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丰口村
释义

丰口是古时安徽省黟县的西大门。因为黟县不但有厚墙重廓,而且黟城盆地方圆百里,高山环绕,层峦叠翠,可谓又一道屏障,黟城四面各有大岭与外相通。其中西向有方家岭,越岭经美溪可通石台、池州、安庆等地,岭下即丰口村,所以丰口是黟城通往县外的咽喉之一。方家岭巍峨曲折,绵延近五公里,隘口两侧高峰即近千米。

方家岭西坡水经美溪入青弋江而汇入长江;其东坡水为丰溪,经漳水入新安江而汇入浙江。方家岭两侧,宋代均属黟县怀远乡的丰乐里,里以丰溪而名,丰口即为里正所在地。宋朝欧阳修在滁州写有《丰乐亭记》,内云:“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而这丰乐里,虽远在黟西,而它的“丰年安乐”的含义即是相同的。丰乐里的山里一片,以营林植茶为主;山外一片,即以农耕蚕桑为主,无不以丰年为乐。而丰口即为连接山里山外两片的枢纽。丰溪即从丰口村中流过,溪中怪石嶙峋,水流清澈;两岸民居幢幢,粉墙黛瓦。清朝歙县学者、举人汪宗沂曾游丰口,其诗句“溪外有山溪上屋,道人终日狎溪鸥”,即写出了丰口村的风貌。

到明朝,改里为都,黟县计四乡十二个都份,原丰乐里也改为十二都,丰口仍为十二都的中心村。现在,丰口村属碧山乡,人们仍然习惯叫十二都。过去有句民谚:“十二都,垫末脚,不是驮柴就驮料。”因为十二都为末位,所以戏称为“垫末脚”。这民谚有的说是其他都份人讥嘲十二都人挑柴卖炭扛木料;有的却说是十二都人不事机巧牟利,以辛勤劳动而自谦并自豪。尽管含义褒贬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挑柴运木料”。这也事出有因,话出有据。因为以丰口为中心的十二都,森林密布,盛产木材,而有“黟县大兴安岭”之称。据1989年出版的《黟县志·林业志》载:当时属原十二都一部分的洪星乡的森林覆盖率为80.3%,立木总蓄量为578559立方米,均占全县十三个乡镇的第一位。在丰口村南三里处,还有余家山林场,建有营林区和苗圃,并指导全县林业发展。所以在丰口一带,可谓郁郁葱葱,一片青绿。由于林业的发展,所以过去十二都当地及外来从事森林保护、砍伐及木材运输和挑柴卖炭的人也就多,而这民谚就成为这种艰辛劳动的真实写照。以丰口为中心的十二都,不但山林发展,而且丰口村中自古有不少人家善于植树种花,园林很有特色,并有一些奇花异木,留存至今。其中预园,建于清朝,花木扶疏,亭阁翼然,山村园林,别具风味。又如王建林家古植桧树,树冠高过楼房屋顶,青绿如染,树龄已有百余年。另外,丰口东向村口,有石拱桥一座,建于丰溪上,有如弯月;又有四门凉亭一座,建于通往古筑大路上,以憩行人。青山绿水,亭桥衬以苍松翠柏,虽为随意点缀,却收乡村水口之胜。行人至此,无不驻足欣赏。

方家岭为徽州通往池州的孔道,丰口为其咽喉,自古山路崎岖,至明清时逐渐建成石板大岭。到解放后,于1971年建成的黟城至美溪的山区公路,即从丰口方家岭通过。所以,这里后倚高山,前临平原,过去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其中主要有清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军杨柳青部经宏潭、美溪、杨家墩,越方家岭,过丰口,进军祁门县;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刘官芳部及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奉王古隆贤部又先后从方家岭、丰口与其他各路配合,两度攻占黟县县城,并转攻祁门,给清军曾国藩大营极大威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1934年冬,由方志敏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皖南,在柯村停留三天后,经湘口、杨家墩,越过方家岭、钓鱼岭,过丰口,直抵黟城中心地带。当先头部队行进到丰口东南的八卦鼎时,与国民党政府黟县县长庄继先率领的别动队、自卫队等发生激战。从上午一直战斗到下午四时,毙、伤及俘虏敌军多人,先遣队仅牺牲战士一人。敌军慌忙逃回黟城,紧闭城门,不敢出战。先遣队即经丰口、古筑、关麓,越西武岭向祁门进发。沿途烧毁丰口泗洲庵及古筑琉璃柱等处敌建碉堡,而对人民秋毫无犯,买卖公平,关心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在黟县人民中产生深远影响。

丰口村中多为王姓,在明朝以前即迁来居住,并繁衍成村。古来就有读书学有成就、从仕赈灾、乐善好施而名著于世者。如王圭,明朝永乐戊戌(1418年)中式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好古博学,并工于书法,篆楷均独具风韵,尤能习四彝书。王家瑞,清朝咸丰己未(1859年)举人,历任直隶永平、东明知县,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在任知府候补。这一年,顺直水灾,他捐棉衣数千套以赈灾民。经抚台奏请嘉奖“乐善好施”,并建牌坊于故里丰口村口。

丰口村右侧,有山名相见山,又名吊愚山、钓鱼岭。明末,政治腐败,有名士来此隐居。孙家符,字中孚,号不二,好读《老子》,于明末入相见山,静居二十余年,足不出山,而相知者即前来谈经论道。学者汪有光过相见山,访不二山人,问道:“山以相见名,何也?”山人回答说:“易曰:相见乎离离,上于山,旅也!”“离”是八卦之一,象征火,也是明的意思。“旅”,六十四卦之一,为山上有火,而“离”、“旅”象征火,火能明,故万物皆相见,故以名山。因此汪有光感慨地说:“钓鱼山,钓鱼于山,而山中无鱼,不二山人志不在鱼矣!而山又名吊愚山,因山人之明,故悯下愚也!”从不二山人隐居相见山,即钓鱼山,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到清朝,古筑诗人孙光启亦来此隐居,曾写有《相见山别业》一首:“几株红叶数家村,茅屋终年懒闭门。藜藿半篮书一篑,何劳山犬吠黄昏!”山居读书,悠然自得。

在旧时,人们每遇劫难,无力抵御,往往信神拜佛,以求解脱,所以寺庙应时而建。相传唐代高僧泗洲大士来到丰乐里 持锡杖柱立而泉涌,百姓有所祈祷,皆灵应。到宋宁宗嘉泰年间,僧天庵奉敕募缘而建泗洲庵于丰口村西,以后香火不绝。到明代成化十九年(1483年)更立碑以记。庙后圮毁。在旧时的丰乐里,无论是山里人营林还是山外人农耕,都由于封建王朝到国民党政府的压迫与盘剥,再加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并不真的“丰年安乐”,即使求神拜佛,也不能摆脱苦难的厄运。直到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推翻了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同时发展生产。在这里,兴修水利,丰口水库建成,灌溉、养殖、发电,有利于农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营林护林并计划砍伐,有利于生态平衡和水土保持。这些,无不造福于人民,而真正丰年而安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