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州 |
释义 | 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全市辖28 个乡镇(办、区),170万人,总面积2294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0 万亩。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老的邓州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现有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93 处文物保护单位。邓州在夏、商、周三代为邓国,秦时置穰邓二县,隋文帝开皇三年置邓州,1913年改为邓县,1988年复称邓州。201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直管县试点市。 中文名称:邓州市 外文名称:Dengzhou 别名:穰 行政区类别:河南省直管县试点 所属地区:豫西南 下辖地区:辖3个街道、13个镇、11个乡 政府驻地:新华中路 电话区号:0377 邮政区码:474150 地理位置:河南省西南部 面积:2294平方公里 人口:170万(2010年) 方言:河南话 气候条件: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花洲书院(国家3A级景区) 火车站:邓州火车站 车牌代码:豫R : DZ/DW/CZ/CM... 身份证代码:411381(前6位) 现任领导:姚龙其 历史沿革(远古至秦代 南北朝至两宋 六次迁都邓州之议 元明清时期 民国和共和国时期) 旅游景点(台湾村 福胜寺塔 清真西寺 汲滩陕山会馆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花洲书院 吾离冢遗址 八里岗遗址) 教育成果(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邓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邓州市城区第一小学 邓州市花洲实验高级中学 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邓州市卫生学校 邓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筹建中)) 邓州简介城市概况邓州市古称“穰”,是由中国河南省直管的一个县级市,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地处南阳盆地中南部,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两省交界部位,北通中原,南控荆襄,素有“两省雄关”之称。邓州白河环其前,伏牛耸其后,宛桐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江汉之上游,襄汉之藩篱,秦楚之扼塞,沃野百里,天府之首选也,历史上的邓州号称上等郡、望郡(令人瞻望、钦佩的地方)和钜郡,是中州巨区和军事重镇,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写于邓州的花洲书院,邓州也是全球华裔“邓姓”的发源地、范仲淹的故里。 邓州中心城区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人;预计2015 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50 万人。1988 年撤县建市,1989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1996 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2001 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试点市,2004 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 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2006年邓州市被命名为“中国第一雷锋城”荣誉称号。201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直管县市试点市。 悠久历史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仲康建都于邓,即邓国。根据考古发掘上溯历史三千年。原明清和现代志书,均从“夏帝仲康封子于邓”的夏朝写起,根据近20年的对八里岗、太子岗、杨岗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确定了七千年前就有古人在邓州生活的实际情况,再上溯邓州历史三千年,使邓州七千年的历史,在文物和史志中得到肯定。通过历史资料考证和论证,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仲康是建都于邓。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确定商代邓国为公爵国,周初为邓伯国,西周中期为邓公国,西周晚期为邓侯国。同时,确定了五千年前邓字地名由以族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时为曼姓封国,春秋早期改曼姓为邓姓封国,后以国为姓。 区位优势邓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武汉一西安一郑州大三角和南阳一襄阳一十堰小三角中心,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5个乡镇,在邓州境内全长38公里。;邓州距襄阳、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 公里以内,可直达全国各地。太原至澳门高速公路,内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洛湛铁路,规划建设的蒙西华中铁路,郑渝高铁均过境并设站。207国道环城而过,形成邓州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西气东输二线设邓州支线;西气东输三线过境邓州设总分气站并建设新邓州支线。使之成为河南重要的能源走廊。 资源优势邓州物产丰富,资源雄厚.盛产小麦、棉花、烟草、小辣椒、花生、豆类,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市), 是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出口重要县(市)。年粮食总产10 亿公斤以上,棉花总产3500 万公斤,烟叶总产2000 万公斤,花生1000 万公斤;畜产品资源丰富,是南阳黄牛中心产区,年存栏45 万头,生猪存栏70 万头,家禽1500 万只。邓州素有“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叶出口重点市。邓州矿藏资源得天独厚,水泥灰岩储藏量13 亿吨,溶剂灰岩2 亿吨,黑墨大理石1100 万立方米,花岗岩储量600 万立方米。 行政区划邓州市辖3个办事处、13个镇、11个乡:古城办事处、花洲办事处、湍河办事处、罗庄镇、汲滩镇、穰东镇、孟楼镇、林扒镇、构林镇、十林镇、张村镇、都司镇、赵集镇、刘集镇、桑庄镇、彭桥镇、高集乡、九龙乡、张楼乡、白牛乡、夏集乡、裴营乡、文渠乡、陶营乡、小杨营乡、腰店乡、龙堰乡。 邓州经济发展轨迹邓州市经济开发较早,战国时代"邓师铸剑"闻名于世,表明冶铁业较为发达。 