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多拉尔姓
释义

多拉尔多拉尔、朵拉尔、都拉尔,读音作duō lā ěr(ㄉㄨㄛ ㄌㄚ ㄦˇ),满语为Dolar Hala 少数民族姓氏, 姓氏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的古女真都烈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姓氏渊源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多拉尔氏,亦称朵拉尔氏、都拉尔氏,世居黑龙江伊敏(今黑龙江嫩江支流诺敏河流域)、扎罗木得、辉河、多金(皆在今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流域)、郭贝勒(今黑龙江黑河江北俄罗斯境内)等地。后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回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olar Hala,汉义“住在河边的人”。

在史籍《黑龙江志稿》中认为,多拉尔氏源出金国时期的古女真都烈氏,有六个分支:谢盼杜拉尔氏、音哈完氏、祥嘎林哈完氏等。本书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回族多拉尔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强氏、杜氏、傅氏、安氏、完氏、谢氏、哈氏、卞氏等。

郡望

海拉尔的名称是因河而来的。早在清朝雍正年间,这里是一座清政府戍边的军事重镇。因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而被称为呼伦贝尔城,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定后大清帝国北部的重要门户。为捍卫一千公里长的中俄边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呼伦贝尔城所处的地埋位置,使其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建城初即建有通往齐齐哈尔、黑山头、古北口、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阿尔山、吉拉林等数条可通车马的道路。当年草原上盛况空前的甘珠尔庙会就是依靠这些古道畅通而促成的。公元二十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通车,俄、日、德、美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这里进入新的商贸发展时期,在呼伦贝尔城外开辟了贸易市场。1907年被正式辟为对外国人开放的商埠。因修筑东清铁路建立车站时,定名为“海浪”站,是海拉尔的译音,后来新街开发,海拉尔站的知名度渐渐提高,“呼伦贝尔城”的名称被取而代之。

海拉尔河在《辽史》中写作“海勒儿”,《元史》重称“海喇儿河”,后来也汉译“海兰儿河”、“合泐里”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长期以来有四种说法比较流行:第一种最流行的是“野韭菜”的意思,考证者还用《蒙汉辞典》来作证,说“哈利亚尔”是野韭菜生长的地方,这里有大片的野韭菜,这条河也就叫海拉尔了。第二种说法是“流下来的水”之意,持这一观点的人用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一文为依据,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第三种说法是“桃花水”之意,这与前一种说法大致相似,只是更进一步,他们认为蒙语的”融化”、“融雪”也语音为“海勒”,春天大兴安岭西坡冰雪消融,其水汇成河——海勒,故得“桃花水”之意的河名了。第四种说法是“黑色”之意,但其解释是海拉尔河两岸牧草繁茂,呈深绿色,远远望去,与蓝天、白云、绿地之间有如黑绿色飘带,所以也称之为墨色之意。这四种说法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尤其第四种说法更接近事实,但又都没有说准其真正含义。道理很简单,这种河流的名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见于史册。当时这里的主人是原始蒙古人,古代人为河流、山脉起名不会去认真引经据典,更不能查阅后人的名著,他们都是根据一般特征而名之。如黄河,就是用水色黄而称之;嫩江,就因其水清而呼之;黑龙江就是因其在黑土地中孕育,形成滚滚黑色大水而命之。我们的海拉尔河,也是因其水色黑而被持原始蒙古语的先民命名为海拉尔。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全长七百多公里,流入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是黑龙江的主要源头之一。

海拉尔河牙克石以上地段,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良好,水流较急,河水较清,当河水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以后,开始放慢了流速,平坦的大草原使河道迂回曲折,河水漫溢扩散,渗透增加,旁蚀力增强。尤其到与伊敏河汇合处以下,也就是现海拉尔市区后,地势开阔平坦,河草茂密深绿,芦苇荡片片相连,河水连起一串串水泡、湖泊,河道流速每秒钟只能走几公分的距离,常年泡在水中的苇根水草、腐殖物把水染的更黑,就连生长在这里的鲇鱼、鲫鱼都是黑色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原始蒙古人,见到这条黑如墨的水,自然“海拉尔”的河名就产生了。

