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司就是朝廷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名:公司就是朝廷——公司组织权力、上位、博弈和制衡的深度历史解码 主编:吕卓 作者:陶短房、江上苇、范军、赵王、王正伦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策划;磨铁图书 出版时间:2012年2月 ISBN:9787213047701 页 数:280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定价: 32.00元 内容简介《公司就是朝廷》是南都报“公司社会”栏目的精选集,栏目于2008年开创,2011年年初起改版为现有定位。每周2-3个版面。 这是一本以历史为依托来讲管理的书。把公司组织中的一些概念,比如“职业经理人”“CEO”等融入到历史事件中去。用这样的手法解析历史事件,从而给现代公司人、公司高管以启示。 之所以要把朝廷和公司结合起来讲,是因为如果把组织与人的关系放大,历史上所有的组织其实都和今天的公司组织关系相类似。无论是今天正在重塑公司人精神甚至是整个国民精神的公司社会,还是历史上的种种组织关系,都是可以等量齐观的。 作者简介吕卓 《南方都市报》高级编辑。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后加入《南方都市报》经济新闻中心,工作至今。 作者: 陶短房,本名陶勇,旅加拿大学者、作家。著有《皇帝公关学》《这个天国不太平》等书。 江上苇,名徐旭,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版主,民间历史学者。著有《大帝国的涅槃》《迷惘的诸侯——后辛亥时代的西南军阀》等书。 范军,曾做过报社记者、杂志主编、影视公司文学策划。著有《最三国》《帝国不语对枯棋》《下一个出局者》等书。 赵王,原名赵波,青年文史作家,现供职于浙江教育出版社。著有《后三国风云》等书。 王正伦,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现任国龙联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总监。著有《私奔》《帝国的酒色》等书。 图书目录序 第一章个人上位 蒋介石上位:股权乱局里火中取栗 “后来者”司马懿的MBO之道:两度布局“富二代” 第二章领导风格 崇祯之败:不断试错斫伤人才,走马灯似的让50高管下岗 司马昭何以冒险用钟会:兵行险棋,上下同欲者胜 项羽之败:一己之力独扛天下,创业团队分崩离析 平原君之败:刚愎自用盲目不识才,错位的选才“布袋子” 第三章利益制衡 利益博弈与制衡:组织变革对症下药,谁是“与治天下者” 王莽之败:从利益平衡木跌落的理想主义改革者 妥协与制衡的平衡点:刘秀如何与豺狼共天下 商鞅之败:侵害组织内各利益集团,激进变革者的毁灭之路 李斯之败:皇权相权(老板与经理人)之争,深陷皇二代接班泥潭 崔浩之败:两大集团利益失衡,明星司徒高空失足 韩信之败:股肱干将难成心腹大臣,创业元老黯然出局 张居正之败:一个体制外“越轨”经理人的原罪 第四章组织异化 宋代组织膨胀之惑:一家越瘦身越发福的公司 魏晋南北朝“世家政治”:大企业病的前世今生 淝水之殇:一家无视整合、盲目扩张的巨无霸公司之死 明万历“掣签法”:组织选拔机制异化的最后补丁 西晋之败:接班人危机导致高层内斗、底层反水 第五章分权集权 “分封”VS“郡县”:公司组织的集权与分权 公司组织的中枢掌控:该不该分权,如何分权 生杀予夺下放不得:分权模式下中枢必须掌控的关键 众建诸侯VS权力集中:公司股权分割的“黄金比例” 编后记 编辑推荐“公司”怎么就跟历史上的“朝廷”扯上关系了?你能在历史上的“朝廷”中,看到当下公司组织里的各种关系和博弈吗?从“公司也是朝廷”的视角思考问题对当下公司人有什么助益?你可以从一本叫做《公司就是朝廷》的书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眼下,通俗说史的文章很多,过了头甚至轻薄化历史的也为数不少,尊重历史又完全按照公司格局和组织关系解读,《公司就是朝廷》某种程度上进行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尝试和突破。 