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蔺县
释义

古蔺县,建县于1909年,原属四川叙州府,永宁县。1949年古蔺县解放,隶于川南行政公署,1960年,随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行政区划多次变更。1985 年,古蔺划归省辖泸州市领属。古蔺县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赤水河沿边界由南往东向北流入长江,全县地域成半岛形伸入黔北,西面与叙永县毗邻,东南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交界。全县幅员面积 3182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总人口84万人,居住有汉、苗、彝、回等12个民族,是四川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之一。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万人。

中文名称:古蔺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四川

下辖地区:古蔺镇、龙山镇、永乐镇

政府驻地:古蔺镇

电话区号:0830

邮政区码:646500

地理位置:四川省南部边缘

面积:3182平方公里

人口:84万人

气候条件:四季分明,热量丰富立体气候

基本概况

古蔺地处大娄山西段北侧,属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类型区。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高低相对悬殊,最高西北面新街坪海拔1843米,最低东北面太平渡两河口海拔300米,相对高差1543米。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按其特点分为低山河谷地貌区,低山窄谷地貌区,中山槽谷地貌区和中山峡谷地貌区。

地层发育丰富.古蔺气候四季分明,规律性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立体气候显著,地域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7.8℃~13.1℃无霜期232-363天,年平均降雨量748.4mm~1112.7mm,冬春少雨,盛夏亢扬。

2006年末,全县总面积3182.3平方千米。总人口813 570人。辖12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古蔺镇、龙山镇、永乐镇、太平镇、二郎镇、大村镇、石宝镇、丹桂镇、水口镇、观文镇、 双沙镇、德跃镇、护家乡、鱼化乡、石屏乡、东新乡、土城乡、金星乡、白泥乡、椒园乡、马嘶苗族乡、马蹄乡、箭竹苗族乡、大寨苗族乡、桂花乡、黄荆乡,回龙乡 共有269个行政村、16个社区。

县人民政府驻古蔺镇府前街。

古蔺县情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7°41′~28°20′,东经105°34′~106°20′之间。南东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等五市(县)相连,西与叙永接壤。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向贵州高原过度地带,具有四川盆地气候和贵州高原气候特征。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寒冷。气温差异大,无霜期长,年降雨量偏少,湿度适中,日照较充足,常年多夏伏旱。全县垂直气候明显。古蔺县不同地域气温分布差异大,具有四川盆地南部高温和贵州高原乍寒乍暖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以古蔺县气象站(海拔537.7米)为代表的低山河谷区17.6度,以龙山气象哨(海拔825)为代表的低山槽谷地区15.5度,以石宝气象哨(海拔1306米)为代表的中山岩溶区12.9度。气温年较差大,古蔺20.5度、龙山20.4度、石宝21度。比泸州市其它各县的年较差大0.5—1. 0度,气候大陆性特征比较显著。气温年际变化,古蔺16.8—18.6度。龙山14.7—16.3度。石宝12.4—13.5度之间。极端气温的分布差异明显,7月为最热月,其平均气温古蔺27.5度,龙山25.4度,石宝23.0度。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古蔺7.0度,龙山5.0度,石宝2.0度。全年极端气温大于等于35度的日数古蔺26.7天,龙山10.9天,而石宝基本无出现。不同季节日照变化差异大,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日照564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43%,冬季日照123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9.6%。全县无霜期长,年平均在260天以上,适宜作物生长期长。而低山地区比中山地区还要多一个月。资料统计得出,年平均无霜期300.1天,年际变化在232—365天之间,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2月16日,终霜日出现在2月16日。

解放初,古蔺隶属于川南行署泸州专区;1953年四川恢复建省后,隶属于泸州专区;1960年宜宾、泸州两专区合并后,隶属于宜宾专区;1985年泸州建市后,古蔺由宜宾地区划归泸州市管辖至今。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古蔺境内转战54天,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指挥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取得了长征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古蔺境内太平渡、九溪口、二郎滩、草莲溪是红军四渡赤水第二、三、四渡的重要渡口;白沙、鱼化、回龙场、太平渡曾是红军指挥机关所在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曾在白沙发出《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古蔺数百名工农子弟和青年学生加入红军,投身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之中,长征精神至今代代传承。

