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泉映月 |
释义 | 1 中国传统二胡乐曲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音乐作品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泉水,世称“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一生的经历。 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它还成为了美国唯一接受的一首中国音乐。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说过,“这首歌是要跪着听的”,可见它的魅力之大。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享誉世界。 ◎ 定名经过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二泉: 无锡二泉池设有漪澜堂,二泉亭等建筑。农历每月望日前后,月恋水,水怀月,同辉水韵。佳景天成。 ◎ 赏析之一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二泉映月》。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有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 演奏手法阿炳的二胡曲是集我国民间音乐之精华,融会贯通后自然流露的绝唱。 我在演奏时,特别感觉到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阿炳所用定弦G、D的胡琴在过去民间称为托音胡琴,这种胡琴本不作演奏主调而用,也没有(或很少)换把,只是在一个把位内上下八度翻用。但经阿炳之手,却奏出如此优美、深沉的旋律,而且用到极高把位,至今仍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绝响。在教学中,我常把阿炳的音乐和曲谱比喻成牛奶和奶粉的关系。牛奶是为了便于携带和保存,才将它制成奶粉的。这个过程,必然要失去一些有价值的成分。同样,阿炳在演奏这几首乐曲时,并没把乐曲结构、音符、节奏等放在心里,只是把心中的感受用琴声叙述出来。因此,《二泉映月》当初又有《依心曲》之说。后来为了乐曲的传播与研究,才将录音记录成乐谱,而阿炳二胡曲的精髓可以说是不能在乐谱上明确地表达出来的。所以,如果只是完成音符式的演奏这些乐曲,至多如同干嚼奶粉般地无味。因此,我们要演奏好这些乐曲,首先必须做到将音符完全“溶解”于音乐之中。阿炳二胡曲旋律虽很优美,但它更注重刚毅和深沉,这是由于阿炳饱受艰苦磨难所决定的。我们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再现阿炳的形象与性格,不能将曲调奏得过于华丽、轻盈。 目前,有很多《二泉映月》的改编形式流行于音乐舞台上,如:小提琴独奏、弦乐合奏等,它们在音乐上都偏重流畅与优美,而显得刚毅与深沉不足。且有一些阿炳独特的二胡演奏手法,在其它乐器上不易被运用,也使这些改编曲失去了不少原曲的风韵。但如同很多奶制食品一样各有风味,诸多改编曲中仍不乏有一些上乘之作,听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演奏“二泉琴”,需要有深厚的功底,尤其是对于运弓的要求,更是严格。否则,不用说演奏不出乐曲的神韵,就连琴弦都不能正常振动,只能发出“吱吱啦啦”极其难听的声音。所以,在学生学习阿炳二胡曲之前,最好要先进行一段“二泉琴”基本功的训练。着重在运弓方面,要求气沉丹田、弓压恰当、弓速均匀,学会用气息喷发音头,随即放松,使琴弦充分振动。在按指方面,主要是掌握定把滑音以及一指按多音的技法。 阿炳二胡曲有三个独特的演奏手法。一是刚健的直线滑音。不论是《二泉映月》,还是《听松》,其滑音大多呈直线形式(即果断地上下滑动,中间不拐弯),要求两手密切配合、同时动作,以奏出刚健的音头。即使是连弓演奏的定把滑音,也是左手快速地直线滑动,右手配以浪弓,使发音顿挫分明。这种滑音是阿炳刚毅性格的体现。第二是定把演奏,一指按多音。由于阿炳经常用绳子将二胡挂在身上站立演奏,因此换把不太方便,这就形成了一整段音乐都在同一个把位中演奏,遇到把位外的音时就用一指伸展奏出,而且在换把时音乐大多略有停顿。这种停顿,既是演奏手法的需要,也是音乐特点之所在。只此一点,就能看出阿炳“巧夺天工”之奥妙,令人叫绝。由于定把演奏,用一指伸展奏出的音通常略高,但这正好符合音律美中“辅助音向骨干音倾向”的原则,听起来十分顺耳,且刚健有力。如果用换把将这些音奏准,反而会觉得软弱不顺,有失阿炳音乐风骨。这又是一巧妙之处。第三是不规则重音的运用。阿炳二胡曲的重音并不是规则的节拍重音,而是吸收了民间锣鼓乐的节奏特点,就连长音也用波弓奏出其内在的律动。再一巧妙之处就是大量不规则弓法的运用使这些重音大多落在拉弓上,使音乐与技法浑然一体,多变而有序。因此,有人把这些重音称为拉弓重音,又有人把这些拉弓称作重音拉弓。音乐的重音与技法的拉弓互为因果,完全融为一体,既独具匠心,又流于自然。这种我们多年追求的艺术境界,被阿炳轻轻一挥而就,就使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敬佩阿炳音乐功底之深厚了。