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邓小平同志旧居
释义

简介

邓小平同志旧居位于川东华蓥山脉中段西侧,地处渠江中游的广安县牌坊,是赢得中国十二亿人民和国际友人爱戴的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四川广安是邓小平故里。从广安县城北行,穿过由塔柏织成的七公里“绿色长廊”,一个幽篁环抱、古朴恬然的普通农家三合院映入眼帘,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邓小平故居,一座质朴无华的丰碑。

邓小平故居,又称“邓家老院子”,是广安市协兴牌坊村最亮丽的风景。小平故居为木结构建筑,院落坐东朝西,占地八百三十三点四平方米,共十七间屋。就是在这个川东山区极普通的农家老院内,1904年8月22日,一代伟人邓小平诞生了。

在牌坊村一个翠竹绿树环抱着的“凹”字形农家小院,青瓦屋顶,黄色粉墙,木栏窗户,泥土地面,用石板铺成的院坝显得简洁、坦荡,堂屋门前,悬挂着由长五乡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书写的横匾“邓小平同志旧居”。

游人一进堂屋,四周的墙壁上,陈列着小平同志在中国革命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照片49幅,生动地再现了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堂屋左侧房间的靠墙处,有一个漆皮剥落的大衣柜和鞋柜,右侧依墙放着一张吃饭用的半圆桌,圆桌的另一半,在“文革”时被砸毁了。左横屋的第二间房内,摆着一张红漆早已变黑了的旧式木床。在这间房屋靠窗户的地方,还摆放着一张旧式书桌,这是小平同志曾经使用过的。

历史变迁

邓小平故居沐着世纪风雨,经历几多变迁。据考证,它始建于清代中晚期,续建至民国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出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他以革命家的胸襟审视家庭、对待旧居,亲自写信要求广安县委“按政策办事,不搞特殊照顾”,“一切家产全部分给农民”。一九五一年,“邓家老院子”搬进了九户农民,只有正房留下两间做村办公室。其间,它作过公共食堂、保管室,办过文化站、幼儿园。经过几多风雨,房屋开始破漏,院坝有所损毁。

随着邓小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其卓越贡献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无数中外记者、友好人士纷纷前来小平故居,追寻一代伟人的成长轨迹,探寻中国改革开放之“根”。冒着酷暑前来邓小平故居参观游览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为了迎接远方的客人,一九七九年,广安县委为旧居添了一些瓦椽,适当进行了维修,栽了一些松柏、腊梅、铁树和广柑树。维修故居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邓小平办公室立即打电话查问,要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事业,不准大兴土木。对广安县多次请求维修故居一事,卓琳根据小平的一贯意见嘱咐:“不要把钱花在旧居上,要用在人民事业上,用在经济建设上。旧居保存下来就行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广安这片热土,故乡人民开始富起来。一些原在故居居住的农户陆续建起了新楼房,随后其他农户也迁离了。广安县第二次对旧居进行了维修,收集和复制了小平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照片陈列展出,找回了部分家具,基本恢复了旧居的原貌,也就是目前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邓小平故居。

1989年正式成立了邓小平旧居管理所,以纪念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九九七年,邓小平故居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二00一年七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邓小平故居受到万众景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瑞士、新西兰等二十八个国家的外宾纷沓而至,前来观光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更是与日俱增。

故居风貌

小平故居青瓦粉壁,庭院绿树成荫,一蓬蓬慈竹掩映,游人如织。

踏进大门,只见正房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金字横匾,大门两侧为著名川籍作家马识途写的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屋前两株铁树,挺拔壮实,龙鳞铁甲,不蔓不枝,直立不阿。近年来每年六至七月,一雄一雌的花朵争奇斗妍:雄花序高二尺,状若宝塔,色泽金黄,香如腊梅;雌花形似鹊巢,大如玉盘,蔚为奇观。站在故居堂屋门前向远处眺望,清晰可见迎面有一座三起三伏的笔架山,而山最后的起势最为高峻。故居三合院前是一方池塘,为小平幼时洗砚处。

在故居内,北厢房小平出生的房间里,柏木床保存完好,古色古香,龙凤呈祥,三层镂雕,各种图案浑为一体。室内还有少年邓小平用过的书桌等物,小平在这里度过了十五个春秋,直到远离家乡。

