的老家,于这样的文化营养也是绝对无缘的。

山东尊师重教的风气,更给予季羡林实现人生转折的难得机遇。他高中时期就读的山大附中和济南高中,可以说名师荟萃,群星灿烂。比如新知旧学皆精的祁玉璞、时任山大校长的清末状元王寿彭、知名作家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等等。

七十多年后,季老还回顾说:自己作文时的苦心孤诣“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却为董老师和盘托出,知己之感,油然而生。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

季老自谓平生优点不多,但爱国“不甘后人”。他的爱国情怀融入在对亲人的爱,对师友的爱之中,也融入在对故乡风物的爱中。

1941年5月的一天,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在去研究所的路上发现一家院落里盛开的海棠花。他突然想起济南佛山街的海棠。满树红英燃起故园情,故乡和祖国都站在了他的面前。“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在眼前……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

凡是故乡的花木,不管在哪里见到都让季老激动不已。上世纪60年代,他出访缅甸和伊拉克,两地都看到了夹竹桃。见花如见故人,因为夹竹桃在济南几乎家家栽种,他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它寄托的是家乡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朴素的钟爱。

《济南走出个季羡林》,以季老的一册生动的文化写真,让济南人又平添一分自豪。

赏析

阅读理解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 C)(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终结点。

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结构作用,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内容作用,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

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

4.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例1:

有时,地理上的距离越遥远,而心灵的距离却更近了,分别的时间越久,彼此间便越怀念。我来自浙南沿海,离乡在外已有八年了。生活在那边时,对家乡没有概念,对乡愁的理解也仅是一张邮票,一张船票。而当我离开她时,当我发现那熟悉的方音不再出现,河里的桨声已经被一声汽笛隔落远方时,我这才发现,原来我的心一直寄托在那里,从杭州来到北京,距离越来越远,但我离她却越来越近。我会在生活中寻找她的身影,会情不自禁地说几句方言。原来那所谓的距离只是一条红绳,用它系起的才下眉头的情结永远挂在心头,那么家乡便不再遥远!

【评析】

本文能根据题目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提炼处理,将“远在天边”概括为地理上的距离,将“离我愈近”理解为心灵的距离近,体现出很强的提炼概括能力。之后紧扣对距离的体验感受展开自己的成长记忆:远离家乡催人成长,对家乡的感情也随着距离变远在加深变浓。扣题作答意识很强,语言真切、质朴、动人。

例2:

这句话传达了对于距离的体验:时间愈久,思念越深,距离便越近。时空的间隔虽然遥远,但心灵上的距离却很小,身在外,心却未曾离开。几年前,我离开故乡外出求学,起初,在那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对故乡的思念时时涌上心头,叫人寝食难安。可是在外的时间愈久,我愈觉得故乡从未离我而去。我记得门前高大的老树,记得自家院里满墙的藤蔓,记得伙伴们的笑颜和长辈的怀抱。那些记忆从未离开过我的脑海,即使相隔再远,依旧温暖我,让我心安。时间、空间不会成为阻隔心灵的屏障,若心的距离远,咫尺也是天涯。心灵的距离近,天涯若比邻。

【评析】

开头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并阐释作者对距离体验的感受。将“成长的记忆”幻化为具体可感的“高大的老树”“满墙的藤蔓”“长辈的怀抱”,抒情的语言打动人心。结尾对于距离体验的概括提炼又使阅读延伸有了理性的力量,是真正基于阅读基础上的思考延伸。

例3:

这句话传达了作者“时空距离虽远、心灵距离却近”的距离体验。作者在空间上与祖国远隔天涯,但心灵上的思念却超越了时空,近在咫尺。这种时空的突破,正是由于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共鸣。我每读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也往往心生这样的感受。在老舍缓缓划过的笔下,老北京长着酸枣的青灰城墙仿佛在身边环绕,钢蓝色的蜻蜓在眼前点过碧水,带霜的玉李仿佛在舌尖绽出微涩的甘甜------老舍先生早已离去,老北京早已消逝,然而在心灵的相通、情感的契合下,时空的距离仿佛已不存在,对老北平共同的热爱浸润于心,仿佛伸手可即。心灵近,就没有距离的间隔。

【评析】

本文能准确概括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并进一步揭示造成这种体验的原因是“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共鸣”,这是难能可贵的延伸思考。结合老舍的《想北平》,引用文中优美抒情的语言,具体不空泛,体现出阅读的积淀。扣合距离体验概括收束,结构完整圆合。

例4:

作者认为,距离让我们的身体远了,心灵却近了。因为时间越长,距离越远,就愈显思念之深。没有李白和董大在如曛白日下的送别,就没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祝福;没有诸葛亮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没有永垂青史的《出师表》;没有有情人的相隔,就没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的慨叹。正是有了这微妙的距离,才让人们意识到人世之间情感的重要与珍贵,友情、君臣之情、爱情将我们心心念念的东西带到眼前,龙应台所著《亲爱的安德烈》不也是如此吗?三年未见,儿子却近在眼前。时间越远,距离越近,感情越真、越浓。

【评析】

本文的作答很特别,是举文学作品中距离体验成就言情佳作的例子,但所举事例都能紧紧围绕“正是有了这微妙的距离,才让人们意识到人世之间情感的重要与珍贵”这一距离体验感受,所以显得不枝不蔓。短短两百字内举四例,且句式整齐美观,也体现出考生很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5:

作者写“离祖国和故乡的时间愈远,感到它们离我越近”,实写出作者认为时间和距离的拉长非但不能冲淡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反而会因其长久的发酵而如醇酒般愈加浓烈。从许多文学作品中也不难看出这样的情感。远在英国的老舍,短短千余字的一篇《想北平》,似乎字字含情、句句含泪,使人每每读来不禁潸然。祖籍内蒙却随家人迁至台湾的作家席慕容,也每每在诗中描绘她那“夜夜不能回的塞外故乡”。正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丈量了老舍和席慕容,以及千千万万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也正是这一距离体现出了他们心中与家乡愈发亲近的、扯不断的情。

【评析】

阅读延伸题的答案必然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阅读,然后才是延伸。本文作者做到了对题意的准确理解,即时空距离与内心形成的反差,并对这一理解做了明确且生动的表达。理解上的准确把握,也会影响到对事例的选择与运用。文中关于老舍和席慕容的例子,不仅符合题意要求,也使作者所理解的反差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并让这一略显抽象的道理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6:

在作者的体验中,距离是相对的。身居异地,使作者与祖国在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变大了。然而正是因为这彼此间的距离之远,才使作者对祖国的思恋与想往愈发浓烈而动人,进而使作者的心离祖国更近了,距离也因之缩短了。在曹禺的话剧《北京人》中,曾文清离家而走,去外面谋求他的“事业”。一直在暗中爱恋着他的愫方却因他的离走而越发的感觉到这距离上的“远”加深了她对他的感情与理解,缩短了这距离。她每日照顾着他的家,爱着他所爱的与不爱的,内心生出了一种快乐,强烈的感知到了他的存在。这距离是远的,也是近的。远在时空里,近在人心中。

【评析】

本文所举的例子十分恰当,再加上点到为止的细节性的描绘,不仅使事例本身形象生动,也避免了事例所服务的道理的枯燥乏味。有的同学能做到准确把握题意,但因为积累匮乏,使阅读之后的延伸流于表面,流于空洞。本文作答精彩,但精彩的要义却在题外。

例7:

这句话传达的作者关于“距离”的体验是,由于人的主观感受,人所体会到的距离与实际的时空距离可能有极大的反差。例如张爱玲在散文中提到,人上了年纪,小时候的记忆反而日益清晰,就像住在顶楼的人对于楼下的喧闹反而听得更清楚。这便是心的距离。童年本离得很远,但因为怀念,反而觉得近了。又如顾城在诗中写的“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也是由于心灵的不同感受而使距离感产生了分别。由此可见,有时人感觉的距离与实际距离大不相同,心远则远隔沧海,心近则近在咫尺,这远和近,实际上是心灵的距离。

【评析】

本文举例较多,但没有繁冗之感,倒像是各有各的分担,合在一起方能避免管窥一斑。其中“心远则远隔沧海,心近则近在咫尺”一句很好的配合了前面的解说,并因其本身的工整简练而使结尾显得更加生动。

例8:

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祖国距离甚远,但心和灵魂逐渐与祖国合而为一。这亦使我思念起了故乡。儿时的夏夜,奶奶总抱着我坐在院子里数天上一颗一颗的星星。那时不觉得时光很宝贵,直到我离开老家上学几年后,忽的想起了奶奶家的院子,满天的繁星和奶奶手掌的温度。又是夏夜,我遥望着满天星辰,心中感到一丝温暖。我知道,就算再没有奶奶抱着我数星星,就算那段时光被记忆吞没,就算老家与我隔着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我的心和灵魂早已融入了那一片夜空,那一捧繁星,永远连接着我和奶奶的记忆,如此近……