古蔺县资源丰富,境内无烟煤、硫铁矿、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尤以无烟煤储量最多,现已初步探明储量达44.4亿吨,煤层气储量达1001亿立方米,古蔺矿段已列入国家13个大型煤炭开发基地。县内动植物资源种类多,1700多种高等植物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达20余种,省级以上确认的保护野生动物达35种。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黄荆原始森林、太平渡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地、中国名酒“郎酒”酱香型白酒特殊的生产工艺、地域环境相互交织而成的名酒文化和赤水河旖旎的自然风光,共同构筑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古蔺是典型农业县,粮食作物常年播面115万亩,产量在5亿斤左右。农业产品中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红苕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全县盛产中药材,主要品种有赶黄草、金银花、杜仲、黄柏、木瓜、吴芋、天麻、天冬等。畜产品有丫叉猪、马头羊、川南黄牛等,均为地方优良畜种。

饮誉中外的中国名酒——郎酒,用优质山泉水酿造、天然岩洞储存,香味细腻、醇和浓郁、清香可口、回甜味长,誉满全国。古蔺手工面、麻辣鸡、蔺州三台土鸡、马蹄椪柑等山地生态特色产品颇具盛名。

古蔺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红军长征精神和“乐观自强,神采飞扬”的古蔺精神,牢固树立“攻势发展、科学发展、最好最快发展”的理念,团结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市规模三个翻番,努力建设公开、透明、高效的阳光古蔺;新兴、开放、进取的活力古蔺;包容、友爱、共享的和谐古蔺;平安、绿色、繁荣的美好古蔺”的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稳农、强工、兴旅、活城、招商”五篇文章,全县呈现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政治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自然地理

古蔺位于四川最南缘,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侧,全县呈半岛状伸入黔北。境内海拔300—1843米,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七山一水两分地”,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县。

古蔺县县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山峦耸立,沟壑纵横,最高海拔1843米,最低海拔300米,相对高差1543米,平均海拔772米,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地层古老,构造复杂,灰岩出露广泛,有大小山体486座。

古蔺县水利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可观。赤水河流经古蔺长120公里,落差320米,可供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达76.5万千瓦,沿河可建磨子塘,五马河、中华咀、两河口、九溪口等五个大中型水电站。此外,境内古蔺河、盐井河、白沙河、马蹄河、菜板河等支流水能资源藏量达1.86千瓦。

古蔺资源

矿产资源

古蔺矿产资源丰富,有无烟煤、硫铁矿、铁矿、铜、大理石、高岭土等,尤以无烟煤储藏量大。古(蔺)叙(永)煤矿开发的重点在古蔺矿段。该矿区是四川省目前唯一尚未规模开发的低硫、特低磷、中高热量的大型优质无烟煤矿区,已探明的无烟煤储量达34亿吨,占全省已探明煤炭储量的29;煤层气1001亿立方米,占全省的28;硫铁矿储量32亿吨,占全省的41%。另外,优质石灰石分布面占幅员面积60%,石膏储藏量估计为4.89万吨,大理石等分布较广。

生物资源

古蔺县植物资源有烤烟、中药材、茶叶和多种经济林木。古蔺是省内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境内药用植物达247种,且有相当面积的绿茶和中药材基地。同时,古蔺的马头羊、川南黄牛、生猪等拥有较广阔的市场,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林中有乔木灌木157科25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桫椤、珙桐、水杉、山板栗、鹅掌秋、红豆杉等随处可见;有野生动物100余种,鸟类43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云豹、黑熊、岩羊、飞狐、野猪、野牛、獐子、九节狸、穿山甲等

古蔺得名

(一)蔺境为唐代羁縻蔺州地。蔺州盛产蔺草(灯心草),唐宋之世地无珍重,每岁土人以草织花席,故名。(二)“古蔺”与“永宁”同义。民国余达父《且兰考》:“按蔺即宁之转。”

