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州根雕 |
释义 | 根雕简介中国根雕看福建,福建根雕看福州,福州是根艺的故乡,根雕是福州闻名遐迩的特艺之一,堪与木雕、寿山石雕、脱胎漆媲美。在京举办的历届全国根艺展览会上,福州的作品量多质高,屡获大奖,其中不少作品精妙绝伦,博得观众连声赞叹。中国根艺研究会认为,福州是根艺的故乡福建地处亚热带,山高林密,木材、根材资源丰富,根雕与自古以来就兴旺发达的木雕、竹雕伴随而生。福州有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人才济济,创作实力雄厚,便成为八闽根艺的龙头。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徐炳钦等人就尝试以根造型,到60年代,屠一道、林祥吾等人更潜心此艺,,集其大成,成为本地根雕艺术的“开山祖”。屠老的作品早就摆进了人民大会堂,成了国宝级的名作。土生土产的“根疙瘩”登上大雅之堂,增强了福州根艺作者的精品意识。老一代不仅留下了宝贵的作品,还热心传经带徒,让后辈“青出于蓝胜于蓝”。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的根雕艺术空前繁荣,并成立了“逸仙艺苑”,组织指导根雕、盆景创作与交流,新人脱颖而出,佳作竞奇斗绝,涌现出屠刚、屠羽、屠亮(“屠氏根雕世家三兄弟”)郑大木、李成荣、黄榕国、林兴坦、林学善、陈琰、潘发清等一大批根艺家。其中不少人近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工艺美术家”的荣誉称号。还有广大业余根艺爱好者活跃在基层,以根雕创作和各种形式的展销活动,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根雕历史根雕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做装饰品。在1982年河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2300年。其形为虎头、龙身、兔尾的四足怪兽,极富动势神韵,色彩古雅朴实。到了隋唐时期,根艺发展已趋于繁荣。《李泌传》里有李泌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爪"献给皇帝的记载。清时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作品更是在上海豫圆陈列至今。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振兴,经济繁荣,根艺事业也蓬勃发展。1983年《根的艺术》纪录片拍摄后,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根的艺术联展",并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使中国根艺美术走上了正规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1994年9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由二级学会晋升为中国文联所属的一级学会----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而且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四十多个根艺团体。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根雕艺术厂家不断增加,根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艺创作水平更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它以其独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艺术感染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根雕特点巧藉天然要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当选到一块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根材时,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确定创作主题,但这种情况极少。大多数是第一印象觉得其形态美,可以利用来创作点什么,但究竟创作什么并不清楚。对于一个七枝八杈、形态复杂的根体。经过作者推敲确定主题后,下一步就是制作阶段。在制作时要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由于根雕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