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稿白村
释义

稿白,乃贵州一偏远的苗寨。距三穗县城有2.5km,地处偏僻,四周崇山峻岭,满山可以说是绿树成荫,野兽成群。据历史记载:在以前多年前,张氏先辈子昌来到此地打猎,看到四面环山,中心露出一小圆坡,圆坡下有一小溪,乃山清水秀之地也,于是就迁居于此,便命名为“回龙寨”。他率领子孙在此修造房子,开拓良田,一代一代的生活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清末改名为绞白,民国时又改名为稿白。

基本概况

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农民,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生产落后,生活自给自足。最可怕的是没有学校、没有医院、缺吃少穿,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经受了许许多多的磨难,而大家都抱着“听天由命”的老思想,任随历代统治阶级的摆布。为此,在咸丰年间爆发了贵州苗族人民起义。当时,稿白寨有约120户人家,清政府派徐宝田坐镇镇远府开剿和镇压起义人民,稿白也血流成河,只剩约60户。苗民统领张政芳投靠徐宝庭,获得了红顶子,并把稿白的良田都霸占去了,无奈地苗民只得开荒度日,如张大洪就是帮张政芳喂马的(良田被占户),在稿白的白花坡开土、种土生活。子孙贫困,世代受穷,过着“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的日子。

稿白农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被剥削,而且在解放前期更加严重,如1945年7月,就因霍乱症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死了70多人,村民张昌国家就死了7人等。正在此时,国民政府派了十几个乡丁来抓兵,用棕绳捆绑了十几个壮丁送入师区管,一去不回,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残,这就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如村民杨老毛、杨老二两就被抓去了,家里就剩老婆和年幼的孩子,由于无人照料而死,正是民不聊生。

解放后,即1950年,稿白成立了农民协会,1951年进行土地改革,在此之后当地的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了翻身。五十年代代办的初级、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会主义建设,农业生产有个体走向集体,由于步伐过快,家上办食堂,六零年的自然灾害,农民的吃穿问题,生产停滞不前,又因文革期间活动,生产发展较慢,改变不了落后的农村经济面貌。

1978年党中央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有了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改善。但千百年来稿白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特别落后的山村。生产是刀耕火种,去市集则是肩挑背托,吃饭靠“米冲”冲来,饮水则是到水井去挑,照明用油灯,治病用草箱,识字的人极少,解放前全村仅有3个初中生,女性则是一个都没有。解放后当林长、乡长等都是文盲。要是改变这么一个落后的面貌,则必须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可是,稿白村的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信心和决心改变这一切面貌。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鼓舞下,高举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方针,深化农村的改革开放,得到人民政府的扶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农村经济繁荣,建设是蒸蒸日上,基本上改变了那贫穷落后的面貌。

粮食生产

种植杂交水稻,施用化肥用药,产量有所提高,多数人基本够吃,个别人还有剩余的。

安装电路

县人大代表、老村长张昌权发动和集资两万五千元,向县民族局申请五千万元,买了水泥、电杆、电线。修了约6千米的路线。从此,稿白家家户户有了电灯,有的家庭还有了打米机、电视机等,现在还有的用电来煮饭等,节省了劳力,生产生活都非常方便。有几十户还修上了沼气池,用来照明、烧水、做饭,既节约能源,又保护环境,一举两得。另一方面,电的安装之后,安装上了信号接收器,使得村里的通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大部分的家庭还有了手机。

修路

“要致富,先修路。”老村长张昌权发动群众组成“修公路小组”,向县里面写修公路报告,政府批复并补助10万元买工具,如雷管、炸药等。发动群众献工,在1969年到1991年修了一条从稿白到瓦寨的13.5公里的公路,从而改变了以往肩挑背扛的状况。公路修通后,稿白修建了一幢二楼的砖房学校,方便了当地的孩子上学。接着又修建了村委办公室、村卫生室,从而响应了中央的号召,开展了“合作医疗”,农民看病不出村增进了当地人民的健康。过去,该村的人均寿命为30~40岁,现在为70~80岁,甚至90岁以上的都有。由于该道路行走不便,不能载重物,乘车危险等诸多因素,县政府又重新修了一条相对较宽且较平坦的公路,先每天都有车在路上通行。存于村之间互通公路,无论什么地方基本上都能去了,农户所要销售的农产品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而城市里的货物也能直接运送到家里,稿白的人民都感到里幸福,都说改革开放好。更为突出的是拆掉了木房,修建了砖房,农村展现出了一片新气象。

安修自来水

在最近几年有安装上了自来水,保证家家户户都有水饮,丢掉了白天排队打水,夏天水井干涸而要去一里以外的山沟里挑水的,遇上火灾无水救火而眼看房子被大火烧毁的天灾的包袱,当地人民享受到了家庭用水、做饭、洗菜、洗衣服等的方便用水的幸福生活。

植树造林

稿白由于山多田少,适宜植树。在1958年8月17日,中央提出了全民大炼钢运动,说有的树木都砍光、烧光,,1961年上半年停止“大锅饭”制度以后,所有的山林都放火烧光,种上小米、高粱等农作物以后,四面八方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坡。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度以后,进行了退耕还林,村长张子荣从外面调来杉木、松树、板栗树、金秋梨树(以上均为树苗),把荒坡全部种上,现在变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林海。据估计,三十年后均可成材,有80%的农户用来修造房子,有的用不尽则拿来销售到市场上,支援国家的建设,又可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又可提高了生活水平。

稿白村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很大。现在,在这个小山村里,大学毕业生有了十几个,初、高中毕业生也很普遍;在贵州省三穗县县城的民高、一中、二中乃至一些政府机构里都有工作人员;有的祖孙三代都是公务员,有的全家都是有工作的。这一切都是党中央对农村扶持政策得到落实的结果。稿白人决心跟党走,大力开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