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儿童多动症 |
释义 |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简称。儿童多动综合征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部分病例无活动过多的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常伴有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 临床表现((1)注意障碍 (2)活动过度 (3)冲动性 (4)学习困难 (5)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诊断(一、详尽采集多动症的病史 二、临床特点 三、鉴别诊断 4.严重程度分类 三招教你认识“多动症” 招数一 招数二 招数三) 概述儿童多动症、多动综合征(hyperkinetic syndrome of childhoo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或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ency disorder,A.D.D.)。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有人把这种失调比喻为一个交响乐失去协调性及和谐性。国外资料报告患病率约为5~10%。国内也认为学龄儿童发病者相当多,约占全体小学生1~10%。男孩远较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主要发生在儿童早期(7岁前),我们可以通过几个职能领域(家庭,学校,社区)预防。据美国和韩国儿科学会的统计,大约有3-8%的儿童患有这种疾病已经报道说,韩国早在1994年从汉城国立大学医院在首尔和大田从一个多动症的研究中,7.6%的儿童和青少年结果结果发现,以对应。至少每班可以说,那些患有多动症。然而,正在接受治疗的多动症的儿童和青少年的10%,其余的则留在我的孩子患有多动症,不知道,或者知道承认未能照顾没有收到很多儿科,家长还是挫折和压力在生活中是很难的。 多动症是一种心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发生的大脑发育不平衡,应该意识到,某种脑部疾病。因此,谴责,或者干脆坐在我的办公桌上长期停留或加强的重点,比恒定的物理教育,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和管理的需要,而要解决。 临床表现多数患儿自婴幼儿时期即易兴奋、多哭闹、睡眠差、喂食较困难、不容易养成大小便定时习惯、随年龄的增长,除活动增多外,有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很短,知为无目的,情绪易冲动而缺乏控制能力,上课不守纪律和学习困难。患儿智能正常,但因精神集中,听觉辨别能力差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较一般低。临床症状以学龄儿童较为突出:上课时话多、小动作多、激动、好与人争吵;行为目的不明确,如拿人东西,有时不避危险;在集体活动中不合群;在家长面前倔强、不听话、冒失、无礼貌。有些患儿采取回避困难的态度,变得被动、退缩。年龄增长后,不少儿童出现学习困难,虽然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然而由于以上症状,仍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部分多动症儿童存在知觉活动障碍,如在临摹图画时,他们往往分不青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各部分综合成一整体。有些多幼儿童将“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分不清左或右。前者的改变,属于综合分析障碍,后者属于空间定位障碍。他们还有诵读、拼音、书写或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困难,多动症儿童未经认真思考就回答,认识欠完整,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此外多动患儿常显示一些固定的神经系统软症状,如翻掌、对指试验等呈阳性。一般来讲,多动儿童的临床症状波动有时与儿童所处场合不同,从事的活动不同有关。多动儿童在做作业,从事重复性或需巨大努力的活动及做不新奇的事情时,其注意力的维持最困难。有吸收力、新的情况五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症的症状可减轻。在连续而直接的强化程度下比局部的和延迟的强化程序,注意力的维持情况明显好些。在指导与经常重复的情况下,儿童多动症完成任务,其注意力的维持问题不大。在没有特别严格的规范和严格的纪律要求遵守的地方,多动儿童与正常儿童区别不大。其症状随情景而波动的现象说明了多动儿童表现的症状严重程度受环境的影响,并与其有高度的相互作用。 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本症有两大主要症状,即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表现为: (1)注意障碍注意障碍为本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患儿主动注意减退,被动注意增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做做玩玩,粗心草率。做事有始无终,常半途而废或频繁地转换。做作业拖拉,不断地以喝水、吃东西、小便等理由中断,做作业时间明显延长。有些患儿表现为凝视一处,走神,发呆,眼望着老师,但脑子里不知想些什么。老师提问时常不知道提问的内容。注意障碍是本症必须具备的症状。 (2)活动过度活动过度为另一常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明显的活动增多,过分地不安静,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话多,喧闹,插嘴,惹事生非,影响课堂纪律,以引起别人注意。喜观玩危险的游戏,常常丢失东西。多动有两种类型:一是持续性多动。患儿的多动性行为见于学校、家中等任何场合,常较严重。二是境遇性多动。多动行为仅在某种场合(多数在学校),而在另外场合(家中)不出现,各种功能受损较轻。 (3)冲动性情绪不稳,易激惹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刺激而过度兴奋,易受挫折。行为不考虑后果,出现危险或破坏性行为,事后不会吸取教训。 (4)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困难的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出现学习困难的时间,决定于智力水平及多动症的轻重程度。智力水平中下的严重多动症患儿在学龄早期就可出现学习困难。智力水平较高、多动症状较轻的,可在初中阶段才出现学习困难。 (5)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有半数左右患儿可见有神经系统软体征,表现为快速轮替动作笨拙,共济活动不协调,不能直线行走,闭目难立,指鼻试验阳性,精细运动不灵活,部分患儿可有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觉障碍等。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为异常疾病 . 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没有办法。 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国外报道在 5%~10% 之间,国内调查在 10% 以上,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儿及剖宫产儿患多动症的几率较高,大约在 60% 以上。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上课常常不听讲。 3.注意力容易随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冲动任性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 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病因学儿童多动症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一般认为产前,产时或产后的轻度脑损害是重要因素,主要与脑外伤、中毒等有关。有人认为城市环境污染、临床上不显症状的轻度铅中毒亦可为病因之一。近年的调查研究,在患儿血统父母,寄养父母以及儿科其他病儿的比较,发现血统父母以及儿科其他病儿的比较,发现血统父母中的某些精神疾病如酒精中毒,病态性格等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多动症儿童的父母童年期朋多动历史者较多,多动症儿童的同胞兄弟姐妹患病率高于对照组3倍,情感性精神病也多见。此外,多动症儿童父亲反社会的人格特征或酒依赖,母亲有癔病者均较多。合并品行障碍的多动儿童的成人亲属的人格障碍,酒瘾及癔病比例更高。有关养子的研究也发现,多动症儿童的亲生父母的反社会人格,酒依赖及癔病明显高于养生父母或对照组儿童的父母,父母的童年期有多动和品行障碍的历史及有精神病障碍者也比较多。单卵双生子的多动症儿童发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同胞兄弟儿童发病率也约为半同胞兄弟的5倍多,提示某些患儿的轻微脑功能失调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少患儿未能找到病因。 近年积累的资料提示该病有神经生理基础异常,认为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脑内儿茶酚胺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等,其前身为多巴胺)功能不足有关。动物实验中用药物使大鼠脑内多巴胺的存储减少或耗竭时,动物出现活动过度症。给动物服用苯丙胺以提高脑内多巴农垦在突触部位的含量,提高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可使动物安静。临床上苯丙胺及丙米嗪(均有加强脑内突触部位多巴胺含量的作用)对治疗患儿活动过度有效。在丙磺舒试验中,测定患儿脑脊液中多巴胺代谢产物的含量,亦发现较对照组低。 发病机理最近用PET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的密度与儿童发育有关,多巴胺受体密度的特异性变化是直到少年期才成熟。多动儿童易被影响的区域认为是前叶的多巴通路。神经心理研究提示多动儿童的叶功能未经成熟。人们认为前叶皮层与儿童的冲动和攻击行为有关。测定发现多动儿童的局部脑血流,主要是发现半叶和尾状核两个部位受累。有些研究已证明用药使基底节和中脑的血流增加,而便运动区的血流减少。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服利他林后可使多动儿童的注意力能协调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其它研究多集中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和前中脑束。多动儿童和正常对照比较,神经内分泌也有些区别,研究发现多动独的生长激素对苯丙胺或利他林的反应是不同的,这进一步明了多动和正常儿童有生物学的不同。 不论是皮肤电位还是诱发电位的研究,均发现多动症儿童一般对刺激表现为觉醒水平的不足,以前的研究也发现觉醒水平不足与反社会行为和品行障碍有关,因为觉醒不足,奖惩行为在一般心理水平不能起作用,多动症儿童难以吸取以前教训,其行为问题也难以矫正。 诊断一、详尽采集多动症的病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或其他神经精神病史,患儿的母孕期情况及幼儿期生长发育的疾病史。 二、临床特点(1)活动过度:大多始于幼儿早期,进小学后表现显著。上课时小动作不停,撕书,把书本涂得不成样子,凡能碰的东西部要碰,喜挑逗,常与同学斗殴。 (2)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不专心,上课时专心听课的时间短,对来自各方的刺激都起反应。 (3)学习困难:患儿智力正常,但由于多动带来学习上的困难,部分儿童存在认识活动障碍和综合分析障碍。病程,通常为7岁前起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4)性格失和或行为障碍:患儿多任性、倔强,情绪易冲动而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在集体生活中不合群,好与人争吵。