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工具痕迹学
释义

工具痕迹学的定义

一门研究在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外界作用的加载客体(一般是作案工具)使承载客体(一般是现场的被破坏客体)的接触部位发生塑性形变后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的学科。

分类的原则及类别

 第一层次按痕迹的表现形式分为两大类

 凹陷痕迹 线形痕迹

 第二层次按形成方式分为四种

 凹陷痕迹

 撬压凹陷痕迹 打击凹陷痕迹

 线形痕迹

 擦划线形痕迹 剪切线形痕迹

工具痕迹的作用

 提供诉讼证据。

 划定侦察范围。

 分析案件性质。

 提供并案依据。

 判定罪犯特点。

 确定嫌疑线索。

对现场工具痕迹的分析

根据其原始状态准确地判明与案件有关问题的勘验活动

要求在提取之前进行

工具痕迹是特定人使用特定工具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特定物体作用的唯一结果

1.确定现场痕迹是否工具痕迹

主要有以下几种痕迹容易误认为工痕

(1)动物咬痕:常见的噬咬动物为鼠和兔

被破坏的客体主要有电线、电缆、绳索、胶管

动物咬痕的特点:多次噬咬、咬力不均、方向各异

根据痕迹的形象特征,并结合环境条件加以判断。

附近有无动物出没活动,如有无动物足迹或排泄物、脱落物。

根据痕迹的形象特征

-即被破坏部位的形态

断面不整齐,常出现凹坑或突尖;

线形痕迹粗大而不平行,呈多方向;

断面边缘呈锯齿状;

被咬断合股线的断头长短不齐.方向不一。

工具剪切痕迹的特点:断面平齐;

线痕方向一致;

边缘齐整;

合股线断面齐整且方向一致。

(2)疲劳断痕:客体承受周期性的反复外力作用后发生的断离

疲劳断离的前提:有疲劳源受到的外力超出了端面的张应力极限在多数情况下疲劳源产生在表面或内部的缺陷处。因为这些缺陷会导致应力集中。

形成缺陷的因素:表面受到破坏:客体表面存在压痕、划痕、磨痕等;

内部受到破坏:木材因虫蛀、腐朽、节子、裂纹等

内部结构不均匀:金属内部有空隙、异物,密度大小不同等。

疲劳断裂:疲劳断裂面是受到外力的连续作用,使疲劳所产生的断离面(侧面表现为裂纹)不断向前扩展,在先形成的端面上常有灰尘等其它介质侵入,形成陈旧痕迹。

如空气、水蒸气浸入金属裂缝,氧化后断裂面颜色发暗。

灰尘进入木材裂缝使断面纤维陈旧。

断离瞬间所形成的痕迹新鲜,金属断离面光泽明亮,木材纤维较洁白。

工痕和疲劳断痕的区别:工具的线条呈平行纵向,分布均匀;

而疲劳断纹形状依材料性质及加载方式的不同而形状各异,有贝壳状弧线、同心园状线、放射状线等。工具剪切断面较平齐,双刃工具咬合形成有峰角;而疲劳断面不整齐,呈锯齿状或阶梯状。工具形成剪切面线痕的新旧程度一致;而疲劳断纹的新旧程度不一致,而且常可发现疲劳源。

(3)腐蚀断痕:客体受周围介质的化学作用而引起的断离,称为腐蚀断痕。

如铁质客体在潮湿的空气介质中,由于氧化生锈,使其不断脱落导致截面减小最终发生断离。

特点:腐蚀断离面上有腐蚀破坏痕迹,如腐蚀坑、腐蚀沟槽或台阶、腐蚀产物(如氧化膜等),

没有宏观的塑性变形痕迹,如颈缩现象、撕裂等等。宏观特征一般比较模糊,形状不规则,无明显细节特征。

(4)自然破坏痕迹:雷击、自燃、风力的侵袭等;常常造成客体龟裂、断痕或烧灼痕等;结合环境、时间、气候等加以判断。

2.分析工具痕迹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目的在于客观认识工痕的遗留情况,准确提取作案痕迹。根据痕迹的特点确定是否与生产、生活有关。根据工具痕迹所在位置判断与犯罪行为是否有关。利用多处痕迹的相互关系,确认是否作案工具痕迹。

(1)排除无关的工具痕迹。在生产、维修、使用中形成一些工具痕迹如生产时在铁钉钉帽下压有的横向凹凸纹痕迹;发案前,事主修理锁扣、门鼻时留下的痕迹;以前曾撬过或拧动过物品某个部位。

确定的方法:观察痕迹表面的新鲜程度,即光洁度、洁净度,询问当事人,帮助回忆和鉴别痕迹,用当事人使用过的工具加以澄清。

(2)根据工具痕迹所在位置判断与犯罪的关系。判断的原则是作案工具痕迹与罪犯出入路线及侵害目标应当协调一致。例如,从门进入室内,要破坏门锁,工具痕迹会在门锁上及附近遗留;盗窃衣箱内的财物,就要把衣箱撬开,必然在缝隙处形成工具撬压痕迹。

(3)利用多处痕迹的相互关系,确认是否作案工具痕迹。未知痕迹是否与已知工痕为同种或同一工具所形成工痕与其它痕迹(指纹、足迹)是否关联。

3.推断作案工具的种类

结合现场进行,掌握常见工具的形状、规格、功能及结构特点

(1)通过痕迹的整体形状判断

工具痕迹的整体形状,都能反映工具接触部位的结构形态;工具作为一个整体,不同种类工具各部位的结构是有差异的,因此可以利用反映出的局部结构形态来判断工具的种类

依据:痕迹的起、止缘轮廓;痕底、痕壁的形态。

·凹陷痕迹轮廓呈方形,则是由斧锤顶面形成的。·凹陷痕迹呈梯形斜面状,则是由螺丝刃类工具撬压形成的。·全属线的断端有峰角,则是钳、剪类工具剪切形成的。·断端无峰角,呈一面斜坡状,则是刀、斧等单刃工具切割。

