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菲尔兹奖 |
释义 |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全名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个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项。每四年颁奖一次,颁给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每次最多四人得奖。得奖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它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要求设立的。菲尔兹奖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简介1936年开始颁发的菲尔茨(Fields)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数学家、教育家J.C.菲尔兹(Fields)的姓氏命名的,中文全名:约翰·查尔斯·菲尔兹。 菲尔茨奖是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菲尔茨奖誉为数学届的“诺贝尔奖”。 J.C.菲尔兹1863年5月14日生于加拿大渥大华。他11岁丧父,18岁丧母,家境不算太好。 J.C.菲尔兹17岁进入多伦多大学攻读数学,24岁时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26任美国阿勒格尼大学教授。1892年他到巴黎、柏林学习和工作,1902年回国后执教于多伦多大学。J.C.菲尔兹于190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他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苏联科学院等许多科学团体的成员。 J.C.菲尔兹强烈地主张数学发展应是国际性的,他对于数学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北美洲数学的发展都抱有独特的见解并满腔热情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使北美洲数学迅速发展并赶上欧洲,是他第一个在加拿大推进研究生教育,也是他全力筹备并主持了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在欧洲之外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正是这次大会使他过分劳累,从此健康状况再也没有好转,但这次大会对于促进北美的数学发展和数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他得知这次大会的经费有结余时,他就萌发了把它作为基金设立一个国际数学奖的念头。他为此积极奔走于欧美各国谋求广泛支持,并打算于1932年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亲自提出建议。但不幸的是未等到大会开幕他就去世了。 J.C. 菲尔兹在去世前立下了遗嘱,他把自己留下的遗产加到上述剩余经费中,由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转交给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立即接受了这一建议。 J.C. 菲尔兹本来要求奖金不要以个人、国家或机构来命名,而用“国际奖金”的名义。但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们为了赞许和缅怀J.C. 菲尔兹的远见卓识、组织才能和他为促进数学事业的国际交流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一致同意将该奖命名为菲尔兹奖。 第一次菲尔兹奖颁发于1936年,而后每4年一次。当时并没有在世界上引起多大注意。连许多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也未必知道这个奖,科学杂志也不报道获奖者及其业绩。然而30年以后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召开,从国际上权威性的数学杂志到一般性的数学刊物,都争相报导获奖人物。菲尔兹奖的声誉不断提高,终于被人们确认:对于青年人来说,菲尔兹奖是国际上最高的数学奖。 菲尔兹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奖励年轻人,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即授予那些能对未来数学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人。菲尔兹奖是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的奖金、奖章的正面是阿基米德的浮雕头像(见下图〕。就奖金数目来说与诺贝尔奖金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为什么在人们的心目中,它的地位竟如此崇高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它是由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合会主持,从全世界的第一流青年数学家中评定、遴选出来的;第二它是在每隔四年才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发的,且每次获奖者仅2-4名(一般只有2名),因此获奖的机会比诺贝尔奖还要少;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由于得奖人的出色才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声誉。正如本世纪著名数学家C.H.H. 