西汉元帝建昭年间(公元前38-34年),南阳太守召信臣于穰兴修六门碣、钳卢波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宋代,邓州置榷场,宋金互市,商业初具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邓州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前进。 发展近况近几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三增一稳"(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社会稳定)为目标,以改革、发展、创新为主旋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条主线,强力实施农业强市、工业立市、财政富市、城镇带动、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50;地方财政收入2.12亿元,增长32.6%,增辐为8年来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3130元,同比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4元,同比增长14.8%;金融储蓄存款余额42亿元,净增8.2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40位。 2008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邓州经济一季度处于低谷,自二季度开始,随着中央一系列保增长政策的实施,邓州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苗头,至三、四季度,回升态势更加明显,经济增速呈现逐步加快趋势。一、二、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8.9 %、8.3%和9.3%,预计全年GDP有望达到225亿元,增长9.7%,其中一产增加值62.4亿元,增长4.3%;二产增加值100亿元,增长13.2%;三产增加值62.6亿元,增长11%。预计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有望达到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27.7:44.5:27.8,首次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人均GDP达到16000元。 2011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70亿元,是2006年的2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3亿元,是2006年的3.3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是2006年的3.9倍,年均增长35.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79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7139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4.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4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21%;各项贷款余额68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9%。 工业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食品加工、化工医药、棉纺服装、建材工业、烟草加工、造纸工业等六大工业体系,相继开发出了杏山牌水泥、久友牌面粉、先天下白酒等名牌产品,其中久友牌特精粉、特一粉于2002年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免检产品。工业经济已成为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支撑点。非公有制经济在创新中迅猛发展。坚持"放手、放开、放胆"原则,切实解决观念、政策、服务、环境、资金五个制约因素,通过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设立示范区,实行"三监督一保护"等十大举措和,23项优惠政策,切实优化了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扩张,规模扩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发展方针邓州市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一个目标” (建设经济强市、 文化名市、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弘扬“一种精神” (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邓州精神),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实现“五大突破”(工业经济、城镇建设、特色农业、项目建设、民营经济),走好“三条路子” (找准工业和农业结合点, 两篇文章一起做,围绕农业办工业, 实现工农互动发展,走农区工业化路子;找准城乡结合点, 城镇、农村两个轮子一起转,加速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聚集,实现城乡互动发展,走城镇化路子;找准经济和生态结合点,经济、生态两大难题一起解,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经济生态互动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邓州崛起。 城市建设道路建设 近五年来,先后打通、新建了仲景路、文化北路、北京大道、穰城北路、湍滨大道、团结东路、教育南路、交通南路、人民西路、西一环路等10条主次干道,拓宽延伸改造了三贤路、穰城路、北环路、新华东路等,累计硬化道路总长已达105公里,面积达236万平方米,新修排水管网110公里,在市区形成了9纵7横道路网路骨架。城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建成区3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大大提高,呈现出"绿、亮、净、绿、畅、美"的崭新风貌。对邓南、邓新、邓襄、邓汲四个入市口进行了拓宽硬化、绿化改造,美化了城市环境,改善了城市形象。筹措社会资金535万元,对新华路、交通路、三贤路、人民路、北环路五条主干道两侧人行道进行了彩板铺设,总铺设面积达20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建成了水冲式公厕13座,封闭式垃圾中转站12座,购置环卫车辆9辆(台);二是筹措资金,对三贤路土城河桥、文化南路险桥、交通路土山渠桥、邓汲路小草河桥、古城路立交桥进行拓宽、改造和建设;三是采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办法筹措市民捐资5000万元,对内外城河进行了治理、护坡和绿化,对湍河南岸进行了砌石护坡。 