【评析】

在以自己的成长记忆作为事例的众多答案中,本文是比较出色的一个。因为“儿时”与“现在”照顾了题意中的“时”,“离开老家”照顾了题意中的“空”,那么对故乡的思念不仅很充分的照应了题意中“时空上的反差”这层意思,而这份思念所表露的对故乡和亲情的感悟也是作者成长的最好的诠释。同时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挚感情也使阅读之后的延伸不仅有了理性,也有了文采。

赏析

1941年5月的一天,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在去研究所的路上发现一家院落里盛开的海棠花。他突然想起济南佛山街的海棠。满树红英燃起故园情,故乡和祖国都站在了他的面前。“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在眼前……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

凡是故乡的花木,不管在哪里见到都让季老激动不已。上世纪60年代,他出访缅甸和伊拉克,两地都看到了夹竹桃。见花如见故人,因为夹竹桃在济南几乎家家栽种,他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它寄托的是家乡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朴素的钟爱。

“如果我到不了济南,也不会有今天的我”,季老的此番话不仅是感激叔父,也道出他对这方热土的情缘。季羡林把叔父带他到济南收养看做人生转变的重大机遇,他曾深情表白:我毕生感谢九叔。没有叔父的培育,自己“大概会终生成了一个介乎贫雇农之间的文盲,也许早已不在人世,墓木久拱了”。在叔叔的安排下,季羡林在济南完成了娶妻生子的人生大事。这是一场遵命婚姻,是无法用爱情的经典定义去比量的结合。季羡林的初恋也在济南,那是另一位济南姑娘,惜人虽有意,天不成全。“情之所钟正在吾辈”,负笈欧游的十年又起一曲爱的罗曼史。

青少年时期在济南受到的良好教育,滋养灌溉了季羡林的学术人生。还在小学,季羡林就读了几十部“闲书”。日后他文章的节奏感和想象力,首先是受惠于“闲书”。叔父自然反对他看“闲书”,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而是生活在家徒四壁的老家,于这样的文化营养也是绝对无缘的。山东尊师重教的风气,更给予季羡林实现人生转折的难得机遇。他高中时期就读的山大附中和济南高中,可以说名师荟萃,群星灿烂。比如新知旧学皆精的祁玉璞、时任山大校长的清末状元王寿彭、知名作家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等等。

七十多年后,季老还回顾说:自己作文时的苦心孤诣“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却为董老师和盘托出,知己之感,油然而生。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季老自谓平生优点不多,但爱国“不甘后人”。他的爱国情怀融入在对亲人的爱,对师友的爱之中,也融入在对故乡风物的爱中。

繁殖技术

常用播种、分株和嫁接繁殖。播种可秋播或沙藏后春播。实生苗生长缓慢,要5~6年后才能开花,且常产生变异,故仅作为砧木培育和杂交育种之用。园艺品种多用嫁接法繁殖,以山荆子或海棠实生苗作砧木,枝接、芽接都可以,枝接可用切接、劈接法,芽接多用“丁”字形接法。分株多行于早春未萌芽前或秋冬落叶后。 嫁接、压条、扦插、分株、播种繁殖。春季萌芽前或秋季7-9月间嫁接。春季萌芽前或秋冬落叶后分株繁殖。春季压条和根插。春季播种前种子须经30-100天低温层积催芽处理。苗木栽植后要经常保持土壤疏松肥沃,每年秋季可在根际培以塘泥或肥土。春季进行一次修剪,剪除枯弱枝条,保持树形疏散,通风透光。 一般多行地栽,但也可制作桩景实行盆栽。栽植时期以早春萌芽前或初冬落叶后为宜。苗木出圃时,保持苗木完整的根系是栽植成活的关键之一。

一般栽植的大苗要带土球,小苗要根据情况留宿土。 苗木栽植后要加强抚育管理,经常保持土壤疏松肥沃。每年秋、冬季可在根际处换培一批塘泥或肥土。在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进行一次修剪,把枯弱枝、病虫枝剪除,以保持树冠疏散,通风透光。为促进植株开花旺盛,要把徒长枝实行短截,以减少发芽的养分消耗,使所留的腋芽均可获较多营养物质,形成较多的开花结果枝。结果枝、中间枝则不必修剪。在生长期间,如能及时进行摘心,早期限制营养生长,则效果更为显著。凡盆栽的桩景更应如此控制。 遇春旱时,要进行1-2次灌溉,并注意防治金龟子、卷叶虫、蚜虫、袋蛾和红蜘蛛等害虫,以及腐烂病、赤星病等。