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集中地体现了阿炳刚毅的性格和悲愤、抗争、挣扎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音乐语言素材,一部分来自于无锡一带的锡剧与民歌音调,一部分来自于广东音乐。引子是从锡剧簧调慢板过门中吸取素材而形成的叹息音调,要求演奏得深沉、自然,气息要下行。下来四小节的漫步主题情绪忧伤、沉重,演奏较为平稳,要求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合。接着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要求演奏得激昂,有份量,特别要注意直线滑音与定把演奏技法的运用。经过一段高把位富有激情的演奏后,在徵音上终止。下一句音高突然下跌八度,进入两小节的过门乐句,使高昂的情绪暂时平静下来,要求演奏得平稳、松弛。抗争主题第二次呈示,较第一次更为激昂,在高把位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羽音上的颤弓音形成了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在颤弓的演奏上要特别注意sfp,然后一次次地同音渐强,最后归结到一个强推弓上,生动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情形。这一段与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一样,终止在徵音上。这种合头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显得非常自然贴切,丝毫没有套用之感。两小节小过门以后有四小节的大过门,要演奏得宽阔一些,以表现阿炳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根据王国潼的删节谱,下面三十三小节亦可删去不奏,而直接演奏抗争主题的第五次呈示段。这是乐曲的高潮乐段,旋律经两次爬高后,用最强的力度奏出全曲的最高音。这是激愤的怒吼,是生命的呐喊,要将这吃人的旧社会砸个粉碎。在演奏时特别要注意高潮的铺垫,过程不可太快,要将最强点留待高潮音时喷发出来。由于此处把位极高,不可能将音量奏得十分强,因此主要是靠气息来取胜。做到声音用气息来喷发,高潮靠情绪来力托,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演奏效果。高潮以后,音高骤然下跌二个八度,造成从悬崖陡壁跌入万丈深渊的气势,好像从炽热的激愤中突然被拉回到冰冷的现实之中。这四小节要演奏得特别安静而柔肠百转、欲诉无言。最后是尾声乐段,它虽然是抗争主题的第六次呈示,但这一次要奏得轻盈而富于幻想,以表达阿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末尾在询问的音调中结束全曲,好像在问苍天,为何愚贤不辨、贫富不公?这几个音要奏得耐人寻味,气息要上提,然后逐渐远去。 ◎ 二泉映月——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作者:萧前勇 在中国音乐史占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个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他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糊口。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他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但却人穷志不穷,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淫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直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己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自此,《二泉映月》更焕发出了他勃勃生机和动人的光彩:他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旋乐四重奏、西洋旋乐合奏、二胡与乐队、高胡与竖琴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此曲后来又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二泉映月》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呢? 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如果将他比之于歌,则决非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诗歌中那忧国忧民的叹息,李白诗歌中《蜀道难》之感慨,屈原诗词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声。