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佃户 |
释义 | 读音:diàn hù 释义:旧时租地主地的农民。 佃户 亦称钦拨佃户。佃户本为自行招募,如宋元?八年(1093年)“添赐田一百顷,使其家依乡原例,自召人耕种”;明洪武元年赐田二千大顷,仍“听募人佃种,共六百二十四户”。正统四年(1439年)“奉圣旨,准存全户五百户,共凑人二千丁,见丁百亩”,成为钦赐。佃户的职责是“专一耕种,办纳籽粒,以供本庙祭祀等项支用”,免其“一应杂泛差役”。 清代以后佃户人丁日见增多。康熙五十二年“佃户在五屯者存四千一百二十丁……在官庄者存八百九十四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时“五屯存户二百四十、丁八千六百有三,官庄存户七十三、丁一千六百四十”,合计存户313户,存丁10243人。 “唐代贵族阶级,多养奴隶。庄园中之田地,当然使之耕种,然以地面辽阔,田多至千顷,自家奴隶,不敷应用,不能不利用佃户,耕种田地,收其租税,以供挥霍。此种佃户,称为客户,或庄客。......”(摘自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 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板泉镇有一个村子叫佃户村,该村的起名原因正是当初比较穷,给地主打工。 在河北隆尧县与宁晋县各有一个村子叫佃户营,起名原因同上。 (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 --------------《我的母亲》 胡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