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华语文大观园
释义

1.语文一词的由来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几乎都是舶来品,全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不久,“五四”运动爆发,白话文运动随之兴起。人们开始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于是,小学改设“国语”一科,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一些白话的短文,或者儿歌、故事作为教材读本,中学虽然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加进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一些作品。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讲“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不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计划被迫搁浅。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又一次提议改革“语文”科。这一提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便成了中小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

“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的谓之“语”,书面的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使用“语文”这个名称,表明了要进行全面的语文训练,纠正长期遗留下来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分家,教学里只管读文章、写文章,不管口语训练的弊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30:53