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倞闿 |
释义 | 郭倞闿,生于河南,长于台湾,赴美求学、工作,然后返回大陆创业。,美国加州博克利大学科学博士。在美国IBM公司从事研究开发23年之后,他同夫人刘诞丽女士回到了中国,开始在高新技术引入传统行业的第二次创业。郭倞闿先生毕生追求的不是安逸的生活,而是创新,不断地作有实用价值的创新。他认为,中国的许多传统行业需要与高科技结合、互补,作彻底的改变,这才是中国稳定发展的最佳方式。北京普照机电有限公司(EcoAgltd)该公司是在中国注册的美国全资公司,成立于1996年12月23日,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 简介郭倞闿1932年8月8日出生在中国河南开封,1948年迁居台湾,1955年以应届成绩第一名毕业于台湾大学机械系。1956年到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深造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58年入斯坦福大学修博士,后转加州博克莱大学完成机械工程科学博士学位。 1963年,美国宇航局聘请他参加阿波罗登月计划研究工作,但他和夫人觉得,华盛顿环境不好,气候太差,断然拒绝。 1964年郭倞闿加入IBM内部咨询小组,据说这是一个天才组成的小组。在这个小组里,郭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他最早组织开发小型喷墨打印机技术,但没有被IBM采纳。 1970年,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曾作为从美国归国访问的学者之一,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此后,因频繁来往于中美之间,而被美国当局怀疑向中国泄露高科技情报,受到调查,被迫离开工作了23年之久的IBM公司;大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他以引进技术为桥梁,为祖国的经济腾飞而努力工作着……郭倞闿,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一位爱国的美籍华人机械专家。IBM 传奇“天才”郭倞闿倞闿身上笼罩着一股神秘光环。上世纪50 年代,郭倞闿倞闿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参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而选择了IBM 的“天才小组”。耳顺之年,他却从高科技产业转战传统产业——烘烤业,从一位顶尖的IT科学家,转身商海。 放弃阿波罗登月计划上世纪60 年代,郭倞闿刚刚博士毕业,就面临了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当时,美国宇航局聘请郭倞闿参加阿波罗登月研究工作,但夫人认为华盛顿环境不好,气候太差。虽然他挚爱航空事业,至今,在他办公室的显著位置上仍然悬挂着美国登月宇航员的照片。但他出于对夫人的关爱,拒绝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而此时,蓝色巨人IBM 也向他招手。 之前,郭倞闿的人生虽说坎坷,却在求学上可谓一帆风顺,少年得志。1932 年,郭倞闿出生在中原古城河南开封。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出生不到3 个月的他便随父母辗转北京、南京等地。1948 年,郭倞闿举家迁居台湾。1955 年,郭倞闿高中毕业,以应届成绩第一名的分数高中台湾大学机械系。第二年,他便到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两年后,郭倞闿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转入加州伯克莱大学完成机械工程科学博士学位。 然而,在阿波罗计划和IBM 之间作选择,对郭倞闿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考验。其实,按照郭倞闿的人生规划,毕业之后,他的最好选择是留校做教授。后来,他的同班同学在美国做校长的就有5 个,做院长的更是不计其数。当初,他也准备开始教学生涯,但他也想换个环境。而蓝色巨人IBM 的频频示好,使他放弃了阿波罗计划,放弃了自己的育人梦,投入到IBM 的怀抱中。 IBM 恩怨郭倞闿和IBM 的蜜月漫长而富有成就感,但最终两者却以不愉快的结局告终。告别他挚爱的IBM,原因却与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中国有关。 1964 年,郭倞闿开始了23 年的IBM 职业生涯。他在IBM 的一个内部咨询小组呆了很长时间,这个小组据说是一个由天才组成的小组。这个小组集中了七八个优秀的博士生,专门解决IBM 在数学、材料、力学等领域的技术难题。 在这个小组里,郭倞闿参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比如,开发通过读写磁头将内容写在磁盘上的硬盘技术时,鉴于磁头与涂层之间的距离只有百万分之零点几英寸,而如何让磁头在飞转中保持安全距离,是这项技术的核心环节。他们通过努力最终完成了这一课题。“IBM 后来通过这项磁盘技术赚了很大一笔钱。”郭倞闿回忆说。 此外,郭倞闿最早组织开发了喷墨打印技术。该项技术原理是让墨水变成很小的颗粒飞到纸上打一个点,上千万的点才能组成一个图形,无数的点形成更多的文字和图形。这一技术的完成是建立在其空气动力学、电磁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卓越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上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飞来横祸导致郭倞闿放弃了IBM 高级顾问的职位,离开了工作23 年之久的IBM,当决策时他已是资深工程师了。