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德经·天地不仁
释义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而道德经·天地不仁是其中的一篇,反映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周室守藏史,居于洛阳,专掌王室书籍.老子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上下之变,孔子曾向他请教过有关礼仪的问题。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 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而苦县也因老子被皇帝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原文

译文1:

天地无所私爱,任凭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天地之间,不正象风箱一样吗?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量越大。议论太多,只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译文2: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解析

所谓“刍狗”,就是用稻草扎成的狗,它有着特殊功用:古代用于祭祀。祭祀是一件很严肃庄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它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稻草扎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过后,稻草恢复了它本真的意义,不再被人顶礼膜拜,它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被人遗弃,甚至践踏,最后被当成普通的稻草焚烧了。稻草之所以会落下如此的命运,并不是人们对其存在好恶心理,而是为了祭祀的需要。

天地本身没有情谊可言,它是毫无意志的纯粹的自然物,它没有偏好和任何选择。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无法抗拒和控制。它所表现的一切: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物种的灭绝以及若干年后人类的消亡,都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绝不是天地的意志,它不存在怜爱和刻意践踏的情感取向,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的结果,它赋予了万物自由,因而它才能在自在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客观存在对万物没有施加恩惠,也没有强加干涉,所以万物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共同发展,正因为如此,万物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恩泽。

圣人(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子民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称天子,是天地的儿子,也可以看成是天地的化身,他效法天地管理天下百姓,不对百姓施加仁爱,把百姓当成祭祀用的刍狗,这不是不爱惜百姓,相反这是真正的珍惜。怎样理解呢?圣人对百姓不施加仁爱驰不横加干涉,给予一定的自由,这样百姓才能感受到真正恩赐。教导百姓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不会破坏大自然之道的无为之治。因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会太平,天下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繁荣昌盛。与此相反,如果统治者没能按照大道的无为而治的原则,而是施与仁爱,自然会对百姓枉加干涉,就会使百姓脱离正确的行为轨道,导致天下大乱。统治者为了安定民心,平息这种混乱的局面,就会很自然地强加自己的意志,比如制定各种刑罚,这样一来,民心不但没有被安定反而更加骚动不安,农民起义势在必然,结果是民不聊生,统治阶级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这种貌似仁爱的统治策略,不但害已而且害民。

橐龠就是风箱,它是一种冶金鼓风用的工具,中间是空洞的虚无的,充满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天地之间是空虚的,恰似一个大风箱,充满了元气的流动。

正因为天地的空虚,才会有元气流动其间,而且元气无穷无尽,用之不竭,这元气就是主宰万物的灵气,它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越用越灵。

我们应该像天地圣人一般,像个大风箱,心里空无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所谓空无一物也就是不置一物于心中,而应包容万物,做到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心里的容量像一个大风箱,无穷无尽,这样我们才能放眼宇宙,心无挂碍;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不会为外物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对别人的对错是非才不会品头论足,枉下断论。别人的是非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是人,是情感十分丰富的动物,我们有喜怒哀乐,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无所为,也就是真正的无所不为了。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不仅适用于治理国家,为统治者的制胜法宝,而且适用于我们一个一个的个体,将自己与大道紧密相连,甚至融为一体,我们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就是大道的完善境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