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范家庄村 |
释义 | 1 山东省胶南市范家庄村◎ 地理位置范家庄村隶属于山东省胶南市海青镇,位于镇驻地南3公里,南邻徐家洼村,北邻辛店子村、东邻张黄崖村,西邻大芦疃村,村东是平(度)日(照)公路,交通便利。 ◎ 村名由来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范姓由江苏迁此立村,取名范家庄。 ◎ 人口耕地该村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0亩,2005年有156户,480口人,除徐姓外,还有张、陈、王、刘、李、盛、于、丁等姓氏居民。 ◎ 经济概况范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居民及其贫困。1949年解放后,村庄的农业逐年提高,经全村干部群众苦干,将原来的荒坡地改造成梯田,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各业突飞猛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并举,畜牧养殖、果园、柿园等种植也有较大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果园、柿园共有160亩,母猪存栏100多头,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资料表明,2005年,该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5397元。 ◎ 文明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1997年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双文明先进单位”,投资8万多元整理了街道,投资2万多元整修了文化大院,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到2005年,全村有近百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研究生7人。村集体为村民办理了合作医疗保险,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家庭”和“好媳妇”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 获得荣誉该村多次被评为“双文明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先进共青团”等荣誉称号。 2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范家庄村◎ 简介范家庄位于稷下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偏南5公里处。全村共有土地33.3公顷,居民345户,880人。 ◎ 由来范氏于明洪武年间立庄。据范氏族谱载:范氏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河北省范镇迁入山东,一支在寿光县落户,一支在临淄县城南立村,以姓名村,称范家庄,沿用至今。 ◎ 沿革明清时期,范家庄属临淄县端智乡徐姚社。民国9年(1920年)属临淄县南一社。1958年9月起属辛店公社。1965年10月划归孙娄公社。1984年,孙娄公社分为孙娄、永流两乡,范家庄属永流乡。2001年3月起划归临淄城区,属稷下街道。 ◎ 遗址孔融墓:村东北500米处有孔融墓,虽历经1800年沧桑,墓冢现仍高11.5米,南北20米,东西11米,墓地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孔融 (153~208),字文举。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鲁国(今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今昌乐以东地区)相,孔融墓后领青州(治所临淄)刺史。建安年间,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因为与曹操政见不合,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杀。孔融死后,临淄人按照“古者卿大夫葬,不于国都,必于采邑”的制度,把他留葬临淄。 “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来自《融家传》,后被收录启蒙读本《三字经》,为传统美德典型事例。 “妙答李膺”的故事。孔融自幼天资聪慧。据《后汉书.孔融传》载,时河南尹李膺是位声名显赫的学问家,性格孤傲,对无名之辈常避而不见。孔融10岁时,随父去洛阳,要见李膺。他对李府门人说:我与你家李公为世交,特来拜见。李膺一听“世交”,连命“请见”。见孔融陌生,问:你的前辈与我有交?孔融从容答道:我姓孔,您姓李。先祖孔夫子曾向您的先祖老子(李耳)学习,这不是世交么?”李膺赞叹:“必成伟器”。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把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并称赞孔融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者。”认为他的文学造诣,可以和汉代大文学家扬雄、史学大师班固相媲美。孔融死后,曹操为他整理遗作20篇,收入《孔北海集》。 3 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期纳村委会范家庄村◎ 村情概况范家庄村隶属于期纳镇期纳村委会,位于期纳镇西北边,距离期纳镇2公里,海拔1420米,年平均气温18℃,适合种植水稻、碗豆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83.9亩,林地面积3.5亩,人均耕地0.54亩,共有林地 5亩。