与众多通俗说史或管理视角写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公司就是朝廷》的几位作者均非学院派或专职写手,长期浸淫于公司组织的砺炼,与其对历史的研读和造诣相碰撞,使他们的历史视角和行文带有“公司组织生活”的生鲜气息和厚重质感。 主编自荐任何历史的抒写与解读,都可以说是“当下史”,因为都是当下执笔、当下解构,借壳上市而已。不同时代的“当下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现在的“当下人”的解读方式必然带有公司组织留下的烙印。因为在当下,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就是公司,绝大部分人生活的组织环境是公司,由公司人和公司组织构成的公司社会是社会形态的主导力量。所有的公司人都身在其中,在过着“公司组织生活”。而《公司就是朝廷》就是这样一本写给公司人的历史书:只要你身在公司、过着“公司组织生活”,你都能从这本书的视角,看深看透当下的公司组织格局与内外形势。 企业家评语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这本《公司就是朝廷》讲的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治理结构之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读来有种润物无声的启迪。 格力电器副董事长、总裁董明珠:南都的视角一向敏锐、深刻,以古鉴今,更有价值。 奇虎360创始人、董事长、CEO周鸿祎:历史书很多,通俗说史的书也多,但完全从公司运营模式解读王朝治理的,这还是我见到的第一本,自成体系,读来兴味盎然。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好看,耐看。历史趣味之余,更对历史所呈现的组织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7天连锁酒店创始人、CEO郑南雁:这是一本写给现代公司人看的精彩的历史书! 媒体评价中新网:《公司就是朝廷》一书引发了企业界和众多公司人就企业文化和公司组织生态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 南方都市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朝廷”与“公司”之间,架起了一个便捷的桥梁,打通了时空,让在时间长廊里蜿蜒了两千年的历史,投射到了现代公司组织的镜面上。历史在书中变得鲜活,当代公司组织也找到了厚重感。 北京青年报:从当下的图书分类来看,经管类图书的火爆已历时很久,而经由现代口吻写来好读的历史书也出现了很多热销书,而把“朝廷”当成“公司”来研究,借助历代朝廷中不断变换的组织关系、历时人物、案例来投射现代公司管理,《公司就是朝廷》可以说开了先河。 腾讯读书:这是一本写给公司人的历史书。只要你身在公司、过着“公司组织生活”,你都能从这本书的视角,看深看透当下的公司组织格局。 中华网:《公司就是朝廷》以当下公司组织的“暗线”贯穿于史料叙述的整体。在玩味历史案例叙述本身,让所有身在公司组织中的当下人心领神会,读史明今,认清当下的形势,特别是公司组织内部、外部的形势。 案例精选《公司就是朝廷》案例1:蒋校长上位:股权乱局里火中取栗。当历史的浮云散去,起而继承孙中山之地位和事业者,压根就不在那个德高望重的大名单里。陡然崛起的幸运儿,是一个离集团董事会差着十万八千里的培训部经理。对优秀的管理者来说,有序、无序都是机会。不该存在绝对的危机,也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正是由于组织变局蕴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机会,对变局、乱局的把握往往有助于小人物的急速上位。蒋介石正是借助公司创始人离世后山头格局的乱局火中取栗,以其高超的股权运作、分红激励手段,在山头博弈中全面胜出,一步步登顶公司权力巅峰。 《公司就是朝廷》案例2:“后来者”司马懿的MBO之道:两度布局“富二代”。对于一个如同曹魏集团这样一度非常成熟的公司组织而言,像司马懿这样的后来者要想出人头地,仿佛只有一次机会,那就是这个组织出现裂痕或者变局的时候,而其中的领导人更迭无疑是最大的变局之一。在曹操时代始终未获大用的司马懿早早将目光锁定在“富二代”曹丕身上,在曹丕称帝后获得了第一次飞跃。