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庄乡 |
释义 | 河南省镇平县郭庄乡是一个平原区乡镇,位于该县南部20公里,靠近邓州市,辖10余个行政村,人口1.3万。境内交通便利,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是镇平县重要的劳务输出乡镇、河南省著名的金鱼养殖示范基地。 镇江市句容县郭庄乡郭庄乡,地处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县境西南边缘,东靠葛村乡,南邻溧水县群力乡,西北与江宁县周岗乡、湖熟镇接壤,东北与三岔乡毗连。乡人民政府设在郭庄庙,距县城33公里。民国18年置郭庄镇,后改称乡,沿用至今。现辖22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8990户。3.45万余常住人口中,回族4人,余皆汉族。人口总数居全县各乡镇之首。 全乡总面积65.9平方公里。乡境南有甲山、北靠赤山,东部岗丘起伏,西北部圩区平原,耕地4.86万亩,其中水田4.3万亩。解放后,全乡人民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建电站、并小圩,开朝阳河,建朝阳排灌站,改变了岗丘易旱、圩区易涝状况,使90%的水田得到有效灌溉,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多年来粮食总产为全县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提供商品粮为全县各乡(镇)之首,被称为“句容粮仓”。1985年粮食产量26171吨,亩产超1200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种经营全面开拓,圩区利用水域养鱼,丘陵地区普栽甘蔗;鱼、禽蛋及甘蔗产量均居全县之首。 境内甲山膨润土,蕴藏量大,表层已由乡办企业开采、加工,销往沪、宁、津、湘等省市。句容皮塑鞋厂的产品,畅销南京、镇江、大同、沈阳、大连、安庆等市。全乡有皮毛、服装、食具用品、红砂等工业企业28个单位,1985年工业产值995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461元。 境内交通方便,宁溧(水)公路与后(白)郭公路交汇于郭庄庙,张朝公路贯穿乡境北部,在朝阳桥与宁溧公路相会,给素称粮食集散地的郭庄庙,带来了新的繁荣。解放后,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65年就有完中1所,现全乡还有初中2所,小学30所(其中完小19所);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各1个,电影放映队2个。 河南省镇平县郭庄乡乡情概况河南省镇平县郭庄乡位于镇平县南部20公里处,靠近邓州市,是一个平原区乡镇,辖10余个行政村,如熊庄,郭庄,团西,团中等村,人口1.3万,也是镇平县重要的劳务输出乡镇。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是河南省著名的金鱼养殖示范基地。 郭庄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自然景观独特。 郭庄乡交通便利。距南阳33公里,距镇平20公里,距207国道10公里。每天有准时到达南阳和镇平的汽车班次,到达镇平的汽车班次基本上每30分钟一趟。 经济发展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时确立了建设和谐郭庄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强力培育支柱产业,形成了郭庄乡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群体。2008年是郭庄乡回族乡成立20周年纪念。乡政府位于郭庄乡下辖的熊庄村崔庄。在元宵节的那天,乡政府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元宵节的晚上,乡政府购得烟花近万元,在民族综合市场里燃放,全乡近1000余人到场观看。 郭庄回族乡是南阳市优秀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乡,全乡汉族和回族人民和谐共处。 乡政府新近开发的民族综合市场是向政府为了发展民族经济特地开发的经济区。民族综合市场位于镇团南路中央,为了节约资源,民族综合市场里面的照明灯全是太阳能的。民资综合市场上有一个对联:“发展民族经济,构建和谐郭庄”几个大字,这证明了郭庄乡政府的决心。 郭庄回族乡位于镇平县城南20公里处,1987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恢复建乡,是南阳市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全乡辖9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000余户,13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4500余人。乡域面积18.4平方公里,总耕地18500亩,人均耕地1.5亩,境内无河流、湖泊,属典型的平原农业小乡。 建乡以来,历届乡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民族经济发展,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1996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目前,“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紧紧抓住上级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优惠政策的优势,通过对交通、教育、卫生、人畜吃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争取、实施,有效改善了该乡贫困落后的面貌。2005年8月,新一届领导班子调配到位后,进一步确立了“工业立乡”战略,坚持抓重点、创特色、办实事,促进郭庄乡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截止2005年年底,全乡农业总产值完成1.1亿元;乡镇企业产值完成1.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2万元(新口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综合经济实力列全市第73位(全市共225个乡镇),全县第16位。 镇平县郭庄回族乡位于镇平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是南阳市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它西临207国道,南接焦枝铁路,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18.4平方公里,耕地18356亩,辖9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6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102人,其中回族 5925人,占全乡总人口近一半。农业是该乡经济的主体,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有棉花、烟叶、小辣椒等主要经济作物,199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确立了“强农兴工,稳步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1997年至1999年连续三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使该乡1.8万余亩耕地全部实现了综合开发,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园田化格局。尤其是地下水资源丰富,全乡共有机电井415眼,平均45亩耕地一眼井,干旱情况下,一周内可把全乡所有耕地普浇一遍,夏粮生产连年丰收,单产位居全县前列。同时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确立了棉花、烟叶、畜牧养殖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乡已发展棉花面积10000 亩;金鱼养殖水面300亩,调整面积达132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2%。2003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2206元。 工业和农业的蓬勃发展,为集镇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已建成2000米“井”字型四条大街,沿街楼平房2000余间,居民约4000余人,有闻名宛西的粮油购销市场和皮革加工一条街。同时,又在集镇征地60亩,高起点、高标准建一个综合开发市场。目前,集镇沥青硬化,路灯开通,下水道开挖,集镇宽敞、干净、明亮、繁荣。 社会事业在农业、工业、集镇建设发展的同时,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其它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8所,并顺利通过“普九” 达标验收;卫生院有科室24间,并新建办公室楼一座,有心电图机、脑电图机、B超机、化验机等医疗设备;农村用电普及率达100%,村村通电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团结繁荣的良好局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