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感知中国 |
释义 | 物联网实现“感知中国”实现“感知中国” 智能改变生活物物相连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物联网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样一幅智能图景,被认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 然而,我国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才刚起步。要真正达到物物相连,实现“感知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 智能城市,感知中国,智慧地球,由物联网带来的这一切美好前景有多远? 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和无锡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此前的11月1日,集聚产业链上40余家机构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一南一北,由政府大力推动,具备产学研结合特征的两个实体,都意在打造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心。物联网,“感知中国”的脚步正在加快。 感知中国及相关术语“Internet of Things”这个组合词不符合英文缩写习惯,在美国或国外并未成为一个像中国的“物联网”一样“家喻户晓”的“buzzword”,美国人更关注一些具体行业应用,如M2M, Smart Grid, Telematics, Telehealth等等,美国普通大众也更习惯于“Smarter Planet”这样的非技术术语。和感知中国,物联网相关的词还有:M2M, 传感网络(WSN,USN,BSN等),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两化融合(Digital Convergence),Pervasive Computing(普适计算), Ambient Intelligence,Haptic和Ubiquitous Computing、X-internet(可执行的互联网),Building2.0,Smart Grid(智能电网)等等。。。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物联网这个词在中文习惯里比“感知中国”更朗朗上口,而且与互联网很对应,所以成了更被大众接受的说法。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创造”的概念,他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中国式”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有业内人士人说物联网产业“看不清楚”,正在中国“野蛮生长”,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承认物联网是一个“已经探明储量的巨大金矿”,但矿产资源很分散,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眼下还难以集中开采, 物联网”万亿蛋糕”很大,但可能被切得很细。这正是温总理高瞻远瞩的地方,比从资本家/VC的眼里看物联网有更高的高度,因为资本家们首先关注的是有无商业模式,温总理是从国计民生的角度看,物联网无疑会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提升。 物联网离我们很近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物联网离我们很近。”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说,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些物体既可以是小小的手表、钥匙,也可以是汽车、楼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些微型感应芯片包括电子标签、各类传感器、二维码等。它们可以获取物体的信息、状态、位置等各种内容,然后通过网络传递这些信息。 上海浦东机场的防侵入系统是物联网的一个应用典型。为了防止不速之客进入,浦东机场周边布设了上万个由许多传感器集成的传感节点,可以分辨靠近机场围栏的目标,起自动预警作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说,这要远远胜于安装成千个摄像头并派专人盯守,浦东机场这种物联网的应用甚至能分辨是人在爬围栏还是台风的吹动。 物联网和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个虚拟世界。物联网则是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联。同时担任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的刘海涛说,物联网实际上就是传感网。物联网是从产业和用户角度来说,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它叫传感网。“对物联网和传感网一句话说最准确,叫物物互联,感知世界。” 从应用上而言,物联网并不陌生。从北京奥运会成功实现的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电子标签(RFID)食品溯源管理等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目前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食品药品溯源、智能医院等领域应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对垃圾车、危险品源的监控和事先处理都有实例。许多人手中其实也拥有物联网的终端,具有GPS功能的手机就是一款可以定位的终端。 北京市朝阳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梅诗曙介绍说,在朝阳区,为了防止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事故,今年3月份开始试点,在数间出租房屋安装了一氧化碳的传感器,在两小时内发现就能避免人员死亡。 目前多限于传感网的应用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缺少清晰轮廓 “当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相连时,可随时随地全方位‘感知’对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从‘感觉’跨入‘感知’的阶段。”宁家骏说。显然,正是这种与互联网结合的“物联网”范畴,才是智能城市、智慧地球的真正核心依据。因此,物联网被认为是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并且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智能的。 不像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一开始就指向了产业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云军举例说,仅在动物溯源的物联网营运上,现在已达到上亿的指标。 实际上,目前对于物联网产业的预测基本都限于传感网的应用,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激动人心,但之后会是怎么样,尚缺少清晰的轮廓。