而第二度、对于曹丕下一代的布局,更是利用了曹丕兄弟间的立储之争,最终让司马懿咸鱼翻生,取代曹魏家族建立了晋朝,上演了“蛇吞象”的MBO收购之战。 《公司就是朝廷》案例3:毛遂似乎一直被当作“人才抓住机遇”的典型,在当下励志书中火了一把又一把。但通盘考察当时的时局情境,毛遂不过是个心胸着实有些狭隘的偏才、急才,更重要的是,CEO平原君的盲目不识才在毛遂事件中暴露无遗——若对属下人才全盘了解,心中有个准谱,何至于要搞那么个临阵磨枪的“海选”?对人才的识别、选择、经营是企业管理者的第一要务。如果在人的因素上不到位,那么即便机场机会再大、再好,也会处于被动局面。 《公司就是朝廷》案例4:同盟军成反对派,王莽改制跌落利益平衡木。以神一样的捭阖手腕获得了各方利益集团全力支持而上位的王莽,在其上位之后却是在平衡协调各利益集团过程中晕招频出。变革是激活公司组织、推动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式。但变革之前一定要慎重,要充分考虑好可能会触及到的各方的利益点和利益链条,否则会陷入被动的局面。谁才是变革转型中真正值得信赖的中坚力量,并以何种手段争取之、平衡之、稳定之,重要而微妙。 《公司就是朝廷》案例5:西晋公司之败局。二代接班,中枢混乱;外戚、宗室斗法,内乱升级;同族内斗,全局混乱;引狼入室,西晋谢幕——西晋公司之败是二代接班、高层内斗的经典败局。接班人选择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西晋之短命,正是提供了一个由于接班人选择错误而导致企业高层内斗、自杀式崩溃的全景扫描。原本可以做成百年老店的巨型企业,却成了短命的匆匆过客。 专业评论向历史要答案:公司组织的那些秘密当下,历史类图书的走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历史可以写得好看”的口号下,解构历史类的书藉大多以颠覆常规语感、追求快餐阅读为旨归。当然也有将历史写得实用的。从《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到《血酬》、《潜规则》,这类图书以借历史说职场和官场的游戏规则为特色,所谓古为今用。倘若,我们将历史本身看成是一个巨大而不断变化的公司组织,历史中各色人等的存在以及互动关系比拟为公司人的生存状态,将历朝历代的兴衰浮沉比照当下公司组织的成长、壮大、重组兼并抑或是崩溃,这或许是经管类图书的一个新动向。现在,这样一本具有标杆意义的图书已经问世了。它便是《公司就是朝廷》。 公司就是朝廷,语态上很有霸气外露之感,充满着不由分说——但其实,它是循循善诱的。因为历史上的朝廷具备着当下公司组织的一切特征。从董事长——皇帝到CEO——宰相,再到各个职能部门——六部,再再到帝国各地分公司——知府知州,他们的人际关系与行为模式,其实就是当下公司人的人际关系与行为模式。一旦行为模式异化,便呈现出诸多乱局:例如,皇权不一定大过相权,各地分公司有时也会逼宫,就像唐末的藩镇节度使那样,在安史之乱后将分公司独立出来,自成法人代表了。总之,从个人上位到领导风格、从利益制衡到组织异化、从分权到集权,朝廷这家大公司将中国的历史演绎得风生水起,足够后人借鉴。这个后人当然也包括当下的公司人。 说到底,公司组织的秘密其实就是公司内部的关系、结构、博弈和制衡。怎样借历史来解读,是需要慧眼的。楚汉之争中项羽落败,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从公司组织的角度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本书作者之一赵王认为,成因很多,其中最致命的一点在于:项羽只是将才,而非帅才。他失败的根由就在于,身处主帅之位,却“个人英雄主义”之欲泛滥,一直迷信自己的将才,喜欢冲锋陷阵,而对自身管理团队的整合上既不擅长、更不上心。项羽是创业中冲在最前面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但管理者需要的是“隔山打虎”,而不只是自己亲自上阵去拼杀。作者如此这般的慧眼与解读,公司中人看了,那是要会心一笑的。正所谓从公司眼看历史,就能看出不一般的历史来。在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背后,其实多为公司格局和组织关系的嬗变。 这样的嬗变在历史上其实不乏成例。本书另一作者王正伦看司马懿的发迹史,同样也看出了历史背后的成功或者说上位法则。