行为幼稚或怪僻,行为无目的、贪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往往虽教育也无济于事。少数病例成年后,还留有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 三、鉴别诊断需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副反应等相鉴别。 鉴别标准有六项主要情况出现类似多动症的症状。①精神发育迟滞,②孤独障碍,③抑郁症,④慢性社会环境问题引起,⑤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种抽动综合征,⑥其它行为障碍。 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所以目前仍主要是以患儿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特征,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为主要依据: 1.症状标准:与同龄的大多数儿童相比下列症状更常见,需具备下列行为中的八条。 (1)常常手或脚动个不停或在坐位上不停扭动。(年长儿或少年仅限於主观感到坐位不安)。 (2)要其静坐时难以安静坐。 (3)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4)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 (5)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 (6)难于按别人的指示去做事(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如不做完家务事。 (7)在作业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8)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换另一件事。 (9)难以安静地玩。 (10)经常话多。 (11)常打断或干扰扰乱别人的活动,如干扰其他儿童的游戏。 (12)别人和他/她说话时常常听非听。 (13)常常丢失在学校或家中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铅笔,书和作业本)。 (14)常常参与对身体有危险的活动而不考虑可能导致的后果(不是为了寻求刺激)。 2.病程标准:通常于7岁前起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3.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付反应等引起。 4.严重程度分类(1)轻度:症状符合或稍微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仅有微小的或没有学校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2)中等:症状和损害在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很多,有明显广泛的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的社会功能的损害。 三招教你认识“多动症”“我家孩子整天手脚动个不停,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鬼’,不知道是不是‘多动症、抽动症’?”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好动反而奇怪吧?”……对于家长们的这些疑问,有关专家总结了“三招”,便于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多动、抽动,学习困难,冲动任性等问题。 招数一“多动症”有别于好动、调皮 好动、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孩子躯体活动明显比同龄儿童多,且自控力差,不能安静下来,就要警惕您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研究发现,“多动症”与孩子顽皮有着四点本质区别:①注意力方面,调皮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还讨厌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②自控力方面,调皮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而多动症孩子根本坐不住,静不下来;③行为活动方面,调皮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多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④生理方面,调皮孩子思路敏捷、动作协调、没有记忆辨认的缺陷,而多动症孩子则有明显不足。 招数二“多动症”不一定都多动 有些家长认为“多动症”就是有多动的表现,事实上,在多动症患儿中,有些并没有活动过多的表现。她们平时并不多动,看上去很文静,但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是老师眼中的“聪明笨小孩”,突出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学习困难,做事拖拉,粗心大意,久而久之,易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出现厌学、逃学、说谎等行为。为此,有些并不多动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一点应当引起家长注意。“多动症”实际上是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通俗而言是易分心、不专心)、多动及冲动。有的孩子以注意力缺陷为主,有的以多动、冲动为主,更多的则是三者并存。” 招数三频繁做鬼脸——当心“抽动症”作怪 有些孩子喜欢不同场合地频繁眨眼、皱眉、抽动嘴巴、摇头耸肩扮各种怪相,有时还伴有脖子抽动,家长以为是孩子不学好、染上了坏习惯,而大声制止或批评警告,甚至棍棒相加,但丝毫没有改正的迹象。事实上正是这种主观判断上的错误耽误了孩子的治疗,因为很可能孩子患上了“抽动症”。 