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概念股
释义

概念股是指具有某种特别内涵的股票。而这一内涵通常会被当作一种选股和炒作题材,成为股市的热点。其有具体的名称,事物题材等,例如金融股,地产股,资产重组股,券商股,奥运题材股,保险股,期货概念等都称之为概念股。简单来说概念股就是对股票所在的行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提前炒作。

基本简介

概念股是依靠某一种题材比如资产重组概念,三通概念等支撑价格。中国概念股就是外资因为看好中国经济成长而对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称呼。也有称中国概念股是“就是为了使人相信其谎言而编造的一切谎言”。

概念股是与业绩股相对而言的。业绩股需要有良好的业绩支撑。概念股则是依靠某一种题材比如资产重组概念,三通概念等支撑价格。

基本特征

股市概念

1、概念股是依靠某一种题材比如资产重组概念,三通概念等支撑价格。中国概念股就是外资因为看好中国经济成长而对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称呼。也有称中国概念股是“就是为了使人相信其谎言而编造的一切谎言”。

2、概念股是与业绩股相对而言的。业绩股需要有良好的业绩支撑。概念股则是依靠某一种题材比如资产重组概念,三通概念等支撑价格。

股市的概念,原本也是一类具有共同特征股票的总称。如奥运概念,指的就是与承办奥运有商业机会的一类公司的总称。这样的概念还有许多,如网络概念、3G概念,WTO概念、生物医药概念,整体上市概念,股指期货概念,……但是在股市上,概念的内在含义却不仅仅是对某一股票类别的概括,其引申含义是一个市场共识。比如网络概念,在网络成为概念之前,涉及互联网的股票充其量只能称之为一个板块,是一种中性的界定,但成为概念含义就变了。概念是一个更为积极、含义更为肯定的投资共识。概念类股票的产业背景、投资机会以及未来的前景,投资人会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报以极大的信心。

广告效应

具有非常强大的广告效应。一只股票自身或许没多大吸引力,可一旦它被纳入某个概念中,就会受到全体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如上海梅林(600073)这家公司早期是做罐头食品的,后来也生产了一些矿泉水之类的产品,业绩平平,产业陈旧,关注这家公司的投资者很少。1999年该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络概念股,它也的确开办了个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是卖它的矿泉水。于是该股票立刻成了股市共同关注的焦点。

概念股类别

中外概念股

1、中国概念股是相对于海外市场而言的,同一个公司可以在不同的股票市场分别上市,所以,某些中国概念股公司是可能在国内同时上市的。

2、美国接受中国概念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庞大市场的影响,是相当于投资中国公司,但这个原因主要是资本的利益取向,为了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和政治无关。

重组概念股

重组是牛市中永恒的话题,如果在重组前进入一些股票,往往能暴富,现今的海通证券就是当初的成都建投,三年涨50倍。

重组股一般业绩都不咋的,但也有一些好的股票,有重组概念又有好的业绩,如现今持有的云天化。

在下跌周期买入10个重组股,总有几个可能会成功,那么这种赌法也不失为一种炒股好方法。

两会概念股

两会的召开倍受关注的三大主题:民生保障主题,新兴产业投资主题,体制改革主题 所涉及的相关行业盈利确定性会得到强化。

新能源概念股

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与中东局势动荡压力下变得越来越贵。除了节约石油资源,开发新的石油替代能源已成为各国解决石油危机的另一条出路。

新三板概念股

新三板扩容已经日益临近,包括武汉东湖高新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多个国家级高新园区正力争设立“新三板”。在此背景下,“新三板概念”横空出世,成为兔年证券市场的第一个概念板块。

中国10大概念股

2011年度美国纳斯达克评出十大中国概念股,相关情况如下:

第一名:新濠博亚娱乐有限公司(Melco Crown Entertainment Ltd.)。新濠博亚在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51.26%,该公司股价在12月的累计跌幅为3.02%。

第二名: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在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48.28%,该公司股价在12月的累计跌幅为2.04%。

第三名:乐语中国。乐语中国在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26.63%,该公司股价在12月的累计涨幅为2.57%。

第四名:网易。网易在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24.07%,该公司股价在12月的累计跌幅为0.53%。

第五名:百度。百度在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20.66%,该公司股价在12月的累计跌幅为11.08%。

第六名:展讯通信。展讯通信在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13.66%,该公司股价在12月的累计跌幅为15.64%。

第七名:西斯班。西斯班在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10.14%,该公司股价在 12月的累计涨幅为30.53%。

第八名:中国石化(600028)。中国石化在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9.78%,该公司股价在12月的累计跌幅为 1.22%。

第九名:中国电信。中国电信在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9.28%,该公司股价在12月的累计跌幅为7.68%。

第十名:盛大网络。盛大网络在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0.93%,该公司股价在12月的累计跌幅为0.15%。

威胁论

“中国概念股威胁论”在美国升温

美国投资人所热衷的中国概念股有趋势酿成“中国问题综合症”。针对在华尔街掀起的新一轮中国大陆企业上市的风潮,一股强烈的反对暗流也同时涌现。一些文章告诫美国投资者,不应承担中国企业的投资风险,甚至有国会议员劝诫政府,立刻阻止中国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借纽约证交所到美国投资市场上去敛钱。

