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非致命性武器
释义

非致命性武器是属于新概念武器一类,通常是相对传统武器而言,不会直接产生致命性人员死亡、装备毁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是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软杀伤、软破坏”,使敌方作战能力丧失和削弱的“人道性”武器。通过打击人的易损部位和破坏装备而达到迫使敌方就范或阻止其行动的目的,同时又将人员的死亡及装备设施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的手段。

非致命武器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产物,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现代军事战略理论相结合的必然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由于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爆发大规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战争的主要形式,高强度的战争减少了,诸如维和行动,对付恐怖主义活动、制止暴乱、打击走私贩毒等低强度的局部冲突和非军事行动增多了。如果在低强度战争或一些准军事行动中,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环境的破坏,将会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军官麦克马丁提出非致命性战争的概念,得到了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重视和支持,由此引发了以非致命性武器为中心的新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国际裁军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国际人道主义运动的兴起。随着“核禁试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等国际军控条约的签署和生效,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某些不人道常规武器的限制使用和禁止,使这类武器的研究和发展受到了制约、面临困境,因此美国等大国为了保持军事优势,利用自身的高科技优势,必然会发展和研制“非致命性武器”这类新概念武器。非致命性武器通常按作战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反人员的,通过非致命武器的使用,使敌方人员心理和生理都受到影响,失去或削弱战斗力;第二类是反物质的,可使武器装备、基础设施、电子侦察通信系统等失效和损坏。 反人员类非致命性武器主要包括激光致盲武器、声波武器、化学失能剂、刺激剂、胶粘武器等。 激光致盲武器利用激光束照射人眼和武器装备中光电传感器,使之受干扰、迷茫、过载或造成损伤的一类激光武器。这类武器还可使光电观测仪器失效,跟踪与制导系统失控,弹头引信失灵。 声波武器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为次声波。当次声波的能量足够大时,尽管人们听不到看不见,但能产生对大脑和内脏器官的共振,使人神经错乱或生理不适,严重可造成死亡。 化学失能剂也叫运动不能剂,类似于古人所说的“蒙汗药”,可使人员产生躯体功能障碍,听觉、视觉障碍,精神紊乱,麻痹瘫痪,昏迷或呕吐等的一种或几种症状,从而降低或暂时丧失战斗力。 刺激剂可对人的五官、皮肤和呼吸系统产生强烈刺激,发生恶心呕吐,眼睛流泪,呼吸困难等症状,如臭味弹、辣椒素等。 温和武器如胶粘武器、渔网弹等,可束缚人们的行动,使之立即丧失活动能力,束手就擒。 反物质类非致命武器主要用于作战装备和军事设施上,使敌方装备、设施、环境受到破坏和损毁,打击敌方赖以战斗的物质基础。如导电纤维弹、熄火剂、超级润滑剂、电磁脉冲武器、微波武器、计算机病毒等。 随着非致命性武器的发展和成熟,一些性能优良的非致命性武器开始逐渐走上战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震惊的作战效果。如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纤维炸弹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伊拉克和南联盟的战争能力和抵抗意志。美国国防部长特别强调,非致命性武器将在维和行动等准军事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近年来,某些非致命性武器已运用于战争中,但是,将许多有效的非致命方法转化成有效的非致命武器的过程中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这是由于对该种武器的作用目的界定造成的。非致命性武器所称不会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有些非致命性武器无疑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如碳纤维、胶粘剂、润滑剂等都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带来环境问题。如何清除和使其无害化,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热门的非致命性武器有:

扩音炮

 扩音炮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扩音器,从它的喇叭口可以钻进去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它能发出高达150分贝、频率为2000—3000赫兹的强大脉冲。通常,在110分贝的噪音下人就无法交谈,130分贝时人会头痛,而150分贝将造成听觉器官的永久损伤。在高分贝冲击波的“冲击”下,距扩音炮不远的人会失去自制力和辨识方向的能力,感到莫名的恐慌,头晕目眩,有恶心感。近距离条件下,扩音炮可能引起人的心理紊乱,甚至损伤内脏器官。扩音炮可用来保护目标免受外来破坏,如果装配在军舰上,可以防止敌方小型舰艇靠近。它还可以用来驱散人群,制造恐慌。近年来新型扩音炮正在研制当中。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利用控制爆炸物来制造高分贝冲击波。另一个方向则是模仿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鸟,发出令人神魂颠倒的声音,以此迷惑敌人,瓦解对方的战斗力。