多动症、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发病原因是由于儿童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所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频繁挤眉、眨眼、摇头、噘嘴、耸肩、扭颈、有的喉中发“吭吭、喔喔”异响,说脏话等。由于大多数家长缺乏对“多动症、抽动症”的认识,将其与孩子好动、调皮、不学好、染上坏习惯混为一谈,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或没有选对治疗方法,致使各种症状伴随着孩子成长,导致出现自尊心差,缺乏自信,情绪严重不稳、出现抑郁、精神分裂、品行障碍和反社会人格等不良现象。 因此提醒广大家长,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这些症状,应及早做检查或登陆中国多动症、抽动症治疗网填写病历,将有专家免费为你咨询。如被确诊为“多动症、抽动症”也不用慌张,只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治疗越早,孩子恢复得也越好。 家庭护理第一,让患儿少看电视,少上网。多动儿一般在学习时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总是不停地做小动作或思想开小差,但在看电视,尤其是电视广告时可以。2004年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和地区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曾研究多动症与看电视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电视看得越多,他们在7岁的时候就越明显地出现注意力缺失。美国的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结论。国内也有很多研究表明,长时间看电视不仅会损害儿童的眼睛,而且会影响到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父母每天应限制多动儿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一般每天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最长时间不要超过一节课。 第二,合理安排孩子日常生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遵从规律性的作息时间。 第三,训练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研究表明,有半数左右患儿可见有神经系统软体征,表现为快速轮替动作笨拙,共济活动不协调,不能直线行走,闭目难立,指鼻试验阳性,精细运动不灵活,部分患儿可有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知觉障碍等。因此,父母在家也应注意训练儿童的感统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包括跳绳、打球、游泳等。这些运动简便易于操作,而且训练效果也很不错。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儿童参加专业的感觉统合能力训练。 第四,注意护理多动儿用药期间尽量不感冒。一般儿童在感冒、发烧、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其多动症状会加重,儿童在感冒期间用药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可以暂时停药,然后等孩子感冒病好了再继续用药。 第五,多动儿的健康恢复还要从饮食抓起。现在治疗多动证的药有很多种,但是为了儿童更长久更全面的健康,我们建议采用中医中药的方式来治疗。因此,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切忌含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和含有咖啡因、色素、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此外,儿童常吃的膨化食品、可乐饮料或一些含有激素的快餐等,最好不要吃;让儿童少吃猪牛羊狗等红肉,可以多吃鸡鸭鱼虾等白肉;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另外,鉴于有些多动儿存有睡眠方面的问题,可以让患儿在睡前喝一杯牛奶,以有助于其正常盗汗和正常睡眠。 治疗ETS智能循迹生物调控术治疗一种能够在3~9小时内破解多动症的全新技术日前引入上海某儿童医院,这种叫作“ETS智能循迹生物调控术”的前沿技术不吃药、不打针、不训练,3个周期根源解决多动症,其两大核心TTS叠合治疗技术和BFB滤波平衡技术成为领先传统技术的重要标志。 美国哈佛大学最新医学研究发现,患有多动症儿童的前额叶影像图比正常儿童暗,也就是由于统管注意力和执行大脑中枢神经指令功能的前额叶抑制系统的缺陷,才导致儿童多动症。大脑额叶包括前区、中区和后区,是一个重要的神经组织区域,脑前额叶接受和综合由脑的各部位传入的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并能及时组织传出正常的中枢指令信息。ETS智能循迹生物调控术正是根据此研究结果发明而成,该技术将特殊神经递质因子微化后经额枕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特殊的微化调控因子以离子状态轻松渗透血脑屏障,直达中枢功能作用区,刺激脑组织释放出具有“阿尔法”作用的内源性神经递质因子,增强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修复前额叶,从而使多动症患儿得以治愈。 