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扬州八家之犀利、坚挺的锋芒。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之愤然心绪。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标题,也使学者们常常为之争论。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阿炳失明前后常常去这里流连,他对故乡的山水充满着深情。然而,面对那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现实。他心中月儿凄冷,泉水怆凉。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遂取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问世以来,奏家蜂起,各展其长,异彩纷呈。对乐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备,寓神于形”这一表现原则,从而给听者留下铭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伤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希望。 ◎ 填词作品二泉映月 ——根据华彦钧先生二胡曲填词 刘周 心似泉水冷, 萧萧风吹月独明; 人世间, 酸甜苦辣尽, 到头总如月影空。 昨夜无月, 叹泉水淙淙溺侬心; 想弦月曾经, 凄凄惨惨照愁人。 功名富贵如烟散, 花落人亡似飘蓬。 多少孽冤, 此生处处尽遭逢; 奈何有恨, 历遍沧桑还是恨。 堪怨月圆豪门宴, 月缺月半生柔情; 粼粼波光载美色, 粉黛玉体陈。 一回望月一回明, 不识人间有峥嵘; 只问风月憔悴损, 岂怜沦落饿死人; 我今有泪对月下, 泪落泉中无处寻; 经年往事才回首, 数语难尽, 月儿弯弯泉中空, 欲上天入地总无门。 谁怜我月经风雨, 风雨蹒跚月朦胧; 仰天难见月色明, 低头惟觉泉水冷; 春冷夏还冷, 秋冷冬亦冷; 泉冷不知天下病, 月寒未解老与贫; 从来兴衰浮沉, 善恶终报应。 清辉刺破遮月云, 愁肠泻地, 风吹雨打尽。 古今事, 一样粪土掩悲容。 泉响击空明, 逐水逝去水还生; 人愿一轮常满盈, 百年人异月同; 消磨潘 不辨黄泉仙境。 败柳残红可飞升, 留得一天恨, 看破老死心。 附记:“二泉映月”乃华彦钧先生二胡曲,余谓二泉映月,泉者冷也,月者寒也,所以冷眼看世界焉。因为之词,以辅是曲云尔。 注:侬,指我 王明生评析:华彦钧(阿炳)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享誉全世界的经典名曲。这首词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作者对原曲精神的理解——即“泉者冷也,月者寒也”,二泉映月喻意“以冷应冷”,就是以冷峻之心直面冷酷现实。全词既如泣如诉,又大彻大悟;既哀怨凄婉,又愤怒抗争;既执著于浮沉,又超脱于名利,对世界的观察直接冷峻,对人生的感悟透彻淋漓,伤而不悲.能提能放。 譬如:“功名富贵如烟散,花落人亡似飘蓬”可谓如泣如诉;“清辉刺破遮月云,愁肠泻地,风吹雨打尽”可谓哀怨凄婉;“古今事,一样粪土掩悲容”可谓大彻大悟;“历遍沧桑还是恨”可谓愤怒抗争。更有“月儿弯弯泉中空,欲上天入地总无门,谁怜我月经风雨,风雨蹒珊月朦胧”使人顿感无助,孤苦仿徨,不知所从;“仰天难见月色明,低头惟觉泉水冷,春冷夏还冷,秋冷冬亦冷,泉冷不知天下病,月寒未解老与贫”使人益觉凄冷,荡气回肠,如霜似冰;“留得一天恨,看破老死心”,使人陡增沧桑,无限惆怅,百感交集。 原载《天有霓裳》 ◎ 阿炳介绍◎ 概述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华清和名号为“华雪梅”,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华彦钧4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4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顾父亲和道教长辈们的指责,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 华彦钧的民族器乐演奏植根于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民族底蕴,它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从民间艺术遗产中超凡脱俗,创作、改编、演奏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街头编唱过《汉奸的下场》等小调;他著名的二胡曲《听松》以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史实寄托了对民族解放的期望。