汉代以前为西南夷城,属夜郎国地。唐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约于同一时期,彝族扯勒部落二十七世不结布歹,在柏雅妥洪袭君长(首领,彝称)职,属剑南道泸州。宋代,东北部为合江县地,南部为罗氏鬼国地(今贵州大方县域)。元属永宁宣抚司。明洪武四年(1377年)置永乐卫,二十三年置白撒(今白沙)千户所,卫所隶贵州都司,天启三年(1630年)置叙用善后厅后改为叙用军粮厅。

清雍正九年

(1731年)置古蔺巡检司于古蔺州隶叙永厅,置赤水分县于赤水河,隶永宁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迁永宁县于古蔺场。古蔺巡检司迁至西河口(今丹桂镇 所),废古蔺巡检司。宣统元年(1909年)改永宁县为古蔺县(以古为蔺州地得名,一说以境内蔺草丛生得名)隶永宁直隶州,此为古蔺建县之始。民国19年隶四川省政府,21年裁赤水分县隶四川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0日,古蔺解放,隶川南行政区泸州专员公署。1960年改隶泸州专区,1985年划归泸州市辖至今。

解放前

全县总幅员面积4104.9平方千米。解放后,从1950—1983年3次将西北及西南的墩梓,石坝、摩尼等区共721.6平方千米地域划属叙永县。至此,全县幅员面积为3183.5平方千米。

解放初期

为适应土地改革,缩小区划范围,1953年全县设16个区6个镇162个乡,后几经调整,1958年改乡为公社,1984年复改公社为乡,全县辖10个区1个直属镇72个乡一个区辖镇。

改革开放以后

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大村区所属的复陶、二郎、新华三个乡合并组建二郎镇,将箭竹、乌龙、大寨、马嘶4个乡(马嘶乡从建新划入部分地域)改建为苗族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全县组建为12个镇17个乡(其中4个苗族乡)。

1997年,古蔺县面积3181平方千米,人口70.8万,辖12个镇、17个乡(包括4个民族乡):古蔺镇、二郎镇、大村镇、太平镇、永乐镇、石宝镇、龙山镇、丹桂镇、水口镇、双沙镇、观文镇、德跃镇、玉田乡、石屏乡、大寨苗族乡、土城乡、东新乡、乌龙苗族乡、白泥乡、马嘶苗族乡、马蹄乡、金星乡、护家乡、鱼化乡、桂花乡、黄荆乡、箭竹苗族乡、建新乡、椒园乡。县政府驻古蔺镇,距市政府173千米。(614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4558个村民小组)

新世纪以来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93792人,各乡镇人口: 古蔺镇 82209 、龙山镇 27046 、永乐镇 39010 、太平镇 32505、 二郎镇 41521 、大村镇 23978、 石宝镇 42596 、丹桂镇 34655 、水口镇 34872 、观文镇 25289 、双沙镇 41302 、德跃镇 17256、 玉田乡 15855 、护家乡 18933 、鱼化乡 22359 、石屏乡 29589、 东新乡 20170、 土城乡 21072 、金星乡 34982 、白泥乡 10759 、椒园乡 15174 、马嘶苗族乡 5721、 建新乡 6846 、马蹄乡 16492 、箭竹苗族乡 9640 、乌龙苗族乡 4062 、大寨苗族乡 5388 、桂花乡 10133 、黄荆乡 4378。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2年,全县面积3182.3平方千米,辖29个乡(镇),其中苗族乡4个,614个村、16个居委会(社区),4558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740840人。境内共13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6%。

2003年,全县面积3182.3平方千米,辖12个镇、17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614个村委会、16个居委会(社区)(其中城市社区3个),4558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748245人。

2004年,全县行政村由原来的614个减少到269个:1000人以下的村有1个;1001至2000人的村有44个;2001至3000人的村有137个;4000人以上的村有24个。,辖29个乡(镇),269个村。2004年,古蔺县全面推行强村扩组,全县由原来的614个行政村调整为269个行政村,23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16个社区。村建制调整后,有的乡仅管辖2—3个行政村。