ETS智能循迹生物调控术由两大核心技术组成:一个是TTS叠合治疗技术,它可以将多动症患儿需要的微化调控因子在生物电的控制下以恒定速度透过皮肤各层,快速渗透到人体脑循环,延长神经递质因子的半衰期,每次十几分钟的治疗其作用力可维持24小时以上,保持了稳定的治疗效果,避免了某些常规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另外一个是BFB滤波平衡技术,当微化调控因子到达神经中枢后,以其良好的渗透性,全面作用于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系统等,刺激它们释放、分泌内源性神经递质因子,这些微化的治疗因子一方面弥补了多动症患儿神经递质分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经过一系列的脑电化学反应,在病变的大脑前额叶周围形成以离子状态存在的神经递质N物质,这些神经递质N物质以受损的额叶为靶心,对异常的脑电波进行平衡、修复,调整异常脑电波,促使整个大脑脑电达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抑制了应激激素(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的过量释放,构建了脑部多区域和单区域之间的平衡,进而增进患儿的自制能力、提高其注意力、控制冲动行为,达到疾病治愈的效果。 多动症诊疗专家蒋燕清接受采访时介绍:以往的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传统的中医药治疗,由于煎煮麻烦,苦涩难咽,患儿不易接受;而临床常用的西药是使用中枢兴奋剂(如利他林、匹莫林、专注达、择思达等)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还有伤肝伤肾,重要的一点是循证医学表明服用这类药没有一个终点;点滴打针注射,疼痛难忍;训练由于强调个体差异,而国内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的训练方法(况且还需要20~30次以上的连续训练方能看到效果,而要到达持久的疗效更需60~80次以上的连续训练才能实现),病家坚持不了,而“ETS智能循迹生物调控术”可以在不打针、不吃药、无需训练的情况下,对多动症患儿的病灶给予全面修复,通过修复受损额叶增强额叶过滤信息能力、构建脑部多区域和单区域之间的平衡、恢复额叶自身的功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特色治疗1、调节大脑前额叶功能 额叶在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整合和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动症儿童前额叶区域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较迟额叶功能失调致使活动过度、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不稳定、冲动、做事缺乏计划性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加快前额叶区域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使额叶与其他脑区的联系完善,促进你大脑发育成熟。 2、增加网状结构与大脑皮层联系的兴奋性 网状结构与大脑皮层联系的兴奋性增加会提高大脑皮层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此时大脑就能够集中精力,对信息整合后发出的命令就准确、完整、全面,就是正常的注意和行为过程。反之,大脑皮层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兴奋起来,对中脑传 递来的信息不能接收或接受不完全,大脑发出的行为命令就不全面、不完整,行为就显得多而乱,而形成多动症。 3、促进神经元芽有效生长 正常儿童的神经元芽生长发育率可达63%,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孩子,当他长到13岁,他的脑部会有630亿个神经元芽得到有效发育。而脑电波检测显示,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神经元芽发育率相对较低,问题越严重,神经元芽发育率越低,因此表现为快速轮替动作笨拙,共济活动不协调,不能直线行走,闭目难立,指鼻试验阳性,精细运动不灵活,部分患儿可有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觉障碍等。 补锌治疗多动症的主要诱因是由于孩子体内血铅含量过高。补锌硒,可以帮助铅。微量元素锌硒可以拮抗重金属元素,平时多吃含锌、硒丰富的食品,如鱼、瘦肉、花生、芝麻、奶制品、蘑菇、鸡蛋、大蒜等可以达到有效补锌排铅,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目的。 药物治疗治疗此病的药物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或右旋苯丙胺为常用药品。现分别介绍如下。 ①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即利地林(Ritalin),目前是常用药物。其每次剂量为5~10mg,每日2次,于早、午服用。傍晚不用,避免引起失眠。多数患儿每日剂量为20mg以内。由于精神振奋剂可影响身体发育,故主张患儿在学习期间服用,周末及假日停服。6岁以下一般不用。此药有不易产生耐药怀的特点。②右旋苯丙胺(Dextroamphetamine,Dexedrine):也是常用药物,剂量为每次2.5~5mg,每日2次,早、午服用。多数患儿每日用量在10mg以内。应注意观察脉搏及血压的变化。副作用为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也庆在星期日及假日停服,以减少其抑制生长的副作用。3岁以下一般不用。长期应用此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哌醋甲酯明显,但它的作用较易估计,认为是其优点,而且它还有些抗癫痫作用,认为是其优点,而且它还有些抗癫痫作用,对同时有惊厥的患者更为适合。③另一种精神振奋剂苯异妥英(Pemoline,Cylert):对多动症认为有明显效果,其药物作用时间长,早晨上学之前服1次即可。副作用少,较右旋苯丙胺和哌醋甲酯更少引起厌食和失眠。6岁以下儿童最好不用。开始剂量为10mg,如疗效不满意可增加20~40mg。此药显效较慢,假若亦应停止观察。曾有肝脏迟发性过敏反应的报告,故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④咖啡因:对儿童的多动症也有效,每次服用100~150mg,每日2次,但疗效不如哌醋与右旋苯丙胺。⑤丙米嗪(Imipramine,Tofranil):属于抗抑郁性药物,对本症也有较好疗效。剂量从10mg,常用剂量为每日25~50mg,视儿童年龄、体重而定。此药赶走的白细胞减少常为暂时性,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在开始服药4周后,应检查白细胞计数1次,以后每半月验血1次。