现有进入实践的物联网应用项目,一方面基本属于电子标签等各种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另一方面,都是在节能减排、能耗监控、安保控制等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发挥作用,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消费领域没有太大关联。 在业界,物联网的应用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的理念,底层是传感网络,往上是数据传输的网络通道,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物联网产业链因此也基本明晰,即传感器研发厂商、网络运营商以及提供应用软件和工具的系统集成商。 不过,处在物联网产业不同端的人则有各自的观点。“和现有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实际上是多了一个底层的数据采集环节,大致是四类数据的采集:电子标签显示身份,传感器捕捉状态,摄像头记录图像,GPS进行跟踪定位。”新任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的黄孝斌说,再往上则是像移动网络、互联网等比较成熟的技术。 京仪集团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院院长赵力行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物联网两个最主要的技术基础是网络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无处不在,技术已经很成熟。物联网则对传感器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积越来越小,重量更轻,以及更低的功耗。物联网整个产业链的基础就是传感器这个产业。作为整个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需求量将会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 另一边,其他产业链端的企业则希望物联网从“孤独的传感网”中跳出来。“传感网给整个移动通信、互联网都带来了一个全新服务的体系,它会把通信或者是传输的业务扩展成从感知、传输到处理的一个综合服务。”范云军说,未来移动运营商也可能会建立一个传感中心。 云计算或许是另外一个赢家。物联网的发展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尤其与互联网融合后,需要超乎想象的存储资源共享和计算分析能力。而这正是目前云计算的特征。 发展难点在标准的有效制定和产业化“物联网是一个整体,最好的应用就是最恰当的组合。”有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目前的发展难点不在技术,而是在标准的有效制定和产业化。 公认的是,由于物联网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产业链长,缺乏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成熟的业务模式。行业融合也不够,缺少有利于产业化推进的组织方案,力量也比较分散,产业的集中度低。以传感器为例,黄孝斌说,传感器有许多种接口,标准不统一,给联网造成很大的困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建宙也表示,物联网的实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将涉及到许多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规范的制订和完善。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应用为先、应用为导向的,需要发挥政府各个部门的积极性,要结合公共领域的重大项目示范应用推动北京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朱炎说。 真正达到物物相连,实现真正的“感知中国”、“智慧地球”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生活可能是这样的未来,物联网的用途无处不在,除用于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公共领域外,还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洗衣服的时候,洗衣机会主动“告诉”你水量少了还是多了;而你携带的公文包则会提醒你忘记带什么东西;你还能通过点击手机按钮在北京控制电饭煲,为重庆的家人煮饭。 再比如,人们驾车时,只需设置好目的地,便可在车上随意睡觉、看电影,车载系统会通过路面接收到的信号智能行驶;人们生病时,不需住在医院,只要通过一个小小的仪器,医生就能24小时监控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等。 微软“智能家庭”则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场景:孩子只要站立在屏幕前固定区域,靠自己的真实动作就能扮演电脑游戏中的角色。因为传感器将会感知真人动作并传输到电脑转为游戏所需要的动作,而这个游戏也可能就是一款互联网游戏。 传感网是感知世界、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从用户或产业应用的角度又称为物联网, 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移动通信网络连接的是人与人,传感网连接的是物与物。据Forrester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 1,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将是物物互联。随着各国基于传感网的“U社会”计划的推出,特别是美国“智慧地球”等,传感网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引发国际信息产业重新洗牌。 “感知中国”的提出和实施2009年8月上旬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指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为认真贯彻落实总理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推动我国传感网产业健康发展,引领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无锡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起来,专门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全面部署,精心组织力量,落实有力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建设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的相关工作。 明确目标思路推进规划建设(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体系 无锡市把建设物联网及“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作为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培育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强烈的机遇意识、竞争意识,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举全市之力,汇全市之智,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管委会,在滨湖、锡山等区组建了区级领导和协调机构。