由于郭倞闿长期致力于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并来往于两国之间,讲学、做报告,引起台湾当局的不满,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成为中美建交后第一批被美国政府怀疑向中国泄露高科技情报的科学家之一。后来,虽然此事得到澄清,但郭倞闿还是离开了IBM。 IBM 的这段经历使郭倞闿一生受益匪浅。他掌握了一种面对各种难题却游刃有余的技巧。而那时的IBM 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很少有人在一个固定岗位上呆满4 年,IBM内部曾有人调侃:“IBM=I Be Moved( 我被调动)”。而郭倞闿则在一个位子上呆了很久,这改写了IBM 的历史。 用“普照”报国与IBM 告别,虽然郭倞闿的心中有些遗憾和不情愿,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在他脚下延伸。他决定用自己了解和掌握的技术,通过商业运作服务于祖国正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 于是,郭倞闿在美国成立了国际普照公司,为祖国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同时,他被中国外国专家局聘为电子工业部顾问。他很快为中国引进了国际知名的乳体炸药及现场装药技术,使本溪铁矿与江西铜矿等大矿的开采效率大为提高。 1980 年,郭倞闿开始为中国最大的地下铜矿——位于山西中条山的矿山做采矿设计。国际普照公司组织专家队伍经数年攻关,采用国际先进的矿块崩落技术最终实现了设计要求。该项目给几近垂死的铜矿注入了新鲜血液,成本下降了50%,年采矿量却从原来的60 万吨提升至400 万吨以上。 还有一件事令郭倞闿至今引以为傲。上世纪80 年代前后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录音带、录相带,其中的核心技术是磁粉。如果这项技术从美国公司直接引进,至少需要2000 万元的转让费用,而且产品禁止销往海外。郭倞闿得知这一情况后,在美国组织顶尖的专家进行研究,掌握了这种技术并转让到国外,最终只用了80 万元。 意外步入烘烤业正当郭倞闿的引进技术生意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一个更大的商机和事业摆在他面前。而此时,他已步入耳顺之年。这项事业做还是不做,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他几乎没有犹豫。而且,他下决心用后半生来完成这项在中国前所未有的事业。 郭倞闿涉足这项事业纯属偶然。一次,他听人介绍,中国的烟草产量是世界的1/3,约有2400 万亩烟田,但烟叶质量却非常差。这主要是由于烘焙技术的落后,在初烤的过程中,有600 ~ 800 万亩的烟草都被浪费了。郭倞闿被这种巨大的浪费所震惊,他开始考虑引进国外先进的烘烤方法到中国来。他想,美国的烟叶烘烤技术已经有50 年的历史,应该很成熟。当时,他刚刚退休,准备专心完成这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像他所预想的那样简单。 1996 年,通过对美国烟草技术全面研究后,他发现,美国的烘焙技术同样缺乏科学性。“我学的是机械,精通计算机技术和力学、热学等,为什么不将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制造一种新设备,把烘烤技术变成可以精确计算的加工过程呢?所以,我研制了一系列的烘烤设备,它们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烘烤设备。”郭倞闿充满自信地说。 1996 年12 月,北京普照机电有限公司作为在中国注册的美国全资公司正式成立,郭倞闿担任董事长。该公司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烘焙、干燥功能的专利产品,成功运用于农作物烘烤、家庭供暖、自动化控制等领域。 在郭倞闿公司接待室的橱柜中,放着数量不少的烤柿子片和葡萄干等,它们保持着原有的鲜艳色泽和香甜的口感。这都是 用他发明的烘烤机械烘制而成的。 该项发明,实现了他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直接发明新技术服务中国的跨越。如今,研制更多的系列烘烤设备是他的主要工作。为此,他同夫人一同开始了将高新技术引入传统行业的二次创业。他认为,中国的许多传统行业需要与高科技结合、互补,作彻底的改变,这才是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郭倞闿研制的烘烤设备同样可用于其他农林等产品,比如中药材、食品、橡胶、木材等。食品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脱水、干燥,能使所烘焙的食品保持原有色泽与口感的关键在于平衡脱水,即水分子均匀地离开物体。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经济作物由于未能及时保存下来,一年的损失大约在750 亿元。而郭倞闿的设备可对各类食品完成低能耗的平衡脱水,干燥的速度均匀,从而使产品在干燥的过程中保持最佳质量。这样,一方面对产品完成再加工,生产更好的加工食品,另一方面可使产品保存更久,使之增值。他创新的该项控制脱水技术,目前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中国每烤一斤烟需用3 到3 斤半煤,全国每年烘烤烟叶的用煤量需750 万吨。若采用郭倞闿的技术烤一斤烟只需8 两煤,每年可节约用煤500 万吨。 如今,郭倞闿从事烘焙事业已迈入了第12 个年头,他发明的烘焙设备技术日趋完善,产品也遍布大江南北。但他也有一个老“海归”的苦恼。“这么多年,我坚持不给厂家回扣,因此,也丢失了不少订单和市场,这或许就是“海归”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