此外,还可致食欲减退、尿潴留或过敏反应。12岁以下小儿不宜应用。⑥抗精神药物:如氯丙嗪、甲硫达嗪(Thioridazine),适用于有破坏性行为的患儿。⑦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扑痫酮,适用于伴发惊厥的患者。忌用巴比妥类的镇静剂,因有时反可使症状加重。 另外,中枢神经兴奋药--利它林、甲基苯丙胺、匹莫林等可选择使用。另一类有效的药物--三环抗抑郁剂(丙米嗪、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可以小剂开始,逐渐增量达有效剂量后改为维持治疗。 疗程依病情轻重而定,轻者服药6月~1年,重者要治疗3~5年,过早停药易重视症状。 物理治疗物理疗法相对于药物相比,具有无副作用、依赖性疗效显著的特点。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这种物理疗法是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能够直接调节大脑分泌一系列有助于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症状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已酰胆碱,这些激素参与调节人体多项生理和心理活动,能够全面改善多动和抽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易激惹、活动过度等表现。 精神治疗药物治疗是对症的。动作过多往往经药物治疗而得到控制。同时,不可忽视家庭和学校方面的适当教育和管理。对患儿的态度要以耐心、关怀和爱护的态度加以处理。对患儿的不良行为及违法举动要正面地给以纪律教育,多予启发和鼓励遇到行为治疗有成绩时给予奖励,不应在精神上施加压力更不能现骂或体罚。对有不良习惯和学习困难的患儿,应多给具体指导,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不断增强信心。文献资料指出药物有效,但药物与教育、行为上的指导相结合更为有效。 行为疗法对控制多动行为、冲动控制和侵略行为有效。一个人的外部行为往往是由于人的思想和内心体验所决定的,错误的观念,不合理的信念或不精确的认知过程,可以产生适应不良的行为和不良情绪,要改变这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就必须纠正这些错误的、不精确的观念、信念和认知过程。认知行为疗法就是用来纠正多动症儿童的这些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使患儿的行为和情感得到相应的改善。认知疗法可以用于多动症儿童的紧张、焦虑及冲动性行为,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在认知治疗的实施过程中,心理医生应与患儿及其家长共同找出儿童的不良认知,并指导训练或学习等方法来纠正错误的认知,使患儿的认识更接近现实和实际,从而改善其心理障碍。多动症儿童往往伴有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家长总认为孩子不用功,不肯学习,儿童自己也觉得不如其他儿童聪明。而实际上多动症儿童是由于存在注意障碍,造成思想不集中,学习不专心。所以要克服学习困难,必须从改善儿童的“注意品质”着手,这样就能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行为治疗的手段,使其不良行为得以纠正。 饮食疗法中医对食物治病十分重视,饮食治疗就是在食物中配一定的中药进行食用,起到补身治病的作用。中医通常称这种疗法为食疗。治疗儿童多动症的饮食疗法有以下几种:(1)鱼鳞膏:将青鱼、草鱼或其他具有较大的鱼鳞片的鱼洗干净,加清水500ml,煮沸15~20分钟,捞去鱼鳞。鱼鳞汤冷却后结成膏状。食用时可稍加酱油,麻油凉拌,也可以加糖,放入冰箱中片刻,作为冷饮能补脑强身。 (2)虾壳汤:虾壳15克,蔓蒲、远志9克,水煎服,每天1次,久服有效。(3)猪肉莲子汤:瘦肉75克,莲子30克,百合30克,共放砂锅内加水煮汤,调味食用,每天1次,连服。(4)参蛋汤:太子参15克,红枣15枚,鸡蛋2枚。置锅内加水同煮,蛋熟后取出蛋壳,再加入同煮片刻,即可以吃蛋喝汤,每天1次,久服可见效果。(5)泥鳅炖豆腐汤:泥鳅500克,白萝卜250克,豆腐250克,加食盐少许,水适量,炖熟后食用。(6)三七脑髓汤:用新鲜猪脑或羊脑一具或半具,三七粉3克,加少许食盐、葱、姜蒜等调味品,隔水炖熟,当菜吃。(7)甘枣麦片汤:枸杞子12克,甘草6克,红枣15克,煎煮20分钟,滤汁,留红枣,加燕麦片20~30克,煮成粥,作早餐,可以常服食,此粥加枸杞后可以养心补肝,可以对儿童多动症起辅助疗效。(8)灯心花鲫鱼粥:灯心花4.5克,鲫鱼(100克左右)1~2茶,陈皮3克,白术30克,煮成稀粥服用。(9)归芍炖甲鱼:当归10克,赤芍10克,甲鱼1只,先用热水烫甲鱼,使其排尿后,切开洗净其肠,然后将甲鱼肉连壳一起与当归、赤芍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炖熟食用。(10)狗肉黑豆汤:狗肉50克,黑豆20克,将狗肉洗净切块,与黑豆同煮汤服用,隔日1次。治疗肾气虚所致的儿童多动症。(11)宁心补血汤:熟地15克,竹叶12克,莲子3克,三味放在布袋中与猪肝50克同煮30分钟,取出布袋,加食盐少许,食肝喝汤,用于心肝血虚,睡眠不安,小便短赤者。(12)芡莲红枣汤:莲子肉20克,其实15克,红枣12克,同煮烂,加少许白糖,作早餐或点心。用于睡眠不安,遗尿者。(13)竹笋荸荠汤:竹笋15克,荸荠9克,红糖适量,水煎炖汤,每天1次,连服数日。用于湿热内蕴,痰火扰心等症状(14)莲于心、百合肉、桂园肉、红枣各取适量偎汤作点心服,每天1次,连服数日。(15)佳园汤:桂园肉500克,白糖50克,将桂园肉放碗中加糖,反复蒸晾3次,使色泽变黑,将桂园肉再拌少许白糖瓶装,每天服两次,每次4~5颗,连服7~8天。 对待方法多动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情绪、自制力、意志和人格等方面异常,他给患儿及周围人带来一定痛苦和影响,所以要正确对待多动症患儿: ①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的关键场所,对多动症儿童起着重要治疗作用。家庭成员及老师、同学都应该给予多动症儿童理解、同情、温暖、爱护和关心。给他们以帮助,使患儿有信心克服困难,坚持治疗,战胜心理障碍。 ②对一些轻症,症状不严重,在学习及行为上没有产生明显障碍的患儿,可以用教育、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方面进行纠正。