将“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任务按月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和督查通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每项工作推进得力。 (二)明确目标思路,制定专项发展规划 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纲要》、《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空间布局规划》。力争到2020年左右,将“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核心园区打造成为全球著名的传感网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示范区,传感网信息服务和高端人才聚集区。 (三)积极对上争取,共建科技研发平台 一个月来,无锡全市上下统筹协调多种力量对上争取,先后走访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中科院等部门,向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作汇报,努力确保确定无锡为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微纳传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传感网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八大国家级平台落户无锡。中科院、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电科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锡设立物联网研发机构的工作基本落实到位。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院校和企业均表示愿意整合研发资源,积极参与“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 (四)加快载体建设,狠抓重点合作项目 无锡市始终把载体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的“重中之重”来抓。做大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资本规模,积极筹备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信息园建设稳步推进,中电科集团物联网研发机构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陆续进驻。 (五)结合区域特点,推广应用示范工程 以推动建设中国首个“感知城市”为目标,结合各板块和不同领域的实际需要,率先启动实施无锡机场周界防入侵传感网、市民中心公共安全传感网、太湖水环境监测传感网等应用示范工程,这些项目均已明确研究主体与合作伙伴,正在编制实施方案,进行技术论证。 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抓紧抓实今后一个时期,是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把工作目标定细,把推进措施做实,周密部署,加强协作,强化责任,精心实施,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1)继续加大对上争取工作力度。加大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联系,随时跟踪掌握工作进度和动态,对有关申报材料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无锡建设“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 (2)抓紧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加快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暨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建设进度,和中国移动联合成立传感网与TD网两网融合产业研究院,积极推进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公司在锡建立物联网应用研究机构。密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尽快将合作意向转化为现实。 (3)加快核心园区和产业公共平台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核心园区建设力度,其中传感网创新区和信息服务园明年建成载体30万平方米和35万平方米,传感网产业区明年完成基础设施框架建设,落地规模化建设项目10个以上。重点建设传感网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超级计算机平台、投资融资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4)全力完成七大标志性应用示范工程。确保无锡在周界防入侵物联网、公共安全物联网、环境监测物联网、智能交通物联网、智能电网物联网、LED产品物联网和医疗监护物联网应用上形成先导示范效应。 (5)尽快形成企业集群。组建江苏传感网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加快引进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雄厚实力的国内外知名传感网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和协作配套等方式,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百亿元级大型龙头企业。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6)突出人才支撑作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计划,围绕引才、育才和用才三大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一批在重点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高技能人才。 (7)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力度,优化服务流程,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广泛宣传各类政策信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建设配套资金,用足用好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实行适当税收减免。积极开展银企合作,扩大对重点企业的授信额度,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研究制定建设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企业入驻和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破解瓶颈制约。 