如同广安其他村民的住房一样,小平故居四周是田地,有翠竹、树木掩映,有水塘依傍,到处花草丛生,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美景。入目绿树滴翠,触鼻百花飘香。就是这座质朴无华的故居,像一座无字丰碑,在默默地讲述着它的主人——一位改写了中国历史和命运的世纪伟人的动人故事。

旧居现辟有三个图片展室、七个文物展室。图片展室陈列了邓小平从青少年时期赴法留学到“九二”视察南方期间的照片、邓小平家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广安发展建设的照片。文物展室则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邓小平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住房、邓小平出生的房间及其家中的手工作坊等。整个展览,从多个角度介绍了邓小平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位革命家、一代伟人的光辉历程。

这,便是邓小平旧居。

1904年8月22日,一代伟人邓小平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14载难忘的童年时光。

这座普通的农家三合院,俗称“邓家老院子”。解放前,邓小平祖上三代曾居住在这里。走近邓小平故居,只见粉墙黛瓦、青石铺地。正堂屋大门,“邓小平同志旧居”7个隶字刚劲有力。登堂入室,7个文物展室布置有序,一桌一椅,一柜一床,但见当年的模样。3个图片展室展出千余幅照片和资料,再现了邓小平同志戎马倥偬、运筹帷幄、高风亮节、功勋盖世的光辉一生。

同四川东部所有的农舍一样,邓小平旧居被一篷篷翠竹所掩映着。在当地,凡有农宅的地方就有慈竹,而这种竹被农家人视为根和魂。旧居的慈竹约有几千之众,长得飘逸潇洒,竹影婆娑,动人的竹语像是在诉说着每一个动人的故事。 1989年,邓小平同志的女儿萧榕(毛毛)回到故乡,见到老屋的竹时兴趣盎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她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这样描写:“老屋的房后,长满了翠绿的竹。这竹真繁茂啊,种下几棵,立刻成长一片。细的恰如纤纤少女的手指,粗的可比健康小伙的手臂,这竹边长边落,边落边长。你看地上已铺满掉下的黄叶,而竹枝上却依然绿羽苍翠”。她还充满遐想地写道:“我真想搬个小竹凳,拿上一把青竹扇,在这个小竹林中坐下,静静地,静静地,听一听竹叶的沙响,闻一闻竹枝的清香,透过那茂茂密密的枝叶,去看太阳……”毛毛的话,饱含对故乡翠竹的感情咏叹,也袒露出一片真挚的乡音乡情。在邓小平旧居前,我想起毛毛的这些描写,心中不禁也涌起感情的波澜。

在邓小平旧居,除了竹的青翠,还有树的挺拔。一看那苍劲的雄姿,就知道那树有些年头了。在旧居的庭院前,挺立着一雄一雌两株铁树。这两株树是为迎接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1980年首访小平旧居,特地从广安县委机关所在地、曾经是杨森公馆的涵虚山庄内移栽来的。四川军阀杨森酷爱花草,特从广东船运四棵铁树到家乡栽植,广安从此才有了铁树。1978年,当邓小平同志经历磨难第三次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时,广安涵虚山庄内的铁树突然绽放花蕾,雄花状似宝塔,雌花如金丝盘旋。在民间,一直有“千年铁树难开花”的说法,说明铁树开花不易。广安铁树开花,适逢小平复出,本属于自然现象的铁树开花顿时被赋予一种强烈的政治色彩,人们把它与小平复出结合起来加以渲染,一时广安父老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观者如云。当地还把铁树开花拍成照片寄给北京的小平同志及其家人。铁树移栽至旧居后,也连年开花不断,至今已20余载了。