2004年底,古蔺县辖12个镇(古蔺、太平、二郎、德跃、双沙、丹桂、永乐、龙山、大村、石宝、观文、水口)、13个乡(金星、玉田、马蹄、建新、土城、鱼化、护家、椒园、黄荆、白泥、石屏、桂花、东兴)、4个民族乡(马嘶苗族、箭竹苗族、大寨苗族、乌龙苗族),269个村委会、16个居委会(社区)(其中城市社区3个),4558个村民小组。全县面积3182.3平方千米(实控3183.5平方千米),年末总人口801544人。

2005年底,古蔺县辖12个镇、13个乡、4个民族乡:古蔺镇、龙山镇、永乐镇、太平镇、二郎镇、大村镇、石宝镇、丹桂镇、水口镇、观文镇、双沙镇、德跃镇、玉田乡、护家乡、鱼化乡、石屏乡、东兴乡、土城乡、金星乡、白泥乡、椒园乡、马嘶苗族乡、建新乡、马蹄乡、箭竹苗族乡、乌龙苗族乡、大寨苗族乡、桂花乡、黄荆乡。

2006年8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44号)批准:同意古蔺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古蔺县辖26个乡镇(其中12个镇,14个乡)。具体批复如下:

一、撤销玉田、建新2个乡和乌龙苗族乡。

二、扩大7个乡镇的行政区域。

将原玉田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古蔺镇。古蔺镇政府驻胜蔺街67号。

将原乌龙苗族乡乐园村和前丰村的1、2、6、7、8组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箭竹苗族乡。箭竹苗族乡政府驻箭竹坪。

将原乌龙苗族乡前丰村的3、4、5组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寨苗族乡。大寨苗族乡政府驻庆丰园。

将原建新乡的柳沟和茶园2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马嘶苗族乡。马嘶苗族乡政府驻养马嘶。

将原建新乡的环路和兰花2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马蹄乡。马蹄乡政府驻马蹄滩。

将椒园乡和平村的6、7组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观文镇。观文镇政府驻复兴村。

将观文镇建设村的5、6组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护家乡。护家乡政府驻护家街。

特色小吃

麻辣鸡

四川省古蔺县的一种特色食品。享誉整个四川,现在已经走出川内,在其它省市站住了脚根。

始创于解放初起,创始人系四川省古蔺县人聂墩墩。因古蔺属于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山高坡陡产有优质土鸡,加之当时古蔺人多以体力劳动为主,食品口味偏重,因此聂墩墩以重麻重辣创造出了这道菜品。

这道菜先要以多种中草药熬制的香料将鸡煮熟,要求是内面鸡肉脱骨,但外表形状不变,成金黄色.在食用时,剁成小块,并拌以特制的以麻、辣为主的佐料,一般吃时都是首伴入佐料,隔一、两个小时,等味已经充分融入鸡肉时,就可以上桌食用了。这道菜尤其是以下白酒,特别是酱香型白酒(如茅台、郎酒)为最佳。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古蔺麻辣鸡已经由原来的聂墩墩为源头分支出了很多流派。有以中草药味更浓的,沾着佐料吃的传统改进型麻辣鸡,也有不用中草药香料,只用清水清炖,最后以佐料拌好,码上两三个小时的,后被称作“白砍鸡”,还有在佐料中加入大量鸡汤,将鸡肉用木棒砸出鸡油,再充分浸泡而成的,后被称“棒棒鸡”。

然而不管怎样,麻辣鸡始终是古蔺人招待亲友的必备食品。

古蔺麻辣鸡是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的地方小吃,是古蔺人祖祖辈辈研究出来的一种卤制小吃,以鲜 香 麻 辣 著称,每当逢年过节古蔺的家家户户就准备一只大鸡公以自家自制卤水卤制然后再加以自己所制作出的特制蘸水然后邀请自家的亲戚一起品尝。后来有发展出了味道怪异的古蔺椒麻鸡与古蔺麻辣鸡被后人称之为:正中不过麻辣,怪异不过椒麻。