王正伦先生认为,司马懿在曹魏集团组织中作为后来者,若想出人头地,其实只有一次机会,那就是当组织出现裂痕或变局之时,而领导人更迭无疑是最大变局之一。王正伦在文中写道:“在曹操时代始终未获大用的司马懿早早将目光锁定在‘富二代’曹丕身上,在其称帝后获得了第一次飞跃。而第二度、对曹丕下一代的布局,最终让司马懿咸鱼翻身代魏立晋,上演了蛇吞象的MBO之战。”这样的一种比拟或者说认知,其实也是“公司眼看历史”,目光所及,一切都是公司人的行为规则,成败都在局里局外间。 正如许倬云在他的《从历史看组织》一书序中所讲:“治大国如烹小鲜,只要是人类的组织体系,一些结构性的问题,都会涌现。”这说明了历史的丰富性和为当下所用性。“秦汉诸节,着眼在一个复杂组织的扩张与深化。三国与南北朝诸节,叙述一个复杂组织瓦解后的重组,尤其是重组过程中的族群融合。唐代诸节以谏诤为主题,因为决策的权力,已不在宰辅了。宋明诸节,主题在怎样将已经成型的组织,从内部的改革,求增加效率。清代诸节则着重在组织于转变阶段新资源的开辟。”这就是许倬云眼中历史的秘密,其实也是公司组织的秘密。《公司就是朝廷》一书当然不是炒冷饭,它所提供的,却是许倬云书中没有的借鉴。因为该书定位很明确:在当下社会,我们每个社会人其实都是公司人——只要你生存在一个具体的组织当中。而公司人所面临的上位、去位,博弈、制衡其实在历史上都曾以案例的形式栩栩如生地演绎过,只不过皮相是以军事、政治等形式来表现的。至于个中的潜规则、潜运作,则是我们当下公司人正在遭遇和可资借鉴的。 或许可以这么讲,《从历史看组织》一书重在宏观,而《公司就是朝廷》重在微观。后者是前者的条分缕析,是方法论,也可以说是升级版。在公司组织以及公司人眼中,看历史不仅仅是看故事,更需要看的是那些规则或者说内在关系。至于条分缕析的工作,该书作者都已经做了,读者要完成的,无非是“领悟”二字而已。 其实,无论是“历史可以写得好看”,还是“历史可以写得好用”,它都说明了历史的内在张力,以及它的适应度和柔韧度。而《公司就是朝廷》一书问世的意义在于,它在经管类图书千篇一律的模式背后,小心翼翼地切入历史,然后颇为兴奋地发现了那些当下公司组织与之遥相呼应的秘密,从而为类型化图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正是该书的亮点之所在。 历史的一千零一张面孔历史老儿是个变脸高手。 N多年前,历史是卫道士手中的匕首和投枪,故“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若干年后,历史是有志青年遭受不公待遇后的发愤之作,故太史公腐刑之余仍孜孜以“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就一部煌煌《史记》;许多年后,历史是帝王接受在职教育或养成教育的必读教材,如司马光所撰之《资治通鉴》、张居正所编之《帝鉴图说》;又过许多年,历史成了“阶级斗争”的枯燥说教和概念堆砌,让广大莘莘学子如闻老太婆裹脚布般避之唯恐不及,并落下后遗症,每每回想仍有恶心欲呕之状;到了现在,历史又摇身一变,成了草根作者笔下插科打诨的“这些事儿”和“那些事儿”,帝王将相或被称“同学”、“哥们”,或惨遭“水煮”、“麻辣”,纷纷成为市井小民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如此解构,轻松固然轻松,好玩固然好玩,却难免口水化、低俗化之虞。不难想见,在“全民历史热”的一番饕餮之后,历史的珍馐佳肴只能被快餐化消费,最终剩下的必将是残羹冷炙和一地鸡毛。 那么,历史到底能不能有这样一种面目:既不失其固有的严谨与厚重,又避免老学究式的刻板与陈腐;既有最切合时代语境与个体关切的先锋姿态和新锐言说,又避免哗众取宠、调侃为王的浮华文风和媚俗套路;既能以当下的组织行为学视角对古老的历史文本进行全新观照和深度解码,又避免落入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比较文化”的窠臼? 有的。 我手上这本《公司就是朝廷》,给了我肯定的答案。在看多也看倦了历史的一千张面孔之后,该书向我指呈了绝然不同于传统和流俗的一千零一张面孔。 梁启超曾经不无遗憾地说过,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二十四姓的家谱;他还说过,一部《资治通鉴》就是一部“相斫书”——为了权力,父子可以反目,兄弟可以相残,亲人朋友可以互砍,你砍我砍大家砍,直砍出一部血淋淋的历史。 我曾深为梁启超的论断折服,可现在看来,那也只是历史在大师眼中的一张面孔而已。