在抗战胜利以后,他又编唱了《前走狼,后走虎》等在街头演唱,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这种新闻活报式的艺术创作和表演,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民主意识。 华彦钧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但他留下的只有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被收入了1956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为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研究的宝贵遗产。 他的《寒春风曲》音调与《二泉映月》相近,在明亮音区的演奏更显得活泼流畅、舒展宽广,展现了充满活力的世界;他传谱的琵琶曲《大浪淘沙》取材于十番锣鼓曲中的《将军令》,音调铿锵有力,表现了热情奔放的情绪,使人陶醉于“天人合一”的意境;《昭君出塞》是华彦钧的父亲华清和传授的琵琶曲,曲中展示了威严端庄,富于动力和明快的形象。琵琶曲《龙船》源自江南民间套曲,表现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欢快热烈场面,反映出作者的民俗生活情趣……在这些作品中,无不显示出华彦钧丰富的精神世界;其中,以《二泉映月》的影响最为广泛。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映月》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在1950年夏天,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 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身后的怀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当时文化艺术界“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口号下,众多艺术家对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进行了加工整理。《二泉映月》先后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之一——何占豪改编的小提琴独奏、储望华改编的钢琴独奏、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等西洋乐器改编曲相继问世,得到广大听众的由衷喜爱。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由一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著名的中国和外国交响乐团演奏,并使它的影响跨出了国门。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器乐创作的优秀代表,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叹,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华彦钧作为一位中国的民间艺人,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积淀上,以自己度过的沧桑岁月和不平凡的经历凝聚成了逐渐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传世之作;应该说,他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家。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恶习,35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催弟(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 轶闻趣事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1.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2.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3.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 华彦钧墓华彦钧墓(hua yan jun mu),一名阿炳墓。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华彦钧,即“瞎子阿炳”,民间音乐家,1950年12月病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在音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联系到阿炳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叹身世时,还流露着对旧社会进行控诉的愤懑之情。