在古蔺县城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出售麻辣鸡的摊点。唯“聂墩墩麻辣鸡”尤其出名,为古蔺麻辣鸡的正宗。其特点是选料严格,工艺考究,香气扑鼻,肉质细嫩,皮脆脱骨,咸淡适宜,麻辣得当,凡品尝者均赞不绝口。喜欢川味的客人来到古蔺,都要品尝一番。

棒棒鸡

棒棒鸡相对麻辣鸡而言,是泡在水里的。很香,很好吃。

三香包子

蒸。精面粉加面肥、温水揉匀,发酵后加碱揉匀待用。小豆淘洗干净煮烂揉压成茸泥加糖、油炒成洗沙馅,猪肉剁成肉末加盐、味精、胡椒粉、葱花、香油拌匀成肉馅。压扁包入肉馅、豆沙馅、白糖,上笼蒸熟即可。

三香:肉香,葱香,糖香。

风味特色:造型美观、甜咸相间,鲜香爽口。

黄粑

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甜糍和。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黄粑的香味正是来自良姜叶内所含的芳香油。

主要配料:优质糯米、大米、红糖或白糖、良姜叶。

做法:1.先将一部分洗净的大米与糯米打制成混合的米浆

2.将剩下的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

3.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红糖或白糖。

4.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大饭团了,并摔打成型。

5.用洗净晾干的良姜叶将成型的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食用方法:刚蒸熟的黄粑香气扑鼻,可直接食用;

冷却后,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糟水内煮沸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猪儿粑

猪儿粑是闻名全川的小吃,其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质量优良,以其糍和而味香糯软而不粘牙的独特风格,成为四川名小吃之一。猪儿粑分咸馅、甜馅两 种。 咸馅以鲜猪肉、冬笋、香葱、味精、精盐等为原料;甜馅以白糖、化边油、桔红、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等为原料。包馅的原料,则用八成上熟糯米、二成饭米磨浆吊干后的粉子。刚蒸熟的猪儿粑洁白而有光泽,仿佛是煮熟的小猪,故而得名。

正宗的猪儿粑还要用上正宗的猪儿粑叶来包,蒸好以后才有叶子的清香,这种香味是其他叶子所不能代替的.

米粑粑

糯米或者大米泡涨后,再用石磨推出成细面,并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发酵,最后用蒸笼蒸熟食用.其味是天然的糯米清香,甜中有回味,老少皆宜.

如今发展出加了黄糖的黄糖粑粑。

胡海椒(胡辣椒)

将晒干的红辣椒擦干净,剪成小节(也可以不剪),用锅干炒至脆,冷却后舂成辣椒面(不宜太碎),可用来拌酱油,做蘸水,一种焦香味自会立时扑面而来。在农村烧有煤火的,通常是把辣椒放在灶上炕,直至炕脆了,用手捏碎,然后拌辣椒水吃。

风土人情

苗族磨盘秋千的传说

很久以前,苗寨姑娘乜娘聪明美丽,她画的花草,蝴蝶飞来扑;她绣的花,芬芳扑鼻,连蝴蝶也飞来扑。有天乜娘坐在门口绣花鞋,突然,一只岩鹰把鞋衔走了。就这一天,英勇善射的巴贵达惹正在山上打猎,将岩鹰射落,岩鹰叨着的鞋深深打动了小伙子,而且深深爱上了绣鞋的这位姑娘。为了寻找这位姑娘,巴贵达惹一人坐的秋千改成了八人同坐的磨盘秋千。消息传出,赶秋节哪天,远近苗家里老少都向秋场涌来。这天乜娘也来看这八人同坐的磨盘秋千,经过对歌、盘歌,巴贵达惹终于找到了乜娘,两人情投意合,结成良缘,从这后,每当瓜熟果香,赶秋佳节到来,苗胞们就扎起秋千,欢度节日,择配佳偶。