无锡感知中国中心空间及发展规划为培育无锡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在2008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就创建了中国首家以“微纳技术”为核心的微纳国际创新园,引入了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面打造基于微纳技术的传感网产业,并将该工作列入无锡市委市政府2009年十一项重点工作和无锡“科技创新创业六大行动”纲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在进入该领域比较早的无锡迅速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 为了落实总理的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无锡市产业转型升级有关指示,特提出如下方案: 规划导则充分利用无锡原有微电子产业基础,按照传感网整体体系架构和节点形式,进行无锡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空间规划,系统打造传感网完整产业链,形成涵盖产、学、研、生活配套的合理布局,从而占据先发优势,快速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定位结合现有的产业特色、空间布局以及配套优势,无锡感知中国中心计划在新区范围内统筹规划7.5平方公里,建设传感网创新园、传感网产业园、信息服务园。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将无锡感知中国中心打造成中国传感网技术创新的核心区、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密集区、大规模应用的先导区、信息商务服务的中心区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区,把园区建设成为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传感网产业创新基地和中国传感信息中心。 发展目标1.近期(2009—2015) 至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完成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载体面积150万平方米。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相关科研机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35家,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100项,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 2.远期(2016—2020) 依托无锡微电子产业基础,通过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建设推动,集中优势力量研发传感网关键核心传感技术;通过技术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积极吸纳和承接国内外传感网产业转移,形成涵括传感网全技术链的产业链;通过全力发展传感网专业信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和中介商务机构,加强应用示范点建设,拉动传感网推广应用,形成以传感网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中国传感网产业创新基地。 至2020年,完成总投资100亿元,集聚各类传感网产业化企业1500家,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企业10-15家,实现产值1500亿,集聚从业人员15万人。 规划布局根据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及各分园的发展定位,园区总体规划范围由三部分组成: (1) 传感网创新园(以下简称创新园) 创新园规划面积120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引进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开发国际领先的传感网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积极推进产业联盟建立、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及产业集群公共技术、设备的平台服务,建成传感网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园计划分两块同时建设,一区核心技术研发区70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50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和传感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各类科研机构、检测机构及中小型创新企业。二区占地50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30万平方米,主要引进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其他社会资本,打造创新园产业孵化区,重点发展中小型研发、设计及小型制造等初创企业。 (2) 传感网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产业园总规划面积738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350万平方米,重点承接传感网创新园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整合发展无锡集成电路企业,通过引进和培育规模型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产业化园区。 分为两个区域并行建设,一区占地占地2800亩,载体建设规模130万平方米;二区占地4580亩,载体建设规模220万平方米,主要为产业化集中区。 (3) 信息服务园(以下简称服务园)服务园总规划面积2584亩,开发建设规模约18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无锡(国家)软件园嵌入式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信息服务的优势,以及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国内大型运营商深度合作的基础,在为同质竞争日益加剧的软件产业提供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汇聚传感网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中介机构,进而通过重点应用示范,形成行业和公众应用产业集群,为传感网走向全面应用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服务园分两个区域,其中一区1668亩,建设规模约100万平方米;二区占地916亩,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主要汇聚传感网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软件外包、嵌入式软件企业,以及传感网展示中心、主题公园、外场测试中心、中试线等。 近阶段的发展计划(1) 围绕“感知中国”大课题,利用总理视察无锡的“天窗”时间节点,加快筹建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迅速推进国家工信部中国物联网产业园区、国家科技部物联网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工程研发中心的申报工作。 (2) 充分利用载体建设的阶段性成效,在短期内提供入驻条件,展现层次递进的发展形态。 