外尔,对1954年两位获奖者的评介: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自己未曾想到的”,“自己从未见过这样的明星在数学天空中灿烂升起”,“数学界为你们二位所做的工作感到骄傲”。从而证明了菲尔兹奖对青年数学家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国际数学奖。 菲尔兹奖的授奖仪式,都在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先由执委会主席(即评委会主席)宣布获奖名单,全场掌声雷动。接着由东道国的重要人物(当地市长、所在国科学院院长甚至国王、总统)或评委会主席或众望所归的著名数学家授予奖章和奖金。最后由一些权威数学家分别、逐一简要评价得奖人的主要数学成就。 设立背景一年一度令世人瞩目的诺贝尔奖中,只设有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类别(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竟然没有数学这个科学之“王”的份额,使得数学这个重要学科失去了在世界上评价其重大成就和表彰其卓越人物的机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先后树起了两个国际性的数学大奖:一个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持评定的。在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菲尔兹奖;另一个是由沃尔夫基金会设立的一年一度的沃尔夫数学奖。这两个数学大奖的权威性。国际性,以及所享有的荣誉都不亚于诺贝尔奖,因此被世人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影响就奖金数目来说与诺贝尔奖金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它的地位如此崇高原因有三:第一,它是由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合会主持,从全世界的一流青年数学家中评定.遴选出来的;第二,它是在每隔四年才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发的,且每次一般只2名获奖者,因此获奖的机会比诺贝尔奖还要少;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由于得奖人的出色才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声誉,他们都是数学天空中升起的灿烂明星,是数学界的精英。 发展第一次菲尔兹奖颁发于1936年,而后每4年一次。当时并没有在世界上引起多大注意。连许多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也未必知道这个奖,科学杂志也不报道获奖者及其业绩。然而30年以后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召开,从国际上权威性的数学杂志到一般性的数学刊物,都争相报导获奖人物。菲尔兹奖的声誉不断提高,终于被人们确认:对于青年人来说,菲尔兹奖是国际上最高的数学奖。 奖章设计奖章由加拿大雕塑家罗伯特·泰特·麦肯齐(Robert Tait McKenzie)设计。正面有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右侧头像。在头像旁刻上希腊文“ΑΡΧΙΜΗΔΟΥΣ”,意思为“阿基米德的(头像)”。又刻上作者名字缩写RTM,和设计年份的罗马数字MCNXXXIII(1933年,第二个M字以N代替),还有一句拉丁文“TRANSIRE SUUM PECTUS MUNDOQUE POTIRI”,意为“超越他的心灵,掌握世界”,出自罗马诗人马尔库斯·马尼利乌斯(Marcus Manilius)的著作《天文学》(Astronomica)卷四第392行。句中“suum”(他的)原文作“tuum”(你的)。 奖章背面刻有拉丁文“CONGREGATI EX TOTO ORBE MATHEMATICI OB SCRIPTA INSIGNIA TRIBUERE”,意为“聚集自全球的数学家,为了杰出著作颁发(奖项)”。背景为阿基米德的球体嵌进圆柱体内。 获奖名单从1936年至2010年,共有53位获得菲尔兹奖,华人两位。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36 奥斯陆阿尔斯·阿尔弗斯 1936 杰西·道格拉斯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50 坎布里奇罗朗·施瓦尔兹 1950 阿特尔·赛尔伯格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54 小平邦彦 1954 让-皮埃尔·塞尔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58 克劳斯·费里德里希·罗斯 1958 雷内·托姆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62 斯德哥尔摩拉尔斯·荷曼德尔 1962 约翰·米尔诺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66 迈克尔·法兰西斯·阿提雅 1966 鲍尔·约瑟夫·科恩 1966 亚力山大·格罗登迪克 1966 斯蒂芬·斯梅尔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70 尼斯阿兰·贝克 1970 广中平祐 1970 谢尔盖·彼得洛维奇·诺维科夫 1970 约翰·格里格·汤普逊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74 大卫·布赖恩特曼福德 1974 恩里科·庞比里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78 查里斯·费弗曼 1978 皮埃尔·德林 1978 丹尼尔·奎伦 1978 格·阿·玛古利斯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82 阿兰·孔耐 1982 威廉·瑟斯顿 1982 丘成桐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86 唐纳森 1986 法尔廷斯 1986 