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泾川古民居 |
释义 | 概述安徽南部泾县境内古民居建筑群星罗棋布,这些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的建筑在皖南徽派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泾县古民居资源相当丰富,分布面广,且数量众多。仅在泾县文管部门登记在册的古民居,就多达1000多处。 概况泾县,李白赋诗赞:“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元和郡县志》曰:泾县“因泾水以为名”,亦名泾川,黄山余脉,盘亘全境,层峦叠嶂,景物绚丽。不仅描述出泾川的地貌气势,也定位泾川与徽文化地域上的一脉相承关系。 泾县古民居资源相当丰富,不仅仅是分布面广,且数量众多。仅在泾县文管部门登记在册的古民居,就多达1000多处。横贯境内的青弋江水承载着她两千多年的沧桑。存世的相当数量古民居中,为数最多的是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无论从其外观还是内部构造上,这些民居与古徽州的徽派建筑都大体相似,一如皖南其他的徽派建筑一样,泾县的古民居也有着它自身的重要文化价值。先哲有曰:“建筑是首哲理诗”,千百年来,泾县古民居以其绚丽非凡的手笔,写就了民间建筑史上辉煌的诗篇。 典型在泾县西部50公里处黄山太平湖北岸,隐藏着一个令人称奇的巨大古村落———查济。 查济村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颓废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 史载,查济村最鼎盛时期,有钟秀、平岭、石门、巴山四门,有巴山、青山、如松三塔,有108座桥梁、108座庙宇、108座祠堂,村民近7万人。历经风雨,加之太平天国的战火以及当代人为的破坏,查济村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坏。如今,村庄里许溪、岑溪、石溪三溪并流,“依山建屋、临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的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村庄现存明清古民居约200余座,元代建筑1处。一个中国乡村时代辉煌村落的架构至今尚存。 县城南榔桥镇的黄田村,有40余座古宅布局整齐,形制相似,据传是从清朝工部引来图纸所建。其中的“笃诚堂”外形酷似轮船,令人叹为观止。 “笃诚堂”,又名“洋船屋”,建于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船头”呈尖角状,共两层,上层露于墙头之上,似“驾驶室”楼舱,舱腰为高层住宅和厅堂建筑,体积庞大,似为“客舱”,其中马房与厨房两处的院墙,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马头墙,以遮蔽里面的建筑。源于黄山脉的凤子河水,沿着''“洋船”两侧开凿的深渠流泻而去。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逆水而上的“洋船”。在经历了150余年的风雨剥蚀、水浪冲刷之后,这艘庞大而又奇特的“洋船”仍在凤子河里“行驶”着。 “洋船屋”因孝而建。据传,清道光年间,当时的黄田盐商朱一乔、朱宗怀父子在沪经商,遂成巨富,并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讲述外面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轶事。朱一乔的母亲和妻子在听到“洋火轮”的情形后,产生了想见一见的愿望,因交通落后加之妇女缠足后行动不便,她们终未成行。禀性孝顺的朱一乔为圆母亲夙愿,与儿子商议投巨资修建了一座外形酷似大轮船的建筑———“洋船屋”。“洋船屋”现存有20余幢房屋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园内房屋错落有致,巷道纵横幽静,住宅区和前后花园布局精巧,曲折多变。其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亭台楼阁,古色古香。 2007年6月,中国景观村落评审委员会派员到黄田村,考察评定首届中国景观村落,专家们认为黄田古村落是物化了古代哲学思想、建筑美学的结晶,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