桩景盆栽,取材于野生苍老的树桩,在春季未萌芽前采掘。有些主根深长的种类,在起掘后要及时剪除过长主根。树桩要带好宿土,护根保湿,如作长途运输,更要特别注意根部保湿,防止根须失水而影响成活。经过1-2年的养胚,待树桩初步成型后,可在清明前上盆。栽培桩景应选用浅盆。初栽时根部要多壅一些泥土,以后再逐步提根,配以拳石,便成具有山林野趣的海棠桩景了。 新上盆的桩景,要遮荫一个时期后,才可转入正常管理。为使桩景花繁果多,水肥管理应该加强。花前要追施1-2次磷氮混合肥;花后每隔半个月追施1次稀薄的磷钾肥,以促使果实丰满,减少落果。

每年春季开花1次的海棠花,如采用降温、减水、遮光等方法,能使它在当年的秋季再次开花。

具体方法:7月上旬把盆栽的海棠花树移到避雨的阴凉处进行降温,减少光照,控制浇水。浇水务要徐徐减少,减至使植株叶片发黄自行脱落为止,以促使其休眠。尔后继续少量浇水,以维持生命和不萌发新芽为度。这样经过35-45天的休眠期,再将植株置于全光照下,浇透水、加施液肥,使之苏醒萌发新芽(叶芽花芽并生。再经过5-7天,就能见到鲜艳夺目的海棠花。 另外,还可利用其芽苞对温度敏感的习性,在隆冬采用加温催花的方法,将盆栽海棠桩景移入温室向阳处,浇透水,加施液肥,以后每天在植株枝干上适当喷水,保持室温在20-25℃,经过30-40天后,也能开花,可供元旦或春节摆设观赏用。水养大枝切花,也可在温室内促成。可在整个冬季分批水养,随开随用。

注意事项

1、浇水和施肥。浇水以盆土保持湿润为宜。干旱与盛夏天气还需对叶面和地面进行喷水,提高空气湿度有利于生长。忌盆内积水与淋雨,否则易烂根。冬季,盆土以稍偏干为好,每隔7天用清水喷洒叶片与环境,这样既增加湿度又能使叶片清洁。生长期间约10天施1次稀饼肥水;在孕蕾期追施速效的磷肥。施肥时注意,肥液勿溅到叶片上;开花期及冬、夏两季不宜施肥。

2、光照与温度。竹节海棠的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8~20℃,具有通风良好且有散射光的环境。高温季节需采取遮荫、通风、喷水等措施;冬天室温保持10℃以上为好,可置于阳光充足处。家庭莳养时,在生长季节每周要放到室外散射光下1~2次,冬季应放在向阳避风处。

3、绑扎与翻盆。由于竹节海棠植株较高大,需要用细竹等物设支架扶枝,以防倒伏。同时,每年春天需翻盆、换土、修枝,将弱枝、重叠枝、残根剪掉。对已开花2~3年,过高的植株要实施短截,仅留茎部6~10厘米,让其重新萌发新枝

常见品种

我国海棠资源比较丰富,同属中常见作为观赏栽培者有:垂丝海棠(M.halliana)、湖北海棠(M.hapehensis)、西府海棠(M.mlcromalus)、海棠果(M.pranifolla)、山荆子(M.baccata)等。

·垂丝海棠

色艳丽,花姿优美。叶卵形或椭圆形。花朵簇生于顶端,花瓣呈玫瑰红色,朵朵弯曲下垂,如遇微风飘飘荡荡,娇柔红艳。远望犹如彤云密布,美不胜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庭院木本花卉。

垂丝海棠喜肥亦耐贫瘠,无论地栽盆植,都应在种植时放些骨粉或腐熟有机肥作基肥,花前、花后、落叶时,各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以利开花、结果、越冬。垂丝海棠喜阳,不耐阴,无论地栽盆植都宜置于阳光充足处,过阴会使枝叶徒长,花少甚至无花可赏。它稍耐寒,在冬季最低-5℃左右的条件下,可安全越冬。

·海棠果

小乔木,高3-10M;小枝幼时有毛。花白色或稍带红色,单瓣,径约3CM,萼片比萼筒长而尖,宿存。适应性强,喜光,抗寒、抗旱,也能耐湿,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深根性,生长

·山荆子

为乔木。树干灰褐色,光滑,不易开裂。新梢黄褐色,无毛。嫩梢绿色微带红褐,叶片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锯齿细锐。花白色,花柱5或4,基部有长柔毛。果实近球形,直径0.8-1厘米,红或黄色,脱萼,萼洼有圆形绣斑,果柄长为果实的3-4倍。果实9月中、下旬成熟,出种率4.4%。种子小,千粒重6.7克,每千克14-15万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