地理状况“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连山为全市最高点,海拔469.7米,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之间,自然分割成扇形冲积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23.8毫米,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历史沿革远古至秦代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 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至两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北宋初,仍设“武胜军”(治穰),领穰、内乡和南阳三县,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辖穰、南阳、内乡、顺阳和淅川五县,政和二年(1112年)将原为“上郡”的邓州升为“望郡”,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邓州上任,为邓州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宋初,邓仍归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将邓州割给金国,以邓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为界,邓州处于金之前沿阵地,曾三设榷场(买卖交易的地方),与南宋互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军击败,邓州复归南宋,二年后,金人南侵,这一带又归金国。金代的邓州,属南京路,州治于穰,并于此设武胜军节度。邓州时辖3县:穰(含顺阳、新野、穰东、板桥4大镇)、南阳(含张村镇)、内乡(含西峡口镇)。 六次迁都邓州之议自北魏至金朝,历代统治者曾六度考虑迁都邓州。 第一次:公元533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 第二次:公元624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 第三次:公元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 第四次:公元1126年正月(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国准备攻打开封。北宋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谋划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邓,以避开金人的攻势,但遭留守李纲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进攻,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劝钦宗“暂诣襄、邓,以图西据长安”,但钦宗未给明确答复。第二年,北宋灭亡。 第五次:公元1127年,金兵逼近应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迁都以避开金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郎李纲等人主张迁都襄、邓,说:“臣尝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但由于宰相黄潜善等人的极力反对,高宗最后采纳了黄潜善等人的建议,最终移都临安。 第六次:公元1233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元年),蒙古军围攻金国都城开封,元帅猪儿主张迁都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但丞相赛不和右司郎中白华等人主张入邓州。第二年,哀宗先逃至归德,又逃蔡州(今汝南县),又一次计划进入邓州,却在蔡州遭到宋、元联军的包围而未能成行,最后帝亡国灭。 元明清时期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原领六县,有穰、南阳、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后又领三县:穰、新野、内乡。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 民国和共和国时期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72年12月,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1988年11月17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仍由南阳市代管。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 201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个省直管县市之一。 历史人物邓州市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古代有东汉"二十八宿"中的贾复、杜茂、刘隆,名传千秋的汉代"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时的政治家宗懔,唐代名将张巡,南宋名将王坚,明代贤相李贤、名臣李永茂,清代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清雍正帝师彭师抟,台湾知府高叔祥等。 唐宋时期的韩愈、寇准、范仲淹都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称之为"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近现代人才济济。有民族英雄马殿甲,同盟会员、革命烈士王庚先,女发明家丁育三,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全国著名中医学专家唐祖宣等。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人(今天具体位置为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范仲淹在邓州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他写成的记景抒情的名作《岳阳楼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其"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言,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广为传诵。其实只要是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知道该文描述的岳阳楼是在湖南岳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篇作品却不是在岳阳写的,而是在邓州写的。 邓州名人志铁铉(1366—1402),明朝将领,明邓州(今邓州市)城关人。铁铉坚守济南,屡破燕兵,燕王久攻城不下,被迫绕道南进。后来,朱棣终于渡江攻下南京,自立为帝,并用计擒了铁铉,将36岁的铁铉残酷杀害,后人敬佩铁铉宁死不屈的精神,在济南大明湖岸建铁公祠以表纪念。 习仲勋(1913.10.15-2002.5.24)祖籍河南邓州市,曾任广东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习近平(1953年生--)祖籍邓州市十林镇,出生地北京,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法学博士。