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派文化 |
释义 | 1 文化名词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 上海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 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 ◎ 4.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海派画家的主要特点: 海派画家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在上海居住或者客居过,2.作品属于海派的风格,雅俗共赏,色彩鲜明,绘画题材尤以花鸟为主(也有人物或者山水题材的,但海派国画题材的主体是以花鸟为主),3.画家是浙江人,此外就是江苏或者上海,除这三地以外,海派画家中只有极少数是来源于其他地方,这也是海派画家的血统与地域特色。 海派主要画家名录: 费丹旭(1801—1850,浙江湖州人)、张熊(1803—1886,浙江嘉兴人)、王礼(1813—1879,江苏苏州人)、任熊(1822—1857,浙江萧山人)、胡公寿(1822—1886,上海松江人)、虚谷(1823—1896,江苏扬州人)、朱偁(1826—1900,浙江嘉兴人)、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蒲作英(1832—1911,浙江嘉兴人)、钱慧安(1833—1911,浙江湖州人)、任薰(1835—1893,浙江宁波人)、蒲华(1839—1911,浙江嘉兴人)、吴友如(1840—1894,江苏吴县人)、任伯年(1840—1896,浙江杭州人)、吴昌硕(1844—1927,浙江湖州安吉人)、吴秋农(1848—1903,浙江嘉兴人)、吴庆云(1848—1916,江苏南京人)、陆恢(1851—1920,江苏苏州人)、任预(1853—1901,浙江萧山人)、倪田(1855—1919,江苏杨州人)、黄山寿(1855—1919,江苏常州人)、沈心海(1855—1941,江苏崇明人)、颜元(1860—1934,江苏苏州人)、杨逸(1864—1929,上海人)、黄宾虹(1865—1955,浙江金华人)、王震(1866—1938,浙江湖洲人)、王一亭(1867—1938,浙江吴兴人)、陈师曾(1876-1923,江西修水人)、吴徵(1878—1949,浙江桐乡人)、贺天健(1891—1977,江苏无锡人)、朱屺瞻(1892—1996,江苏太仓人)、颜文梁(1893—1988,江苏苏州人)、郑午昌(1894—1952,浙江嵊县人)、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刘海粟(1896—1994,江苏省常州人)、钱瘦铁(1897—1967,江苏无锡人)、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张书旗(1900—1957,浙江浦江人)、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江寒汀(1903—1963,江苏常熟人)、来楚生(1903—1975,浙江潇山人)、陆俨少(1909—1993,上海嘉定人)、唐云(1910—1993,浙江杭州人)、谢稚柳(1910—1997,江苏常州人)、林曦明(1925—,浙江永嘉人)、朱宣咸(1927—2002,浙江台州人)、刘旦宅(1931—2011,浙江温州人)、方增先(1931—,浙江兰溪人)、陈家泠(1937—,浙江永康人)、戴敦邦(1938—,江苏镇江丹徒人)、张桂铭(1939—,浙江绍兴人)、龚继先(1939—,北京人)、韩天衡(1940—,江苏苏州人)、杨正新(1942—,上海人)、蔡天雄(1944—,江苏无锡人)、卢辅圣(1949—,浙江东阳人)、劳继雄(1950—,上海市人)、施大畏(1950—,浙江吴兴人)等。 ◎ 5.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 特性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 形成和发展◎ 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就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了海派文化。 ◎ 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19世纪30、40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 转折时期这又可以分为两段: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居北京,上海在电影等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 成熟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拔乱反正,在全中国范围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 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海派文化开始新的繁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健康地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出版信息作 者:李伦新,方明伦,丁锡满 编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59233 出版时间:2006-03-01 版 次:1 页 数:258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文化 > 地域文化 ◎ 内容简介《海派文化》是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的最终精华结果。它以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为大背景,以海派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海派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选择、保持海派文化的传统和特色、应对海内外文化潮流和影响等为命题,多视角、多方位地深入开展烟头,既继承了海派文化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时代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对促进上海城市的先进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 目录在第四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代序) 海派文化与两个率先 关于构建新世纪上海城市文化的几点思考 从海派文化的发展看多元文化的竞争互补 全球化背景中的海派文化发展之前瞻 文化多元时代的海派文化 漫谈海派文化 海水是成的 外来精英与海派文化的融合 并为海派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培植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根基 责任,在热爱中生发 以建设话语给海派文化以新的定义 海派文化呼唤新的代表人物 从青龙镇到上海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海派文化的繁荣 在全球化中保持和强化民族文化品格 海派实验戏剧的主要剧作家及其艺术成就 给上海群众戏剧创作颓势“号脉” 上海话剧如何直面现实 海派文化与儿童文学 中国建筑艺术的已往和今趋 上海城市建设的美学导向和海派文化 社区文化与文化融合 演绎精彩在民间 上海节会文化之我见 会所文化中的海派文化特色 同乐坊 上海人的好莱坞情结 历史档案与电视媒体的互动 略谈上海老茶馆文化的鲜明个性 露香园顾绣:濒临消失的上海占典珍宝 海派文化与豫园地区商业“老字号”的传承发展 考古学视野中的海派文化 韬奋对“海派文化”的贡献 重视上海街头的文明标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