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当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宛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来”。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这是作者对旧社会愤怒控诉的声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反抗和斗争。 《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它是中国一位穷苦盲艺人的传世杰作,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 ◎ 名人评价名人评价《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在1950年9月创作演奏的传世作品。它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许多年来,由于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致在国际乐坛不胫而走,广泛流传,成为许多著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 毛泽东主席在50年代初于上海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周恩来总理也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主席非常重视和推崇民族优秀文化,亲切观看了辽宁芭蕾舞团进京演出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晚会上,江总书记还专门登台,饶有兴趣地听取了澳门大提琴家演奏的《二泉映月》。 著名音乐家、50年代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先生与著名大提琴家刘烈武先生在听了阿炳演奏的二胡曲录音后,对阿炳炉火纯青的二胡演奏技艺十分钦佩;“他(阿炳)的二胡弓弦长得像一望无际的火车铁轨,很难听出换弓的痕迹。” 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2 1979年严寄洲执导电影《二泉映月》(1979年) 外文名称 Moonlight on second spring 导演: 严寄洲 Jizhou Yan 主演:张勇手 Yongshou Zhang ....老赵 陶玉玲 Yuling Tao ....阿根嫂 邵华 Hua Shao ....钟师傅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110 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 色彩: 彩色 胶片长度: 11本 上映 1979 制作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 [中国] 剧情 无锡人阿炳从小丧母,父亲华雪梅是丝竹名手,他随父亲刻苦学艺,并在父亲去世后继续勤学不辍,成为出色的乐师,人送外号“小天师”。李老虎一贯横行霸道,卖唱老艺人钟师傅受他的欺侮后重伤卧床。阿炳为帮钟师傅的女儿琴妹还债,陪她上街卖唱,但又遇到李老虎的爪牙滋扰。阿炳因不愿为李老虎演奏而被鼓乐班开除,又与钟师傅父女失去了联系,开始了四处流浪生活。多年后他与琴妹在太湖边意外重逢,二人便相依为命。升为警察局长的李老虎更加为非作歹,因阿炳与琴妹拒绝为他演奏,便残忍地打瞎了阿炳的眼睛,并侮辱琴妹。琴妹激愤至极投河自尽,阿炳成了瞎子沿街卖唱,并创作出名曲《二泉映月》,但李老虎不肯放过他,将他赶出了无锡。解放后,阿炳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心,成为了著名音乐家,阿炳还以为琴妹还活着,人们告诉阿炳琴妹已经投河自尽,并带他到琴妹的坟前,阿炳在琴妹的坟前痛哭,并回忆起和琴妹在街头卖唱,四处流浪的悲惨生活,回忆起琴妹生前曾对阿炳说过要他拉一首曲子给她听,阿炳就在琴妹的坟前拉起了悲伤的曲调《二泉映月》给已死的的琴妹听。 3 中国芭蕾舞剧中国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是辽宁芭蕾舞团的原创剧目,被列为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剧目介绍第一幕 翠竹掩月 叮咚的溪流,摇曳的竹荫,花童踏露采摘一篮绚烂的欢欣。一叶扁舟载来泉哥及他倾诉衷肠的琴韵。 乐曲犹似甘霖,将一桩情缘悄然滋润,柔情酿蜜意,美丽慕英俊,绣女月儿与泉哥围绕二胡亲密嬉逐,欢声笑语溢出青翠的竹林。 众家丁前呼后拥,古少爷威风凛凛,一眼盯上了面貌姣好的月儿,好色的恶少顿起淫心。泉哥急忙赶来打破纠缠,家丁抢走了他视若生命的胡琴。难解难分的争夺间,排场非凡的古母突临。