读完《公司就是朝廷》一书,历史的深度、厚度、广度,以及与当下经济生活和公司组织的关联度与相似度,皆远远超乎我的想象,也绝非“二十四姓家谱”和“相斫书”所能涵盖。 人类的一切组织都有其共性。无论是古代的王朝,还是当下的公司,在组织格局、权力架构、制度安排、利益制衡、管理机制、博弈策略等方面,都有关联度和相似度极高的脉络和迹象可循,一些结构性、本质性的问题都是类似的。《公司就是朝廷》的编者和作者们,正是以其卓尔不群的眼光,握住了这一“古今一脉”的理论利器,径往历史的纵深处掘进,并穿过那些从未被勘探和开采过的丰富矿脉,直抵当下读者最为关切却未曾照面的历史之核。 于是,在司空见惯的“帝王家谱”和“相斫书”背后,一些意蕴丰赡的文化暗码被一一破译了。在《公司就是朝廷》全新的解读下,以往熟稔的史料竟变得异常陌生,一些久已了然的事件、人物和现象也纷纷生出疏离之感。然而,恰恰就是在这样的陌生与疏离中,N面的历史却通过《公司就是朝廷》深刻、充满张力、既睿智又灵动的叙述,自另外一个维度向我们回归和靠拢,而其历久弥新的多元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就此彰显。 不可否认,旧有的认知框架也能够给予我们历史知识,但它却无助于我们获取真正可以镜鉴当下的历史智慧。如果说,在当下的组织生活和公司语境中,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是每个职场中人不可或缺的引擎,那么从全新的“历史—公司”的诠释模式中,获得有关组织运作、公司治理和权力博弈的启悟,则无异于为这架引擎填充必不可少的燃料。 通读《公司就是朝廷》一书,我们发现,楚霸王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原本握有义帝楚怀王在手,且外有赵、魏、淮南等盟友拱卫,内有范增、陈平、韩信等一流人才辅佐,拥有绝对优势,却因迷信“个人英雄主义”、缺乏对团队的有效整合而败于刘邦,最终黯然出局自刎乌江;与此相反,民国初年的蒋介石在孙中山病故时,只是远离国民党权力高层的小小“培训部经理”,可他却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山头博弈中抓住时机,急遽上位,并借北伐发起恶意并购,操纵定向增发,颠覆董事会,之后又以持股分红为诱饵猛挖对手墙角,终于在股权乱局中火中取栗,登上权力巅峰。 在蒋校长与楚霸王的一成一败之间,我们得出了一条组织行为学原理:对一个管理者来说,组织状态的有序和无序并不必然指向成功和失败——无序不代表绝对的危机,有序不等于绝对的安全。转换之机,端在于管理者对自身资源的整合效率之高低,以及对外部资源掌控的巧与拙、强与弱。 历史上被称为“以狐媚取天下”的司马懿,堪称大器晚成的职场高手。他在一个人微言轻、临深履薄的组织困境中坚忍自持、审时度势,两度布局企业接班人,从而咸鱼翻身,使得司马家族最终得以上演MBO的“蛇吞象”大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 而西晋一统三国后,一度国力强盛,大有做成百年老店之势,可惜却在二代接班后陷入中枢混乱,此后宗室亲王同室操戈,内乱不断升级,终而引狼入室,仅历37年而亡。历史在此走了一个吊诡的循环——在曹魏公司因两度布局皇二代而最终篡魏立晋的司马家族,最终却同样因接班人问题上演了一出自杀式崩盘的悲剧。 “富不过三代”的财富魔咒在此显露了巨大的威力。面对历史的斑斑血迹,我们不难发现,接班人选择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是创业者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企业接班人的传承,绝不仅仅是位子的传递,也是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传递。只有进行前瞻性的长远规划和精心安排,才能避免与曹魏、西晋相同的命运。 在《公司就是朝廷》一书中,历史上的组织变革与利益博弈也非常值得当下的公司人细细玩味。从中国变法史上最著名的先行者商鞅,到痴迷于复古改制的理想主义者王莽,直至推行万历新政、缔造大明中兴的超级职业经理人张居正,其改革的最终失败与遭遇清算,都凸显出组织内部利益分配的艰难与利益之争的惨烈。变革者既要突破原有的组织格局,又要顾及利益均沾的原则,避免过度侵害组织内各个阶层的利益,同时还要控制好自己的权力边界,防止越轨、架空老板,其难度不亚于悬崖边舞蹈、高空上走索。