中共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周大新(1952-),当代作家,河南邓州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以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祯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揭示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以及民族斗争的复杂局面。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文笔新颖,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这部巨著从1957年动笔起,历时30余年,约230万字,分为5卷。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第一卷时,就影响较大。曾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第2卷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李》书除有中,日文版本外,尚有英、法文等译本,在国际上影响日增。 武文斌是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人,1982年10月出生,2002年12月入伍到“铁军”“叶挺独立团”。2005年7月,他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2007年7月回到所在师的炮兵指挥连实习,将于2008年7月毕业,但是在2008年6月18日那一天,他却光荣地牺牲了。 韩作黎: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尹营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作家。 旅游景点邓州旅游独具特色。邓州市建置较早,属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之多,有文字记载邓州历代为国、郡、府、州、郡、县、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蕴藏很丰富。 邓州市文物古迹甚多,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穰、涅阳、冠军、安众、乐城、临湍等古城遗址;秦汉墓群,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福胜寺塔、花洲书院、邓国侯吾离陵等名胜古迹;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1985年5月,在福胜寺塔下地宫中发现的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宝,更是辉映邓州。 邓州杏山地质公园 邓州市杏山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南约50公里处,紧邻丹江水库南水北调渠首,面积32.5平方公里。公园以朱连山主峰为中心,海拨469.7米,有东西长3750米,南北宽2600米的无人区。公园地质景观及自然景观为原始状态,形成石林、石丘、溶洞、溶巢景观。 邓州市杏山地质公园是2002年12月经南阳市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的省级地质公园。杏山地质公园包括杏山岩溶景区、刘山水库景区、寨堡生态景区和禹山寨景区三个部分,是一座集岩溶地貌、典型底层剖面和地质构造为主,水体为辅、人文和生态相互辉映的综合性公园。 该地质公园属北方典型稀有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洼地、溶洞、溶沟、石芽、泉水、水体和地原古生物、倒转褶皱地质构造遗迹等景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观赏性和良好的自然属性,并融合了山寨园林、名胜古迹(楚长城遗址)、地质工程遗址(隧道)等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在朱连山南北两侧各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岩熔洼地,在洼地南部边缘有多个岩溶漏斗(落水洞),漏斗向下数米,为互相连通的喀斯特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等钙质沉积物奇观。在朱连山东面的清泉沟,西面的格提寺均见涌水泉出露。山上的落水洞、喀斯特溶洞与喀斯特涌泉相互连通,落差120米—130米。 台湾村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是远近 闻名的“台湾村”,全村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最后的5个营在邓州扎营。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5位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五姓后裔繁衍壮大,但他们有些风俗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福胜寺塔福胜寺塔位于邓州市区十字街西南50米处。为七级八角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地宫。经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通过发展。在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椁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宝,蜚声海内外,对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清真西寺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进行了重修。几经沧桑,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 汲滩陕山会馆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馆名,该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277亩,其中:绿地面积189亩,道路广场面积88亩,总投资1700万元。整个设计以展览馆为主体,周围种植树木、草坪,前面以“一河两湖”为衬托,北与“两山”相呼应,西南设置为小型文化广场,形成以河湖、假山、广场为景点,以园路、小桥为线,以草坪、纪念林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高低起伏、错落有四季有花的园林观。 花洲书院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花洲书院。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畅海内外。“一代师承百世馨”。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师“忧乐”精神传千古,继往开来谱新篇。古老的学府踏着历史的脚步,伴着改革的大潮,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忧乐”精神为先导,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作出了修复花洲书院的决策。这是一项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政工程,必将惠及当今,泽被后世,因而得到了社会会各界的一致拥护和支持。