如果已明显产生学习及行为、障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③可根据多动症儿童智能高低、病情轻重,提出不同要求,家长不要相互攀比,教师也不要要求所有的同学都获得高分,只要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鼓励。 ④多动症儿童与人相处困难、说谎、偷窃、斗殴,家长及老师应掌握些心理学知识,常与孩子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存在困难及时就医予以防范。 ⑤多动症是长期存在的心理障碍,对集体生活及学习木适应,家长对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应有所了解,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加强家庭教育,使其减轻症状,以适应学校生活。 ⑥家长应该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素质,搞好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多动症患儿儿减轻症状,不良家庭教育可以加重多动症儿童的症状。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家长具有耐心及良好的自我克制力,否则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冲动发怒,达不到管教孩子的目的。 ⑦老师在教育方法上要避免过度疲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课程,改变教育方法,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使多动症儿童提高注意力持续时间,对学习产生兴趣。 预后随着多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儿童多动的预后是较乐观的。但如不治疗,多动症儿童到成人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符合DSM-Ⅲ-R轴Ⅰ上的诊断。主要有四大类。①多动症的残留症状,②反社会的人格障碍,③酒精依赖,④癔病、焦虑症和一些类精神分裂症。很多有人格障碍的成人有儿童多动症史,有难以控制的冲动行为障碍,忍受应激的阈值低,情绪不稳和长期的不满的情绪。追踪未经治疗或很少治疗的多动症儿童,给我们提供了多动症儿童的一个自然病程。有人报告未经治疗的多动症儿童,随年龄增大无目的的性的过度活动水平降低。但有20%的人在青春期有犯罪行为、物质滥用、学业低下、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仍然存在。 中医辨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神志状态,是阴阳保持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反之,阴阳失调则是机体神志反常的基本病理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主柔静,阳主刚躁,阴阳互根,守使相依。两者充盛和谐,则机体协调无病。多动症主要症状是神不宁,志无恒,情无常、性急躁,系由动静变化有所失制,阴静不足,阴不制阳,而阳动有余,阴阳失调所致。可分为阴虚阳亢与虚阳浮动两方面,小儿形质柔脆,稚阴未长,加之生机蓬勃,对阴精物质所需甚多,先天不足更易引起阴虚阳亢的变化,小儿阳气未充,易因后天失调,或他病所伤而虚,则阳虚不能根于阴,而致虚阳外浮,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而多动。阴阳失调,具体表现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涉及心、肝、脾、肾四脏。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心”病变的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要属于心的生理功能,五脏在心神的主导下,接受外来信息,作出相应的外在语言、动作、行为发生变化,故儿童多动症主 要是以心为主的兼及肝、肾、脾等脏病的病理变化。《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住血脉,藏神为智意之源,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人的意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反之,若思虑劳倦,久病气血虚弱上及于心,致心气不足,心阴虚弱,神失所养,可出现神志飞扬不精神不专、反应迟钝、健忘等症。另外,心属火,为阳脏,以动为患,而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心火易亢,临床易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心神不宁的病理改变。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肝”病变的关系 肝为刚脏而性动,主筋藏魂,其志怒,其气急,体阴而用阳。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小儿发育迅速与肝关系极为密切,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若久病耗损致肝体之阴不足,肝用之阳偏亢,则可在性情偏拗、冲动任性、动作粗鲁、兴奋不安等脾气有余之家。《灵枢.本神》中云:“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而出现梦呓、梦游等症。肝主疏泄,若肝气疏泄不利,条达失宣,气机失调,则气血紊乱,或淤滞不爽或亢而为害,均可导致急躁易怒等症状。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脾”病变的关系 脾属土,为至阴之脏,其性静,藏意,在志为思,脾主运化,为气血气化之源,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若喂养摄护不当或疾病所伤,均可影响脾之运化,脾失濡养则静谧不足,可表现为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言语冒失,心猿意马,虽能自悟而不能自制,肝动脾静,肝为脾之主,脾受致于肝,两者含“动静互制”之义。