恶少将二胡用力抛在地下,泉哥与月儿痛惜万分,惊呼着拾起,抱在怀中弹土拭尘…… 他和她护着安身立命的根木,也护着天作之合的缘分。天相信,地相信:人,乃感情世界的原住民! 第二幕 中秋揽月 中秋之夜,正是皓月冉冉升起的时辰。彩灯旋舞,照八方乡邻。戏楼里,泉哥演奏的二胡曲,陶醉了无数镇民;茶楼里,古母听罢曲子,大把大把赏银;烟楼里,恶少刚刚过足了烟瘾……芳心萌动,走线飞针。月儿将亲手缝制的定情物送给泉哥,同心结哟,结同心!相依相偎上板桥,有情有意许终身。躲在近旁跟踪窥视的恶少,不由升腾出满怀嫉恨。他当街欺侮弱小的花童,放肆戏耍单纯与天真。泉哥毅然上前营救,为她擦去脸上的泪痕,并将卖艺所得的钱物倾囊相赠,花童感恩不尽。邪恶本是善良头上的一块乌云。一把嫉火,已经烧疯一个恶棍…… 第三幕 彩云追月 明月如轮,让一江波光流锦。静夜,船头,凝思的泉哥独自久久出神。推敲沧桑岁月,品味无常命运。啊!梦绕魂牵的灵感终于叩门, 二胡悠悠,流出绵绵意蕴…… 耳中的旋律,心头的喜讯。循声而至的月儿,是情侣,更是知音。今生手牵手,永世心贴心。她用翩翩舞姿,慰劳他那精神的耕耘…… 喜极倦极的泉哥酣然入睡,梦境温馨。千江有水托明月,万山无语叶缤纷。潮涌浪奔似的雄浑,低诉歌哭般的深沉,优美而壮阔的弦响哟,情牵肺腑,韵动古今。 ——民生的魂,人性的根,智慧的玉,艺术的金。 岂料风云骤起,天降厄运,恶少率众掠走月儿,凄楚搅动滔滔激愤。被花童唤醒的泉哥,抓起地上的同心结,开始了寻爱的狂奔…… 第四幕 古府蚀月 灿灿豪门,沉沉毒氛。古母端坐,月儿跪地,恶少垂涎……此际的贫富之别成了善恶之分。 生死无悔哟,痴情不泯。囹圄中的月儿思念泉哥,失去自由的日子泪泡血浸。一张狰狞的雕床,棺材般赫然横陈。周旋、躲闪、厮拼、摧残、蹂躏、呻吟;柔弱的月儿,终末逃出恶少的掌心……坍塌的雕床边渐渐露出一只纤手,牢攥的剪刀污血淋淋。雷电交加,云重风紧。泉哥奔上,恨不能将这魔窟付之一炬,以解深仇大恨。 风萧萧,雪纷纷。月儿将沾血的剪刀扔在雪地,颤抖着仰天追问。 泉哥拢来,双手捧雪搓洗一一欲搓掉耻辱、洗去悲愤…… 啸叫的锣声由远而近,家丁们披着夜色再度寻衅,排山倒海的阵势,逼向一对受伤的恋人…… 第五幕 黄泉沉月 墓地森森。古家追悼恶少亡魂。 盯着捆绑在石碑上的月儿,古母目光凶狠,脸色阴沉,丧子之痛与复仇之念,令她昔日的伪善荡然无存。她用长指甲切断绑绳,恶少以骷髅的形象现身。一幕恐怖的人鬼争锋舞,阴阳大比拼。 古母命泉哥跪拉乐曲,伴葬礼,伴出殡。泉哥穿过石碑登上山巅,铮铮琴声撼动乾坤。揭露丑、恶、假,确认美、善、真,诅咒黑暗,控诉暴虐,呼唤抗争,拢来了密密麻麻的人群…… 只听音乐戛然而止,弦断惊心,山鸣水震。恼羞成怒的古母将双手高高举起,长长的指甲如长长的利刃,用尽全身气力刺向泉哥的双眼,鲜血顷刻染红了人与琴…… 生命蓦然变成了一种神韵,追求凝做了永恒的青春。《二泉映月》清晰的主旋中,圣洁的仙女们唤醒了泉哥,月儿溪畔踏花莅临…… 呵!看不见却听得到的是乐曲,摸不着却感得到的是灵魂。最美的花,最甜的果,往往来自最苫的根。失明就失明吧,反正也无须再看人间炎凉、世态艰辛。而恒久的长夜里,更易于找寻美好的星辰。将双目,换二泉;将天下混浊,化艺术清新。黄叶堆金。花童在泉哥身边轻轻放下一束鲜花,放下一缕芳芬,放下一片真纯。 啊!运弓揉弦,十指连心,二胡正从容流淌出深情的天簌之音…… ◎ 综合介绍舞剧《二泉映月》以江南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民间音乐家的人生传奇。在剧中,民间音乐家与绣花女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与民间音乐家追求光明与封建势力抗争,从而谱写出动人乐章两条线索交织发展。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文化内涵深刻丰富。该剧将东方艺术中的写意性与虚实结合的特点化入芭蕾艺术中,同时吸收了现代芭蕾、民族舞、现代舞的某些技法,在舞蹈语言、舞剧形式上做了可贵的探索。该剧运用芭蕾形式,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了浓郁的中华民族舞蹈意蕴与东方式美感。主要演员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和扎实的功底,表演细腻感人。 五幕剧情展现足尖上的咏叹调 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将整个故事分为“翠竹掩月”、“中秋揽月”、“彩云追月”、“古府蚀月”、“黄泉沉月”五幕,把原著音乐中的哀怨和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动作中融贯了中西的优雅与力量,整台剧目堪称一场美轮美奂的芭蕾盛宴,在舞者精湛的舞技中,吟作出一部足尖上的中国咏叹调。芭蕾首次融入中国民族元素 在芭蕾舞剧《二泉映月》中,音乐及舞蹈使该剧极具吸引力。这支为大家耳熟能详、曾被小泽征尔大师称为“需要跪着聆听”的二胡名曲,经过代代相传后,会如何在舞台上用舞蹈形式演绎呢?据该剧的舞蹈总监、辽宁芭蕾舞团副团长曲滋娇介绍:“这部剧最大的看点就是原创,它突破了很多芭蕾舞中程式化的东西,尤其在展现人物内心方面,运用了很多中国古典舞、民族舞的元素。比如身体的扭曲多一些,表现哭、笑等情绪时比芭蕾原有的范式更夸张些,可以说是下身芭蕾上身中国古典舞。” ◎ 获奖记录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及表演奖、作曲奖、编导、舞美设计奖、灯光设计奖5个单项奖。 