椎牛葬俗的传说

古时候,苗族领袖蚩尤战败,被轩辕黄帝杀死后,由大将夸佛率领苗人向南转移。苗人且战且走,战斗中夸佛又中箭牺牲,人们忍痛把蚩尤和夸佛埋葬。埋葬时人们吹起号角,敲起战鼓,以驱赶虎豹豺狼,让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谁知夸佛的战马听到鼓角震天,以为又要出征,挣断了缰绳跑来,见主人已死,便长嘶数声,流着眼泪卧在地上,不饮不食,几天后便死去。从此后苗族有人死之后,家人便椎牛代马殉葬,既表示托牛将主人的灵魂引到祖先哪里去团聚,又表示送头牛给死者在阴间使用。

苗族禁忌

1、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2、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有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上山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3、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4、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

5、其他: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苗族节日

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苗年、春节、踩山节、四月八、吃新节、跳花等。

1、踩山节:别称:花山节、花杆地;时间: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意义:祈求赐福、保佑苗家人平安昌盛。节日期间,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到村寨边宽阔的草坪上,舞狮灯、打秋千、吹竹叶、奏箫筒,人们还在山上竖起一根染成红蓝配12节的“花杆”以示向天祈子,青年男女们在这歌舞狂欢中寻找终身伴侣,祈求上苍赐福。踩山节持续三天,这三天中苗寨舞步翩翩歌声缭绕十分热闹。

2、偷亲:在苗族流传着一种“偷亲”的婚俗。当青年男女双方经过多次“坐妹”(谈情说爱)、对歌,相互了解之后,便互送礼品定情,准备成婚。假若女方父母反对这门亲事,他们就采取“偷亲”的办法。 “偷亲”的那天晚上,女方先把日常用的东西拿到离家约半里路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在家待男方的到来。夜色降临,男方和较好的朋友如往常一样到女方家“坐妹”。深夜,男方告辞,女方装着依依难舍的样子送哥出门,就到藏东西的地方取出东西一同到男家去了。次日,女方父母才知道女儿被男方“偷走”了。第三天,新郎委派一位年高望重的老大爷带着三样礼物──鸡、鸭、蛋,去女方家向其父母报情,赔礼道歉。如女方父母收下礼物,说明他们已基本同意婚事,那就再商量举行婚礼的事;若拒绝,婚礼也就不再举行,到政府登记就行了。这种“偷亲”的婚俗,在苗族人民中流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苗族青年争取婚姻自由,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一种方式,一直沿袭至今。

3、吃牛节:“吃牛节”是苗家最隆重的祭祀古俗,从追溯它的根源可以明白,这个节日与其说是“祭神”,倒不如说是在向“神”挑战,检阅人们征服“神”的力量。

4、赶苗场:流行于叙永县、古蔺县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5、赠带节: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苗族的民间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苗族古歌古词是苗族神话和口碑历史的主要载体,亦称苗族史诗。它主要包括开天辟地、铸日造月、射日射月、人类起源、洪水滔天、兄妹结婚、战争迁徙等篇章。流传于黔东南的“苗族古歌”长达8000行。湘西的《鸺巴鸺玛》长达5000行。这些苗族古歌古词有曲调、可呤唱,有的地方只兴呤诵了。它们一般由巫师或理老或专门的歌师在节日、婚丧嫁娶、祭祀活动及其他聚会场合诵唱。也有一些地方苗族神话是以散体文学的形式传承的,其所述内容与古歌大体相同。西部苗族中还流传着《蚩尤神话》。古词包括议榔词、理词、巫词,一般没有曲调,以韵文和谐声体念诵,语言的组织十分巧妙,多对偶句,诵来朗朗上口。

苗族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叙事诗。如黔东南的《仰阿莎》、《贞芙秀尤》、《张秀眉之歌》、《哈迈》等。这些叙事诗也同时以散体文学形式流传,其性质有传说和民间故事两类。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