花洲书院修复工程于二00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启动,整个工程现在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工程面积为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藏书楼、先圣殿、览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大门、花洲游园等建筑和景点。工程建设源于历史但高于历史,工程富有内涵和文化品位。 吾离冢遗址吾离冢,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属于城郊乡(现湍河办事处)一行政村,又名“五离冢”、“五女冢”,传为春秋时期邓侯吾离冢,为邓州市第一冢。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左氏春秋传》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朝于鲁”。 吾离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曾闻名天下,又广泛与列国建交,邓国曾一度崛起,屹立于列国之林,是邓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 吾离死后,葬于今邓州东南吾离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个。所以称之为“邓州第一冢”。 当地老人说,古辈时,冢曾被盗,出土有陶鬲、陶俑等,并发现一把半截铜剑。 再者《辞源》称:春秋时,邓侯吾离,子孙以国为氏,所以吾离应是中原邓姓人的祖先。吾离朝鲁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邓曼,计算起来,应是吾离的女儿,邓祁侯的妹妹。吾离死后,子孙以国为氏,以邓为姓,故吾离是邓姓人的始祖。 邓姓遍布于世界各地,国内以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台湾和香港等;国外主要分布于泰国、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邓氏后裔不忘先祖开基创业之功,发奋图强,仅见于经传的就有200余人。 据《明嘉靖邓州志》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此邓之始。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谱》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将其叔父曼(字德阳)封于邓地,建立曼姓邓国,为一世邓国侯。至周时发展成为较为重要的异姓诸侯国,强盛时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东连今湖北枣阳,南接汉水,西连今湖北宜城。国都在今邓州城。邓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灭,历时586年(自夏起为1300年),传国22世。吾离为第十九世邓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在大国争霸的形势下求生存,曾多方与大国交好。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又与宜伯绥去今山东曲阜朝拜鲁国。此时邓国中兴,国势昌盛,屹立于列国之林,史称吾离为邓国中兴之君。公元前700年病逝,葬于国都南郊,即今邓州市东南3公里处八里王村,历经沧桑,陵存至今,世人皆谓“邓氏第一陵”。 对于邓国吾离之邓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综上所述,邓州为邓国故地,邓姓源于邓州。 经过3260多年的发展,邓氏后裔如今已遍布海内外。据统计,在中国常用的3000多个姓氏中,邓姓位居第34位,总人数达650万。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西、云南、广西、福建、海南、陕西等省。在香港、台湾两地,邓姓亦是名门望族。还有不少邓姓人步出国门,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 八里岗遗址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与南阳文物研究所联合对八里岗遗址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收获颇丰。其中1994年的发掘因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长排连间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遗迹遗物,计有:房基66座,墓葬150余座,灰坑窖穴千余个、文物标本万余件。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 发掘工作主要在遗址的中心区进行,共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48座,墓葬120余处,获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以及谷物、兽骨等自然遗物,其中大多数为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遗存。其文化序列比较完整,为南阳盆地史前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批新资料,其中多座仰韶文化晚期前段及庙底沟期的连间长排房子不仅在同类遗存中年代早,而且房屋本身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更为史前考古学通过聚落遗存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一批较好的素材。 几次发掘所见遗迹均窖穴和灰坑,分布密集,其间打破现象较多。大多数窖穴为圆形口小底大的袋形坑,较完整的尚深3米余,有的坑壁抹泥,有的穴底铺垫碎红烧土层以防潮,不少窑穴的堆土经浮选采集到炭化稻谷及其它炭化果实,还有若干窖穴废弃后用来葬人,或者整猪整狗出土。灰坑中出土大量陶器,亦常见鹿、牛、猪、蚌等动物遗骸。 迄今清理的房屋基址绝大多数属仰韶晚期偏早阶段及庙底沟时期,多为分间长徘房,也有双套间和单间者。均呈东西分别的南北两排,间隔约20米,年代相应。各排里不同年代的房子层层叠压,但始终不离本排的位置。两排房屋之间的地层堆积呈多层相迭的水平状,平整而较致密坚硬,包含遗物少而细碎,不见同期灰层或灰坑一类堆积,当是一处由人工不断平整铺垫的空场。表明这一聚落区虽在长期内房屋存在废弃与重建,但聚落布局经一次性规划后长期延续不变,是该聚落变迁过程中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两排房屋不乏保存不好而仅余墙基或垫土者,但也有很多遭火焚毁弃,其墙体和居住面均被烧烤成坚硬的红烧土,因而保存状况良好。有的残墙尚高达70厘米左右,室内器物也因不及搬走而遗留原址,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所有长房的建筑方法基本一致。 在以上房屋聚落遗存之下叠压着一处属仰韶文化半坡期的墓地。墓葬排列大多紧密,叠压打破现象十分复杂,大约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役。晚段者以多人合葬竖穴土坑墓为主,有的留有二层台,每墓葬数人至十数人,甚至近百人不等,多数为二次葬,少见一次葬:早段者多为单人一次葬竖穴土坑墓,以东西走向、头向西者为多见。各墓随葬品不等,少者1一3件,多者20余件,以陶器为主,有的以鼎、罐、钵、器座为一套。