如脾土不足,则土虚木旺,亦可出现性情冲动、任性、动作粗鲁、兴奋不安等肝阳偏旺之症状。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肾”病变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开窍于耳。肾为水脏,水中有“六阳”,能化气而产生生命。水气潜行地中,为万物受命之根本,真水之气上行夹脊,主脑中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荣四肢,内注五脏六腑,随相火而潜行于周身。肾为作强之官,出技巧和智慧。小儿脏腑柔弱,气血未足,肾气未盛,本为生理常态,髓生不足。则可见到动作笨拙不灵、健忘、听觉辨别能力差、遗尿等症。肾水肝木,乙癸同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自旺,肝火上炎,魂失安谧,则见烦躁易怒、冲动任性;肾水心火,上下相济,若肾水亏乏则心火独旺,动忧于心神可致心神不宁,注意涣散;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先天不足,后天失氧则乏生生之源,必致脾虚意乱而见健忘、注意涣散。 相关书籍《中医教您防治儿童多动症》 作者:邹治文该书简要介绍了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因素、发病情况、与少年违法犯罪、常见坏毛病等基本知识,详细介绍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分型意义、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适应证、禁忌证、疗效评价标准及注意事项,以及针灸、推拿、耳穴及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护理和预防,特别是详细介绍了常用中成药、单味药和药膳、调理脏腑功能及平衡阴阳的中药、安神开窍中药,以及具有聪明益智,强记助神功效的古方中药的药理作用、药膳制作、用法作量、疗效评估等。对儿童多动症的家庭调理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适合基层医师、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及患儿家长阅读参考。 案例分析小明是个5岁的男孩,他的父亲对他要求很严,经常打骂他,怕他在外面学坏,只准他在家玩玩具,小明很怕他的父亲。前年开始,只要爸爸不在家,小明便东摸西摸,动个不停;而且不爱惜玩具,随便拆卸。情绪不稳定,有个什么念头就不假思索地去行动,不顾后果。常为一些小事发火,大喊大叫。在幼儿园表现也不好,不守纪律,上课时小动作不停,坐不住。经常与小朋友打架,不仅自己不好好学习,还影响其它小朋友的学习。咨询师分析:小明由于长期受他父亲的“高压”教育而表现出“反抗”的行为,导致了他在父亲不在时“彻底解放”,做什么事都毫无顾忌,想干啥就干啥,这种情形时间一长,便会成为病态反应,可以诊断孩子是患了多动症。对于小明的情况可以进行自控训练。自控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还可以用来控制儿童的一些冲动性行为。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的过程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由简到繁,完成时间由短到长,自我命令由少到多。孩子的治疗需要家长的配合,小明的父亲刚开始要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小明回答。要求小明在回答问题之前完成以下三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比如在过马路前要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控制小明的一些冲动性行为。由于在训练过程中,动作命令是来自于小明内心,所以一旦动力定型,小明的自控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小明已基本恢复正常。 对多动症儿童因材施教案例:小红是一个9岁女孩,今年她要重读三年级。她的父母和老师说,小红在幼儿园时就发现她在某些方面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在阅读和拼写方面她尤为落后:她几乎不能正确拼出家庭地址的每一个单词,常会误读同义字,书写中常常会将“b”和“d”,“p”和“q”搞混。但是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师又发现她在不需要阅读和拼写的学习中表现得非常聪明。 分析:通过和老师的沟通记者了解到,小红总是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里游荡。她很容易和伙伴们打架。当老师要求她管好自己时,她甚至和老师争吵起来。 综合其表现,基本上可以判断小红是一个存在学习困难的多动症孩子。多动症孩子是智能正常的孩子,经过努力基本上可以赶上学习进度。孩子不合群可以通过一些需要与人合作的活动,使其从中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获得满足。 南京连线心理咨询中心徐清照教授指出,面对多动症孩子,父母要做的是因材施教。除了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让这种长处继续发扬。相对于自我管理和注意力而言,孩子的其他能力,如绘画、音乐或运动才能,在学校的学习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们的价值可能体现在孩子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家长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和非功利的角度来挖掘孩子的潜能。 父母也许不是教育专家,但他们一定热爱孩子、信任孩子。正是这种信任、宽容与爱给予家长力量,使他们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之后,还是不遗余力地耐心教导孩子,而家长的信任和鼓励对治愈儿童多动症十分重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