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果哈 |
释义 | 苗族“果哈”即苗琴,形似小提琴,用泡桐木作琴身,棕丝为弦,演奏者边拉边唱,琴声古朴柔美,十分动听。果哈与其他民族弓弦乐器最明显不同之处,就是以人的唾液代替松香。演奏者时而将弓毛放入口中,以唾液增加湿度,加强弓弦摩擦,使之发音。演奏姿态有两种:一种将琴搭于左肩上,右手持弓,近似于拉小提琴;一种是将琴靠在左腿或两腿之间,琴头立于胸前,持弓与二胡相仿,一般只用一个把位。演奏时左手常用抹音或以手指压弦,造成滑音,倚音或某个变化音,与演唱语调的抑扬相配。 乐器概述苗族曲种。流行于广西和贵州东南部的苗族聚居地区。由伴奏用的弓弦乐器果哈(嘎嘿)而得名。果哈的含义是“瓢一样的乐器”,为苗族专用于果哈演唱的伴奏乐器。果哈为室内演唱形式,每逢农闲或节日的夜晚,众人围坐在一起听歌手演唱,歌手自拉自唱,多为中年人或老年人。果哈的唱词,有格律较为严格的五字句,也有七字句和自由体的唱词。果哈的曲调低回婉转,适合表达纯朴善良的苗族人民的深沉情绪。它还有一种特殊的唱词格式“西松盈”,每句唱词都重复一次,但句尾的字要用同义不同音的字。如上句末一字为“村”,下句末一字则可以用“寨”。果哈唱词内容广泛,传统曲目丰富。有叙述历史事件、古代传说、神话故事的曲目,也有说唱爱情故事以及讲述民族传统风习仪礼的曲目。有的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借古喻今,对现实生活有所寄寓。 乐器材料苗族“果哈”即苗琴,形似小提琴,用泡桐木作琴身,棕丝为弦,演奏者边拉边唱,琴声古朴柔美,十分动听。泡桐木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不挠不裂,易于加工。气干容重轻。隔潮性好。不易变形。声学性好,共鸣性强。不易燃烧,油漆染色良好。可供建筑、家具、人造板和乐器等用材。桐材的纤维素含量高、材色较浅,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叶、花、果和树皮可入药。树姿优美,花色美丽鲜艳,并有较强的净化空气和抗大气污染的能力,是城市和工矿区绿化的好树种。特别适合制作航空、舰船模型、胶合板、救生器械等,由于其木质疏松,共振好,也适合制作乐器,小枝可用来制作炭笔。因此,常被用为苗琴的琴身。 果哈:苗族拉弦乐器。流行于广西融水大苗山苗族地区。果哈用杉木、桐木挖空制作,规格大小不一,全长50~80厘米。共鸣箱较长,外形似葫芦剖面,正面蒙桐或松木薄板,面板偏上方正中开有一个圆形的小出音孔。背板略呈弧形。琴头为方形,无装饰,左右各置一个弦轴。琴颈作为指板,不设品位。张两条棕丝弦。琴面置有弦马。琴弓用当地特产的“都梭竹”(又称“棕叶竹”)作弓杆,拴以棕丝而成。弓在弦外拉奏。 演奏姿势果哈的演奏姿势有两种,一是将琴夹于两膝之间。左手按弦,右手持弓,一是将琴的尾端顶在左上胸处,左手托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 两弦多按五度关系定弦,常定为c1 、g1 。也有定为小三度或四度的。果哈音量较小,音色沉闷、近似鼻音。多用于伴奏传统史诗说唱。 演奏者边拉边唱,琴声古朴柔美,十分动听。果哈与其他民族弓弦乐器最明显不同之处,就是以人的唾液代替松香。演奏者时而将弓毛放入口中,以唾液增加湿度,加强弓弦摩擦,使之发音。演奏姿态有两种:一种将琴搭于左肩上,右手持弓,近似于拉小提琴;一种是将琴靠在左腿或两腿之间,琴头立于胸前,持弓与二胡相仿,一般只用一个把位。演奏时左手常用抹音或以手指压弦,造成滑音,倚音或某个变化音,与演唱语调的抑扬相配合。 影响在贵州省丹寨、荔皮、三都、都江等地,流行有与果哈形制相近的拉弦乐器,称作“古瓢”。通体用整木挖成,全长约50 厘米,琴箱宽25厘米。琴体呈瓢形,蒙木制面板,两轸两弦,定弦为c1 、g1 。演奏时,将琴尾顶于左上胸处,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音色柔弱、悠扬。主要用于伴奏古瓢舞和叙事歌曲(苗语称“古歌”》,也用于游方等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果哈,融水苗族民间艺人在唱叙事歌时用的一种伴奏乐器,也叫牛腿琴、口水琴。叙事歌内容丰富,从盘古开天地开始,很多苗族的历史都可以从中考究。果哈的音域不宽,受语言、古曲等的影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