海拉尔河是条母亲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二、三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当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活的古人类被考古界称为“扎赉诺尔人”。自公元1934年以来,在扎赉诺尔煤矿先后发现古人类化石已有二十多个。虽然目前在海拉尔市境内尚未出土古人类化石,但扎赉诺尔人在这里活动是无疑的。不仅是因为海拉尔河与达赉湖相连,按着人类生活规律应同属一个活动范围,而且也有考古证据能说明,那时,在人类社会分期属于旧石器晚期,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与没有灭绝的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等古生物共存,而且人类以此为捕猎对象。在海拉尔地区,无论是北山、东山取土场,都发现大量的此类古生物化石。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黑龙江博物馆就在这里征集发掘大批古生物化石,现在黑龙江博物馆展出的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化石很多是海拉尔市出土的。1985年,在东山取土场,又发现零散的猛犸象化石,考古人员就曾在一块化石上发现人类砍砸的痕迹,充分证明这里在旧石器时期就是古人类活动的地方。

进入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海拉尔地区气候、地貌与生物群同现在基本相似,人类也走进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考古学中,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间,有一个中石器时代,目前考古界都把海拉尔西山(松山)细石器作为中石器时代的代表,也就是在距今六千~一万年间,在海拉尔活动着一支使用细石器、走向文明时代的原始人类。他们手持石制工具,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拚博,过着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创造出中石器文化。当中原进入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海拉尔的原始人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哈克文化。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礼器玉器出现了,生产力发展了,先进技术推广了,复合工具应用了,文明出现了,而且将细石器发展到了顶峰。

进入历史时期以来,海拉尔市同呼伦贝尔一样,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在中国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之际,海拉尔地区的狩猎、游牧民族已见于史籍,他们的名字是东胡。那时,在中国北方草原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被中原称为匈奴,史书简称其为“胡”。而其北,在大、小兴安岭,乃至外兴安岭,存在一个比匈奴还强大的狩猎、游牧民族,因在匈奴东,被称作为“东胡”。秦汉之际,北方草原战火纷飞,匈奴不仅和汉朝兵戎相见,也和东邻的东胡刀枪相击,而东胡被匈奴打散的一支鲜卑族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孕育下形成、发展、强大,占据匈奴故地,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海拉尔地区,就留下鲜卑人的遗迹——谢尔塔拉鲜卑古墓群。东汉末年,鲜卑人经过南征北战,吞并五胡十六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中央政权北魏王朝。鲜卑南迁的留守部队,再去中原晋见虽然是本族的,但已是中国的天子时,就以“室韦”的名称被记入史册。“室韦”与“鲜卑”是同音异释之音,都属蒙古语,是“森林中的人”之意,与“喜桂”、“喜桂图”等译音一致。今天,在额尔古纳市的原始森林中,也有“室韦”的地名。在北魏、隋、唐之际,中原就把居住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的狩猎、游牧民族都称作为“室韦”。

最近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谢尔塔拉发现了室韦古墓群,就雄辩地说明室韦及其后裔蒙古,都曾是海拉尔地区的主人。公元916年,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政权,海拉尔地区全部为辽国占据。辽国在这里设乌古敌烈统军司,契丹人在海拉尔河流域建立了边防城池。这里是契丹人统治下北方游牧民族驻牧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在海拉尔东山、谢尔塔拉镇、哈克镇等许多遗址都发现辽代遗迹。公元1202年秋天,蒙古族英雄铁木真打败了塔塔尔人,尽掠其部众,占领了海拉尔河流域,统一了呼伦贝尔草原,并以此为休养生息据点,仅用四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东到西统一蒙古高原大业.被各部族拥立为成吉思汗。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文化的,并在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上也有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他们南征北战,服了欧亚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随后又统一了中国。