1999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第6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4届辽宁省艺术节剧目金奖。 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 评价(1)是一部能够代表中国民族精神的艺术精品,它有能力、有资格走向世界舞台。(2)舞剧结构流畅通顺,不见斧凿之痕、东拼西凑,是一部探索民族芭蕾艺术的楷模。 (3)演员整体艺术素质较高.阵容比较强大,充满青春活力,有着深厚的艺术表演与技巧表现的潜力。 (4)《二泉映月》是一部观赏性极强的舞剧。俄罗斯诞生的《天鹅湖》已历经一百多年了,但它仍处在不断修改之中。我们相信《二泉映月》代表中国民族芭蕾在今后不断的探索修改之中,也将会成为世人皆知的经典民族芭蕾名作。 4 2010年出版书籍◎ 基本信息作者: 黑陶出版年: 2010-9 页数: 143 定价: 25.00元 ISBN: 9787513300490 ◎ 内容简介《二泉映月》内容简介:在江苏省无锡市学前街水乡茶楼门口(钱钟书故居就在近旁)初次见到邹鹏先生,我很难相信他今年已有90高龄。邹老个子不高,精干灵敏,头戴一顶有鸭舌的旅游帽,一手拎着黑包,一手拿着小灵通和一张纸条正准备打电话——看上去,邹老最多是个七旬老人。能够约到邹鹏先生进行访谈,要感谢锡剧研究专家钱惠荣先生的介绍,他们两人是多年的老友。于是,2006年立冬后的第三天,邹老、钱老和我,有了水乡茶楼内半天的以阿炳为主题的愉快谈话。邹鹏先生出生于无锡鸿山镇。鸿山最早为无锡县所辖,现在属于无锡市新区。鸿山历史深厚,人文荟萃,是吴地的一方圣土。商末为“让王”而从陕西逃至东南吴地,成为江南文明始祖的泰伯,最后就安葬于此。鸿山除了有泰伯墓外,还有先秦刺客专诸、要离以及东汉“举案齐眉”之梁鸿孟光的遗迹。邹鹏先生出生在风水宝地,但家境却十分贫穷。他3岁失去母亲,只上了3年私塾就失学回家。18岁在家务衣时,为避国民党抓壮丁,只身逃到了上海。经熟人介绍,在上海无依无靠的邹鹏到戏院的茶馆里做伙计。他经常送水到戏院后台,由此结识了无锡东亭人、锡剧艺术家“半天红”邢长发。后来,邹鹏先生便正式拜邢长发为师,开始了锡剧艺术的演艺生涯。 ◎ 编辑推荐《二泉映月》:一部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 真实再现阿炳在人世黑暗中的长久挣扎 从未公开的户籍档案照片 以第一手资料还原民间音乐家真实面貌的“口述历史”著作 谨以此书纪念盲人音乐艺术家阿炳辞世60周年 ◎ 媒体推荐阿炳走街窜巷卖艺,无锡城里的男女老少都认识他。阿炳当年是有名的“无锡八怪”之。 ——谈景清 阿炳旧时邻居 阿炳的艺术有三绝,绝中之绝则是他的二胡演奏技艺。阿炳的二胡技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黎松寿 原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阿炳基本每天下午到崇安寺皇亭广场卖艺,说新闻,骂奸商,当然还有拉琴弹琵琶。 ——朱学津 无锡老画家 在我的印象中,阿炳人看起来瘦瘦的,蛮和善。他虽然自己没有孩子,但十分喜欢小朋友,只要有小朋友围过来,他就会用胡琴模仿公鸡报晓、母鸡生蛋、猫狗打架的叫声,惟妙惟肖。 ——费逵原无锡《晓报》记者 阿炳穷是穷,但志气蛮高——这是我对阿炳最深的一个印象。 ——邹鹏 著名锡剧前辈艺人 他伟大的名字应该用黄金写在中国音乐史上。 ——赵讽(1916-2001),中国音乐教育家 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 ——小泽征尔(935-).日本指挥家 ◎ 作者简介黑陶,男,1968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无锡。出版过散文集《夜晚灼烫》《泥与焰》《绿昼·黑陶散文》《漆蓝书简:书写被遮蔽的江南》等。 ◎ 目录“阿炳穷是穷,但志气蛮高” 受访人:邹鹏 “我亲历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 受访人:黎松寿 “我画的是阿炳生前最典型的形态” 受访人:朱学津 “无锡人常常称他们是一对仙童仙女” 受访人:费逵 “我父亲是阿炳的隔房师兄” 受访人:华寅生 “我和阿炳做过两年的邻居” 受访人:许忆和 “阿炳当年是有名的‘无锡八怪’之一” 受访人:谈景清 “第一个劳动节的晚上,我们请阿炳来演出” 受访人:张玉英 “我是听阿炳演奏最多的人之一” 受访人:华钰麟 “《二泉映月》是无锡人的‘就寝音乐’” 受访人姚德云 “我曾负责并亲自参与帮阿炳拾骨” 受访人:钱宗奎 “我收集过许多阿炳的故事” 受访人朱海容 “阿炳停当我们唱,我们停当阿炳唱” 受访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妇 “最难忘记的是阿炳击鼓” 受访人:尤武忠 “第一次看见公公,有点吓” 受访人钟球娣 附录一瞎子阿炳小传(1952年版) 附录二阿炳小传(1983年版) 华彦钧(阿炳)年谱(修订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