低能激光枪

低耗能的激光武器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研制成功,可用来打击武器控制系统、侦察和通讯设备以及光电系统,也可以使敌方有生力量失明。激光武器的气体、固体和化学放射源可以产生不同波段的激光。在战场上,这种激光武器可以装进背包内或用汽车运输。

与高强度激光相比,一些相对简单的武器也有同样的功能。比如,信号弹内填充的火药点燃后能够制造出低温气体场。在此原理上制成了光榴弹以及具有致盲和振聩效果的组合炸弹。它们爆炸产生的威力能让人失明20—30秒,失去听力4—6小时。

和激光一样,超高频辐射能够让无线电电子侦察、通讯、定位和控制设备瘫痪。此外,超高频武器可以破坏人的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使人出现耳鸣,听到并不存在的噪声。它也能损伤人的内脏器官,且可能致命。超高频发生器可借助普通炸弹投放到敌人的领土。目前这种武器的研制还面临技术障碍,即如何以一定重量、体积和价格的装置获得所需强度的辐射。

热能枪

在低频电磁辐射作用下,人脑会产生化学物质以调节自己的活动。这种物质可以导致各种病症,使人在瞬间入睡,或者相反,让人长期处于狂躁不安状态。而“热能枪”能发射热能束,引起类似癫痫的肌肉痉挛,它可在一秒钟内使人体表面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以上,无法忍受的灼痛会让敌军士兵四散而逃。“热能枪”的发展曾因体积过大而长期受到限制。但是,近来它的尺寸大大减小,已经可以装配到坦克的炮塔甚至战术导弹上。

木马程序

电子战是瓦解敌军、切断其信息渠道的有效方法,它通过电子计算机(包括军中越来越多的个人电脑)进行,现在甚至连地形测绘图也开始电子和数字化了。要使敌人的计算机瘫痪有三个基本的手段。第一,提前在武器、指挥和通讯系统软件中加入可诱发变异的程序,经过一定的时间,或者根据特定的信号,这种程序会“苏醒”,并破坏计算机的工作。因此,军队反侦察机构总是要认真检查军方获赠的电脑,尤其是当这些赠品来自国外时。第二,通过间谍渠道或者病毒渗透,破坏敌方的数据库和软件。第三,秘密进入敌人的网络并输入虚假信息。全部三种手段目前都在积极运用和完善之中。

石墨炸弹

现代军队作战离不开信息,信息渠道被切断的军队将变得孤立无助。有多种途径切断信息,比如,强大的电磁辐射会造成敌方电网的过载和频繁短路,使之无可挽回地丧失工作能力。这样的武器已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被应用,石墨炸弹就是其中之一。抛洒在空中的细石墨线能够让输电线短暂短路,让变电站的变压器失效。石墨有时也可用导电性能良好的碳纤维和镀金纤维代替。强大的电磁脉冲可以使电子设备瘫痪,抹去银行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如果电磁脉冲是由高空核爆炸引起的,影响的地区范围将更大,有时甚至覆盖整个敌国。确实,这样的武器是被国际法禁止的。但是当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时,谁会去考虑国际法?相对而言,非核性质的电磁脉冲效果要差一些,而且需要把发生装置精确地投送到目标地区,它们的优势是为行动提供了更多选择。

泡沫炸弹

阻击步兵比阻击汽车队要容易,只要向人身上撒上一层速凝泡沫(基本成份是丙醛烯基)即可。强力泡沫剂能在一秒钟内产生如此多的粘性物质,足以让整整一个排停步不前。满身泡沫的士兵们不仅无法动弹,而且失去听力和视力。

