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赶社节 |
释义 | 赶社节为侗族节日,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赶社节,主要为男女青年进行春游及谈情说爱的活动。“赶社”是具有纪念性信仰类型节日。节日的传说针砭了封建阶级的最高统治者,热烈地赞扬了劳动人民。这一节日集会后来发展成农村集市贸易的交流会,赋予了民俗的实用性,对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龙额“春社”主要内容(绕寨游行 龙额片区侗族、苗族、瑶族服饰展演 龙额“河歌”、笛子歌、叙事琵琶歌表演 侗族大歌表演 踩歌堂 戏台对歌“打擂” 盛大的集体春游活动及物资交流会 邀请一个侗寨的歌队来“月贺”) 节日习俗每年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为“社日”。“社日”的前一天,人们就已杀猪宰羊,请客办酒,痛饮到深夜。“赶社”这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汇聚在坪子里或田坝中欢庆,同时交流农副产品。 节前要杀猪宰羊,男女青年下河捞虾作社日打油茶用。“社日”的饭菜均是前一日做好,至期在墙上画三匹大马,燃点香烛,请木阿点龙和祖母以及媳妇三人回乡团聚,并求他们保佑侗家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社”饭菜调味均偏重,饭前喝点盐水,表示不忘木阿点龙的教诲:“不可一日缺盐。”又因木阿点龙是被刀错杀的,所以这一天侗家均禁用刀器,连作菜时不能用刀切,而代之以剪刀,以纪念无辜的木阿点龙。 社节之际,田间小路上,随处可见采蒿菜的侗家姑娘。她们把采得蒿菜嫩叶洗净、切碎,揉去苦水,拌上腊肉、猪肚片、花生、马葱、青菜、大蒜炒熟,盛在碗里,将粳米煮到半熟,再拌入炒得喷香的腊肉和蒿菜,拌匀,温火烹熟,即成社饭。社饭芳香扑鼻,美味可口。民间传说过“社节”是为了提醒人们要节约粮食,饭中掺野菜,喻示缺少吃的五荒六月即将来临。另一传说社节过后,夏暑将近,酷热难当,蚊蝇四起,吃社饭是为了驱避蚊蝇叮咬,祛病强身。 “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田坝或放牧坪,作为社场。每年到这一天,“四脚牛”、“六洞”及与广西毗邻的福禄、大年、洋溪一带方圆数十里侗寨万余名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社场之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侗家后生和姑娘们则穿上新衣裳。姑娘佩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邀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晚上,本寨的后生、姑娘分别邀请外寨后生、姑娘到自己的寨上做客吃“社饭”。“社饭”用糯米、籼米各半,放入温水泡胀,淘净滤干,倒人簸箕或大盆里,将备好的熟腊肉丁、鲜肉丁、油炸豆腐丁、画眉蛋或黄豆、花生米、野伏葱、芥菜、青菜和猪油、食盐等佐料混合,拌匀后蒸熟即成香气扑鼻,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的“社饭”。席间,一些后生用棕皮、布块蒙面,或脸抹锅底灰,打花脸,扮成侗家妇女模样表演捞“社虾”、“社鱼”,诙谐地唱起酒歌向姑娘们吐露心迹。晚饭后,男女青年汇集歌堂,在那里玩耍、对歌,欢乐的气氛延续深夜……。 侗寨的“赶社”是一个具有纪念性信仰类型的节日。千百年来的节日传说针砭了封建阶级的最高统治者,热烈地赞扬了劳动人民。这一节日集会如今已发展成为侗族青年男女春游及谈情说爱的重要活动以及农村集市贸易的交流会,赋与了民俗的实用性,这对促进民族往来、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节日传说相传古时侗乡有一位著名厨师叫木阿点龙,能做一手好菜。一次皇帝南巡,得知此人后,即令其跟随进京做御厨。一日,皇帝寿辰,大摆筵席。席间,皇上问“世上什么最好吃”,来客各有所好,有的讲猪肝马肺最好吃,有的讲山珍海味为上菜,有的见皇上吃什么就说什么好吃,只有木阿点龙心直口快,说世上只有盐最好吃。皇帝令人取来一尝,顿时眉头紧皱,咸不堪言,认为木阿点龙是有意让自己出丑,勃然大怒,下令将木阿点龙推出去斩首。木阿点龙的一位朋友暗自决定要为朋友伸冤。