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如东 |
释义 | 王如东,幼名福海,参加革命后更名如东。男,汉族,中宁县宁安镇洼路村人,民国12年(1923年)生。幼时家贫,衣食不给。10岁时给殷姓地主家里放牛,只管吃饭,不付工钱。一天,地主婆给家里长工发后晌,别的长工都是白面馍,认为他是个孩子,就给了个黑的。娃娃嘴馋,王如东心里老大不快,没吃。到了河滩,把黑馍插在牛角尖上,自己就和小伙伴玩耍。牛吃饱了草,自己往家里跑,穿街过巷,殷家的劣质食品在左邻右舍面前曝了光。地主婆丢了面子,愤怒异常,大骂:“天煞的,干出这等事来,晚上回来,老娘再和他算账!”一个好心的长工怕他晚上回来吃亏,偷偷地给他送了信,吓得他不敢回来,从此离开殷家。不久,一位堂姑父又伤天害理,瞒过他的父母,以几块银元的代价,把他拐卖给同心县下马关一户地主家里,仍然是给人家放牛放羊。 1936年秋,长征中的红二方面军在同心城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向陕北开进。路经下马关时,地主一家卷起细软逃跑了,抛下了王如东和他放牧的牛羊。红军进了地主家的深宅大院,空空如也,只有一个小长工和他放牧的牛羊。红军战士和他聊天,知道了他是苦出身,苦大仇深,就动员他参加革命。王如东自打出生,就没有吃过一顿好饭,没有穿过一件好衣,他心里恨透了地主老财,现在听说红军是为穷人服务的军队,像黑夜里看到了太阳,他满心欢喜,就改名如东,向连长报名参军,并且给红军送了一份厚礼——自己放牧的一群地主家里的牛羊。集参军和立功于一体,从此王如东的人生轨迹发生了180度大转变。那时他13岁,长征还没有结束,抗战还没有开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也是以后的事情,所以他一入伍,大家就戏称他是小战士、老红军。 入伍后,王如东立场坚定,工作努力,战斗勇敢,1937年入了团,不久又入了党。1939年,部队保送他到陕甘宁边区党校学习,使他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归队后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后来转业地方工作,先后任豫旺县、镇原县儿童团书记、县委宣传部长和陇东军分区解放大队、甘肃省警备三团副政委、政委。1950年任甘肃省正宁县县长,后调省委统战部民族处处长。 1952年,王如东随中共中央西北局访问团赴甘南地区检查工作后,被留在甘南,参加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筹备工作,任工委常委。1954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成立,他任常务副州长兼党组书记(州长黄正清是民主人士)。1958年春,正当甘南地区农业蓬勃发展之际,极少数反动分子勾结美蒋特务,在夏河、卓尼、碌曲、玛曲4县局部地区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他们坚持反革命立场,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欺骗威胁部分群众破坏公路,砍断电杆,赶走工作组,围攻部分区乡人民政府。中共甘南州委和州人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定地依靠各族基本群众,团结拥护社会主义的进步力量,在部分民族中上层人士的密切配合下,以政治斗争为主,协调配合解放军和民兵给予必要的军事打击,坚决弹压少数顽固不化的反革命分子,在短期内很快平息了反革命叛乱,王如东在其中表现突出。平叛以后,王如东以少数民族参观团团长的身份带领到北京上海等地参观,让他们对祖国的繁荣建设有更深刻的了解。就是这一次,周恩来总理分别接见了他和他带领的队员,专门和王如东会见深谈,并合影留念。其实这张珍贵的照片,王如东生前从来没有在家里悬挂过,只是有老朋友来做客提起这件事,要求他拿出照片时,他才拿出来给大家看。 1977年,王如东任武威地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当时镍都金昌的金川公司生产下滑,镍产量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组织上派王如东前去整顿,金昌市成立后,改任金昌市委书记。1983年当选甘肃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85年任顾问委员会秘书长。 王如东虽然小时候没有读过书,但他聪明好学,记忆超群,凭着工作中的揣摹锻炼,具备了极高的文化素养,担任过《甘南日报》的总编辑,发表过文章,撰写过社论,还写过剧本和电视剧脚本。书法也有相当造诣,并且喜爱文物收藏。所藏古字画、古砚、古铜镜、藏挂毯等共90余件,经专家鉴定无一赝品。1994年11月王如东临终时,遗嘱将这些藏品捐赠给甘肃书画院。1994年11月8日,甘肃书画院举行王如东书画捐赠仪式暨展览,曾任甘肃省委书记的李子奇等数百人出席并参观。王如东生前好友杨炳文参观展览后赋诗抒怀: 物是人非情未休,漂泊明志书画酬。 魂寄黄河万里波,胆照寒菊千载秋。 孩提从戎辟荆莽,古稀不怠砥浊流。 清风两袖堪典范,无愧此生于陇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