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德隆·希姆莱 |
释义 | 小记年轻时的古德隆 希姆莱,不知道是不是艺术照,不过从必须承认是个非典型 的日耳曼美美女——典雅庄重,不失灵动。 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古德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不知道她知不知道背后的搀扶她的那双手已然沾满了犹太人的鲜血。不过她长大了肯定是知道的。在回忆他的父亲时,她曾经说过:他是一个特别可爱的人。这一描述基本上符合大家对很多纳粹党高级领袖的印象——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在私生活方面都是很正常甚至优秀的人。 日记“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安妮·弗兰克 安妮·弗兰克(AnneFrank),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犹太富裕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溺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1933年纳粹上台后,安妮随父母迁往荷兰阿姆斯特丹。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荷兰,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1942年7月全家躲进普林森河畔小屋(现安妮·弗兰克纪念馆),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这位13岁犹太少女在日记中记下了她的孤独和恐惧,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后被人告发,1944年8月被捕,1945年3月死于集中营,年仅16岁。1947年安妮日记在荷兰出版,后被译成55种文字,纪念馆内也陈列着这一憾心动魄日记的中译本。 古德隆·希姆莱(GudrumHimmler),1929年8月8日生于德国慕尼黑,纳粹党卫队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之女。古德隆日记始于1941年夏,记有家人对她的期待、周围发生的事及她从大人谈话中的所闻,还录下她蜷缩于自身小世界的孤独和对形势急转直下的无奈。日记由其母连同希姆莱的重要文件一并保存,后落入盟军手中,被公布于众。 两同龄少女在特定年代记下了对人生和战争的各自看法。安妮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诚如她说:“我较其他少女更早开始思考,我认为,作为人应对自己负责。”她的日记就是明证,表达了她对法西斯和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 她爱父亲:“他是我的一切,我最爱的人,我的光辉楷模。”古德隆则站在纳粹战争作俑者一边,把赌注下在根本无望的“战争胜利”上,对其父希姆莱,第三帝国最阴险的刽子手崇拜到了荒唐的地步:“希姆莱,我亲爱的上帝,他甚至可以决定我们在哪天过圣诞节,12月17日,20日或21日,看他哪天到家。”随着时局的变化,战事渐而成了两少女日记的主题。德军每后退一步,解放就更为临近,希望之光射入安妮躲藏的密室,却给古德隆行将崩溃的世界投上阴影。 安妮日记1943年10月29日 “(密室中的气氛令人窒息、呆滞、沉重),我像只会唱歌的鸟,但被剪去了翅膀,不断用身子去撞那阴暗的笼子铁栏。‘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我心中有声音在哭喊。” 古德隆日记1943年11月1日 “林登菲希特(Lindenfycht)(希姆莱发迹后迁入与其身份相当的庄园)以后准归我所有,囚徒们已在周围安上了篱笆。” 安妮日记1943年6月15日 “收音机是我与世界的惟一联系,真的!周围的气氛很糟,但有这来自太空的神奇之声相助,给我鼓气:振作起来,形势定会好转!” 古德隆日记1943年11月1日 “战况难以言状,形势急转直下。在东线,不久前我们还在斯大林格勒,现已退至基辅一带……,还有那可怕的毁灭性轰炸。遗憾的是不少德国人已不再相信会胜利。我们准会胜利的,老爸会不遗余力,尽力为之的。” 安妮日记1944年6月6日 “今天是D日(指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北部登陆击退德军,大举进攻之日),12点英国电台广播。说得好!确实如此!登陆进攻已经开始,背街的屋在摇晃,盼望已久的解放果真临近?这太美了,太不可思议了,真的吗?1944年能给我们带来胜利?对这我还不太清楚,但愿我们能振作起来,再次鼓足勇气,使我们变得坚强。” 古德隆日记1944年7月15日 “运动场上正在筑地下掩体,挺可怕的。闹哄哄的没完没了,还有,老见到那些犯人,我们也就不能去那儿玩了……瑟堡已失守,我们正从意大利和俄国大规模撤退。罗马早已失落,俄国人已进入边境,这太可怕了!爸爸说,我们还相信我们会胜利的。我作为备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名人的女儿也必须这样认为,而且我也这样做了。” 安妮日记1944年6月27日 “形势很好,一切顺利。今天攻占了瑟堡、威特斯克和斯洛宾,缴获了许多德军装备,抓获了许多俘虏。五名德军将领在瑟堡丧命,两名被俘。神奇武器(WUWA)全用上了,但这些火箭又能怎样?德国佬在报上大肆吹嘘,但对英军造成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 古德隆日记1944年7月15日 “简直不能设想,要是我们失败了……。眼下我们拥有全新武器对付伦敦,神奇武器复仇1号(V1)可射到海峡对岸,有了V1定会有V2。” 安妮日记1944年7月21日 “形势终于转好,我们有望了!一点不假,形势很好!还有条特大新闻,有人行刺希特勒,不是犹太共产党人干的,也不是英国资本家干的,而是一名正统的德国将军,是个伯爵,还挺年轻的呢?元首算他命大没死,真遗憾!只受了些皮肉之伤和有几处灼伤。他身边的几名军官倒是死的死,伤的伤。行凶主谋遭枪杀。这也许是最好的证明:许多军官和将领对这场战争已深恶痛绝。” 古德隆日记1944年7月22日 “7月20日一帮德军将领行刺元首,他们全是贵族。元首周围的人受了伤,他倒没什么的。我洗澡回来,听到这消息,失声惊叫。谢天谢地,行刺时爸爸不在场,当然,说到底,他要对此负责。” (安妮日记记至1944年8月1日,8月4日在密室中被捕。) 古德隆日记1945年4月18日 “我们在欧洲已无盟友,只有靠自己。内部出现许多背叛者,不少军官不想再打仗,干脆逃之夭夭。空袭之惨,难以言状,德累斯顿遭炸,大批难民从东涌来……。昨天元首发布一日令,情况也许会有好转,我对胜利又坚信不移。”(古德隆,你可知,你所崇拜的偶像,你父——党卫军头目希姆莱,在德国法西斯行将土崩瓦解时,已与盟军秘密接触,准备投降。) 古德隆的最后一篇日记记于1945年4月29日,9天后战争即结束:“世上发生的事太多了,尤其是我们这儿。”道出了她的无奈与悲哀。 去年深秋,笔者访德期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参观安妮·弗兰克纪念馆。馆内二楼可活动的书架背后有一斗室,这就是安妮当年的藏身处。 斑剥的书桌上放着泛黄的日记手迹,墙上划有条条铅笔横线,安妮用以标记自己渐增的身高。墙上还贴有许多画片,安妮为自己营构了一方天地。一个半小时后,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去,在街角处安妮的青铜雕像前驻足沉思,她那清癯瘦弱的脸容成了永不抹去的记忆。 生活在慕尼黑的古德隆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据《明镜》1982年第3期报导),如今,当她翻阅当年的日记时想必会对自己的过去感到羞愧和遗憾。这儿有必要追述那一历史的瞬间: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法兰华沙大屠杀纪念碑前下跪谢罪。“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跪下了。”今天,我们可以告慰犹太少女安妮:德国人民有良心,有勇气面对历史耻辱,并决定在柏林立碑纪念大屠杀的受害者。 安妮在1944年4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安妮,你已如愿以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