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跷顶桩
释义

“高跷顶桩”是山西晋城市的西黄头村,特有的一种脚踩“高跷”,上身顶“小孩”的玩乐故事。“高跷”即“踩高跷”,“顶桩”山西人有的叫“背棍”,河南有的地方也叫“肘阁”。

西黄头村的“高跷”,和其他地方“高跷”不一样,首先是“高”,高度达1.5米,听老人们说以前更高,这还是锯了“尺半”,现在的人没有以前人的耐劲,为了减少风险,才锯短了。

再说“顶桩”,即“背棍”。它和其他地方的“背棍”一样,也是那样的铁制道具,也是上面顶人,只是所顶的“小孩”年纪大小不等。妆扮的故事人物也不一样,有“白蛇精”,“黑蛇精”,“水漫金山”,“哪咤闹海”,“刘金定”,“寿星贺寿”,“张果老骑驴过桥”等前后共有十几支桩。

每支桩共有5个人护理,其中有两个人手中拿一根4米长,前边V字形铁叉样的长杆,前后各一个来护理“小孩”;另两个人护理踩“高跷”的人,另外一人打道以防路边行人。

演出妆扮时,踩“高跷”人和所顶的“小孩”必须一起化妆,一起着装。然后踩“高跷”者坐到事先摆好的桌子上,腿上捆扎上“高跷”,背上捆上“铁棍”,然后再穿上所妆扮人物的戏服。而“小孩”也要穿上戏服,再用白布把“小孩”从一只脚到腰和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插于踩“高跷”背后的“铁棍”上。

起步时,护理“小孩”的人用棍叉着“小孩”腰部,护理踩“高跷”人拉着踩“高跷”人的手一起将踩“高跷”者拉起,然后一干人就可以缓慢前进。行走中,上面的“小孩”有的还要做动作。一走就可走“四五”里路,无论是走平地,还是上坡或者上台阶。如果还要远,就在中途放桌子将“小孩“取下来,休息片刻,然后再插上继续前行。

为了演出安全,“高跷顶桩”前有两个人抬的“连体高跷”“大象桩”,上坐“小孩”拉象鼻开道;后有四个人抬的“转桩”,上坐4个“小孩”敲乐器垫后;中间有两个人抬的“穿心国”,上坐一个“小孩”闪扇,来回穿梭渲染气氛。

据了解在河南嵩县也有和此一样的表演形式。可惜这个文化遗产因缺人,西黄头以很少耍玩,也缺乏图片资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