全村有农户43户,共155人,其中农业人口部数为155人,劳动力90人。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业为主。 ◎ 自然资源范家庄村位于期纳镇西北边,距离期纳镇3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土路。全村耕地面积83亩,人均耕地0.54亩,主要种植水稻、碗豆等作物。拥有林地5亩,经济林果地5亩,主要种植龙眼、桃子作物。 ◎ 基础设施该村目前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全村有28户通自来水,2户还在饮用井水,1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43户通电,3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5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的土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5公里。全村共有4户农户建有沼气池;装有太阳能农户4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2亩。 该村村民的住户以土木结构为主,目前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40户,还有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006年底全村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7辆。 ◎ 农村经济200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2%;畜牧业收入5.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外出劳务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3546元,工资性收入5.63万元,人均纯收入286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6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0人。 4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侯城乡范家庄村◎ 村情概况范家庄位于侯城乡浒泊片山区,太谷县城16公里,是太谷县南面的最后一个村庄,是太谷与祁县的交界之地,从这里到祁县地界只有五公里,故有太谷南大门之称。 全村现有103户,人口238人,耕地面积1650余亩,由范家庄、桃沟、姚家岭、泊子岭四个自然村组成,进山公路平坦,交通便利。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然而却蕴藏了深厚的农耕文化的底蕴。这里生态植被茂密,主要以林业、牧业和杂粮为主导产业。这里的村民勤劳淳朴,以农耕为生,直到现在人们仍保持传统的农耕方式,使用传统的犁,耧、耙和驴、牛等牲畜进行耕种,保留着非常传统的农耕文化。 ◎ 地方特色1.范家庄东部山顶至今仍保留了一座古老宏伟的建筑——青龙寨。青龙寨又名“迁善庄”。海拔1386米,山庄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至50米,面积4000余平方米。据《重修龙王庙碑记》证实:清咸丰3年(1853),曹家第十九世曹培义(五门)和曹培贞(二门)为避战乱以2200两白银购买范家庄原名“青龙寨”的山地,当年便动工修建,该工程共耗费白银70万两,约折合现在人民币2.1亿元,历时五年至于咸丰8年(1858)建成并取名“迁善庄”,意思是让家族人改过向善的地位,清光绪22年(1896)曹培义孙子曹克训让投资大修并扩建。此番重修本意为族内吸食鸦片成隐的子弟来此隔离戒毒,结果并不如意,主要用于消夏避暑、休闲游乐。所以曹家的后人把迁善庄这三个字当成一个忌讳,从不认可,一直称其为青龙寨,现已在开发保护当中。 2.尺伍庄位于侯城乡黄背凹村,传说是城内富商孙家和孟家合建的山寨。占地16亩,海拔1580米。是目前太谷所见的最大、最好的山寨。主人孟家和孙家都是太谷望族。孙家在大涧村还另有山寨。孟家则是元代就定居于太谷城乡的大家族。累世经商,家资富有。还多出官宦,仅清代,孟家就出过七任知府。家势显赫,在太谷,不仅城内有巨厦广宅,城郊还有豪华园林。尺伍庄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其庄园面积较迁善庄显然要大的多。从现有遗址看,寨门、吊桥清晰可见。整个庄院,全用附近的采石厂提供的石块垒砌。内有主人院、两道街巷,还修有排水沟,整个寨子有好几道门。过吊桥,进寨门后,一条街巷,似乎明显分为了两大院落。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孙家和孟家共建寨园后的居室分界吧,现在完好的房屋虽已经看不到,但尚存留着昔日炕围上油漆的炕围画,旧日的一些石窑洞,也一排排矗立在那里,整齐、完好,显得很有气派 3.范家庄村农家院全部依山势而建,农家的院墙全都用石头垒砌而成,承载了几百年厚重的历史积淀。这里还保留了传统的农具石磨和石碾,磨由两个偌大的磨盘组成,以前的人们就用它来磨面,把粮食从磨眼里漏到两个磨盘中间,然后用骡子拉动上面的磨盘转动,在下面的磨盘表面均匀分布着纹路,这样加工品从两个磨盘之间的纹路流出来,将半成品再次倒入到磨眼中,加工,反复几次之后才能磨成面。石碾有碾盘,碾滚,和碾心组成,碾心用来固定碾滚,把粮食平铺在碾盘上面,然后用骡子拉动碾滚,这样反复的转圈碾动,米就会从碾盘上的纹路里流出,经过反复的碾转,就成了小米。 4.农耕文化: 范家庄古戏台(古戏台是在原来旧的戏台基础之上,在农业学大寨是有农业合作社重建后留下来的)上还陈列着早前人们耕作时所用的各种农具,这些农具保存完好,其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也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