邓小平同志生前,一直不同意将自己的故居作为纪念地,但家乡人民满怀对他的敬仰之情,自1984年以来小平故居就开始对游人开放,来自世界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至今已有200多万人次来这里参观,在小平99岁诞辰时,已整整留下了99本留言簿。20年来,这些留言簿保留了一种可贵的原生形态,真实地记录了广大群众对小平说的“心里话”。最早的一则留言是在1984年4月10日下午1时40 分,附近场上的一位农民丢失了自家的耕牛,找了很久,最后终于在小平故居旁找到了。他很高兴,于是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首诗:“四月找牛到协兴,内心崇敬邓小平,参观邓帅故居地,终身难忘邓恩情”。1985年3月15日的一则留言是一首顺口溜:“我们由昆明来到邓小平同志家,心里乐开了花,邓老政策好,人人吃得饱,经济粮食富上富,光棍不愁讨媳妇,光棍有了家,感谢邓小平同志旧居老家”。小平逝世以后,参观旧居的人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哀思。1997年2月22日的一则留言是这样的:“小平同志让我们填饱了肚子,用上了票子,住上了房子,我们世世代代永远怀念您”。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小平同志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如今,这上百册邓小平故居留言簿,已成为无比珍贵的革命文物,构成邓小平故居独具特色的风景。翻看这些饱含深情的留言簿,我的心一次次被激荡着,不觉眼角湿润了。

邓小平同志自14岁离开家乡后,就再没有回过故乡,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全中国人民。他曾无比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小平家乡的人民永远怀念他,对他寄寓着大海一般的深情。在广安的短短一日里,我们就听到许多小平同志童年时的故事。透过这许多美丽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小平同志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英姿。旧居有情,翠竹有情,铁树有情,留言有情,这里的一切都记载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寄寓着人们对他永久的怀念与崇敬。

“翻身不忘毛泽东 致富更思邓小平”

从重庆沿高速公路,车行不到2小时就到达四川广安。虽是初冬季节,但这里依旧处处青山绿水,一片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居,就在距广安市区7公里的协兴镇牌坊村。通往小平故居的高等级水泥公路上不时可以看到“搞好西部开发,建设伟人故乡”、“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横幅标语。牌坊村口矗立着一个十分醒目的石头牌坊,上书“牌坊村”,并有一副对联:“翻身不忘毛泽东 致富更思邓小平”。距此十几米处有一幅邓小平露出慈祥笑容的大型宣传画,画面背景是广安城貌和小平同志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坐东朝西、掩映在翠竹青松之中的小平故居,是具有川东民间特色的农家三合院,正堂屋前挂着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匾额:“邓小平同志故居”。

故居陈列包括邓小平出生时的一张旧床等珍贵的实物和历史照片。讲解员介绍说:邓小平可算是“移民的后代”,邓家祖籍江西吉安,其先祖在明朝由江西入川落籍,至今已有600多年了。邓家祖上有人当官,官至清朝大理寺正卿,颇有政声,曾经获得朝廷赐造“神道碑”和“德政坊”,村子由此得 名“牌坊村”。后家道中落,到邓小平父亲邓绍昌一辈方稍有起色。邓绍昌念过书,当过县团练局小官和民间“哥老会”组织的小头领。在其父的影响下,邓小平从小立志求学,远走他乡,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牌坊村”也随小平同志的沉浮“三易村名”

在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经历过“三落三起”,凑巧的是,牌坊村也曾经“三易村名”。 牌坊村干部告诉记者:1958年大跃进期间,牌坊村改为“伟大大队”,但“伟大”的结果是闹饥荒,牌坊村也未能幸免,饿死了50多人,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实行农业改革的紧急措施“三自一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生活得到改善,次年恢复了“牌坊村”;1966年“文革”开始,邓小平被当作“党内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红卫兵造反,砸了“牌坊村”牌坊,又改名“反修大队”,叫了十几年;1978年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村民要求,才恢复“牌坊村”至今。

所幸的是,由于邓小平旧居解放后按照邓小平的意见,连同所有家具都交给当地政府分给乡民,故居才躲过了“文革”浩劫,基本保持原样,一些珍贵文物得以完好保留下来。几十年间,“邓家老院子”先后作过食堂、保管室、文化站、幼儿园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在国内外威望的日益提高,前来小平故居参观的游人增多,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十多户村民陆续迁出,政府开始加强故居的保护管理:1987年成立了“邓小平旧居管理所”,1992年邓小平旧居被定为广安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1996年定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小平故居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革命纪念地和旅游景点”。旧居开放十几年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550多万人次。乔石、李岚清、丁关根等多位领导同志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也前往参观。

