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
释义

桂花土陶制作起源于明代,彭州桂花镇的传统制陶工艺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制陶工艺的精华,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古老的制陶过程,承袭传统技艺生产的生活土陶罐、盆、缸、坛经久耐用,品质优良;建筑土陶脊、瓦、垄、滴水等是仿古建筑的上好材料同时,对现代制陶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8年,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所属地区:四川省彭州市

文化遗产名称: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

遗产编号:Ⅷ-11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成都市彭州市群众艺术馆

遗产级别:省

遗产简介

桂花土陶是指彭州市桂花镇的传统制陶工艺。根据文献记载,桂花土陶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彭县志》即说,在公元1523年(明代嘉靖三年),桂花镇的土陶生产已经形成规模。桂花镇瓦子村龙窑窑址,就是嘉靖年间烧陶制陶的有力见证。

根据已有文献记载,在明代以前,桂花镇虽有零星的土陶作坊,但生产量还不大,产品也比较单一。直至公元1522年(明代嘉靖二年),桂花土陶的生产才形成规模。从烧制土陶的民窑数量来看,1900年至1908年(清光绪年间),桂花镇有烧制土陶的民窑数十座,所烧制的日用品和琉璃瓦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远销川西各地。1910年(清宣统二年),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到大窑3座、窑户40余户、产品多为缸、坛、盆、罐和庙堂饰品等。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的统计数据更为惊人,达到大窑7座、小窑50余座、窑户100余户、从业工人260余人,产品除销往雅安、重庆、西昌等地,还远销至甘肃及山西等省外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的统计,桂花镇仍有窑户116家。随着土陶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土陶生产厂家的诞生,桂花土陶开始摆脱传统手工作坊的单一生产形式,成立了工艺美术车间,从大专院校引进技术人才,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中求得了一条生路。技术革新中产生的泥下彩5种和色釉13种,都极大地丰富了桂花土陶的艺术品质。1964年,经过反复实验,终于解决了釉料含铝量过高不符合食用标准的问题。1975年,还研制成功无极变速辘轳车,大大提高了制陶工作效率。

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分为以下一些流程:选料、踩泥、锯泥、制坯、锤坯、施釉、烧制等,尤其是泥料的选择和发酵相当关键。精美的桂花土陶产品凝结着古老的科技文化信息和劳动人民的聪颖与智慧。桂花土陶从创烧起,就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它的产品广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和欢迎。

日常生活中的土陶罐、缸、坛,多么朴实和温馨;建筑用的土陶脊、瓦、垄、滴水等仿古材料,既有美学的意味,又有遮风避雨的功效。桂花土陶产品中的泡菜坛,曾广泛地流行于川西平原的千家万户,为普通群众带来了寻常人家的口腹之乐,用桂花土陶泡菜坛泡出的泡菜,具有香气袭人、清脆甘爽的特点,且水质经年不坏,时间越长越是香浓,堪称泡菜坛中的一绝。

土陶蒸锅也是桂花土陶广受群众欢迎的新产品,具有无污染、无辐射、无有害物质的特点,蒸出的食品比钢、铁、铝锅更加自然和香醇,体现了桂花土陶朴实天然的特征。

桂花土陶细腻的风格、古朴典雅的造型都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偏爱。1957年,桂花土陶参加了全国工艺美展,1961年到欧洲参加西德博览会,1977年远赴美国进行展出。在1983年的北京旅游产品展览会上,桂花土陶生产的一只镂空龙瓶,被外国友人赞为“中国活龙”、“杰出的东方艺术”。

由桂花镇烧制的土陶建筑材料,也频繁地出现于邓小平故居纪念馆、四川巴金文学院、成都锦里一条街、西藏博物馆、青羊宫八卦亭、三星堆翟上园、永陵博物馆、芙蓉古城等知名建筑的建设和维修中,给人们带去了桂花土陶那特有质朴和温暖气息。

陶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物化证明,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古蜀时期,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先民们就已经熟练并大量使用陶器进行生活和生产。因此,桂花土陶无疑凝结了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精神。桂化镇的陶瓷文化,经过数百年的生息繁衍,已经深深地渗入桂花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之中。桂化镇民风淳朴,文化昌明、琴棋书画等雅文化颇为流行,拥有10余个各类艺术协会就是明证,也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