元朝灭亡后,战乱使呼伦贝尔草原的游牧民族又过着动荡不定的原始游牧生活。至后金兴起,这里的蒙古各部陆续臣属清朝,女真人为利用蒙古人对明朝的反抗情绪,先后把居住在这里的勇敢善战的蒙古人迁到乌兰察布草原。这期间呼伦贝尔地区仅有为数不多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等游牧和狩猎者活动的区域。就在这时,沙皇俄国侵略魔爪伸向呼伦贝尔地区。清朝雍正年间,针对沙俄的侵略行径,清政府开始注重边防建设,在呼伦贝尔境内设十二处卡伦,并迁大兴安岭东麓布特哈八旗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和巴尔虎,到岭西呼伦贝尔地区戍边。从此,呼伦贝尔地区进入了人丁日益增多的历史新时期,在今海拉尔市正阳街一带修筑了“呼伦贝尔城”。从此,现在的海拉尔市成为呼伦贝尔的商贸、交通、政治、文化的中心,被誉为“草原明珠”。二十世纪初,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在呼伦贝尔旁建一车站,因临海拉尔河而定名“海浪”站,即海拉尔的译音,靠近车站处为新街,随着商埠的开发,海拉尔的知名度提高,旧街“呼伦贝尔城”被新街“海拉尔”取而代之。

历史名人

多拉尔·海兰察

(公元?~1793年待考),鄂温克族;满洲镶黄旗人,索伦多拉尔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著名清朝将领、大臣。

多拉尔·海兰察为将勇敢善战。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随军入准噶尔,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因功升任头等侍卫大臣。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多拉尔·海兰察作为清军先锋率部进入缅甸作战。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再度出师,屡建战功。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多拉尔·海兰察率部镇压大小金川(今四川大、小金川流域)割据势力,平小金川。又从福康安平定大金川。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甘肃、青海回族、撒拉族发动起义,多拉尔·海兰察随军前往镇压。至清乾隆末年,台湾爆发林爽文起义。清廷派福康安进兵台湾,多拉尔·海兰察在福康安帐下任参赞大臣。在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多拉尔·海兰察击溃起义军,俘获义军首领林爽文,解往北京。另一起义领袖庄大田亦被多拉尔·海兰察俘杀。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廓尔喀(今尼泊尔)侵扰西藏,多拉尔·海兰察率部进入日喀则。次年,多拉尔·海兰察随福康安入藏,击败廓尔喀兵,迫使廓尔喀请和。因此,多拉尔·海兰察深得福康安赏识,福康安屡任大帅,均以多拉尔·海兰察为参赞大臣。后多拉尔·海兰察封爵至一等超勇公。

鄂温克族人至今流传有这么一句话,“清朝的武是鄂温克人.文是达斡尔人”。海兰察就是清盛世时期鄂温克族的著名将领,杜拉尔哈拉。“海兰察”的意思是“海拉尔的森林”,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大清朝曾派出钦差大臣赶赴海拉尔地区视察。有一天夜间该大臣带领手下巡视时,忽然传来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他们认为不远处一定有新生命降生了,于是巡声找去。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在森林中走了很久,仍然没有看到住户,而婴儿的啼哭声却还在继续着。这一奇怪的现象令他们非常惊诧,大臣下令继续寻找,就这样,他们在林子里大约走出了三、四里的路程,才终于发现一所亮着灯光的木屋,而那个奇怪婴儿的啼哭声也正是从这个小木屋里传出来的。

出于好奇,钦差大臣拜访了这户人家,发现是一位鄂温克妇女刚刚生下来一个男婴。这个小家伙除了皮肤黝黑和大嗓门以外,和普通的婴儿并没有什么区别。婴儿的父母对突然拜访的朝廷贵客非常尊重,希望他们能给孩子起一个名字,大臣认为这个孩子的哭声居然会传出三、四里地,肯定将来会有不平凡的经历,再加上他们是在海拉尔的森林中找到了这个神奇的孩子,遂为之取名“海兰察”,意思就是“海拉尔的森林”。这个新生的小家伙就是多拉尔·海兰察。

