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希波丹姆规划 |
释义 | 简介:城市规划的一种模式。 在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中,除了光芒万丈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布局手法以外,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和自然科学、理性思维发展的影响,也产生了另一种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西波丹姆斯模式。 定义:由“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提出的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的城市规划模式。 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提出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区。住宅区分三种: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 历史:公元前 5世纪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规划的一种以棋盘式道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在公元前2000多年埃及的卡洪城、美索不达米亚的许多城市以及印度的摩亨朱-达罗城等的城市规划中已经应用,并在重建希波战争中被毁的许多城市中付之实践,形成体系。在此之前,古希腊城市多为自发形成的,没有统一的规划;自此以后,这种城市布局形式被奉为典范。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图象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广阔并相互垂直的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街坊面积一般较小,以他主持规划兴建的城市米利都为例,最大的街坊仅宽30米,长52米。 希波丹姆的规划形式主要体现在他本人的实践中,如:公元前475年左右他主持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公元前446年左右规划了雅典附近海港城市庇拉优斯;公元前433年规划了塞利伊城(在今意大利)。从那以后,古希腊城市,特别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殖民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规划形式建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米列都城。 意义:在历史上,西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规模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重建与新建以及后来古罗马大量的营寨城,古希腊的海港城市米利都城(Miletus)、普南城等都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只是后者因呆板的寻求理性秩序而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而成为失败品。 此种模式也为后来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桎梏,为城市的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米列都城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体现。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 "L” 形,有多个广场。市场以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最大街坊的面积亦仅30×52米。 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的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城市南北两个广场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至少有3个周边设置商店用房。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在该时期,城市布局上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在米利都城得到了最为完整的体现,在其它城市中则局部性出现了这样的布局,比如雅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