当下的管理者在实施公司组织变革时,应以上述案例为鉴,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无论古今,当一个组织或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遭遇组织机构膨胀之惑,以及集权与分权之争。比如有宋一代,裁撤冗官、精简机构的努力和实践始终未衰,但至南宋末年,官吏数量数倍于帝国全盛之时。越瘦身越发福,这一组织怪圈和癌症,其实早在赵匡胤创业之初便已埋下致病基因。归根结底,就是赵匡胤为了矫正唐末五代以来的组织乱局,在制度设计时矫枉过正,为求组织稳定,不惜牺牲效率与公平,致使组织背上沉重负担,终致沉疴难起、回天乏术。而稳定与效率的矛盾,同样是今天的组织中人进行制度设计时绕不过去的暗礁。 在中国王朝公司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分封VS郡县”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历代董事长和经理人们。从秦汉到清末,分权与集权之争始终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的面貌和走向。其实,无论历代王朝公司在各自发展阶段作出怎样的选择,本身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还要看所处的形势和实施后带来的结果。换言之,在某个特定的时段、场合,选择集权还是分权,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判断的关键就在于对付出与所得的权衡。在当代企业运行环境下,如果分权能够发挥基层组织的能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且无须组织中枢付出太多,就是优秀的决策;反之,如果因分权造成财、权、利的分散和管理层级的紊乱,甚至制造和激化内部矛盾,那分权就是错误的。 读罢《公司就是朝廷》,让我看清了历史第一千零一张面孔上所有复杂与微妙的表情,也让我在历史中看到了当下所有的公司格局、组织关系、博弈制衡和进退之道。我想,这也许正是李东生、董明珠、周鸿祎、周厚健、陈一舟、郑南雁等企业家大力推荐此书的原因所在。 过去我们经常讲一句话:让历史照进现实。而《公司就是朝廷》的编者和作者们所做的,无疑是让现实照进历史。或许,正是在这样的两极相照之中,一些足以让我们受用无穷的历史智慧,才能从故纸堆中透脱而出,照亮当下。 书摘中世纪意大利政治与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在其大作《君主论》中写道:“君王必须是一头能认识陷阱的狐狸,同时又必须是一头能使豺狼惊骇的狮子。”无奈现实与理想总是相去太远。历史上大多数时候,坐于御座之上的那个家伙非但不是狮子,还常常遭到豺狼们的惊吓与戏弄,于是他只剩下狐狸的伎俩可供施展。 在弱势的帝国公司董事长面前,是一群强势且随时可能反噬的核心高管。如何在妥协与制约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他破局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西汉、新莽乱局中的政治玩家们,却是身处历史迷雾中的一群可怜虫:在他们的课本里,可没有相似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遂只好用试错法瞎蒙。持理想主义的书呆子、打私利算盘的旧贵族、随波逐流的放牛娃等诸色人等,先后登场试弈这个“珍珑”棋局。可他们或泥古不化,或迂腐不堪,或贪或愚,要么丝毫不懂得妥协,要么毫无原则地妥协,最终都为豺狼所反噬。 直到一只狡猾而冷酷,不乏强硬却又懂得妥协的狐狸登场,乱世方暂告一段落。他,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新莽乱局中,刘秀以狐狸般的权术手腕,以及必要时的隐忍妥协,获取大多数肉食动物的认可,最终建立了与豪强“共天下”的东汉王朝。 然而,尽管偏袒豪强,但皇帝与豪强之间并不只有依赖妥协的一面,还存在着制约与反制约的一面,直至走入反复死掐的循环局。东汉末年的政治平衡被彻底打破,王朝公司也走到尽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