多拉尔·海兰察从小为人放牧、赶车。在海拉尔一家商号当牧工时,起初主人对他很不信任,时常监视他,有一天主人见到一只黑熊睡在他牧放的畜群旁边,非常奇怪,联想起自从多拉尔·海兰察来当牧工,牲畜从无丢失,就觉得这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从此刮目相看。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多拉尔·海兰察作为一名马甲从征准噶尔,开始为维护满清王朝的统一,反对外国殖民者侵略我国边疆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清朝康熙年间,准噶尔蒙古部上层贵族噶尔丹等勾结沙俄侵略者在青海、西藏等地制造分裂、多次发动叛乱,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清朝廷多次派兵加以镇压,这场战争也一直延续到乾隆帝执政时期,而多拉尔·海兰察正是在清乾隆年间的公元1755~1758年参加了平灭准噶尔叛乱的战斗,并屡建奇功。其中多拉尔·海兰察以少胜多,独自擒获敌将巴雅尔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说,当时多拉尔·海兰察正在山中砍木时与巴雅尔不期而遇,他随即抡斧上马与之展开大战。巴雅尔不是多拉尔·海兰察的对手,几十个回合下来,巴雅尔体力渐渐不支,随时有被砍于马下的危险,为了保全生命,巴雅尔被迫下马归降,并割下一角衣襟给多拉尔·海兰察作为凭证。

战争结束以后,全军将士论功行赏,很多人都说巴雅尔是自己擒获的,并为此争执不休,而多拉尔·海兰察却什么都没说。由于争执不下,上级便下令让巴雅尔自己到军营里去认,结果他认出多拉尔·海兰察来。那些高级将领很不服气,纷纷让多拉尔·海兰察拿出证据来,于是多拉尔·海兰察把巴雅尔割下的那一角衣襟拿了出来,众人皆哑口无言。

“是金子总会发光”,经过这件事以后,多拉尔·海兰察的勇猛无敌以及谦逊正直的人品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他不仅得到了奖赏,还很快就被提升为头等侍卫。

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在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割据势力的战役中,由于多拉尔·海兰察带领鄂温克士兵攻取险阻碉卡,奋力超众,升为协领,乾隆大帝赏他银三百两。

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多拉尔·海兰察督率官兵去台湾作战,鼓勇直进,三日破鹿耳港。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农历7月,乾隆大帝赐多拉尔·海兰察宴。

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农历2月,多拉尔·海兰察由领侍卫大臣升为正白旗蒙古都统。

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廓尔喀人侵入西藏,应班禅、达赖喇嘛的请求,多拉尔·海兰察奉命率领鄂温克劲旅由青海进藏征剿侵略者。第二年(公元1792年)农历5月,多拉尔·海兰察把入侵的廓尔喀军队全部逐出国境,廓尔喀王认罪乞和,立誓以后永不侵犯边境。乾隆大帝又一次嘉奖了海兰察,并在同年农历9月将多拉尔·海兰察由二等公爵,晋升为一等公爵。

可惜从西藏得胜回京后,多拉尔·海兰察因南征北战身上多处受伤,不久便病故在家中。当时清军的将领如在家中病故,一般不能入昭忠祠,但乾隆大帝“念伊军营效力多年,身曾受伤”,格外加恩,特使多拉尔·海兰察入昭忠祠,以都统衔的待遇为他举行葬礼。

据历史记载,多拉尔·海兰察在清军中武功卓绝,曾四次被列入满清紫光阁御功臣的绘像之列,在台湾和黑龙江都曾专为他修过祠堂。

多拉尔·安禄

(公元?~1799年待考),鄂温克族,多拉尔·海兰察之子;满洲镶黄旗人,索伦多拉尔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著名清朝将领。

