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凡空法师
释义

凡空法师 原名滕家伦 出生于1935年,15岁踏入佛门,求学于万县大学,因年幼多病与佛结下不解之缘,五九年到印度研习、经史、哲学。先后追随一代高僧太虚大师及李炳南老居士,研究佛教经论及儒、释、道、宗教学说,凡空法师 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为宗旨,凡空法师修佛六十年, 参透佛教之精髓 佛教 乃 觉悟 智慧 教育 凡空法师曾多次出访 新加波 马来西亚 印度 加拿大等国家弘扬佛法 友善交流 为中国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

个人经历

凡空法师俗名藤家伦1935年12月15日出生 ,早年事迹不详 15岁出家于中土,出家后倾心于大乘佛教 勤修佛学,参透佛之精髓,在佛学上有高深的修养,追随于达摩祖师境界 佛教人士都非常敬仰凡空法师,现四海众生为本。他老人家说,他随修佛60余年一直有个心愿,在他的家乡修建一座寺庙,寺庙要叫 慈航普度寺 寺庙建修好免费向各界人士开放。凡空法师参透许多做人的道理 他说做人就好比是一杯水 当你在晃动中你永远看不清楚其中的杂物 只有把它放在一边 等它完全平静下来的时候 您才会发现里面含有的杂物 说明我们每一个人啦 每天在我们忙碌完之后 一定要给自己留出几分钟的时间 让自己静静地想一想 这一天当中 做过的所有的事 说过的所有话 想想那些做得对的 那些是不对的 对的把它发扬 错的呢把它改掉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就是做人的道理

佛说 人世间一切都是苦难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过八苦 生 老 病 死 求不得 怨憎 爱别离 五阴盛 穷人也是这样 富人也是这样 任何人都逃脱不了 一个人如果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 就是一种惩罚 我们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 忙于工作 忙于生活 这一切忙碌 实际上都是在这具肉体而服务 给它吃 给它穿 它不美还要它更好看 所有的功名利禄患得患失 都是为了它 如果心一旦成了内体的奴隶 心也会就被淡淡的简化和迷失了 佛说 要守本真心 才能自观自在 就是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顾惹尘埃 。

真诚 平等

“真诚、清净、正觉、慈悲,看破、放下、随缘、念佛。”是法师总结数几十年学佛经验,遵照经典,所提出的修行原则。

「佛」是觉悟、智慧的意思。最可贵的是,这圆满的智慧觉悟,是一切众生平等具有,人人都可证得;换言之,人人皆可成佛。此事无关言语文字,关键在于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三千多年前在印度,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最好证明,之后一千七百多年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为我们示现最好榜样。

释迦牟尼佛开悟证道后,第一句话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由此可知,佛陀所证得的圆满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众生;不仅是人类,包括最微细的蚂蚁飞虫,造极重恶业的地狱众生,自性德能都是平等圆满具足。释迦牟尼佛不比我们多一分,蚂蚁小虫也不比我们少一分。但为什么我们今天和佛菩萨的智慧、德行、相貌、享受等,相距这么远呢?佛说了:问题就在于我们有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相貌、福报、智慧、德行远远比不上佛菩萨。蚂蚁飞虫、地狱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比我们还重,因此受用更不如人道众生。

老和尚说,佛陀教育,是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做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真实教育。是教导众生回归自性,显现真我本色的智慧教育。修行,是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也就是放下分别执著的过程。证道,则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恢复圆满智慧德能的成果。

「儒释道三家,在古代都不是宗教,而是教育。且三种教学早已融合为一体。儒家伦理的教育;道家因果的教育;佛家圆满的教育,一般人自幼都奠定了基础。根深蒂固,然后一门深入,十年薰修,古云『十载寒窗,一举成名』,这是事实,也是我们自己亲眼所见的。教学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2011年正月十二湘潭佛教协会刘会长、妙音寺、释空明法师隆重邀请凡空法师亲临正在建修的寺庙妙音寺、凡空法师现场书写 和字佛字凡空法师把和字写成是一个老者在教育两个后人要 以和为贵 要和和美美鱼水和谐万物通情、佛字写成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向佛祖默默地祈求平安吉祥。凡空法师用这样的方式来弘扬佛法、来告诉大家这个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和谐社会、我们才能幸福、祖国也会更加繁荣富强。阿弥陀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