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已入驻无锡(国家)软件园白羊座A楼4层,1个月完成整楼1-6层的装修。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先期将在服务园双子座A楼启动,10月完成公共部位的装修。充分利用现有载体,传感网中试线用房由规划区域内原厂房改造,10月底完成装修;测试外场、主题公园由太科园配合传感网中心在10月建设完成,力争在年底前展示中心和体验中心建成并对外开放。 (3) 充分利用国资力量,加快载体建设,快速建成信息园先导区。 创新园一区启动区(吴越路与菱湖大道交叉地块)已启动建设70亩,预计2010年6月份建成载体面积9万平方米,主要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相关科研机构以及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载体;加快推动第二阶段10万平方米设计规划,年底启动建设,力争2010年10月建成。 产业园计划于10月份完成设计规划,同时综合协调组织全市各类招商资源,确保年内落实自行建设企业项目不低于5家。 服务园一区(无锡软件园)目前已完成300亩的开发建设,建成载体面积25万平方米,集聚了IBM、微软、NEC、海辉、大展等世界500强或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在内的数百家创新企业。服务园二区明年上半年完成10万平米的载体建设。 (4) 充分利用社会科技综合运行地产商的资本优势,形成载体建设的倍增效应。 创新园二区建设将与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加快商务谈判,力争今年9月达成协议,年底完成设计,2010年初启动建设10万平方米的孵化载体。 建议(1) 太科园道路及部分区域土地指标尚未落实,此次园区规划涉及更多土地使用,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太科园用地审批手续,解决近期开工项目的土地指标问题。 (2) 筹建无锡传感网产业联盟,统筹全无锡的传感网企业和科研资源作为园区布局,整合江阴长电科技、美新半导体、中电科58所、华润微电子、中星微电子、北大软微学院等,制订涵盖服务外包和嵌入式软件企业的传感网产业发展政策,实现地区产业的整体发展。 (3) 建议由市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传感网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论证会,对园区的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化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感知中国”活动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信任,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自1999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先后在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瑞士等国举办了以“感知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受到各国政府、有关国际组织、新闻媒体和公众的欢迎和好评。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给巴黎中国文化周活动(1999年)的贺信中说,“此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华诞前夕举办的中国周活动以‘迈向21世纪的中国’为主题,这正表明了这个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伟大国度希望阔步走向现代化。作为法国人,我们尤其能够理解这种追求:既要珍视悠久的历史传统,又要参与构筑未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给中华文化美国行活动(2000年)的贺信中说,“我感谢所有参加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系列活动的人士,他们起着构筑我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桥梁的作用,这将进一步促进美中关系更深入、更广泛的发展。”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贺信中说,“我很高兴地表达我对‘2000年中华文化美国行’中国民族音乐会最热烈的祝贺。我尤其感谢此次美妙的音乐会在联合国举行。”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在给柏林中国节(2001年)的贺信中说,“欧洲人对中国的感觉常常还是陌生的,认为它充满了异国情调。但是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中国节上用眼去看,用心去体会,他都会发现,我们所共有的东西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意识到的多得多。发现和培育这些共同点,将是我们21世纪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给圣彼得堡中国周(2003年)的贺信中说,“在圣彼得堡举办‘中国周’是送给这座俄罗斯北方首都的一份美好礼物,是两个伟大邻国文化对话的重要事件。” 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在给“感知中国”在阿根廷活动(2004年)的贺信中说,“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成为居住在五洲四海的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纽带。我相信在此次活动结束时,参加过这次活动的我国人民将会更加理解两国政府共同努力建立的双边友谊和合作。” 许多国家的政要和文化、新闻等各界知名人士出席了在各国举办的“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各地主流新闻媒体对活动给予了积极的报道和评论。法国《费加罗报》评论说,巴黎中国文化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示,组成了一个民族彩虹般的全景。这个民族从未抛弃自己悠久的文化,善于从自身最古老的传统中吸取艺术创新的营养”。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等媒体积极报道了中华文化美国行活动,如“中国在美国的魅力攻势因为开放性而受到赞扬”(路透社)、“面对困难的中美关系,中国对美国展开了富有魅力的攻势”(德新社)、“一座伟大的文化长城”(纽约日报)、“展览架起了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纽约邮报)、“联合国千年峰会之际世界一睹‘走近中国’”(有限电视新闻网)等。俄罗斯媒体大量报道了圣彼得堡中国周活动,认为中国周的规模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周是一件具有国家意义的大事,是中俄人文交流发展新阶段的开端。巴西、阿根廷媒体积极报道“感知中国”在巴西、阿根廷的活动,巴西环球电视台、国家广播电视公司、旗手电视台、阿根廷国家电视台都在活动期间播出了中国文化专题片或活动的宣传片。瑞士主要新闻媒体详细报道了日内瓦节中国主宾国活动。《日内瓦论坛报》在报道中说,“主宾国中国所有的演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为欣赏到如此精湛的表演而欣喜不已。” 几年来,“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将中国大量的优秀文化艺术介绍给了世界各国公众。