如果没有泡沫剂,还可以在步兵通过的关键路段撒上四氟乙烯粉,让路面变得光滑如冰。警察可以把这种粉末撒在抗议者要聚集的广场上,汽车开上去以后就如同在冰面挣扎的笨拙的母牛。四氟乙烯可以使敌人止步于重要目标(如桥梁和城市入口)之前。同时,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使敌人无法迈出基地一步。在撒满四氟乙烯的光滑跑道上,飞机同样无法起飞或降落。1993年,美国人在索马里试用了具有粘性的凝胶。敌军士兵被紧紧粘在地面上,军事装备也动弹不得,一些凝胶甚至能粘住坦克。但索马里士兵还是找到了对策:他们在危险的路段铺上竹片,从竹片上过去。

气溶胶弹

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阿富汗游击队通过设伏和突袭来阻击苏军机械化部队,给苏军带来重大人员伤亡。而现在,不费一枪一弹就可以让敌人的车队止步不前。方法只是引爆气溶胶炸弹,使化学物质撒满路面。这种化学物质既对金属有效,也对塑料、橡胶有效。它可以渗入并损坏坦克、汽车的发动机,使之停止转动;也能损害橡胶制品、腐蚀玻璃、让水、汽油变成凝胶无法使用;它甚至能让润滑油和燃料忽然变稠而导致发电机熄火。还可以用特殊装置发射金属薄片,使之贴满装甲车辆,遮挡驾驶员的视野。同时用粘性物质在瞬间“封杀”汽车及发动机的部件,用燃烧阻化剂阻止燃料(无论是柴油、汽油或煤油)燃烧,使发动机停转。由超级酸制成的气溶胶悬浮微粒、液体、粉剂或者凝胶可以快速地腐蚀橡胶、沥青和建筑物的房顶。为安全保存,需要把它们与爆炸物质进行双层装药,在引爆后则混合在一起同时爆炸。

绿色激光致盲武器

人的眼睛对绿色比较敏感(绿色显得比别的颜色更明亮)。军事专家利用这一特点制造了绿色激光器,它产生的激光可以使人头晕目眩,长时间的照射会导致持续数小时的短暂失明。朝鲜军队用激光使两架美国阿帕奇直升机迷失方向并造成飞行员失明,据认为,这是针对美国军队使用非致命武器的第一个战例。从那以后美军飞行员开始戴保护面具。

声光武器

任何一种非致命武器,不管如何精巧灵敏,对士兵来说首先都是一种心理攻势。它的根本目的是要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而最有效、前景最广阔的非致命武器是次声波。我们知道,人的耳朵听不见次声波,但可以接收到,就像接收大脑中自然产生的指令。次声波的特点是在空气中传播时不易衰减,可以把“声音”送到相当远的地方。美国人不仅曾经使用过“上帝之声”武器,还运用过“上帝之脸”。同样在索马里,1993年,美军借助激光装置在天空中投射出巨大的耶稣像。当时,这一“奇迹”震住了许多人,几乎没人还能继续抵抗。如今,专家们已学会使用声光组合武器。因此,如果在混乱的伊拉克上空出现某个宗教人物的形象,并命令伊拉克抵抗者放下武器的话,也不会让人大跌眼镜。用专门的调制器复制名人、政治领袖的声音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臭弹

气味也可以成为武器。就像许多神经学家所想的那样,任何一种气味都能引起害怕甚至恐慌。如果空气中充满粪便气味的硫醇,人就会在嗅觉上受到沉重打击,恨不得一下子逃离被“污染”的地方。臭弹通常用硫磺、氯、硫化氢和氨制成,但原则上可以使用任何能令人不悦的气味,包括腐烂食物的味道、很久未洗的袜子的味道等。对气味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敌人的民族习性和战场地理特点,因为不同民族的人对气味的反应不同。臭弹中还可以加入高效麻醉剂或催眠剂,使人失去活动能力或者干脆丧失知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