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苗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其题材涉及到英雄人物、机智人物、普通人物、地方风俗由来等等。比如《张秀眉的传说》、《项崇周的故事》、《反江山的故事》、《仰阿莎的故事》、《雷公山的来历》、《拉鼓节的由来》、《苗家“吃牛”的由来》。民间故事中反映青年人爱情生活和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作品很多,如《哈迈》、《樵夫和龙女》、《能祥》等。

苗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曲、芦笙调、唢呐调等。苗族传统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芦笙和鼓是苗族地区普采用的传统乐器,清代以后,东部地区苗族已逐渐不用芦笙。芦笙在苗族文化中具有民族象征意义。鼓分为牛皮鼓、铜鼓和木鼓三种,东部苗族多使用牛皮鼓,中部苗族用铜鼓和木鼓都有,西部苗族中铜鼓较为普遍,西部有些苗族地区已不用鼓。许多苗族地区还在婚丧场合中使用唢呐,丹寨一带流行古瓢琴,系以桐木凿空制成。苗族青年男女喜欢吹奏木叶、口弦,借以传情达意。

苗族舞蹈主要有湘西的花鼓舞及与其类似的或单人或双人或多人的皮鼓舞,黔东南有台江反排的木鼓舞(集体舞),黔东南还普遍流行集体参与性舞蹈芦笙舞、铜鼓舞、踩鼓舞,西部苗族的芦笙舞带有杂技性的高难动作,以个人或数人表演为主。此外,一些地区还有板凳舞、古瓢舞、摆手舞等。

苗族民间工艺有蜡染、刺绣、挑花、银饰制作等,均是十分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些工艺在各地苗族中都有,不过各有优长和特色。比如中部苗族的银饰最为突出,西部苗族的挑花更加精致等。此外,剪纸、编织、根雕在某些地区也十分突出,麻阳和黄平等地苗族还擅长民间工艺绘画。

20世纪以来,苗族作家文学和现代艺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文学家、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美术家等。现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30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约14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20多人。沈从文是苗族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享誉世界的文豪。宋祖英是全国著名的苗族歌唱家。

青年男女通过山歌私约婚期后,男女双方回家告诉父母及知己好友,对其他人则守口如瓶。因为,山歌定情,无凭无据,万一情况有变,届时姑娘没有赴约结婚,这个男青年就会被人瞧不起,因此,直到结婚那天,小伙子还像没事人一样,月亮出来时,新郎才与几个好友打扮一新,带上柴刀溜出山寨,前往约定地点迎接新娘。

新娘在伴娘陪伴下前来赴约,新郎的好友用柴刀砍来柴草,点燃篝火,伴郎与伴娘边歌边舞,祝福一对新人幸福结合,篝火将尽,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回到男家村寨。新娘进门,男家燃放鞭炮,只有到这时,全寨人才知道这个男青年结婚的喜讯,全寨人涌到男家,饮酒歌舞,通宵达旦。

经济概况

2009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8亿亿,同比增长17%,增速居全市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8.8%;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0.1%。人均GDP达7811元,同比增长23.7%。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8.5亿元,同比增长20.4%。

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265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78613万元,财政收入10.2亿元,财政支出15亿元。

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43.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1亿元。全县职工年均工资9559元。

2009年,全县工业经济在酒煤两大产业的拉动下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与生产同步回升,产销率逐渐提高,国有企业率先走出低谷,股份制企业也平稳发展,重工业稳步增长,轻工业回升强劲,大中型企业企稳,工业经济竞争力增强,郎酒“50工程”稳步推进,太平镇仙潭酒厂的酱香潭酒5000吨酱香基地启用,企业规模扩大。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加28.8%,拉动GDP增长12.8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7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31.2亿元,同比增长45.2%,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县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8亿元,同比增长42.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7元,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3412元,比上年增加361元。

行政区划

古蔺县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赤水河沿边界由南往东向北流入长江,全县地域成半岛形伸入黔北,西面与叙永县毗邻,东南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交界。

Gulin Xian

区域代码:510525

邮政编码:646500

电话区号:0830

国家级贫困县

2012年3月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泸州古蔺县和叙永县名列其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