·切削孔洞的痕底有螺旋尖痕,则是由木工钻切削。·痕底呈锥形,必是钳工麻花钻形成。·孔洞园而孔壁光滑则是电动钻切削形成,切削孔洞不甚园且孔壁有毛刺则是手摇钻形成的。·锐角形凹陷痕则是由剪刀撬压所致(有时是成对出现)。·由若干平行线组成且对应出现的凹陷痕迹则是钳类工具夹持面形成的。

(2)对相关联的工具痕迹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物体的变形和破坏情况,确定二处或几处痕迹的关联性之后,就可以把几处痕迹形象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出作案工具的整体结构形状。·如进行撬压破坏时,可以在支点、重点二处形成痕迹,这是同一工具的两个部位作用的结果。·又如,用钳子刃口剪或拧锁扣时,夹持面也同时形成凹陷痕迹。

(3)根据承载客体的机械性能判断工具种类。

依据是作案工具的性能特点与被破坏客体的机械性能否适应:剪断绳索,一般使用剪刀;剪断金属线,通常使用手工钳;剪切较粗的钢质线材一般是断线钳。

还要结合客体的尺寸和痕迹的形象,脱落物、附着物等因素,必要时还应选用相同材料或相同形状的客体,进行实验,加以验证。

(4)根据形成的环境条件加以确定。

首先要观察留有工具痕迹的空间,能否使用某种工具,造成的破坏程度是否与工具和留痕条件相适应。如锁梁空隙能容纳多大直径的工具;办公桌或保险柜,能插入工具的缝隙有多宽。在较小的空间内,某种工具是否能施展使用并能充分发挥效益。

4.分析工具痕迹的形成状态

(1)分析承载客体被破坏时的状态。分析依据形成痕迹不是作案目的,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伴生物。结合被破坏客体的形状、大小、所处条件、状态,分析能否形成某种工具痕迹;某种工具痕迹只能在被破坏客体处于何种状态下才可能形成。

(2)判断工痕形成的方向。

判断的理论依据是:工具痕迹的形成是力的作用结果,痕迹形成的方向就是作用力的方向。现场环境条件决定了工痕形成的方向。

擦划线形痕迹起点的判断:该处光滑、无颗粒残渣的堆积物;呈斜坡状,痕迹形成由浅而深,也有由狭而宽;被擦翘起的物质颗粒、分离茅刺尖端指向起点。

擦划线形痕迹终点的判断:该处有物质残渣堆积;在塑性大的承受物表面易出现八字形皱纹,八字头朝向终点;

剪切、夹持方向的判断:剪切面上的凹凸线条流向倾斜于头部;双刃形成的相对凹陷(未切断),距离近者为尾端方向,距离远者为头部方向;钳子夹持面形成的多条横向凹陷痕迹,凹痕浅的一侧靠近钳头,凹痕深的一侧靠近钳尾。

孔洞出入口方向的判断:打击孔洞的入口通常小于出口;切削孔洞入口处边缘光滑,孔洞出口处常不整齐,断离纤维或尖刺的指向与作用力方向一致。

(3)判断工具痕迹的形成顺序:现场上遗留的工具痕迹,有时不只一处,甚至相互重叠。确定形成的先后顺序,既有助于分析案情,也利于检验鉴定。边沿完整、连贯未被切断者为后形成的痕迹;甲处的物质颗粒附着于乙处痕迹上,乙是后形成的痕迹。某处工具痕迹是抽屉内的工具所形成,抽屉上的撬痕形成在先。

(4)分析工具痕迹是否违反一般规律:是否违反撬压规律。破坏的部位是否适当。破坏的效果是否足够,选用的工具与破坏物的机械性能是否相适?

工具痕迹形成顺序的矛盾

先撬压后上锁;先撬室内后撬室外.

必要痕迹的有与无的矛盾

现场客体被锯断、锉断,但没有锯、锉屑末.类似撬压痕迹,但缺少相对应的痕迹

无法接触到的地方出现了工具痕迹

出入口反映的矛盾

从方向性上分析

·出入口内外矛盾分析

工具痕迹形成顺序的矛盾

先撬压后上锁;先撬室内后撬室外.

必要痕迹的有与无的矛盾

现场客体被锯断、锉断,但没有锯、锉屑末.类似撬压痕迹,但缺少相对应的痕迹

无法接触到的地方出现了工具痕迹

出入口反映的矛盾

从方向性上分析

出入口内外矛盾分析

(5)分析作案者人身和行为特征。

动作习惯的分析-左手、右手,--痕迹的方向及物体变形情况;撬压凹陷痕迹中工具顶端向左倾,一般为右手持工具,反之则为左手持工具;客体弯曲变形时,其弯曲凸面向左侧,可能为右手撬压形成;反之为左手撬压形成;客体扭转变形,向顺时针方向扭转可能为右手持工具形成;逆时针方向扭转可能为左手持工具形成。

职业技巧分析

主要任务:解决现场工具痕迹是否为送检嫌疑工具所形成,即作案工具与嫌疑工具是否同一问题。检验过程:有预备检验、分别检验、比较检验、综合评断和编写鉴定书等几个阶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