这其中包括中国最珍贵的文物,如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编钟、在雕刻艺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青州石刻、著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还有中国的京剧服饰、中国民族服装服饰、中国工艺美术等中国传统艺术,以及反映现代中国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展、现代中国图片展等。表演艺术方面包括了从功夫、戏剧、音乐、舞蹈、杂技、服装服饰到社火等十分广泛的门类。《少林功夫》、《云南映象》、《内蒙古无伴奏合唱》、《历代民族服装服饰》等著名节目,都参加过“感知中国”主题活动。除展览、演出外,“感知中国”主题活动还常常安排主题演讲会、媒体论坛、电影电视周、广场活动,有时还根据需要安排双边经贸研讨会等内容。 “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在多年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品牌特征。这些特征是: 以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为使命。“感知中国”主题活动通常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展览、演出、演讲作为活动内容,既展示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又展示现代中国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新貌,使国外受众对中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体验。在活动策划安排中,还特别注重目的国公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和 已在该国举办过的中国文化交流活动情况,使活动的安排更切合目的国公众对中国文化艺术了解、欣赏的需求,更有针对性。注重发挥政府活动的优势,追求较高的水准和较大的影响力。“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多次得到中外元首的关注,他们或致函祝贺,或亲自出席有关活动,使活动对增进双边关系起到积极作用。“感知中国”主题活动的外方合作伙伴多为政府部门、政府间国际组织或有影响的大型跨国公司、专业公司,如柏林市政府、圣彼得堡市政府、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等。参加“感知中国”主题活动的文艺院团,多为中国国内最好的院团,如中央民乐团、广东杂技团、新丝路模特公司、中国工艺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这些优秀院团的参与保证了展演活动的较高水准。举办活动的场所,也多选择当地最知名的剧院、博物馆或展览馆,如美国的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德国的老博物馆,俄罗斯的马林斯基剧院等。 以综合性活动为主,发挥大型活动的规模效应。“感知中国”系列活动在总体策划中十分注重活动的综合性,重视采用展览、演出、电影电视、广场活动、研讨会、演讲会等多种文艺和交流形式全面展示中国。如柏林中国节包括了展览、文艺演出、民俗表演、服装展演、电影、论坛等近20个项目。“感知中国”主题活动的地点多选择国外首都和重要城市。有时是一地,有时为多地。中国赴外参加活动的人数通常在200~300人,多时达500余人。注重活动营销,配以较多公关活动。“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十分重视与中外新闻媒体的沟通,通常活动前都组织新闻发布会、记者专场,并安排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活动的组织者还经常采取媒体广告、户外广告等形式进行推介,在举办活动城市的当地媒体、主要街道发布活动的有关信息。活动期间组织开幕式、招待会,邀请当地政要、文艺、新闻等各界知名人士参加。此外,每次活动都设计制作大量画册、节目单等宣传品在上述推广活动中和有关展演现场发放。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纳各种专业服务。“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多次与各国有实力的专业公司开展合作,使来自中国的展览、演出等活动很好地融入于到访国当地公众的文化生活之中。德国的汉制作公司、美国的鲁宾斯公关公司、墨西哥CIE公司、巴西的巴西传播、阿根廷的南方公关公司等都曾与“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合作,参加演出、展览等活动的组织,或为活动提供公关、新闻服务。 作为中国政府部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个知名品牌,“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多年来为国外公众在本国直接感受中国、了解中国、体验中国文化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9月、11月国务院新闻办还将分别在韩国和南非举办“感知中国”主题活动。“感知中国”主题活动正在把中国与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感知中国网《感知中国网》是一家内容开放、形式多样、实时感知我们伟大祖国悠远文明历史和各地特色信息的综合服务平台……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以及360度全景图像等方式提供全国各地的特色信息综合服务,内容涵盖中国各地的特产美食、风景旅游、酒店宾馆、房产家居、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健康医疗、数码汽车、金融证券、企业园区以及衣食住行等领域。 专业的三维全景技术,能让您有身临其境之感,体验“足不出户,就能亲临现场!” <感知中国>杂志《感知中国》是一本科普杂志,她关注物联网的知识和进展,她讲述物联网应用的方案和观点,她剖析物联网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她追逐智慧生活的理想和信念,她描绘物联网时代的愿景和画卷,…… 《感知中国》是由乐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四川研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第一本专注于宣传和普及物联网知识,致力于与物联网产业共同发展进步的科普人文杂志,是宣传西部乃至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平台。 《感知中国》通过园区动态、产业论坛、技术前沿、智慧生活、漫话物联等多个特色栏目,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收藏性于一体,以办物联网行业科普人文读物为目标,围绕物联网知识普及、产业政策、发展动态、产业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以严谨的态度,大众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多样的表现形式宣传物联网知识,力求成为我国有影响力与公信力的物联网科普杂志。 《感知中国》主要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愿和广大政府公务员、经济管理者、商界领袖、管理精英、专业投资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和学生及相关知识阶层、普通市民等一道共同憧憬美好未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