这天在做晚宴时他故意不在菜里放盐。宴席上,由于几个菜里没盐无味,客人们都不喜欢吃。皇帝见此大声斥问:“今晚的菜怎么没有中午的做得好吃?”木阿点龙的朋友说:“午饭时,木阿点龙因说了盐巴最好吃,皇上将他杀了,所以今晚做菜时小人一点盐巴都不敢放。”皇帝听了恍然大悟,后悔自己错杀了无辜,于是追赦木阿点龙无罪,追封为“厨神”,予以厚葬,规定这一天(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木阿点龙的祭祀之日,并下旨令木阿点龙家乡的一位姚姓长者专司此事。 在龙额一带侗寨,人们把木阿点龙称为“社神”,把他遇难的日子称为“社日”,并持续三天,以“赶社”、“吃社”的形式加以纪念。按传统,是日仍由姚姓人家主持设宴请吃“社饭”,并痛饮至深夜。 春社是人们迎接木阿点龙英灵到来;秋社则是送他回家,迎送社神时还要画上三匹马,相传是他和祖母以及媳妇三人的坐骑。 龙额“春社”主要内容绕寨游行参加游行的侗族男女均身着盛装。浩荡的游行队伍中有芦笙表演、民族服饰等方阵。一些小伙子用棕皮、布块蒙面,或脸抹锅底灰,打花脸,扮成侗家妇女模样,手执捕鱼工具,表演捞“社虾”、“社鱼”。未婚女子肩挑“社饭”、“社粑”,踏着欢快的芦笙曲子,绕寨款款前行……。 龙额片区侗族、苗族、瑶族服饰展演龙额古帮、岑引侗族服饰、岑沟苗族服饰、起凡草苗及瑶族服饰都很独特,“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值得去一睹神采。整个展演活动将以高耸的龙额鼓楼为背景,场面壮观。 龙额“河歌”、笛子歌、叙事琵琶歌表演侗族“河歌”(嘎孖)、笛子歌(嘎笛)、叙事琵琶歌(嘎井贝八)是龙额的主要流行歌种。龙额“河歌”其唱法尤佳,在南侗一带很有名气。龙额是侗族“河歌”、笛子歌的主产地,歌师众多,是侗族音乐人采集民间音乐的天堂。 侗族大歌表演龙额境内的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岑引、归养、古帮一带侗族村寨。1986年,岑引人陆俊莲与其他8名女歌手,组成贵州侗歌合唱团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侗族大歌震惊西方乐坛,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岑引、归养的侗族大歌被搬上大学的侗歌教材。龙额位于贵州、广西交界地带,其侗族大歌的表演形式兼容了两地的特点,很值得去品味。 踩歌堂龙额踩堂歌(多耶)内容、形式均有别于其他侗寨。龙额踩堂歌常以对唱形式出现,女歌手在内圈,既可牵手绕圈而行,又可坐成一圈。男歌手既可牵手绕圈,又可背手作溜达思考状,小步行走。其对唱的内容尤其诙谐风趣,演唱过程中,听众、歌手都难免有笑出眼泪,喷出鼻涕的情况出现。龙额歌队曾于今年元旦受邀至广西融水县一侗寨多耶对歌,但途中被另一寨人“打劫”而去。前一侗寨见歌队一直未到,便让人来龙额接。得知已被其他侗寨“先下手”之后,老人立即如妇人状嚎啕大哭,由此可见龙额踩堂歌的魅力非凡。 戏台对歌“打擂”龙额境内、两省交界一带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最好的歌手来参加“打擂”。时间安排在晚上,分老、中、青三组进行,男女歌手互相“攻擂”,将大闹三夜。其中,上届“擂主”与挑战者的对唱尤其“惊心动魄”。通过对歌,歌手之间得以很好的交流,年轻歌手逐渐得以崭露头角,老歌手也将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指点,共同发扬侗族音乐文化。 盛大的集体春游活动及物资交流会龙额侗寨的“赶社”是一个具有纪念性信仰类型的节日。这一节日集会如今已发展成为侗族青年男女春游及谈情说爱的重要活动以及农村集市贸易的交流会。这一天,“四脚牛”、“六洞”及与广西毗邻的福禄、大年、洋溪一带方圆数十里侗寨万余名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社场之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侗家后生和姑娘们则穿上新衣裳。姑娘佩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邀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邀请一个侗寨的歌队来“月贺”每年的社节,龙额都特邀一个著名村寨的歌队来表演助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