弗里德曼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90 德里费尔德 1990 沃恩 1990 森重文 1990 威藤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94 布尔盖恩 1994 利翁 1994 约克兹 1994 泽尔曼诺夫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98 博切尔兹 1998 高尔斯 1998 孔采维奇 1998 麦克马兰 1998 安德鲁·怀尔斯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2002 洛朗·拉佛阁 法国 北京 证明了与函数域相应的整体朗兰兹纲领,从而在数论与分析两大领域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36 2002 符拉基米尔·弗沃特斯基 俄罗斯 北京 发展了新的代数簇上同调理论而获奖。这一理论有助于数论与几何的统一,并帮助解决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米尔诺猜想。 36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2006 安德烈·欧克恩科夫 2006 格里高利·佩雷尔曼 2006 陶哲轩 2006 温德林·沃纳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2010 吴宝珠 2010 埃隆·林登施特劳斯 2010 斯坦尼斯拉夫·斯米尔诺夫 2010 赛德里克·维拉尼 特殊情况1966年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抵制于莫斯科举行的他的菲尔兹奖典颁奖礼,以抗议苏联在东欧的军事行动。 1978年格列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马尔古利斯受到苏联政府的限制,不能前往温哥华领奖。雅克·蒂茨代他领奖,并致词: 我很遗憾马尔古利斯缺席这届大会,相信很多人也一样。我只从他的工作认识他,然而从这城市的象征意义来看,我的确有理由希望最终可以会见这位我最尊敬和仰慕的数学家,本来在1982年于波兰华沙举行的大会,因为政局不稳定要延迟一年举行。得奖名单于那年较早时的国际数学联盟第九届会议宣布,1983年华沙大会颁发。 1998年的大会中安德鲁·怀尔斯由菲尔兹奖委员会主席尤里·马宁颁发第一个国际数学联盟银奖,以表扬他证明费马大定理。 2006年因证明庞加莱猜想获得菲尔兹奖的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拒绝领奖,并且缺席大会。 趣闻1.同财大气粗的诺贝尔奖相比,菲尔兹奖显得未免有些寒酸不过,菲尔兹奖与诺贝尔奖的差别绝不仅在于奖金多少。数学界中有一个流传颇广的传言,说是诺贝尔与当时瑞典著名数学家米塔格-莱夫勒(Mittag-Leffler)因为争夺某一女子而失和,为防止莱夫勒获取自己设立的奖项,诺贝尔故意将被誉为“科学的皇后”的数学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据说与莱夫勒保有“持久的友谊”的菲尔兹设立“菲尔兹奖”的一部分意图就是为好友伸张正义,为数学家设立一个与诺贝尔奖对立的奖。 2.关于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的另一个有趣比较是在年龄方面 虽然纳什绝对是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但作为数学家,他从未获过菲尔兹茨奖。从1936年设立之日起,菲尔兹奖对于获奖者的要求中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得主年龄不超过40岁。而尽管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年龄从未作过规定,迄今为止却没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年龄在40岁以下。因此,数学界又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你是一个很想获大奖的年轻数学家吗?如果到了40岁还没有拿到菲尔兹奖,不如转行学经济学,争取拿诺贝尔奖吧! 3.里戈里·佩雷尔曼拒绝领奖 2006年8月22日,西班牙马德里,当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在3000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面前颁发菲尔兹奖章时,获奖者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在巨大的荣誉面前缺席了。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这名40岁的俄罗斯圣彼得堡数学奇人并不是第一次拒绝荣誉和奖项——1995年,他拒绝斯坦福大学等一批美国著名学府的邀请;1996年,他拒绝接受欧洲数学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奖。“我想他是一个非传统的人。他很讨厌被卷入各种浮华和偶像崇拜。”哈佛大学的ArthurJaffe说。除了拒绝学术荣誉,佩雷尔曼似乎对金钱也不感兴趣。 关于菲尔兹菲尔兹1863年生于加拿大渥太华。曾任美国阿勒格尼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J.C.菲尔兹1863年5月14日生于加拿大渥太华。他11岁丧父,18岁丧母,家境不算太好。 J.C.菲尔兹17岁进入多伦多大学攻读数学,24岁时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26任美国阿勒格尼大学教授。1892年他到巴黎、柏林学习和工作,1902年回国后执教于多伦多大学。J.C.菲尔兹于190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他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苏联科学院等许多科学团体的成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