在墓地范围内还有多座圆形祭坑。抑或是与墓分开的随葬品埋纳坑,一般不大,埋有十件猪下颌骨和少量猪头骨,有的也同时出土数件陶罐、盖等明器。 1993年3月28日及1994年12月25日,《中国文物报》先后两次在显要位置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华夏考古》杂志发表了发掘简报,并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轰动国内外。 "4+2"工作法什么是“4+2”工作法?“4+2”工作法,就是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4+2”工作法源于河南省邓州市近年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它在内容上明确了“四议”、“两公开”的议事决策程序,范围上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实践上体现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效果上达到了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从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破解了农村党组织在推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探索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2009年5月4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省村级组织推广邓州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4+2”工作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站在加强基层党建、夯实执政基础的高度,站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广“4+2”工作法的重要意义,把推广“4+2”工作法作为提升村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作为增强村“两委”班子合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载体,作为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邓姓故里邓(邓) dèng ㄉㄥˋ 姓。 郑码:XSY,U:9093,GBK:B5CB 笔画数:4,部首:阝笔顺编号:5452 (1)邓dèng (2)古国名[Dengstate] 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从邑、登声。――《说文》 (3)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邓侯吾离来朝。――《春秋·桓公七年》 申吕应邓。――《国语·郑语》 袭楚至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古地名[Dengvillage,nameofaplaceinancienttimes] (5)春秋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 蔡侯郑伯会于邓。――《春秋·桓公二年》 (6)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汶河以南、运河以北地区(清兖州府境) (7)战国楚地,秦置邓县,是故邓侯国。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北 (8)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 (9)姓(邓通:西汉人,以自铸铜钱而成为巨富,后世常用此名比喻富有。邓禹:东汉新野人,字仲华。随汉光武刘秀作战,为东汉开国功臣。邓骘:人名,东汉安帝刘祜的舅父,封为上蔡侯,任大将军) 成语:邓邓浑浑dèngdèng-húnhún [chaos]形容混沌不清的样子 纷纷絯絯遍天涯,邓邓浑浑大地遮。―― 《西游记》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 “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迁徙分布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 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 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教育成果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2007年农历二月二,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搬迁至北京大道.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新校启用庆典仪式。 市领导刘朝瑞、原永胜、文学林出席庆典仪式,并为邓州一高中新校启用剪彩。 校舍规模 邓州一高中新校占地400亩,于2005年9月开工,总投资1.2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一个恢宏大气、建筑优美的建筑群体已经展现,校区内区域功能分明、教学设施齐全,已成为邓州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和城市亮点。 教学目标 学校的良好校风和教育质量享有较高声誉,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赞誉。国家督学柳彬、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原河南省委书记刘杰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学校,张保庆同志鼓励学校再创辉煌,欣 然题词:“更上一层楼”。 进入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学校党委提出要抓住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和刘中阶段教育的机遇 , 制定了“十五”规划,以“创示范高中,迎百年校庆”为动力和奋斗目标。决心在今后五年中使办学规模、基本建设、电化教学、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在2005年前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020年跨入国际大循环家示范性高中行列。为了邓州的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我校学子努力向前,奋斗不息,励锻钢铸铁之大勇,展鸿鹄大鹏之豪情。前有圣人做楷模,后有贤者续华章,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邓州一高将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越飞越远。 邓州一高-校长寄语 每天充满激情去学习! 每天充满激情去工作! 每天充满激情去生活! 