中国大陆已有近30家企业到美国上市,而且几乎每一只股票都曾在华尔街掀起过不同程度的“中国概念股”热潮,其中数家华资企业股价在上市后翻了一倍多。2002年11月,当中国电信上市时,虽然正值美国股市最不景气之时,其上市消息却依然引起了当地投资者的热烈反响。接下来,中国人寿以35亿美元上市,成为2003年全球募集资金最大的一次上市,投资者认购量达到发行量的25倍,机构投资者的订单高达500亿美元,堪称华尔街和香港市场的大赢家。近日,中国大陆的最大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冲破重围,终于在3月18日挂牌纽约,其上市行动虽未创出股票飙升的阵势,但也引起了大量美国认购基金的高度重视。

中国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十分有限,民营企业正在受到结构性融资的限制,许多中小企业家都有意另辟一条境外上市的“蹊径”。据预测,在未来10年,可能会有1000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这种热潮正在引起美国媒体与政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概念股威胁论”也随之升温。

运作状况

“中国概念股”很有可能掉进传统的“泡沫-破裂”的循环模型陷阱之中。过热的经济刺激了过度投资与生产能力;产能过剩则带来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进而可能导致价格厮杀;接下来,企业将因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与利润而陷入倒退。此时,惊慌失措的决策者会被迫拉动紧急刹车,如提高利率或减少供应等。但是,一切有效手段可能都为时已晚,结果只能眼看着国家经济无法避免地走向下坡。在一些美国专家看来,中国经济目前已发展过热,比较符合以上的发展模式,并有可能在近些年陷入大幅度的衰退与减速之中。很多舆论呼吁,美国民众与投资者不要陷入中国恶性经济膨胀循环的投资陷阱。

“中国概念股”还有可能深陷薄弱的资源与基础掣肘经济过度发展的陷阱。美国的金融媒体撰文指出:目前中国所谓“世界加工厂”的巨大产能,正在受到能源等基础无法支撑的严峻挑战,巨大的电力消耗已经影响到中国众多的基础性工业与区域,并造成沿海区域的周期性停电。上海已经要求其工厂(也包括很多美国与国外的制造业)将平日的工作时间表转到周末去做,新开工的工厂更是增加了巨大的能源消耗。与此同时,消费者消耗能源的情形也在迅猛上升。近几年,成千上万的中国新式住房开始供给空调、热水等服务,千家万户同时开启各种家用电器设备,并带来日趋严重的电力负荷要求。

美国媒体的宣传与提醒,正在引起美国商界、政界与民众对中国企业向外扩展的不安与猜疑。大多数普通美国投资者并不了解中国公司,对于媒体所指责的中国企业的“黑箱作业”或公司信息不透明以及中国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等等,感到疑惑重重。一些激进的媒体甚至声称,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控股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大多数公司的董事会是通过政治程序产生的,由党或政府机构控制,因此,董事会没有多少自主权和独立性。近来,在媒体与政客的炒作下,不少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表现得半信半疑,“轻易不敢碰”。

商界评论

美国商界态度转变“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

美国制造业和政界一些人士认为,美国制造业在过去三年间损失了270万份工作,其直接原因是中国操纵人民币,使中国出口商品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力。近些年来,曾经对中国颇为友善的美国商界,态度已经有了明显转变。那些曾经不同意政府向中国施压甚至为中国挺身而出,主张深化中美贸易往来的美国商家,面对“铺天盖地”的中国商品以及中国企业频频登陆美国市场,也开始产生了敌意,并认同媒体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说法,抱怨说是中国造成了美国制造业的大量失业。美国的电视新闻里常常出现各种企业雇主“控诉”中国企业抢夺订单,并利用“不平等”的价格优势,令美国制造业工人失业的报道。一位企业雇主沮丧地对当地电视记者说,他的6美元/小时的制衣成本无法和0.5美元/小时的中国企业并存。

然而,问题不仅仅是制造业。在美国公司“外包”的职业迁移大潮中,尽管美国人能够容忍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低端工作外迁,但美国主流阶层对于近年来在全球范围掀起的软件等高科技外包潮流却已感到十分恐慌。媒体上每天都在惊呼:大量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白领工作,如软件编程与银行的会计与客户服务工作等,正在大举向中国与印度等地区迁移,哀叹美国科技业的失业“惨状”。

美国《纽约时报》干脆把中国形容成夺走美国工作机会的“强盗”。他们列举了若干美国软件工程师失业后“从天堂到地狱”的惨状,疾呼人们注意,是中国与印度凭借超低工资的科技大军,在同美国科研人员争夺工作机会,并声称这一现象正在造成美国白领就业的空前困难。

分析预计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创造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与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低成本高质量的“中国制造”产品冲撞欧美本土产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冲突将日趋升级激化。

面对美国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以及即将开始的下届总统大选,布什政府表示,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财长斯诺、商务部长埃文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贸易代表佐立克等主要经济官员也纷纷指责中国的货币与贸易政策。可以看出,美国正逐渐失去对中国的耐心。一些亚洲专家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的资金与人力资源正在大洗牌。以往的全球化是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业迁离欧美;而今,随着通讯手段的大幅提高以及中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也同样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3: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