多拉尔·安禄,与其父很相似,在战阵中能奋不顾身,是鄂温克族第一个在皇宫中当侍卫的人,号称拼命三郎。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多拉尔·安禄以三等轻车都尉之职出征新疆时阵亡,满清嘉庆皇帝特赏银一千两治丧,并与其父同样入昭忠祠。

多拉尔·安成

(生卒年待考),鄂温克族,多拉尔·海兰察裔孙;满洲镶黄旗人,索伦多拉尔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著名清朝将领、边疆大臣。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中国古代所绘制的西藏地图并不多。国家图书馆珍藏有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多拉尔·安成绘本《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虽无比例尺,也不甚精确,但依然能通过此图可以对入藏及西藏的山川地势、疆界交通、城池关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康定县境内的打箭炉,自古为荒边之地。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满清政府在打箭炉设立茶关,打箭炉因此成为川茶输藏的集散地和川藏茶马大道的交通枢纽。

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开辟了自打箭炉经里塘、巴塘、江卡 芒康至昌都的川藏南路大道,沿途设立粮台、塘铺。由于这条路主要供驻藏清军官兵和输藏粮饷来往使用,故习惯上称之为“川藏官道”,但实际上此道也经常是茶商驮队行经之路;而由打箭炉经道孚、甘孜、德格、江达至昌都的茶马古道,则习惯上被称为“川藏商道”,两道皆汇合于昌都。由昌都起又分为两路,至拉萨汇合。一路由昌都经洛隆宗、边坝、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至拉萨;一路由昌都经三十九族至拉萨的古代茶道。

在《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中,多拉尔·安成绘出了自打箭炉入藏的北、中、南三条路线,他采用形象画法,较详细地绘出了昌都、拉萨、日喀则等城廓以及土司寨、寺庙、村落、山脉等,并用虚线标注各站路途走向,但未标注路程距离。图中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分别用文字注出流向,而且标注了西藏的疆界毗连与四川、云南、新疆的分界以及同缅甸、越南、俄罗斯、廓尔喀尼泊尔等边界。

《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的制图者多拉尔·安成,曾于清光绪二十七~二十九年(公元1901~1903年)任驻藏帮办大臣,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任新疆伊犁副都统兼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参赞大臣。多拉尔·安成奉命驻藏时,正值英国侵略者筹划第二次武装侵略西藏,藏区形势紧张,满清朝廷为之震动。多拉尔·安成临危受命,对藏区山川形势、疆界毗连和风土人情等均不熟悉,“恐一旦有事,贻误地方,关系非浅。他五内焦急,日夜不遑”,遂“到处咨访,考核方舆,勉绘一图” 均为图尾作者跋语,即此《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

在《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的跋中,附有多拉尔·安成所写诗二首:“一纸新图入手中,山川差与旧游同。流观藉惕冰渊志,敢诩班生万里功。”“中夏岂真鱼肉弱,列邦尽肆虎狼雄。时艰共缟非难事,只此肫诚贯始终。”

体味多拉尔·安成之诗意,并细察全图,其主体部分(南线)当是多拉尔·安成进藏途中所经各处要地,北线和中线及其它内容应是他“到处咨访,考核方舆”所得。多拉尔·安成本着爱国尽责的精神,为防御外敌入侵,巩固藏区防务,给后人留下了一幅较详尽的入藏及西藏全图。

多拉尔·安成后升任一等超勇公。

多拉尔·扎尔善

(生卒年待考),鄂温克族;满洲正白旗人,索伦都拉尔氏。著名清朝将领。

多拉尔·扎尔善在从征新疆伊犁的过程中,作战勇猛,因功赏巴图鲁,后平定回部起义,被乾隆大帝列为平定西域后五十功臣之一(大清紫光阁功臣)。

多拉尔·傅森内

(生卒年待考),鄂温克族;满洲正白旗人,满洲呼伦贝尔正红旗人,索伦都拉尔氏。著名清朝将领。

在清乾隆年间,多拉尔·傅森内从征西藏,作战勇猛,因功赏赐巴图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