学校近年荣获的主要荣誉: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首批素质教育示范单位、河南省先进家长学校、河南省园林单位、南阳市五一劳动奖、南阳市“三理”教育先进单位、南阳市青少年德育先进单位、邓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邓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 邓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邓州市第二高级中学,位于邓州市城区新华路东段,湍河西畔,北京大道东侧,处于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风景名胜之中:东接邓州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里岗遗址,西连蓬勃发展的邓州市区,南临碧叶连天的万亩荷塘,北靠的湍河游览区。 学校占地229亩,有教学、办公、实验、餐厅、师生住宿等17栋大楼以及大型体育运动场、看台等。配置有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等;校园布局合理,四季绿树成荫。有60余个教学班,教工250余名,高级47人,省骨干11人,南阳市学科带头人16人,南阳市骨干53人,17人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校坚持开展“修师德、练师能、铸师魂”系列活动,教师以教为荣,治学严谨,敬业爱生。 2000年高招升入各类高校学生达696人;2001年高招省专以上上线725人,比上年增长165.6%。毕业生中涌现有将军、专家、博士、中高级领导干部和商界骄子等各类人才。1999年以来,学校设立了“德学双馨”奖学金,开展了“学生在我心中”助困活动,更加激励了广大学子奋发学习、自强报国的积极性。近年来先后获省文明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等荣誉,连年被邓州市教育局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过报道。 邓州市城区第一小学是南阳市示范性学校。位于文庙街北侧,始建于1905 年。解放前曾是邓县革命运动基地之一中共邓县首届县委机关设于学校。著名作家姚雪垠曾在此接受革命洗礼。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37阅多名学生:,50名教职工,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阳人,学科带头人5人,省骨干教师10人,南阳市骨干教师39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模范教师8人。学校连续g年被评为“全国读书教育活动先进单位”。连续2届被河南省委、 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管理先进单位.2005年3月被评为“雷锋小学,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 文明创建先进单位”。 邓州市花洲实验高级中学原名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原址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邓州市区新华中路180号。 创建于1926年,至今已有82年的建校历史。 学校占地75亩。有教学楼两栋、科技楼、教科研楼、图书楼、男女生宿舍楼、学生餐厅等各种楼房共700多间,总建筑面积25000m2。 学校的发展方向是:打造普通高中强校,打造特色名牌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负责;培养有思想的学生,创办有灵魂的教育。 学校是空军飞行员生源基地,历年招飞生,美术生升学率为南阳地区之最。 2008年,为优化城区教育资源,9月,邓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四高中整体搬迁至原一高中校址。这里是宋代宗臣范仲淹知邓期间创办的“花洲书院”旧址,其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很多学生也在这里感悟范公精神,沐浴花洲灵气,刻苦求学,立志报国。 10月20日,邓州市四高中正式更名为“花洲实验高级中学”。 南阳幼儿师范学校其前身是南阳第四师范学校,始建于1984年。学校占地120亩,在编教职工150人,在校学生2000余人,开设有幼师、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少儿英语、计算机、涉外财会等专业;2004年以来,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3+2”专业教育;与南阳师范学院举办中专生在校套读成人大转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幼师专业为主、非师范专业并举,立足中专层次、向大专层次延伸的办学模式。学校拥有名牌钢琴180多架,脚踏琴、手风琴200架(部),学校拥有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室、舞蹈专用教室、美工专用教室、多媒体微机教室和幼儿模拟教室,以及语音室、音像阅览室、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微格教学系统、教学监控系统和校园办公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13万册,各类报刊300余种。被河南省教育厅先后授予“中师办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省级文明学校”、“河南省教师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河南省爱委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邓州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9年,是全省县级卫校中建校最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生源最充足的县(市)级卫生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5月4日经省教育厅、卫生厅评审改制为普通中专,并更名为邓州市卫生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34017m2(51亩),总建筑面积9500 m2,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54人,拥有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38人。 被教育厅、卫生厅确定为全省十四所合格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之一和豫西南卫生职业教育基地。学校科室齐全,并设有一个附属医院,为国家二级综合医院。 邓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筹建中)根据国家和省政府近几年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结合我市实际,为了提高我市城市品位,加快我市“文化名市、经济强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已于2010年7月24日研究决定成立了“邓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指挥部,刘树华市长任指挥长、有关局委负责同志为成员,正式开始启动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位置初步拟定在北京大道新一高中南边路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