1998年2月19日,在邓小平逝世一周年之际,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邓小平同志故居”匾名,“邓小平同志旧居”从此正式改称为“邓小平同志故居”。

人民不会忘记:“致富思源,共建广安”

引人注目的是,在参观邓小平故居的人群中,有许多是来自富裕地区和“先富起来”的农民、民营企业家及海外华侨,他们“致富思源”,千里迢迢自发赶来捐款献物,表达感谢小平、怀念小平之情。许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客商表示: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广安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2001年8月成立了“邓小平故居保护区”,开展“致富思源,共建广安”和“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活动,以此作为载体,全面启动了邓小平故居保护区建设。保护区以“天然纪念馆”为目标定位,加快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退耕还林、实施绿化工程,恢复小平同志青少年时期活动场所及相关人文原貌,展示小平光辉的一生。按照规划,在2004年前,保护区将增加林地面积1.5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63%,使伟人的家乡绿起来、靓起来,以此告慰小平同志。

一年多来,保护区已收到各界踊跃捐款2300多万元,捐树10万余株,12公里绿色长廊已具雏形。当地政府官员认为:人们自发的捐建活动实际上反映了人民对小平的深切怀念和对改革开放事业的肯定。

“天然纪念馆”在加紧筹办

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日,广安正展开一系列纪念活动的准备工作。

保护区副主任李子前告诉记者,省里要求把邓小平故里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基地”,市里把建好邓小平故居保护区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04年前建成郁郁葱葱、井然有序、自然亲切、令人仰慕的“天然纪念馆”。目前拥有29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正着手进行生态环境、景区景点、现代休闲度假区、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文明示范工程建设。

按照市里“把广安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规划,保护区将建设乡村俱乐部、农庄式别墅、国际会议中心及商业旅游等设施。此外,由成都军区援建和各界捐资的邓小平铜像广场、故居陈列室、思源广场等工程也在全面进行之中。现在保护区积极招商引资,规划设计基本就绪,已完成投资1.5亿多元,到2004年,邓小平故里必将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自从1919年15岁离开家乡,整整78年邓小平没再回过家乡。只有小平的女儿毛毛(邓榕)和儿子邓朴方先后回来过。

许多人对小平同志从没有回家乡感到有些不理解,甚至有些猜测。当地干部解释说:小平自己说过主要是“怕给家乡干部群众增添麻烦”。小平一贯对家乡亲人的要求十分严格,但他并没有忘记家乡,而是把思乡之情体现在对家乡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注上。

1977年小平在一份内部材料上看到“广安人均粮食288斤,全县数以万计的人外出讨饭”后,心情沉重,当即在材料上写下:我那家乡为啥那样穷?……第二年他因外事活动来到四川,在成都召见了来自家乡的代表,一见面就问:“广安今年情况怎么样?前几年有点差啊!这一年翻了点身,我在报上已经看到了。”并说:“广安是个大县,报上说现在是90多万亩耕地,人均才8分地嘛,亩产千斤也不够……回去带信给县委,把农业搞上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抓好。”1986年,他再次回四川视察工作,抽空接见广安县领导时风趣地说:“好啊,今天终于见到我的‘父母官’了!”在询问了家乡建设情况后,他语重心长地说:“好啊,你们年轻,有文化,有希望,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表达了他老人家对家乡的一往情深。

当地政府官员说:邓小平一向胸怀天下,严于律己,忠实地实践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全中国人民谋福利的诺言,在主持党和国家的工作期间,从没有要求为自己的家乡做过特殊“照顾”之类的事,他留给家乡人民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市委书记谭力表示:“我们要把邓小平同志的影响力转化为对广安发展的注意力,把人们对小平同志的爱戴、怀念之情转化为支持广安发展的强大动力,把邓小平理论转化为建设广安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广安市调整发展思路,经济建设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2002年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跃居全省第二位,各项经济指标都位居全省前列。工业总产值接近30亿元,超过了既定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即将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0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2060元。谭书记强调:广安绝不辜负小平同志建设家乡的重托,我们要走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努力使广安成为中西部地区加速发展的典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